APP下载

所见所得,妙笔生花

2022-05-30陈婷

师道·教研 2022年8期
关键词:果肉水果事物

陈婷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可见观察力对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作文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更是写好作文的基石,那么作为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观察。很多学生面对写作不知如何下笔,即便成文也显得空洞无物,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养成爱观察的习惯,不能主动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只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他们才能更立体地认识生活中的人、事、物,才能更合理的遣词造句,才能写出更精彩的有血有肉的作文。

我引导学生先从最熟悉的校园开始观察。学校的“绿园”,操场旁的林荫小道是孩子们每天都需要经过的地方,景色因熟视而无睹。每当季节更替,我都会带孩子们从课堂重返这熟悉的地方,一起寻找身边植物们的变化。体育馆旁边的大榕树,校道两旁的芒果树,“绿园”里的木棉花、石榴树、菠萝蜜......它们都成为了培养孩子们观察力的“老师”。在一次又一次地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树都是秋天落叶,至少我们学校的大榕树是在春天落叶的;也不是所有的树都是先长叶子才开花,绿园里的木棉树就是先开花才长叶。更有孩子兴奋地告诉我:凉亭边的榕树上有三个鸟窝,靠近篮球场的芒果树结的果子最大,石榴树上的石榴开始变红了,蘑菇亭的长椅上爬着一只蜗牛......我对于孩子们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发现都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心中探究世界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了,他们对熟悉的世界有了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激发了他们更仔细观察身边人和物的兴趣。一个观察——发现——观察的良好习惯便渐渐养成了。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知觉活动,带有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遇到新奇的事物除了感到新奇、有趣,却不会细致观察,也无法将事物的形态、特点予以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技能。

1.调动感官参与观察

低年级的时候,通过看图写话来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而这仅仅停留在“看”上,要想更全面地了解事物,除了眼睛,还可以教学生调动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内心的感受,全方位地进行观察。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水果时,我布置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水果带回课堂,让他们先从水果的外形进行观察,用眼睛看一看水果的形状、颜色,这是视觉观察;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水果的表皮,体会其手感,这是触觉观察;再让学生切开水果,观察果肉的颜色、样子,并尝一尝果肉的味道,这是视觉加味觉观察。在有针对性的观察指导下,学生对熟悉的水果有了许多新发现:橘子、柚子表皮上有许多小点,好像人皮肤上的毛孔;猕猴桃和桃子的表皮上有一层绒毛;草莓的形状像个心,上面还有许多黑点......孩子们告诉我,不同的水果,果肉也各不相同:剥开一瓣橘子的薄膜,里面的果肉像一颗颗橙色的小米粒,好漂亮;猕猴桃的果肉中间有一圈黑点,形状很特别;把杨桃横着切片时好像一个五角星……我们花了一节课时间进行观察、交流,习作的效果也较为理想,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水果的特点详细地描写出来。

2.借鉴文本中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好的观察方法值得学习借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文段或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或随文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描写出不同季节的风声和不同形式的水声。这些声音我们并不陌生,只是平时没有留意。那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声音呢?我依旧让学生对最熟悉的校园进行观察,孩子们找到了早读时朗朗的书声,游戏时欢快的笑声,作业时沙沙的写字声,音乐课时悠扬的琴声和动听的歌声......以此为契机,我再让学生搜寻,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音乐家”能奏出美妙的“音乐”让你印象深刻呢?孩子们写出的答案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树叶是大自然的钢琴家,它能演奏出不同的乐曲。微风拂过树叶“沙沙——沙沙——”,春雨滴落在树叶上“滴答——滴答——”真有趣!当狂风吹起,吓得樹叶们四处乱窜,“呼啦——呼啦——”,有的躲到了树妈妈脚下,有的跑到了鸟太太家里,有的飘进了池塘里。

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用心倾听的观察方法,在他们的细致观察下,一幅幅画面都变得鲜活起来了。

3.通过连续观察,让学生有所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连续观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对某种熟悉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鼓励他们有所发现,为今后能深入、细致、敏锐地观察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让学生学写观察日记,能有效锻炼他们连续观察能力。例如布置了泡豆子的观察任务,要求学生记录下每一天豆子的变化。这项作业因为操作简单,变化明显,参与感也较强,所以学生都很有兴致。当看到一颗颗小豆子冒出细芽,长出嫩黄色的叶子时,他们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有孩子在日记中感叹道:“生命真神奇啊!”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连续观察,切身体会了豆子发芽的每个变化,写出的日记自然而然的平实可信而且言之有物,写作也就不再是生编硬造的苦差事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进行这样的连续观察,如:植物如何开花,母鸡怎么孵小鸡,蚕的成长......这样的观察不仅可以引领学生专注于一件事,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到精彩,还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语文生活,让语文和生活完全融合一起。

三、在观察中激发联想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当学生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的同时,抓住事物特点边观察边展开联想,作文才会更生动、形象。

1.根据范文进行联想迁移

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中有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诗:

我回家,把鞋脱下,爸爸妈妈回家,把鞋脱下,爷爷奶奶回家,也都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就像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几双鞋子让作者联想到了家人和船,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学生们很喜欢这首诗,很快便把它背诵了下来。在后来的练笔和习作中,有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文具盒就是文具们的家,他让文具们整齐地躺在家里休息”“剥开橘子,里面是一片片的橘瓣,好像一家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可见优美的范文能帮助学生打开联想的思路,通过迁移,他们也能写出类似生动的句子。

2.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联想力

要让学生在看得到、听得见、触得到的同时能学会思考和联想,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体验”来激发学生的联想。

在指导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时,我让学生选一种自己最喜爱的花来写。写作过程中,学生在描写花的姿势时,仿佛都千篇一律地模仿第三课《荷花》里的句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禁锢,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花朵的姿态呢?我想到了谈永康老师提到的“活动体验”课,于是我搜集了几张桃花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请几名学生上来演一演。孩子们演的都很生动:一朵“桃花”正在欣赏自己美丽的裙子;三朵“桃花”紧紧地挨在一起在讨论着有趣的事情;还有一朵“桃花”正探出头来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们的感触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有孩子说:“那边枝头有一朵桃花开得很美,她听到大家的赞美,把脸给羞红了。”有孩子说:“那边枝头的几朵桃花排列得真整齐,好像正在排练一个优美的舞蹈。”教室里变得热闹起来了,不断有孩子把手举起来,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原来激发孩子们丰富的联想只是缺少了一把正确的钥匙。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是让他们留心生活,对生活进行重新发现的基础;也是让他们学习知识、进行习作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果肉水果事物
My Favourite Fruit
秋天的礼物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奇妙事物用心看
橙子新吃法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