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曹操历史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转变

2022-05-30宁婧含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三国演义曹操

宁婧含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他用武力统一了当时的北方,成为一代枭雄。历史上大家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争议很大,从曹操所处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他的历史形象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在历史形象方面,曹操通常是作为一个积极正面、匡扶正义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他的形象却直线下降,直接以反派的形象出现,他与狡诈阴险、诡计多端等负面词语联系在一起,多被用来当做反面教材,造成曹操历史形象与文学艺术形象相互对立的局面有很多因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纵观所有历史人物,曹操的形象总是极具争议性,人们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所以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必须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结合其历史发展背景进行综合性分析,只有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对曹操这个人物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喜欢他的人称他为英雄,放大他的战绩,忽视他的缺点;不喜欢的人称他为小人,将其缺点无限放大,全盘否定他的历史功绩,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容易给后人造成误解,不利于后人对曹操的客观评价。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

很多朝代的历史资料文献中都对曹操的形象有所记载,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是在《三国志》里对曹操形象的撰写。所以现从《三国志》入手,分析曹操历史形象。

政治方面

从历史记载来看,曹操在政治方面是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据《三国志》记载,早期的曹操进入朝廷后被任命为侍卫,这也使曹操备受政治官员的熏陶,能以最快的方式接收到一线政治情报。经过不断努力,曹操晋升为洛阳北部尉,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绝不徇私枉法,在民间名声很好,当地的恶霸势力见他都是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所以在政治方面,他是一个合格的官员[1]。

到晚年时,曹操的官职一步步晋升,已经到了可以建立自己的宗庙社稷的地步,但是他最终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也表现出他审时度势的智慧。

经济方面

曹操对汉末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末年由于战乱频发,导致经济萧条,人口减少,粮食短缺。但是老百姓要吃饭,军队需要粮草供应,许多军阀都采取烧杀抢掠的方式获得粮草,而曹操则是发挥聪明才智,采用屯田法,兴修水利工程,使得当时北方的粮食困境得到了一定缓解,也给后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战争中,作为第一战略资源,人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发,人口急剧减少,于是曹操采用新创立的户调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者和土地拥有者的压力,也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水平[2]。

为了起到带头作用,曹操也对身边的人做了消费约束,取消诸多不必要的陋习,命自己的将士积极鼓励子女学习女工,尽自己的力量将国家的财政损失降到最低。

军事方面

在动乱的时代如果没有能力过硬的诸侯引领,不管多么富裕的地方,也会走向灭亡。曹操能够在战争频发的时代存活下来,一定是有过人的军事领导才能。他从小学习兵法,有自己的军事著作,还为《孙子兵法》做过注释,使这部兵书得以广泛流传。曹操主张严肃军纪,他要求手下士兵所到之处不能踩踏农田,违令者杀无赦,他自己的马经过农田时受惊吓,误踏农田,他将自己的头发割掉,代替斩首,以身作则,以此来显示出官兵平等的原则[3]。在军事方面,曹操惯用声东击西,例如,官渡之战就是利用断掉敌方粮草的办法,最终取得胜利。

文化方面

曹操因饱读诗书,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对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对汉朝以来的选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优化,官员选拔不一定要遵守德才兼备的原则,只要有才能都有资格参加。曹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他又重视法治,历来都是赏罚分明,这种思想在一些场合既能表现出他刚正不阿,治人有道,又能让自己圆滑地处理棘手事务。曹操重视对文化典籍的保护,他保存了大量的优秀古籍,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曹操艺术形象

曹操的文学艺术形象出现在许多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中,如罗贯中先生的著作《三国演义》,下面从《三国演义》着手分析曹操的文学艺术形象。

狡诈、伪善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大家的必读书目,只要一提到曹操,大家立马会将曹操与“奸雄”联系在一起,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从最开始就描写他使用权术,所以从北宋开始,只要讨论到三国,人们就会形成“尊刘贬曹”的倾向,并且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罗贯中对观众的这种想法实际也顺从,并且继承这种想法,但是也会尊重历史,多面探寻史料研究,塑造一个具有高识别性、极具个性化、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人们将曹操称之为“奸雄”具体是指,曹操具有過人的远见、丰富的学识、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热情,但同时又具备自私狡诈,诡计多谋的性格特征[4]。

多疑、猜忌

曹操生性多疑好猜忌,这使他滥杀无辜,他秉承“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理念,导致经常会错杀好人,待在他身边的人都无疑会时刻受到他的猜忌。曹操在对董卓进行暗杀时,没有成功,遭到董卓的通缉,他投奔到吕伯奢庄上,受到热情款待,听到其磨刀声,心生疑虑,以为对方对他有杀心,一口气之下杀了八口人,后来才发现是误会一场,索性将吕伯奢也杀了,还喊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口号。当曹操猜到某人有谋权策反的行为,哪怕只是一丝丝的想法,他总是毫不犹豫,一念之间人头落地,严格遵照“罚不延时”的古令,对于手下的惩罚总是先下手为强,不给对方留任何余地,为了保证自己的性命安全,他常常滥杀无辜。

变幻无常

曹操性格复杂多变,在其面部表情和脾气性格上都有所体现。在俘虏张辽后,张辽脾气倔强,拒不投降,将曹操惹怒,一气之下他剑拔弩张,要亲自杀了张辽,但被关羽劝阻,他立刻扔下剑大笑,亲自为其松绑,他的情感变化如闪电一般转瞬即逝,使众人目瞪口呆,背后发凉[5]。

杨修的死更是将曹操的奸诈无常体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常常看不惯杨修的处世风格,并且杨修在曹操面前一再犯错,导致曹操对杨修起了杀心,但是他还是将杀心隐藏得很好,甚至连杨修自己都丝毫没有察觉,最后曹操假借惑乱军心的罪名将其处死,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

曹操为人狂妄自大,对待身边的人冷漠无情,他的残暴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杀掉华佗、孔融等,与他有仇无仇的他都杀,这使得众人胆战心惊。

铲除异己

曹操阵营中曾经爆发过“太医吉平刺杀案”,曹操肆虐戮杀满朝汉室宗亲及外戚,将母仪天下的皇后最先杀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觊觎魏公的位置,最后晋升为魏王,就差自立为王[6]。

从“英雄”形象到“奸雄”形象转变的原因

曹操初期在很多历史书本上都是正面形象,但综合所有历史古籍来看,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历史英雄人物,不管历史书上怎么将曹操的缺点放大,都不能忽视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需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去评价。很多艺术作品都会给观众传递曹操是个坏人的信息,他的缺点不但不能被忽视,反而掩盖了他所有的优点。对于曹操人物形象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情。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忠君爱国,曹操官位一步步高升,给人营造了一种他有谋权改位的错觉。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被割裂的状态,统一的时候极少,尤其是到南宋的时候,传统汉族本来的地区被侵占,削减了汉人的政治权利。一方面为了维护民间舆论导向,另一方面体现出南宋政权在当时的合理性,三国这段历史记载把通过割据政权的刘备塑造成名正言顺继承前朝统一的正统形象,使其顺利成为正义方,却把曹操说成谋权篡位,导致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就赞同刘备正统的思想观念[7]。

随着理学逐步开始进入到传统封建主义社会,成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作者的立场

任何历史著作都是带有作者本人的主观色彩的,在《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是以“英雄”的形象出现的,这也与作者的主观意识相关,陈寿出生于西晋年代,西晋直接受曹魏的政治影响,为了使西晋的地位更合理,歌颂曹魏的正统性也是在情理之中。如果当时陈寿对自己所认可的政权进行揭露、贬低,那也是对西晋的不负责任,因为这两者之间是继承关系。西晋的建立是和平演变的产物,并不是武装夺取政权,如果曹魏政权缺点过多,那么也不利于得到后世的认可。

陈寿也是迫于统治者的压力,即便本人有揭露曹魏政权劣迹的想法,更好地还原现实,也是难以实现,毕竟身处于这个年代,稍有不慎就会丢掉身家性命,也会给时代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面,曹操的形象必须是正面的英雄人物形象[8]。

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形象也是受到时代影响的,罗贯中先生处于元末明初年代,恢复中华,重建汉室,将汉室进行大肆宣扬歌颂已经是当时民族问题上的主流。因此,曹操在老百姓眼里成了篡夺汉权的坏人,他们认为只有蜀汉的刘氏才是汉代正统。受尽元朝虐待的明代初期老百姓对于天下归汉自然是欣喜不已,再加之刘备的仁义德行也深受老百姓的认可,所以先生在作品中用近乎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拥护刘氏,贬低曹操的思想观念也是情有可原的[9]。

时代发展的产物

《三国演义》这本典籍里的立场是“拥刘贬曹”,那么这部作品主人公的对立面人物就是反派角色,这个与汉室势不两立的坏人角色就无疑落到曹操身上,这像是一部已经知晓结局的电视剧,结果已成定局,过程都要围绕这个结果展开。曹操之所以会被戴上“坏”这个帽子,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三国演义》所处的年代,儒家的正统思想已经深入老百姓的思想内部,曹操提倡依法治国,偏向于为老百姓谋福利,这样一来确实会形成将政权架空,这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因为儒家提倡无条件尊重皇权,不管当代皇帝有多么无能、昏庸,都要尊重他的君主地位,即使一个人很有才能,治理有方,但只要他品德不端,都无法进入中央政治机构,不能为国家服务。所以曹操的理念在当时是正确的,并且深受百姓拥护的,但是到了元末明初年,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他的做法就是以下犯上,不尊重皇权。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没办法给他塑造一个忠于皇权,忠于君主的忠臣角色。

艺术形象盖过历史形象

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具备从正反两个角度去观察一切事物的能力,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这是他有意识的艺术创作。他对曹操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人们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几乎已经定型时,又创作出极具争议的观点,表现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活动,塑造出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其更加鲜活有力、更具有艺术魅力[10]。

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的成功,将曹操的历史人物形象变成典型的艺术形象,由于艺术创作带有作者本人的主观色彩,所以造成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不相符的现象。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曹操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作者将其艺术形象进行典型化描写,塑造了一个觊觎皇权、对君不忠、阴险狡诈、冷酷无情的奸臣形象。罗贯中在叙事写人方面是绝对的高手,他用简短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描写曹操对徐州百姓滥杀无辜来表现其凶狠无情的人物特征,引起百姓对曹操的愤恨。纵观历代王朝,哪一个朝代的建立不是要经历战争,为何唯独塑造曹操这样一个角色,这是作者对曹操人物的角色定位。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会塑造曹操这样一个形象,与曹操在政治上的双面性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作者充分把握了历史人物的本质性格特征,在对其进行艺术塑造时,很容易把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相混淆,这便使曹操的艺术形象掩盖了历史形象。

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活跃在各大文学小说中,从历史的角度看,他被塑造成英雄的角色,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他被塑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曹操的一生经历也对我们后人起到一定警示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后来人,我们不能极端地去看待这个人物形象,不能将其缺点无限放大,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從历史人物事迹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促进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同恩.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J].中州学刊,2018(07):133-137.

[2]李乐,李肖波,罗燕妮.《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J].数码设计(下), 2019(02):265.

[3]张吉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1):43-44.

[4]李思泽.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J].文学少年,2020, 00(27):P.1-1.

[5]王太军.三国谋士荀彧的形象演变——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中心[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2):101-105+119.

[6]肖敏.《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J].青春岁月,2018(05):41.

[7]吕可昕.《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J].长江丛刊,2018(26):9.

[8]孔玺铭,张喜贵,张旻.《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司马懿人物性格之比较[J].大众文艺,2019(05):15-16.

[9]张文瀚.如何评价历史中的曹操[J].环球人文地理,2017(22):151-152.

[10]束强.试论名士之死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塑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 31(09):40-46.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三国演义曹操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三国演义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三国演义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