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

2022-05-30郑娟娟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库房入库藏品

郑娟娟

文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留给后人欣赏且对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进行研究的重要承载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气息,所以对文物藏品进行保护与保养十分关键。而文物藏品基本年代久远,极易受到人为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受损。鉴于此,在文物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藏品的保护原则,了解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保养措施,并掌握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工作要点,这便是此次研究的重点,以期为文博从业者提供参考借鉴。

文物属于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所以文博场馆建设与文物保管工作至关重要,否则文物一旦受损将难以修复,时间一长便有可能出现文化断层。而随着文物出土数量逐渐增多,各类文物展览活动也在不断提出,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随之而来的还有文物藏品的保护与保养压力。为了防范文物藏品受到无法挽回的破坏,文物管理工作者需要加强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工作,充分发挥出文物藏品的宝贵价值。

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原则

文物管理工作中的藏品保护需要遵循基本原则,主要可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重在预防。藏品保护的关键点是预防,预防藏品受损,这也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重在防范压力、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对藏品的影响。在对藏品进行保护时,要了解藏品的质地、结构,依据文物信息开展保护工作。一般来讲,需要将藏品放置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杜绝阳光直射,做好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文物出土前和出土后,都要杜绝人为破坏,采取科学措施进行保护[1]。第二,维持文物原本状态。文物发现后需要对其原本所处环境进行了解,在保管时要尽量打造出相类似的环境,及时将文物收藏起来。文物具备溯源历史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其价值,则要科学合理地保护和保养,尽可能维持文物原本状态,防止其色彩、材质等发生变化,这也是文物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第三,降低损坏风险。文物作为历史沉淀的载体,在其出土后的所有环节中都潜藏着受损风险,均会影响文物藏品的收藏。所以,在文物管理工作中对藏品的保护,一定要遵循降低损坏风险的原则,及时发现并处理危险因素,采取科學手段进行养护,不影响文物本质。

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与保养措施

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保养

其一,瓷器。瓷器文物在地下掩埋时间较长,其表面污垢较多,如果没有及时清理,会进一步侵害瓷器本体,所以要重视对表面污垢的清洁工作。具体来讲,要用清水、柔软棉布、细软毛刷对瓷器胚体细致清洁,倘若有顽固污垢,则可让瓷器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但要确保瓷器本身没有裂纹,避免裂纹程度加深,浸泡过后再次清洁,最后保证瓷器表面没有残存污渍。

其二,陶器。陶器的污垢清洁做法与上述瓷器基本相同,但通常情况下陶器的污垢更难清理,因此在首次清理不够干净时,单纯用清水浸泡未必有良好效果,所以还要使用化学手段进行清洁,再用清水冲洗。在用化学手段清理时,要先对陶器做好固色处理,防止清洁时破坏陶器原本色彩,导致其表面颜料发生质变[2]。

其三,青铜器。青铜器的化学性质相对而言不够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许多腐蚀物在长期掩埋中一直留在青铜器表面,所以导致纹路被破坏。在保护青铜器的过程中,要结合其表面锈迹的面积大小确定修复方案,涂抹相应的保护材料,用机械小心清除锈迹。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保养

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众多,我们以古建筑为例,对具体的保护与保养工作措施进行分析,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实地勘察。通过实地勘察了解古建筑的所处位置、建筑风格、制造工艺、受损程度以及建筑的梁柱、墙面、屋檐等内容,从而为制定修缮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第二,优选修缮材料。依据古建筑本身的风格、色调、视觉效果等,对木材、瓦料、石材、油漆等修缮材料进行优选,尽最大可能还原古建筑的完整性和本真性。第三,加强人员管理。在修缮施工中要重视组织管理,由负责人全面统筹,资料员收集信息数据,造价员分析预算和支出,材料员准备好修缮所需材料,质检员做好对修缮施工的监理工作[3]。第四,做好安全管理。在对文物馆藏文物修缮施工之前,对参建人员开展安全培训工作,强化修缮人员安全意识。鉴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保养非常复杂且环节众多,所以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电、用火安全防护。了解文物古建各个构建的受损情况,重点关注受损程度较大的构建修复环节,以防止二次受损而提高修缮难度。

文物管理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工作要点

加大藏品陈列保护力度

文物藏品需要通过陈列展览活动,让更多参观者了解并喜欢上历史文化,感受文物蕴含的文化底蕴,可见文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在藏品陈列展览中,其记忆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有所裂化,即便是细小、微观的因素也会对藏品造成影响。比如,空气相对湿度会对铁器、青铜器等类型文物造成影响;温度因素会对玉石文物形成影响;参观者带来的轻微振动同样会影响对环境要求较高的书帛等类型文物。此类文物一旦受损,则很难被修复,许多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匮乏,所以损失也就无法挽回[4]。对于加大文物藏品陈列展览保护工作力度,具体来讲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文物摆放。文物藏品的摆放一定要契合其本身特性,优选合适的摆放环境。倘若环境条件所限而无法拥有适合的环境,那么就要创造出适合藏品的展示空间。对藏品展览摆放时一定要保持稳定,不可随意晃动、摇摆藏品,防止其歪斜,尽管展厅均设有缓冲地面,但同样需要保护藏品不会坠地。此外,需要综合考量所有藏品的材质、特点、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容器将其固定住,而容器需要清洁、密封良好,与外界不良环境因素隔绝,并且杜绝容器与文物藏品之间产生任何反应。

第二,文物光辐射污染。在许多文物藏品的展览陈列空间内,往往会看到醒目的“禁止拍照”标语,此类陈列空间基本较为阴暗,主要是因为部分珍贵文物藏品对光辐射极为敏感,尤其是对精细类文物会造成极大破坏,比如年代久远的遗迹、装裱受损的字画文物以及许多墓葬出土的丝绸织物,这类文物藏品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而游客手机闪光灯在拍照时释放的能量远超出了文物藏品的承受范围,会加速部分藏品的表面氧化情况,导致藏品受损。随着对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的研究逐渐深入,在如今的文物藏品保护与保养中也要格外重视各类灯光的直接照射,严正告知参观者不得对文物使用闪光灯照相设备近距离拍摄[5]。

第三,展厅与展柜的温湿度。许多大型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均会格外重视展厅与展柜温湿度的控制,许多文物对于温湿度变化极度敏感。举例来讲,青铜器极易受到空气湿度、空气含氧量的变化而发生锈蚀情况,致使文物外观不断变化,严重影响文物完整性。此外,字画文物、漆制品等会因为空气相对湿度太高而导致表面剥落。另外,温度把控同样关键,文物类型的不同,对展厅和展柜温度的要求也有不同,一旦超出适宜范围,文物便会变形,比如纸张更加易碎、骨器龟裂等,均需做好预防性保护。

做好藏品库房保护工作

第一,藏品库房保证牢固。用于存放文物藏品的库房必须牢固,防火、防潮、防盗等功能缺一不可。一般文物藏品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存放藏品的库房需要高度重视保护工作,保证其具备足够的保护功能,比如除了基本的防潮、防火之外,还要防虫、防紫外线辐射等,对库房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避免馆藏文物出现意外。

第二,藏品入库管理。藏品在入库之前需要进行清洁,避免藏品本体中含有细菌、虫害等,消除潜藏的危险因素。藏品入库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办理好入库手续,从而提高藏品入库分类整理的工作效率,为日后藏品研究工作开展提供方便。

第三,由专人看守库房。文物藏品具有极高价值,为了避免藏品被盗或遗失,需要委派专人进行库房看守。而库房看守人员必须了解所有藏品的参访位置,掌握藏品的真实情况,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查,做好日常巡视工作,晚上同样需安排专人值班,避免文物出现意外。

第四,库房保持干净整洁。存放文物藏品的库房一定要保持干净整洁,这一要求是基本前提。对库房进行定期清扫,维持藏品在库房当中的原本状态。严禁在库房内放置易燃易爆物品,禁止明火,打造良好的藏品存储空间[6]。紧闭库房门窗,杜绝危险品从门窗进入。对库房环境进行检查时,需要重点关注门窗是否紧闭上锁,确定一切无误后才能离开,非库房管理人员不得入内。

第五,严守机密。大量价值连城的文物藏品存放在博物馆中,这些文物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因此针对大量的文物藏品,相关人员必须严守机密,不得让外人得知藏品的具体存放位置,没有经过允许不得让任何无关人员进入库房当中,以确保文物藏品的绝对安全。

第六,做好藏品提取、注销和统计工作。对藏品的提取工作只能由专人进行,无论是用作陈列展览,还是用作研究,提取过程一定要经过慎重审批,交给专业人士来提取。此外,如果博物馆的某样藏品要进行转移与交换,也要提前审批,严格按照既定章程办事,办好出库手续之后再进行相关信息注销,标明缘由。对馆藏文物数量、类型、名称进行定期统计,在出现入库和注销行为后进行清点,将数据变动情况及时上报[7]。

完善文物藏品保护制度

构建健全、合理、高效的文物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对藏品开展科学保护和保养工作的基础。优化保护管理制度,能够促使藏品保护与保养工作从复杂、无序转变为科学、规范。依据文物保护相关条例,专职工作者需要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藏品保护工作中需要肩负起藏品保护职责,将藏品保护工作视为首要任务。任何一件藏品均有其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属于历史变迁中的文化沉淀。所以,藏品管理人员一定要完善保护与保养工作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要求所有专职工作者严格按照工作细则开展藏品保护工作,不得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要脚踏实地,针对所有文物藏品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储存方法以及配备适宜的陈列条件,从而规范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此外,还应引入更多先进的藏品保护设备设施,对藏品保护条件进行改善,提高藏品安全性。但结合现状来看,目前许多博物馆在文物藏品保护与保养工作方面发展时间不长,能参考的案例非常少,致使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中有待完善,许多管理方法还只是停留在提議阶段,并没有后续实施[8]。所以,各大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实情,制定出全维度、可行性高且合理的文物保护设施管理机制,重点优化文物保护、保养、修复等方面的工作机制。

重视藏品日常保养工作

专职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藏品的保养工作,详细制定年度保养计划,内容包括通风调节库房空气、晾晒除尘、消毒杀菌等方面,要全面掌握各类藏品的材质、特性等,了解各种藏品的保养知识,选择正确的防护方法进行藏品保养。作为与藏品每日接触的人员,保管专职人员需要做到眼勤、手勤、嘴勤,详细来讲就是要密切关注藏品库房环境的变化,记录每天温湿度变化,如果察觉起伏过大则要及时采取增湿或降湿等措施;对藏品细节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是易受损藏品,必须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在每个季度定时进行检查,察觉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虫蛀、发霉等情况,要尽快与其他藏品隔开,进行科学的消毒与清洁;藏品入库之前和陈列展览之后,要经过消毒才能入库,避免将虫卵、霉菌带入库房中。

藏品的日常保养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必须交给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的人进行管理。作为藏品的第一守护者,要做好保护藏品的工作,保存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为后代留下具有教育意义、传承价值的历史载体。通过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为藏品打造良好的保存环境,从而达到延续藏品寿命、发挥价值作用的效果。

规范文物藏品保管程序

在对文物藏品进行保护与保养的过程中,规范化的藏品保管程序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规范程序对所有流程合理约束,能确保各工作环节顺畅衔接,实现部门之间高效的沟通合作。同时,规范化的文物藏品保管程序,能保障所有信息的准确无误。比如,在藏品入库阶段,要对文物进行鉴定,结合科学鉴定方法和听取专家意见,对藏品采取恰当的保管措施。科学确认藏品名字,依据藏品年代、工艺、外观、用途等确定名称,完善记录,为后续的信息管理夯实基础;藏品入库之后,要构建文物档案,按照类型记录好藏品入库时间、年代、来源渠道,交给负责人签名确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倘若需要修改与补充,一定要第一时间入档,并且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档案数据备份,避免丢失或受损。

综上所述,在文物管理工作中,对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属于关键的工作内容。面对长时间掩埋地下而出土后继续陈列展览的文物,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藏品的保存效果。所以,一方面要根据文物类型的不同采取必要的保护与保养措施;另一方面,要从加大藏品陈列保护力度、做好藏品库房保护工作、完善文物藏品保护制度、重视藏品日常保养工作、规范文物藏品保管程序等五个方面着手,做好文物藏品保管和保养工作,夯实文物藏品保护实效,实现文物内涵价值的深度挖掘和长期发挥。

参考文献

[1]盛怡.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J].参花(上),2021(05):63-64.

[2]程秋云.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今古文创,2022(25):111-113.

[3]刘兴贵.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与保养研究[J].当代旅游,2019(05):67.

[4]乌敦花.试析如何做好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96-97.

[5]田建红.关于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探讨[J].文化产业,2018(21):36-37.

[6]陈玉萍.浅谈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措施[J].炎黄地理,2022(08):80-82.

[7]敖特根.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才智,2022(10):190-192.

[8]张慧.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策略思考[J].文化月刊,2022(08):94-96.

猜你喜欢

库房入库藏品
重磅!广东省“三旧”改造标图入库标准正式发布!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石化某库房建设项目的全要素管理要点
中国食品品牌库入库企业信息公示①
化学品库房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罗妍妍藏品欣赏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身临其境探究竟 主动思考完任务——《仓储与配送实务》入库作业之“入库订单处理”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