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梳理与探究”的要求展开识字教学

2022-05-30季珍妮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识字教学

季珍妮

【摘   要】《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的“梳理与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课为例,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递进式的学习活动分层展开教学,以此落实课标要求,展现识字教学的新样态。

【关键词】梳理与探究;中国美食;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的“梳理与探究”板块中指出,学生要学会“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低段识字量大,识字要求高。学生如果具备较强的梳理与探究能力,就能根据字形特点,在脑海中形成“汉字网”,从而降低识字的难度,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增强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呢?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为例,该课聚焦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集中识记带“草字头”“火字旁”和“四点底”的汉字,在根据部首理解生字含义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规律,探究生字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本课以“‘中华小当家厨神大赛”为整堂课的教学情境,借助四个递进式的学习活动分层展开教学,且每个活动都设置详细的评价标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活动一:寻宝物,选食材

本课关于食材的生字有很多。本活动选取其中六个生字“蘑、菇、鸡、鸭、饭、饺”,创设拆锦囊获得食材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字谜游戏;选取其中四个生字“肉、酱、腐、粥”,创设展卷轴获得食材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字源探索。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字谜识食材

教师出示图1,图上画了三个锦囊,每个锦囊上有一个字谜。

第一个锦囊:谜语点明蘑菇就像一把小伞,常常生长在阴暗的树林中,并且适合做汤,让学生根据已知(蘑菇的外形)探索未知(蘑菇的生长环境、处理方式)。第二个锦囊:家禽中鸡鸭最为常见,通过字谜,学生可了解其“生蛋”“打鸣”等习性及“扁嘴巴”“扇子脚”等外形特点;第三个锦囊:饭和饺子分别是南北方的主食,字谜渗透南北方饮食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除了“蘑、菇”,本课中还有“菠、茄”两个带有“草字头”的生字。学生可以归类识记此类形声字。他们能够自主发现它们都表示蔬菜的名字,所以含有“草字头”。同理,学生还可以梳理含有“鸟”“饣”两类偏旁的生字,在此不作重点阐述。

第二步:字源解食材

教师出示图2,以“展开卷轴获取食材”为情境,呈现“肉、酱、腐、粥”的字形演变过程。

学生观察字源发现,“肉”就像一块饱满鲜美的肉块,中间的笔画就像生肉上面的纹理;将肉投入酒中浸泡,放在墙角发酵较长的时间,就变成了“酱”,所以最初“酱”字的右上角和“肉”相似;“腐”字则表示“肉”烂掉了;“粥”字就更有意思了,最开始的字形像一碗加水的米饭在锅中炖着,两个“弓”表示熬粥时向上弯弯曲曲的热气。由此,学生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

【活动评价】

1.“初级厨神”:能够猜出谜语并正确认读生字。

2.“中级厨神”:能够在初级的基础上发现表示食材的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发现表示蔬菜的生字多含有“草字头”。

3.“高级厨神”:能够在中级的基础上自主从字源角度进行猜测与分析,发现古今汉字的联系。

在初学生字环节,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像获得宝物一样学习关于食材的生字。学生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归类识记含有“艹”“鸟”“饣”的生字,在玩中学,将生字特点铭记于心。学生在感受汉字之间紧密联系的同时,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活动二:燃炽火,识烹饪

本课与烹饪方法有关的生字共有十个:煎、烤、拌、煮、爆、炖、蒸、炸、烧、炒。根据其偏旁,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含“火字旁”和含“四点底”。本活动引导学生把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借助预学单分享烹饪方法,将其分类和归纳,总结异同,完成识记。

【活动过程】

第一步:介绍烹饪方法

本活动借助预学单(出示图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烹饪方法,并用一句话进行介绍。

《中国美食》一课涉及多种烹饪方式,虽然都是用火将食物变熟,但其中有细微的差别。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厨师烹饪的视频,演示学生难懂的烹饪方法。如“煎”“炸”“爆”都需要放油,“煎”少油,“炸”多油,“爆”不仅要多油,还需要大火。“煮”“蒸”“炖”以水为主,“煮”的时间短,“炖”的时间长,而“蒸”是隔着水来烹饪。

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制作的食物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煮”“蒸”“炖”制成的食物相比“煎”“炸”“爆”制成的食物更健康,让学生了解平时应少吃油炸食品,助力自身健康成长。

第二步:观察部首偏旁

学生观察与烹饪方式相关的生字,自主总结:这类生字通常都有“火字旁”或者 “四点底”,这两个部首都代表“火”。经过拓展学习,学生发现和“火”有关的部首还有“火字底”,认识“烫、煲”等生字。之后,学生总结构字规律:左右结构的生字中,“火”在一边为“火字旁”;上下结构的生字中,上大下小的是“四点底”,上小下大的是“火字底”。学生随后完成随堂作业(如图4)。

第三步:诵读儿歌识记

学生拍手唱《偏旁部首歌》(如图5)、《火苗之歌》(如图6)并识记生字。

【活动评价】

1.“初级厨神”:能够分享烹饪方式并正确认读生字。

2.“中级厨神”:在初级的基础上能够发现表示烹饪方式的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归类含有“四点底”“火字旁”和“火字底”的生字。

3.“高級厨神”:在中级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唱诵儿歌,总结生字特点。

生活识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生字的具体意义。在互动和分享中,学生的识字兴趣被调动起来,形声字的学习渐入佳境。本课与烹饪相关的生字都是典型的形声字。观察字形,遵循“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学生抓住“火字旁”“火字底”“四点底”的特点,对生字进行分类和总结,形成识字成果。通过拍手唱儿歌,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了解不同烹饪方法的特点,并且明白想要保持健康体魄,必须少吃油炸食品,接受健康教育,为美好人生奠基。

活动三:唱菜谱,制全席

在认识食材和烹饪方式后,学生还要进行识字反馈,特别关注本课的形声字。本活动引导学生对比菜品,唱诵菜谱,进行菜名的识记,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分类唱菜谱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课呈现的菜品,为它们分分类,主要分为素菜、荤菜和主食,形成“中国美食菜单”(如图7),从而领悟平时饮食要根据膳食金字塔进行荤素搭配,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学生欣赏相声《报菜名》,感受中华美食的丰富多彩以及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试着用《中国美食》一课的内容唱菜谱(如图8),在诵读中将本课生字词熟记于心。

第二步:小组制全席

熟读本课菜名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自己所选的食材、烹饪方式组合成一道美食,“捧”上餐桌。各小组之间可以分享、介绍餐桌上的“满汉全席”,并完成随堂作业(如图9)。

【活动评价】

1.“初级厨神”:认读菜名,自主唱诵菜谱,填写一个菜名。

2.“中级厨神”:准确认读菜名,顺畅唱诵菜谱,填写一组菜名。

3.“高级厨神”:能够在中级的基础上代表小组分享学习成果。

在学习有关食材和烹饪的生字之后,学生通过对菜品分类,将烹饪方法与菜品相关联,构建相对完整的饮食识字体系,关注膳食均衡;通过唱菜谱、写菜名和介绍“满汉全席”,将本课生字熟记于心,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四:寻佳肴,爱生活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美食亦是花样繁多。由于各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不同,其美食各具特色。本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传统佳肴,分享家乡美食,开展生活识字,扩宽美食视野。

【活动过程】

第一步:品中国美食

教师呈现中国美食地图。学生简单了解中国十大传统美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美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了解各地的风味小吃,知晓酸甜苦辣咸各类口味,同时产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景,对远方的美食有所期待。

第二步:赏家乡味道

学生关注家乡美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浙江杭州的传统家乡菜“杭帮菜”,感受家乡美食的味道。学生从“美食的制作方法”“美食的色香味”“与美食相关的传统故事”等方面进行介绍,完成美食小报,在这一过程中巩固与烹饪相关的汉字,接触更多的食材名字,了解杭州美食文化。

【活动评价】

1.“初级厨神”:认识部分传统美食,了解做一道家乡菜的步骤。

2.“中级厨神”:能够说出部分传统美食,尝试制作一道家乡菜。

3.“高级厨神”:能够介绍中国地域特色美食,制作家乡美食小报。

中国美食不仅包括课内的十一种传统菜品,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风味地域美食。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了解,对所学汉字与课外生字进行梳理与探究,绘制自己心中的中国美食地图。此外,学生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对于家乡美食能够做些简单的介绍,在巩固生字的同时,学会悦纳美好生活。

综上,《中国美食》一课设计了四个递进式学习活动,可助力落实第一学段“梳理与探究”的教学要求。学生分层探究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全员、全程参与“梳理与探究”活动,领略传统美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310020)

猜你喜欢

识字教学
关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比较”策略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