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学段“梳理与探究”的意义、要求与教学建议

2022-05-30曹爱卫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曹爱卫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梳理与探究”的教学要求,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教学价值。正确解读其内涵,并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有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梳理与探究;教学目标;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 “课程目标”板块里,对各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梳理与探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首次提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教学价值。下面对第一学段的“梳理与探究”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意义阐释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1“语言”和“文字”都是“符号系统”,属于“知识”范畴。而“语言文字运用”指向“应用”,属于“智识”范畴。从“知识”到“智识”,必须要经历理解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必然是一个系统梳理、发现规律、探究内在联系、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认为,语言文字运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是一种教育活动。它与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不同,在语文课程中,不是把生活中的语言搬进课堂,而是要培养学生观察语言文字现象,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语言文字规律的能力。[2]

因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就必须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梳理和探究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积累语言经验,如此方能提高语言敏锐性,提升语用能力,增强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要求解读

2022年版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梳理与探究”提出了如下要求。(1)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2)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3)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1]8-9

研读这三条要求,可以发现第一学段的“梳理与探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年段特点明显,突出基础性。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梳理与探究”的第一条要求就指向识字,强调对字形的观察,感悟部件之间的关系,根据结构特点梳理汉字,发展识字能力。在识记汉字的同时,强调识字方法的掌握、汉字文化的理解以及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符合学生实际,富有趣味性。低年級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但又因步入学校正式学习不久,尚处于启蒙阶段,语言、文学知识面较窄,语文运用能力也较弱。“梳理与探究”的要求更多指向“参加”“尝试”,用多种有趣的方式方法来表达和体现探究的结果。

第三,联系社会现实,注重实用性。低年级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走进社会,思考社会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本学段的“梳理与探究”重在鼓励学生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有意愿、有兴趣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

同时,还可以发现第一学段“梳理与探究”的三条要求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是指向的维度不同。第一条指向汉字的识记;第二条指向生活体验;第三条指向问题讨论。

二是实现的途径不同。第一条重在“观察”“体会”“感知”;第二条重在“观察”“积累”“表达”;第三条重在“提问”“交流”“讨论”。

三是涵盖的内容不同。第一条梳理的是“学过的字”,探究的是“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和“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即探究“汉字的结构、规则”等;第二条梳理的是“学过的表达见闻和想法的方式”,探究的是“大自然的秘密和生活体验”,即探究“自然规律、个人体验”等;第三条梳理的是“感兴趣的内容”,探究的是“用多学科知识交流、讨论问题”,即探究“事物内在的联系”等。

可以发现,“梳理”的对象往往是事实性知识,而“探究”的内容大多是概括性知识,相对抽象。“前者一般停留在记忆、理解的认知水平,后者一般指向理解、应用、分析甚至评价和创造的认知水平。梳理事实性知识,是奠定‘探究的基础。”[3]

三、教学建议

基于对第一学段“梳理与探究”的解读,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重视知识的自主建构

或许有人会认为,低年级学生字词都没认识几个,教师踏踏实实教授,学生认认真真接受,这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就知识的获取来说,学生记诵教师梳理好的知识图表是最为快捷的方式。但这种缺乏自主建构的知识是一种“惰性知识”,它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是很难被提取运用的。更何况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学习,学生无法迁移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识字为例。学习低年级四册教科书,学生要认识汉字1600个左右,如果教师一个一个教,学生一个一个记,耗时多不说,学生只是把汉字当成符号进行记忆,不能借助汉字的结构特点,很好地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更不能自主建构识字系统,谈不上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虽然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但是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都向学生暗示着汉字内在的特点。通过梳理与探究,学生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这对唤醒识字热情、提高识字效率、增强文化自信都是大有裨益的。

如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要认12个生字,其中“清、晴、睛、情、请”5个生字中都含有“青”字,但这5个生字并没有编排在一起,而是和其他生字交错排列(见图1)。

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圈一圈,找找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哪些长得很像,再看看它们的偏旁,读读课文,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借助课文,初步感知“青”字族的生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偏旁,结合字形,通过编顺口溜等方式完成准确识记。像“太阳出来天放‘晴,目光炯炯亮眼‘睛,心字在旁好心‘情,三点水儿河水‘清,有言在先把你‘请”等顺口溜就自然地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了。课后,教师让学生继续探究还有哪些带“青”字的汉字,它的偏旁是什么,怎么理解它的字义。学生乐此不疲。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青”字族,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在今后的识字中能迁移运用。

(二)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能够敏锐地感知事物的变化,但受到语言发展的限制,很多时候词不达意,无法有效表达。“梳理与探究”要实现从“事实性知识”的梳理到“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必须为学生搭建支架。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概念框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的类型有很多,问题、建议、指南、图表等都很常用。

比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字词句运用”栏目的要求见图2。

教学时,教师可围绕题目要求“说说有趣在哪里”,分解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支架。

第一步:探究,发现句子密码。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汇报交流中,归纳小结这两个句子的趣味:这两句话都充满了想象。第一句描写了童话人物的言行,雾在故事里是一个小孩子;第二句把风当成人来写,让风有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

第二步:回忆,唤醒生活记忆。学生自主回忆生活中见过哪些有趣的情景、画面,或者自己的脑海里冒出过怎样有趣的事物、场景等,可以用笔简单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关键词。

第三步:写话,展现句子趣味。学生选择例句中的一种写法写一写。能干的学生可以各写一句。有的学生还根据句子内容配上相应的图画。

有了这样的支架,学生写的必然是自己的生活,不会去做别人的“录音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该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才是优秀的。学习也不是被教师逼迫的,而是回归本原。

(三)提供多样的学习模式

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学习经验,掌握的学习方法也较少,他们开展“梳理与探究”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指向,提供基本的学习模式。

1.围绕汉字的特点进行梳理与探究:积累—梳理—运用

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往往按教材随文识记、积累。学了一段时间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发现更多汉字的奥秘,增进对汉字的理解,准确记忆,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这就是“梳理”,最后能把学过的字词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教师告知学生本次梳理的是含有哪几个偏旁的汉字,由单个汉字想到哪个词语,由这个词语想到了哪个场景、哪件事情,用一句话说一说或写一写。比如,二年级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含有“木字旁”和“单人旁”的汉字进行梳理。对于前者,学生用“汉字树”的形式来呈现,树干中间是个“木字旁”,分出去的枝條是含有“木字旁”的汉字,树叶是由这一汉字组成的词语。对于后者,学生用“汉字星”的形式来呈现,最中间是“单人旁”,发射出去的“光芒”上,由里到外,分别是带“单人旁”的汉字、由该汉字组成的词语、词语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自主梳理学过的字,通过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归类整理同偏旁、同结构的汉字。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记忆字形,明确字义,从而达成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梳理与探究:发现—探究—总结

自然和生活是儿童最广阔的学习场所。在大自然和生活场景中,学生会发现各种有趣甚至奇怪的现象,并被它们吸引。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记录下来,进行归类梳理,自觉地搜集和这些现象相关的知识,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把探究的成果用图、文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学了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学生发现,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四种方式,还有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比如观察苔藓的多少、寺庙大门的朝向、年轮疏密的程度等。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进一步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进行交流分享。有的学生发现了三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经过梳理探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结果。如此,学生增长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生活的智慧。

3.根据问题跨学科进行梳理与探究:质疑—探究—讨论

低年级学生对自然、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课文是学生探究自然、探究世界的一根引线。他们会借由课文中的话题、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还想继续了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尝试在生活中对探究结果加以运用。

比如,学习了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后,学生会质疑:“蚜虫到底可恶在哪里?除了七星瓢虫,还有谁也可以治它?”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空间。教师可以提供文字、视频等资料,让学生阅读、梳理信息,探究原因,形成知识网络图。从整个学习过程看,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梳理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技能,发展了思维。

再如,学习了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后,学生对太空生活充满了好奇:“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还有哪些方面与在地球上生活有差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借助多种媒体开展探究,有的记录,有的绘写。有了自主探究的成果后,他们相互交流、讨论。经过分享和讨论,关注同一话题的,对问题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关注不同话题的,扩大了知识面,填补了空白,亦有收获。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4。可见,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知识点或简单技能的再现,而是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化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念,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梳理与探究”要求学生对事实性知识进行梳理,对概念性知识进行探究,与核心素养重点关注的能力不谋而合,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13.

[3]刘云,唐旭.高中语文“梳理与探究”的三种形态:学习方法、学习活动与学习能力[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10):34-39.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岳帅小学   310014)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