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整体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语言生长

2022-05-30叶根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习情境语文学习

叶根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为此,教师在实践中要立足单元整组,针对学习内容、学习历程、学习场所等,营建单元学习的整体情境;通过对文本情境、表达语境和共情场景的关注,让整体情境为语言学习赋能;从联结个体、联结校园、联结社会等角度出发,让整体情境为语用增效,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获得提升。

【关键词】学习情境;语言生长;语文学习

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整体的学习情境,忽略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就会显得学习动力不足,课堂也因此缺少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实際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充分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何整体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一、多维观照,营建单元学习的整体情境

威金斯在《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一书中说,整体是一种“意识”,它推动着理解与迁移的发生;任务是一种“情境”,它支持着真实问题的解决。教学情境化、问题化、任务化,能够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深化理解。因此,教师要以整体性的眼光看待每个单元的教学,创设整体情境,引导语言实践,促进语言生长。

(一)学习内容的整体情境

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有整体情境的。虽然第一学段没有以篇章页的形式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但教师教研、备课时,仍要从大处着眼,浏览整组学习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心愿”有关,学生学习时可以一路收集故事主人公的心愿,并写下自己的心愿。紧接着的第三单元编排的课文都和伙伴有关。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让学生习得请人帮忙、与人相处的方法。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赠汪伦》以及“和大人一起读”中的《胖乎乎的小手》也都散发着友情和亲情的光芒。可以发现,这两个单元是相互关联的,引导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爱国家,几乎诠释了幸福生活的全部。

《一个接一个》《怎么都快乐》这两首儿童诗分别处于第二、三单元,有着非常强的关联度,隐含学生身心健康的密码:快乐幸福与否是由一个人的感觉决定的,感觉的变化来自思维的转化——“转念一想”。当感觉快乐在向不快乐转化的时候,只需要一个“不过”,就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当没有办法决定玩伴多少、玩的形式的时候,只需要一个“怎么都快乐”,就可以既享受孤单时安安静静的快乐,又乐于共处,招呼邻居、伙伴,感受各种各样的快乐。这样的整体情境不仅打通了学习内容,还盘活了两个单元的词语,赋予学生真实生活的意义。

(二)学习历程的整体情境

一个单元的学习历程,就是一个整体情境,可以称之为“学习地图”。有了整体情境的营造、目标方向的指引、行进路线的保障,学习者离开学习场域时常常会有一种沉浸后的不舍,回归时又有一种等待后的欣喜。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生的心里播撒下了美的种子,他们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表达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描述的具体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看”到动态,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精妙的表达,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领略自然的美妙。

在学习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和作者一起观山、看水、赏花……一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所见景物都有其特别之处,有吸引作者的特殊理由,也时常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回想自己的真实生活。学到单元最后一课《繁星》时,学生沉浸在柔和、静寂、梦幻的海上之夜中,扣住文本语言,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富有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的设计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将文本语境和生活情境联结起来,建构起画面的整体感,自然经历从不会到会、从认知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拥有较多的学习收获。

(三)学习场所的整体情境

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生所处的校园,周边的公园、小径,都可成为学生观察发现、漫步徜徉的地方。

秋季开学后,二年级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在校园、公园里发现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学习“学校生活”单元,试着介绍学校操场上、花坛边、大树下的情景;学习“金秋时节”单元,观察上学、放学路上的景色,并写进日记里。四年级学生徜徉在校园里,感受“自然之美”,跟着大作家,展开连续细致的观察,写观察日记……每个年级的学生都置身开学的整体情境里,自然地“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发现自然的变化、环境的美丽,并逐级而上,学习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抒写自然的方法,感受成长的欢欣、表达的快乐。在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里,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上,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被“看见”,奇思妙想被“听见”,语言拔节生长。

二、追求契合,让整体情境为语言学习赋能

斯霞老师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是不可以教细节,不是不可以关注某个点,而是要将其放到整个情境中。如此,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展开学习,教师专注于教学中具体、细微的互动,使得课堂成为情感共生场,文本语言和学生语言一起“活”起来,不断生长。

(一)文本情境与生活经验相契合

学习内容本身有情境。教学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静下心来,引导他们慢慢读、细细品、徐徐写。这是一个“潜心会文”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既感受了文本情境,又唤醒了生活经验。两者融合在一起,化成自然、舒心的表达。

《一个接一个》这首儿童诗里,有两个写“大人叫”的句子。“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正做着好梦,又听见大人在叫:‘该起床上学啦!”教师让全班学生齐声读,一不小心就读得凶巴巴的,完全破坏了文本的意境。要知道,大人尽管在叫,但不是大叫、尖叫、吼叫,而是一种提醒、催促,包含着爱意与温暖。只有明白大人是用一种恰如其分的口吻说话,对于后面孩子的心理活动,才不会读得过于懊丧,因为文中的孩子只是轻轻一想,很快就转了念——哦,别的事情也很有趣。学生通过朗读,自然地呈现角色的心情变化,流露出了童真和顽皮。

(二)表达语境和真实情境相契合

儿童学习语言,要投情入境,在情境中感知、思考、表达、领悟。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教师用各种各样的环节、问题拽着学生“东奔西跑”,他们必须不停地走出情境,进行应答和迎合,有时甚至半天都绕不回来。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以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为例,在感受翠鸟颜色很多很美的学习环节中,教师常常在大屏幕上展现颜色鲜亮的翠鸟,然后将“身体部位”和“色彩”一一对应,得出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然而这只美丽的小鸟早已离开学生的视线、作者的视线,成为一个静止的模型,处于空无一物的背景之中。根据课文,可以想象真实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灰蒙蒙的雨天,一只彩色的小鸟从远处飞来,落在船舷上。作者从船舱里看出去,留意的是整体的色彩和标志性的部位,如嘴巴等。基于此,教师可以这样问:“船舱里的‘我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鸟?”“船舱里的‘我被什么吸引住了?”这才是真实的表达语境。如果要进行语言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只美丽的小鸟在你面前近距离地停留片刻,你还可以看到哪些色彩?”如此,让“身体部位”与“色彩”进行更全面的对应。教师给予肯定:“孩子,你和作者一样善于观察。”语言是和真实的情境连在一起的。如果脱离了语境,学生的语用就陷入了机械操作的困境,学习所得甚少。

只有沉浸在语境中切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享受语言的美感与思辨的乐趣,才能穿过语言的表象,深入语言的内核,培育语感。

(三)共情场景与文本感悟相契合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通過音画渲染、动作体验、朗读感悟等方式,带领学生共同进入情境,产生移情体验。如引导学生“把手放到背后,尝试像海参一样靠肌肉伸缩爬行”。此类方法不需要借助实物,代入感强,参与率高。教学场域得以扩大,想象世界得以延伸,课堂生态非常和谐,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第二自然段“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朝阳给万物带来光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朝阳“镀色”的神奇。然而,学生对于“镀”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情体验。先出示早晨朝霞镀色的画面,当学生惊叹画面的美丽时,教师说:“那我们也来当当这神奇的朝阳,为早晨的景物镀一镀色吧!”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做动作,教师一边做一边解说:“我们都是神奇的朝阳,从上往下,慢一点,要均匀,有一定的力度,慢慢镀色。哇,抬头看,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万物都镀上了美丽的色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次又一次做动作,学得有滋有味,完成语言内化的过程,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场域中,个体因为充分地参与而“忘我”。

三、立足真实,让整体情境为语用增效

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因此,教师要立足真实的情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联结个体:成长问题的真探讨

要想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就要由文本学习导向对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深度讨论。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将学科育人落到实处。

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的第一回,学生对石猴出世后成为猴王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文中众猴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石猴身手不凡,来去自如,故成为猴王。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探讨:“石猴当上猴王,仅仅靠有本事吗?还有哪些服众的理由?”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关注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进一步研究人物性格。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发现“石猴称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具备三点。第一,要有本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石猴要有一身好本领,才能高叫“我进去!我进去!”于是抓住了命运赐予的这个机会。第二,要有格局。为什么“连呼了三声”才应?为什么寻了源头后处处都用“我们”?那是因为他始终有“为他人着想”的格局,这从“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容得下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一句中也可体现。第三,要讲信用。石猴提醒众猴不要忘记承诺,要讲信用,重情义,这是做人行事的标准。学语文,学做人。学生在任务情境中,深入阅读文本,积极开启思维,语言鲜活,论说充分。猴王这一立体的人物形象走进学生内心,化作成长途中的精神财富。

(二)联结校园:学习成果的真展示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真实性、情境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建立语文学习和学生经验、学习体验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习六年级下册“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单元时,师生讨论后,以“为学弟学妹推荐一本好书”为主题情境,明确了展现学习成果的三种形式:一是在校园的走廊通道里悬挂“好书海报”,正面是手绘封面,背面是作品梗概、推荐词、人物图谱、情节鱼骨图、故事续编、结局新编等;二是选择名著中的经典对白,利用晨间、午休等时间段,在学校的门厅小舞台或操场大舞台上,为校内师生进行“话剧表演”;三是以班级为单位出一本《好书推荐》,留给下一届同学。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阅读,用心推荐,精心绘制和编排,感受语文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体验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构筑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联结社会:语言文字的真运用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教师要结合单元学习主题,统筹安排课内外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适切的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时,学生在“校园人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任务情境中,把“写好每一个字,做好每一次作业”落到日常行动中,并通过搜集街头错别字等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净化祖国语言文字做实事。

又如,学习六年级上册习作《学写倡议书》时,学生在讨论生活中浪费水、浪费粮食、污染环境等现象后,积极思考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我们在班级里可以做什么?在家里可以做什么?在社区里可以做什么?”然后,借助问题讨论单、家校公约栏、社会实践窗,制订“我是节能小达人”“人人争当水卫士”等行动方案,跨出校门,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成为有担当的小公民。如环保小组走上街头,走进工厂,进行空气污染的小调查。在此基础上,小组交流,完成倡议书,最后有针对性地把倡议书递交给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并将其张贴在乡镇、社区的公告栏里。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语文、用语文的价值与意义,促进了语言真实生长。

立足单元整组,整体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关注的是学生完整的个体,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发展,同时其综合能力、人文素养也获得整体提升。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四小学   311400)

猜你喜欢

学习情境语文学习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究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