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2022-05-30孔庆根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学习兴趣

孔庆根

【摘   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针对重教轻学、机械刻板的现状,教师可借助陌生化策略,改变固定不变的教学板块与流程,创新教学方式,呈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将学生带入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饶有兴趣地开展学习。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陌生化策略;学习兴趣

古诗词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重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机械化教学,既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又没有在学习起点与教学目标之间架设支架,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笔者以为,运用陌生化策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陌生化”原本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就诗歌创作而言,陌生化强调作品内容与表达形式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从而让诗歌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古诗词教学可以借鉴陌生化策略,即教师敢于创新实践,改变固定不变的教学板块与流程,呈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将学生带入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饶有兴趣地开展学习。

一、找准字词,巧妙设问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中编排了《春晓》一诗。教学时,有教师先让之前读过这首诗的学生举手,台下举起一片小手。教师再让会背这首诗的学生举手,台下又举起一片小手。于是,教师进入教学第一板块“背诵积累”,方式有齐背、指名背、互背。之后,进入第二板块“解释诗意”。教师让两位学生解释诗意,回答均正确无误。于是,进入第三板块“品读感悟”。教师问:“诗中的春天美吗?”学生回答:“美。”教师再问:“谁来说说美在哪里?”学生纷纷回答“有鸟叫”“花开了”……教师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拓展延伸,教师介绍孟浩然酷爱自然,写了很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诗歌,让学生带着热爱之情一起背诵。

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似乎也参与其中。但“日积月累”的教学,不单是让学生能读会背,注重积累,也需要开展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后,笔者与上课教师交流,提议在诗歌理解部分不走常规路,抓住诗歌中的“眠”字切入,设置问题“诗人孟浩然睡得好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品读、交流。于是,第二次教学在“解释诗意”之后这样进行。

师:第一行中有个“眠”字,什么意思?

生:睡觉、睡眠。

师:诗人孟浩然睡得好吗?你从诗中什么地方发现的?请大家认真思考,看谁的小眼睛亮,能从诗中找到依据。

(学生默不作声,安静地看起书来)

生:诗人睡得很好,睡得都不知道天亮了,他是被鸟吵醒的。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他没睡好?

生:诗人没有睡好。若是睡得很好,是听不见夜里的风雨声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是否有道理?

(附和的学生站起来回答)

师:诗人没睡着,他在想什么呢?

(学生纷纷回答“想花落下了多少”“担心花被风雨打下来”……)

师:诗人孟浩然真是个——

生:喜欢花的人,爱花的人。

师:既然睡不好,那怎么会天亮都没睡醒呢?

生:会不会想着想着,后来睡着了?

师:(给予肯定鼓励)还有别的猜测吗?猜错也没关系。

生:会不会诗人说的是他家里的人都睡得死死的?

师:是呀,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容易犯春困,早上起不来。可是,诗人却睡不好。因为他——

生:想着花是否落下了……

师:是呀,孟浩然就是这么一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写了好多山水田园诗。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下面,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这首诗。

第二次教学摆脱了原有的程式,从学生阅读的盲区入手,抓住诗句中的字词进行提问。学生被问题吸引,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不断推进。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对于孟浩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有了鲜明的印象。在解決认知冲突的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诗歌的感悟。

二、对照比较,平中见奇

笔者曾听几位教师执教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一课。在解读诗歌中第一、二句的意思时,他们无一例外均强调了楼之高,有的还用上因果关系,让学生把上下两句连起来说话。之后,便把学习重心放在第三、四句上,主要方式为理解句子的意思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反复朗读,读出夜晚的安静。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缺乏深度思考。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认真阅读与理解诗题。

其实,诗题四个字交代了时间(夜)、地点(山寺)与事件(宿),还点出了环境(山中)。正是处于高山中的危楼上,诗人才“手可摘星辰”。有了这样的解读,再来教学这首诗,就会富有新意了。在借助注释、字典等,理解“危”的意思,解释第一句诗后,教师让学生把前两句连起来说说。之后,教师没有急着教学第三、四句,而是引入日常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处处可见高楼大厦,相比李白生活的年代,高度要高,数量要多。没错吧?

生:没错。

师:假如我们处于高楼之中,晚上能伸手摘到星星吗?

(学生摇摇头)

师:那为何李白能呢?

生:李白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

(学生背诵相关诗句进行说明)

师:可是李白在这儿没有无限夸张,他写的高楼也不过百尺,没说成千上万尺呀!李白的夸张还是具有真实性的。所以,请同学们再想想,为何他处于百尺高楼可以摘到天上的星辰?仔细找,谁看得仔细,能发现原因,谁就是善于读书的人。

(学生认真阅读诗句)

生:老师,这座寺庙在高山之巅,所以,他能站在楼上摘到星辰。(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这座山吗?

(学生纷纷发言,都围绕山之高展开)

师:李白是晚上入住寺庙的。到了晚上,这座山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环境很美,有满天的星星。

师:除了美,还有什么呢?

生:很安静。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很安静?

生:他不敢高声说话,怕惊动天上的人,说明周围很安静。

师:(向学生竖起大拇指)是呀,若是处于热闹的街市,李白还会这么想吗?

(学生有的摇头,有的说“不会”)

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的本意,而且还带领学生充分体会了这首诗的意境。教学的精彩来自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以及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入课堂。课上有两处对照比较。第一处,身处高楼,就能摘到星辰吗?第二处,身处闹市,诗人还会想着“不可高声语”吗?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充分体会了山寺高峻、寂静的特点,从而理解了诗意。

三、切换视角,拓展引入

有时从所教的诗词跳出来,把视野放宽,就能找到合适的外部资源。将它们引入课堂,能让学生多维度理解与感悟诗词。

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的《渔歌子》时,引导学生通过景(美丽如画)、人(悠然自得)、情(欣喜舒畅)三个方面来理解大意,体会情感。之后,教师从“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出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哥哥在叫弟弟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简要回答之后,教师扮演哥哥,学生扮演弟弟,运用诗词进行和答)

师: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教师随机走动,请学生站起来回答)

生: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生:斜风细雨怕什么,起点风浪怕什么,我就想做个钓鱼翁。

师:为何不归?(出示张志和的简介)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从资料中读到了什么?

(学生阅读资料)

师:再读词,你觉得张志和还不想回哪里?

生:朝廷。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个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我们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师:看来斜风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不须归”不仅是一种生活的选择,还是一种态度,也表明了不怕困难的决心。

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变换视角,能达到出奇致胜的效果。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张志和哥哥的诗词,变师生分读为兄弟之间一唱一和,一问一答。教师走到哪里,哪里就開展兄弟间的对话。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深入理解词意。之后,教师引入作者生平简介,再问张志和还不想回哪里,使学生深入文本,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斜风细雨中稳做钓鱼翁的那种态度与决心。外部资源的引入,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丰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深入感悟的目的。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古诗词教学中的陌生化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在文白对译之外,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写一写片段甚至吟一吟新诗。再如,可以适当地引入音乐、舞蹈、VR技术等,让古诗词教学的天地更加广阔。

设计陌生化策略,从大处讲,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诗词本身,了解作者与他所处的时代。理解越深入越到位,越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妙效果。同时,教师要多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储备,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想方设法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联结点,更好地设置学习支架。此外,教师还要多花功夫进行相关知识储备,把外部资源巧妙引入课堂。只要教师多积累,多琢磨,教学多求变、求新,不断进行尝试,就能找到更多陌生化策略,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省杭州市留下小学   310023)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学习兴趣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