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与策略

2022-05-30许耘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程思政教材

摘要: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既关系到教材怎样成为课程思政载体,也涉及教师如何用教材落实课程思政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中职语文教师要进一步领会教材编辑思路,善用新课标教材,确立课程思政意识,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讲究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境任务,使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落实。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语文教育;教材;意识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C-0055-06

收稿日期:2022-05-06

作者简介:许耘,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一部,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院校教材。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确立之后,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基于核心素养的新阶段。新阶段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目标须通过课程、教学、评价三个途径落实。基于此,教育部适时提出了“三教”改革的决策。“三教”改革,教师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教法是改革实施的途径,教材则是改革理念、内容及一应要求的载体。从改革落地生效的角度审视,教材正处于“三教”改革的中枢地位,教师能否用好教材,直接关系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高的成效。

教育部为进一步明确“三教”改革主旨及取向,于2019年颁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了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的思路,从课程体系建设的高度,对各类课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给出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既关系教材怎样成为课程思政载体这一重要命题,也涉及教师如何用教材落实课程思政精神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以语文课程为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有关教材编写要求,试从编写思路的角度,从课堂教学层面对落实课程思政精神应具备的意识与策略做一点探索,以求方家指正。

一、领会教材编写思路:确立课程思政意识

(一)整体观照,领悟教材编写要求及形成的体系

课程标准的“前言”将研制的思路明确为三个“结合”,首要一条便是“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对语文课程正确进行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其中的关键词是 “结合”“坚持”“体现”,强调了语文课程必须发挥独有的育人功能,践行课程思政不能偏离语文课程的任务与目标;“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贴标签”,更是从方式方法层面给出明确的指向,即不能对课程思政做简单化处理,应讲求策略,注意方法,追求实效。分析“前言”所引述的文字,不难得出:当下,语文教育体现课程思政精神的第一要务是“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从课堂教学层面考量这一“结合”,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而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材编写要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部分单列一项“教材编写要求”(以下简称 “编写要求”)。分别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遵循规律,注重学生发展”“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言语,实践活动”“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易教利学”“加强系统设计,发挥整体功能”等六个方面,明确了教材应遵循的原则,其要义是强调教材应成为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和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层面实现“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仅靠教法改进难以奏效,应立于一定高度,从较宽广的视野,理解“结合”要义,再思考实施策略,然后决定教学的行止。如此,或能探索出其中规律,形成一定的模式,使“结合”真实落地。因此,把握教材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编了什么,更应理解教材怎么编的,梳理编写要求以及形成的科学体系,探究其蕴含的要义与指向,这是用好新课标教材、落实课程思政的前提。

上述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六个原则,构成一个宗旨突出、指向明确、相互联系又各具要求的科学体系,其间,突出了教材编写必须达成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应执行的原则及具体要求。所以对教材编写要求应整体观照,不可盲人摸象。以整体观照的思想方法来理解课程标准明确的编写要求,从上位认识新课标教材是依据编写要求,通过宗旨定位、内容负载、选文示范、学习活动设计等,形成“纲”“目”分明、有机衔接、渐次细化的学习体系,课程思政的要求融于整个体系之中。

(二)聚焦关键,掌握教材架构与教学单元特点

新教材承载着现阶段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标与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还应在关注编写依据及形成的体系的基础上,聚焦新课标教材的体例结构,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这是落实课程思政必做的功课。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任务”部分对语文课程特质进行了界定:“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综合性”,不仅是指语文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更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情境的整合。课程特质中的“实践性”,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明确的“综合性”“实践性”,为教材内容框架的确定及形式的改革明确了方向,也给出了边界。

新教材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体例结构方面较传統教材有较大的变化,领悟新教材组织形式及教学单元的体例结构,是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思政的基础。鉴于中职语文新教材尚未正式出版,试以普高语文统编本教材为例加以说明。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普高统编本教材打破了以文体聚合课文的传统形式,创新了教材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依据,更好地发挥了语文教材铸魂培元的作用。

教材的教学单元包含导学、范例、实践三个板块,彼此紧密联系,形成整体,又各有功用,各具特点。试以文本单元为例,将单元体例结构做一剖析(见表2)。从表2清晰看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在三个板块中以不同形式各有重点地体现。导学板块是以阐明单元人文主题、内涵及学习价值为重点;范例板块是通过课文(或专题学习活动或整本书)将单元人文主题具体为可以感受和领悟的语言文字(即文本、案例等);实践板块则在导学板块、范例板块明确的人文主题和提供的载体基础上,创设真实情境,确定学習任务,组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得熏陶、受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三个板块共同推动学生完成语言实践中情感体验的过程,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其中。

对教材编写要求做整体观照,再对体例结构进行聚焦探究,能更好地确立课程思政意识,使教师意识到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功用,以及教材中是怎样体现价值观教育的。这是顺应教改大势的必须。

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思政落地的关键

(一)确立教学策略,需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标准“前言”中表述为“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结合”,落实于教学,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以及因之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及价值观教育这一核心进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价值观教育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即语文教学应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经典篇目,因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内容蕴含孔子教育思想及儒家理念,成为高中阶段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请看下面的教学目标设计。

1.结合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率尔、希、铿尔、舍,哂之、喟然”的含义,理解它们在表现人物神态、性格方面的作用,感受古代文言文用语凝练、典雅的特点。

2.查阅相关资料,在与世界文明发展轨迹的比较中认识孔子及《论语》的伟大,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3.背诵“莫春者”一段,找出给自己留下鲜明印象的词句,并分析原因。任选话题,写一段文字(100—150字),表达自己学习课文得到的感悟,与同学交流,在班级展示。

上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具体明确,且具有可测性。除此之外,其在体现“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方面也有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教学目标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抓住“语言”这一关键点,避免了空泛、笼统的表述。 “目标1”直接写明应掌握含义的具体字词;“目标3”要求从“莫春者”一段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词句。这些都是从“语言”入手,是围绕核心素养提升确立的教学目标。其二,“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中得到充分体现。仍以“目标1”为例:“掌握‘率尔、希、铿尔、舍,哂之、喟然的含义”是知识积累;“理解它们在表现人物神态、性格方面的作用”是能力培养;由此“感受古代文言文用语凝练、典雅的特点”,这是“语言”带动“审美”,重在熏陶和感染,已至传统文化教育层面。再看“目标2”:“在与世界文明发展轨迹的比较中认识孔子及《论语》的伟大”,“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则是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由课内到课外,从一篇文言散文而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

(二)教学策略必须着力于情境的创设和任务设计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经过严格遴选进入教材的文本均可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教育元素先天存在。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学生有基础,有接受的条件,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设置任务,可使价值观的教育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与浸润。

语文课程创设的“情境”应为“真实情境”。对此,语文教育家王宁认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1]

笔者试以一段教学案例说明创设情境任务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的作用。“听话与说话”属于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中对这一学习要求做以下描述:“能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需要进行表达与交流。与人交流时,能耐心倾听,听完整,听明白,领会说话者表达的主要意思;说话时,做到简明、连贯,正确传递要表达的意思。”下面是一节“听话与说话”课的教学实录辑要与简要分析。

1.情境导入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现场盛况及主持人和嘉宾的开场讲话。

2.问题引领

请同学用2个或3个词表达诗词大会的盛况。

3.任务布置

任务一:主持人讲话和嘉宾讲话各表达什么意思?用讲话中的语句或词语说明。

任务二:主持人和嘉宾讲话重点有什么不同?用他们的语句说明。

任务三:填充表格(见表3),组内交流,小组代表班级展示。

任务四:教师将大家完成的表格修改为表格4,请比较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再布置三个任务,按组认领,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班级交流。按表格中“说话”和“听话”的要求准备。

任务一:两个同学为应不应该玩手机游戏展开争论。

甲同学观点:手机游戏可以益智,已成为生活一部分,不可或缺。乙同学观点:学生不能耽于手机游戏,会影响学习和休息,必须摒弃。请你想象两位同学的争论场景与过程,复述他们争论语句,并说出自己的评论与观点。

任务二:班级同学围绕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谁更重要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认为专业课程重要,因为职场需要专业能力;一部分同学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政课、语文課更重要,因为没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个人发展缺乏基础,将来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请你将两种观念择其要点进行介绍,再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做人与做事”的关系谈自己的观点。

任务三:课后在校园或公共场所注意倾听人们的对话,把你认为有价值的对话默记或简要记录,在班级以“说”的形式介绍“听”的话。要求3分钟内“说”准确“听”的话,可加以适当描写(如对话所处的场景,人物形象、神态等),也可以精辟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本节课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注重语言实践。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课程,这一能力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核心素养外显的能力之一,必须通过有效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在本节课中,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贯穿始终,由浅入深,渐次展开。如“情境导入”环节之后的任务:填写“总结‘听话与说话要求”表格,推动学生完成了“感性活动—理性认知”的过程,为之后学生于理性认知指导下进行高效的“听话和说话”做了铺垫。

其次,巧设情境任务,讲究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教师十分注意情境与任务的创设,使情境与任务在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导向性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到了“感染下的体认,任务中的体验”。“中国诗词大会”盛况视频与主持人、嘉宾讲话这一情境,从学生熟知的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切入,激发了学习兴趣;比较主持人与嘉宾讲话重点的学习任务,不着痕迹地转入学习内容——“听话与说话”,传统文化教育已融入其中。在“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谁更重要”的讨论后,要求从“做人与做事”的高度认识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任务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学习会产生一个完美的认知与体验:了解课程分类—理解大类课程学习目标—认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掌握职业素养的要求。由具象而为理性,价值观教育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自然而又巧妙地融入其中。

最后,完善了学习活动形式,引入“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内容是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承载。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关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种学习活动而忽视了“梳理与探究”,以致阅读与表达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本节课“填充表格”这一任务,要求从情境任务中归纳“听话与说话”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引入了“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在梳理过程中列举的大师名言,人文色彩浓郁,使技能训练同时具有了课程思政的功能。

综上分析,这节以“听话与说话”为学习内容的口语交际教学,从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运用情境任务教学策略、完善学习活动形式等方面对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践行课程思政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是一个大命题,它涉及如何善用教材发挥语文课程先天具有的“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功用,还关涉教师怎样更新教学观念,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与要求。笔者认为,当下还是要以确立课程思政意识为先,以情境任务教学策略为重,在理解新教材编制思路及体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突破。如此,语文教材才能真正发挥学习范例的作用,成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J].语文建设,2019(1):4-7.

责任编辑:华轩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课程思政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