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作业:内涵、特征及设计策略

2022-05-30韩东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跨学科作业

韩东

【摘 要】知识的快速更新迭代,传统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越来越受重视。跨学科作业以生活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需求,整合人力资源,发展跨学科的思维。

【关键词】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教学从“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学习及评价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寻找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在跨学科的相互联系、补充及渗透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多次提及“跨学科”内容,例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等[1]。这无不提醒着我们要关注“跨学科”学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也应打通学科壁垒,发展学生跨学科思维,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做到减量不减质,设计跨学科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跨学科作业的内涵

跨学科的研究由来已久,1997年,克莱因(Klein)和纽维尔(Newell)提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其不可能在单个学科范围内得到解决,而需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综合各种学科的观点,建构更为全面的视角[2]16-26。可见,多学科知识与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而跨学科作业基于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经验和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跨学科作业虽然是多学科作业的结合体,但绝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美国科学院协会指出,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是把两种学科拼凑起来创建一种产品,而是思想和方法的结合[2]16-26。跨学科作业体现在对知识的整合与重组方面,要求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思考与解析,最终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跨学科作业是统整融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思维模式,以一个主题活动为依托的作业。学生完成此类作业,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审视、分析,从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探究能力和多维度思考能力。

二、跨学科作业的特征

(一)生活情境性

知识大多源自真实的生活情境,如果仅用一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很难全面深入地解决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的问题。跨学科作业能够还原生活情境,注重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调根据知识所处背景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调用不同的学科经验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二)内容整合性

分科作业强调自身学科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试图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但这种训练使得知识零散、孤立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不利于他们整体认识、把握和理解事物。跨学科作业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把割裂封闭的部分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整体认识事物全貌。

(三)群体协作性

跨学科作业指向的是系统完整、关联开放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价值取向,作业内容更多倾向于选择“不良结构”,没有固定的解决程序与答案,很多情况下仅凭学生个体很难完成,需要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以及其他人员之间群体协作,对话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四)思维创新性

依据学科类型和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不同,可以将目前教育领域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为四种类型(如图1),分别为单学科低创新、单学科高创新、多学科低创新、多学科高创新。其中,“单学科低创新”是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普遍现状,即在传统分科教学中不仅知识交叉薄弱,而且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3]。跨学科作业以多样化的思维整合知识,不同学科之间迁移、贯通、联想和顿悟,进而激发创新性思维。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以生活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个体通常在两个世界中生长、发展,一个是具象的生活世界,另一个是抽象的科学世界[4]。很多时候这两个世界是割裂开的,当学生不能将它们建立起联系,知识就变得冷冰冰的,没有生机。如果我们希望教育能够为学习者将来的生活提供信息、注入活力,就必须在各学科与人们所接触的真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5]。因此,在设计跨学科作业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根据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同时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案例1】

作业主题:千米的问题。

作业目标:

1.在不同的场景中丰富对千米的感知,利用千米估计、测量路程长短。

2.根据活动写一篇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条理清楚。

3.通过设计出游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策划能力、美术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地理、自然历史等素养。

4.了解家人上班的远近,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体验他们工作的艰辛。

作业内容:

任务1:在不同的场景,如操场、公园、马路等,分别体验步行或跑步1千米有多长。选择场景时,既要有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地方,也要有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的地方,并记录所用的时间与感受。

[体验地方 体验方式

(步行/跑步) 用时 个人感受 ]

任务2:选择自己常去的地方,先通过步行或跑步所用的时间,估计从家到该地方有多少千米,然后再实地测量一下。

[起点 终点 方式

(步行/跑步) 用时 估计路程 测量路程 家 ]

任務3:与家人(亲戚)聊一聊有关千米的问题,了解他们上班路程有多少千米,分别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除了使用原有交通工具,还可以用哪些交通工具替代?列出你的方案。

任务4:与家人一起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并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呈现出来(要反映出千米数、出行工具、所需时间)。沿途的风景特点可以适当用文字或图画表示。

任务5:总结此次活动,以千米的体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作业评价:

1.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辅以同伴、家长和教师评价。

2.自我评价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等形式,重在谈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教训与收获。

3.同伴、家长和教师评价主要采用“评语或寄语式”定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是一项融合语文、数学、美术、科学和体育等多个学科知識为一体的作业。任务1学生通过步行或跑步锻炼了身体,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特别是体验不同场景下步行或跑步的感受(在不感兴趣的地方可能要比感兴趣的地方感受漫长),为以后在不同场景中估计距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任务1的基础,任务2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会根据前期的经验,更准确地估计路程长短,再加上后期实地测量,让知识与经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有了路程长短的概念后,任务3对家人上班的远近便有了感觉,设计替代方案也就有了依据,同时增进了亲情。任务4更为开放,策划活动需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路程的远近及工具的选择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整体版面设计、手绘图画表达、色彩搭配等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策划书的具体描述,利用文学、自然、地理、历史等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前四个任务的亲身实践为写作积累了真实素材,因此,任务5的写作自然就能写真事,抒真情。

(二)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学习的助推器,以问题为导向,可以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层层深入,进而理解知识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跨学科作业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在真实多维的问题情境中综合利用各种知识与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

【案例2】

作业主题:快递,你熟悉吗?

作业目标:

1.调查快递员一天工作流程与作息、饮食等情况,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辛。

2.了解快递派送情况,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高效的派送路线。

3.了解不同快递企业的计费方式,模拟计算物品邮寄价格。

4.利用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探索最节约包装纸的方法。

5.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寻生活,体察人心的意识,体验探索的乐趣。

作业内容:

子主题一:一天的工作。(形成研究报告,以PPT的形式汇报)

1.一名快递员的一天工作流程是怎样的?试着用流程图表现出来。

2.一名快递员平均每天能派送多少件快递,大概行驶多少路程?

3.一名快递员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饮食状况呢?

子主题二:最优路线。(用流程图、路线图展示)

1.调查一名快递员的派送范围,了解并绘制其配送路线图。

2.你能用数学的方法帮助该名快递员设计出高效的配送路线吗?

子主题三:快递费用知多少。(模拟场景展示)

1.了解不同快递的寄件价格。

2.你能根据物品寄送的紧急程度,模拟寄快递的场景,并计算物品发往不同地方的价格吗?

子主题四:包装中的学问。(模拟实物展示)

1.多个物品怎样包装最省材料?

2.你能设计出包装不同物品(固体、液体、易碎品、电子产品等)的方法吗?

作业评价:

1.以学生团队评价为主,辅以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2.团队评价重点对本组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个人贡献度、参与态度等进行评价,同时对其他小组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完成的态度、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重在谈谈自己在探索中的体验、经验和教训。

4.教师评价主要采用“评语或寄语式”定性评价,并对各小组的完成质量和态度等做总结性评价。

这是一项融合语文、数学、道德与法制、信息技术、劳动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作业。以“快递,你熟悉吗?”这个主题问题为导向,延伸出四个子主题。子主题一通过对快递员一天工作的流程、行程、作息、饮食等情况的探讨,使学生感受快递员的艰辛;子主题二通过最优线路的设计,试图节约快递员的工作时间,减少其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子主题三是模拟寄件,让学生根据寄送时间的紧迫性及远近,计算出相应的价格,提高了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子主题四通过包装不同数量和不同物品,使学生学会合理策划包装样式,体会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四个子主题,在不同的问题驱动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化繁为简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发展了优化思想。

(三)以项目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作业设计开始关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6]。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以驱动性的任务对知识展开深入、持续的创造性探索,促进学生对生活深度理解,提升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3】

项目主题:粽子中的学问。

作业目标:

1.了解粽子所需食材,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从多个角度分析粽子形状的合理性。

3.了解粽子中含有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等情况和营养膳食的一些基本指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通过对粽子文化的探究,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感受洛书(幻方)的神奇魅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业内容:

项目一:食材与费用。

1.调查大家最喜欢吃什么类型的粽子,并用统计图表展示出来。

2.调查一个粽子(大中小)大约需要多少克糯米,多少片粽叶。

3.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全班(52名学生,3位老师)每人2个粽子,大约需要买多少千克糯米,多少片粽叶?需要花多少元钱?

项目二:粽子的形狀。

1.从不易变形角度分析(稳定性)。

2.从物尽其用角度分析(弯折)。

3.从防摔防裂角度分析(重心,比例)。

4.从姿势好看角度分析(对称)。

项目三:营养成分知多少。

1.了解不同类型粽子的营养含量(能量,脂肪、蛋白质等)。

2.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专业人士,了解健康吃粽子的秘籍,合理安排膳食,并在班级内交流。

项目四:粽子文化。

1.粽子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2.粽子与中国洛书(幻方)。

作业评价:

1.同伴、家长和教师评价主要采用“评语或寄语式”定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投入程度、主动性等,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2.评价方法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在对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发展做出评价;终结性评价重在对活动结束后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注重对整个活动中实际获得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进行判断和分析。

这是一项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作业。以“粽子中的学问”为项目主题,延伸出四个不同的项目。项目一重点解决食材与费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项目二从多个角度探寻为什么大多数是“三角粽”或“四角粽”,让学生从稳定性、实用性、美观度等方面进行探讨,感受简单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项目三让学生懂得了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学会健康生活;项目四从文化的视角认识粽子,同时把粽子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洛书建立联系,传承民族厚重的文化基因。以上四个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实践任务中寻知与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总之,跨学科作业以其特有的“超学科”整合思维,指向学生的真实学习,“多维互联”解决实际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小宝,刘仲林.跨学科研究前沿理论动态:学术背景和理论焦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6-26.

[3]钟柏昌,刘晓凡.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模式重构[J].中国远程教育,2021(10):29-38.

[4]董诞黎,胡早娣,邵亦冰.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新变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责任编辑:陆顺演)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跨学科作业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