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秦汉时期古典园林之上林苑

2022-05-30毕源婧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西汉园林

毕源婧

秦汉时期,我国古典园林蓬勃发展。上林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大型皇家御苑。主要对处于关中平原秦汉时期的上林苑进行研究,浅析秦汉时期上林苑的特点及对后世园林建造的影响。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我国古典园林也由周代的萌芽期进入了秦代的生成期,朝廷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皇家园林。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位于关中平原的秦都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在周代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最典型的皇家御苑。经过秦始皇的大力扩张,到汉武帝时上林苑范围达到最广,之后逐步走向没落。上林苑中山水交融,离宫别馆众多,具有狩猎、游玩、休憩、农业生产经营等综合性功能。

上林苑的建造

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秦汉时期处于重要的生成阶段,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秦代上林苑的建造

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在渭南布局上林苑,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亡故,秦上林苑的建设持续了140年。尤其是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在上林苑中营造了众多宫殿、楼台、阁宇、复道等,规模宏大,气势雄壮。

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在渭河北岸进行都城建设,包括咸阳城、咸阳宫和六国宫;在渭河南岸规划布局和建设园林,在周代园林基础上(灵囿、灵台、灵池和镐池)修建上林苑及宫殿建筑群。秦惠王进一步实施以咸阳为中心的宫苑计划,在上林苑修建阿房宫,后秦始皇又加以大規模扩建。秦昭王时,在上林苑最西边修建了长杨宫。渭河南岸的兴乐宫,具体是秦代何时所建不可考。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在渭南建造信宫,与渭北咸阳宫遥相呼应,构成大咸阳中轴线。又以咸阳宫为中心,构筑大咸阳宫苑建筑群。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在信宫南扩建阿房宫,后阿房宫取代了信宫,成为上林苑的中心、大咸阳的几何构图中心以及渭南的政治中心。引水修造兰池,挖池筑岛,在池北侧造兰池宫,在兰池苑中筑山、理水、石刻,摹拟海上“三神山”景象,为我国“一池三山”造园形制的开创奠定了基调。“离宫”宜春宫营建于上林苑东部,即后世长安县南的曲江池。

秦代囿苑融山水、花木、建筑于一体,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后世中国园林文化多有效仿,在中国园林史、建筑史上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上林苑的建造

西汉上林苑的建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汉高皇帝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06~公元前87)。西汉初立,国贫民弱,上林苑仅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造,其面积和范围与秦代基本相同,即北界渭河,南到阿房宫之南,西抵沣水,东至秦代宜春苑一带。第二个阶段,汉武帝至西汉灭亡时期(公元前87~公元8)。西汉盛世,汉武帝命太中大夫吾丘寿王在秦代一个旧宫苑遗址上扩建上林苑,其范围广袤,北界渭水,南到终南山,西抵周至,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周袤三百里。及至西汉灭亡,不到百年,上林苑面积因国力衰退而不断缩小。

西汉上林苑中最有名的是“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其中,未央宫作为朝廷的政令中心,正殿历经十个朝代、三十多位皇帝、使用长达360多年、存世长达10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朝代使用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长乐宫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由丞相萧何主持修建,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扩建完成,成为汉高祖处理政务的宫室与西汉的政令中心。长乐宫位于西汉长安城内东南隅,后因在未央宫东,被称为“东宫”,内有14所宫殿,均坐北向南。宫墙四面各设一座宫门,其中东、西二门是主要通道,分别建有东阙和西阙。

未央宫建造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主要宫门为北门和东门,分别建有北阙和东阙,东阙建在与长乐宫中间的信道上。前殿周围有台殿43座、宫13座、池1个。自汉惠帝起各朝皇帝都住未央宫,太后住长乐宫。

建章宫建造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完工后逐渐成为西汉政令中心。为了方便往来未央宫和建章宫,跨宫城筑有飞阁辇道。建章宫外围筑有城垣,按中轴线建造,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周围是一群庞大的宫殿群。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部为唐中庭、唐中池,东西有20余丈高的凤阙。建章宫前的神明台名为“柏梁台”。

从整体上看,西汉上林苑建造的主流为华美的宫殿与瑰丽的林苑,其宫苑布局方式充分展现了“法天象地”的思想。

秦汉上林苑的不同

秦汉上林苑在营造范围、主要建筑群、空间布局、造园形制及主要功能等方面均有不同。其中,营造范围及主要功能的不同,见下表。

表 秦汉两代上林苑不同之处

上林苑的特点

早期的苑囿中,多为自然生长的动植物,并在其中修建灵台,开挖池沼,主要用于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秦汉时期的上林苑,将建筑与自然山水都作为造园的构成要素,但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其主要特点包括地域广袤、规模宏大及功能多样三项。

地域广袤

1.秦代上林苑的范围

关于秦代上林苑的地域范围,根据宋朝程大昌《雍录》的记载是“边际难以详究”;根据《历代宅京记》的记载“咸阳北至九暖、甘泉,南至鄂、杜,东至河,西至汛、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其大体范围是,以曲江池为东界(东至宜春苑),以终南山麓为南界(南临镐京),以沣水为西界(西界沣水),以渭河为北界(北起渭水之南)。按周秦时期的一里相当于现代的415米左右计量换算,上林苑东西约332公里,南北约166公里。

2.西汉上林苑的范围

关于西汉上林苑的范围,从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的歌赋中可以用几个字概括:纵横三四百里。扬雄《羽猎赋》:“武帝广开上林,……周袤数百里。”班固《西都赋》:上林苑“缭以周墙,四百余里”;张衡《西京赋》:“上林禁苑,……缭垣绵联,四百余里。”从汉赋四大家的作品中可知,西汉上林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东到临潼芷阳宫,南到蓝田鼎湖延寿宫,西到周至县长杨宫、五柞宫,北界自黄山宫沿渭水至最北端的兰池宫,地跨现在的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等五县境内。

3.上林苑的水系

上林苑有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镐河、浐河、灞河八条河流穿越,即“八水绕长安”。灞、浐二水自始至终不出上林苑;泾、渭二水从苑外流入又从苑内流出;沣、镐、涝、潏四水迂回曲折,周旋于苑中。除了“关中八水”贯穿于上林苑,还有天然湖泊十处。

上林苑人工开凿的湖泊、池沼较多。秦始皇时期造有兰池、鱼池等,兰池象征着渤海,寓意滨海寻仙、都城布局的天下观;鱼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西北流。西汉时期,比较大的水池有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太液池四处,还有沧池、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等多处。昆明池是西汉上林苑的主体水域,其东西两岸立有牛郎和织女石像,北岸有一座石鲸雕刻。太液池中筑三岛,模拟东海三仙山。池苑的主体水利设施为渠,一般是池渠相通,如昆明池与昆明故渠、沧池与明渠相连通。

规模宏大

1.秦代上林苑的建造规模

秦惠文王即位后在上林苑中筑阿城,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先建阿房宫前殿,又建离宫别馆116所。秦宫苑建筑密集,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通过蛛网般的复道和甬道相连,室内通达,无需经过露天。主要宫苑包括:信宫、阿房宫、长杨宫、兴乐宫、兰池宫、宜春宫等。

以秦代阿房宫为例。《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三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终南山为大咸阳的城郭南缘,其气派之大无与伦比。因工程浩大,秦始皇只建造了阿房宫前殿,且未建成就亡故。据考古发现,前殿面积约0.55平方公里,相当于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故宫面积0.72平方公里)。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阿房宫为“世界奇迹”,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2.西汉上林苑的建造规模

西汉上林苑在规模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羽猎赋》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广开上林,建离宫七十所。据《长安志》引《关中记》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观二十五,宫十二,分别是: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宁宫、薄陶宫等等。”《西都赋》记载:“离宫别馆三十六所。”文献及歌赋充分说明了西汉上林苑的宫、馆、观等极其盛大的景观。

可以说,西汉上林苑的别宫离馆数不胜数,宫、苑、台、观等各种建筑物和建筑群疏朗地散布于上林苑中,宫室华美壮丽。主要的宫、观、台包括:长门宫、甘泉宫、长乐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等;春观、长平观、平乐观;灵台、通台等。

以西汉建章宫为例。据《三辅旧事》记载:“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东起别风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远。又于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铀凤凰,赤眉贼坏之。”据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城工作队对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的考古报告:“建章宫遗址范围南起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北到柏梁村、孟家村。前殿勘探表明,前殿基址约320米,东西约200米,地势呈北高南低之势。”古代记载与当今考古发现,都说明了距今2220多年前的西汉上林苑规模何等宏大。

3.西汉上林苑的动植物

上林苑中天然植被丰富,森林繁茂,树木密集,大量栽植名木异花,有松、柏、桐、杨、柳、榆、槐、竹等用材林,有桃、李、杏、枣、粟、柑橘等果木林,有桑、漆等经济林;种植名果异木奇花等几千种,有南方的菖蒲、桂、龙眼、荔枝、槟榔,有西域的葡萄、安石榴等,许多建筑物得名于周边的植物,如葡萄宫、荔枝宫、青梧观、竹圃等。

上林苑中有野兽出没,不同于周朝在囿中放养动物,秦代在苑囿中以圈养动物为主,及至西汉,豢养百兽,放逐四处。有各种珍禽异兽(贡品)供观赏娱乐之用,并修建供观赏用的台、观之类建筑,如鱼鸟观、走马观、犬台观等;有大量猛兽供射猎之用,并建有狼圈观、虎圈观、象圈观、狮圈等。

功能多样

秦代以前园林的主要功能是生产、狩猎,秦代上林苑的主要功能有政务、狩猎、休养等,西汉上林苑的功能开始多样化,具有娱乐、文化、经济、军事等多种功能,游玩、休憩等功能开始变得突出。上林苑在提供文化娱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1.娱乐功能

上林苑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动植物园,可以供皇家贵族在此游山玩水,最为突出的功能是休闲娱乐功能。汉武帝扩大了上林苑规模后,其包含的娱乐资源日渐丰富。随着国力强盛,西汉与西亚等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外的文娱活动传播到了我国,上林苑中出现了角抵、杂技、马戏等表演,以及剑舞、巴渝舞等各色歌舞表演,并有箜篌、胡笛等乐器为歌舞增色。上林苑的娱乐活动主要对皇家开放,但当外国使节造访时,平民百姓就有机会欣赏到宫苑组织的盛大歌舞表演等。

2.文化功能

上林苑有诗赋、音乐及教育的功能。上林苑景色优美,文人墨客经常在此吟诗作对。以上林苑为对象进行的文学创作,最著名的有汉赋四大家的歌赋,可使后人从古诗作中直接领略到千年前的皇家园林盛况。上林苑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有上林乐府,相当于西汉时最大的音乐机构,为皇家提供礼乐服务,同时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上林苑还设有太學,并开设了外语课堂,成为西汉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机构。

3.经济功能

上林苑不仅是皇家贵族的游玩之所,还是一个集宫殿园林、货币制造、手工业加工、财物运输、动物水产养殖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上林苑八水出入其中, 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及良好的气候资源,以及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等优势社会资源,再加上数量众多的优质劳动力,上林苑成为皇家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试验和推广基地、粮食存储基地,发挥着重要的农业功能。上林苑作为庞大的工、农、林、渔业生产基地,为皇室和咸阳都城提供生活物资,在西汉的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军事功能

上林苑作为西汉的皇家宫苑,为汉武帝提供了游猎、士兵骑射和军事演习的场地。赵巧玲(2013)认为,狩猎活动间接反映了上林苑的政治军事功能,起到了军事训练的作用。上林苑都城的西部和南部相当于未央宫的后花园,起到了很好的军事缓冲的作用,可使宫殿免于外敌入侵,对都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丰富的物产可为军队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使上林苑成为一处很好的屯军之所。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猪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千骑万乘” 间接证实了上林苑的屯军之用。

秦汉上林苑对后世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是囿和宫室的综合体,景观组合融建筑、山水、植物、动物于一体,开创了我国“园中园”的造园手法,首创了“一池三山”的人工山水造园布局方式,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在造园技术、材料、美学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建筑组合方式

上林苑作为一个园林综合体,其整体布局是苑中有苑、有宫、有观、有池,建筑组群与地形、水系、植物等统一规划营造。各种宫、观、池有机组合起来,具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功能齐全,形成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方式。因为历史传承,直至今日还有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根据资源优势,追求完整的生活体系,在园区中或企业区域范围内,修建生活区、学校、医院、商业活动中心、娱乐活动中心、公园、动物园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群,门类齐全,具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社会经济功能。

建筑布局

上林苑中有36苑、12宫、35观,众多的宫、观、殿在八水之畔、人工开凿的众多池沼旁,在植被丰富的园林中营造,体现了布局的规划性、代表性与情趣性,上林苑宫殿的布局对后世建筑风水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一池三山”的人工山水布局,叠山理水的园林工程手法,以雕塑装饰园林风景的艺术,被后世广泛效仿。“中国风水第一人”王其亨先生认为,“风水是景观建筑学”,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建筑与山水之间的融合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等。

建筑结构与材料

上林苑的宫、观、殿等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木构架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奠定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理论基础。上林苑建筑的木架构一直沿用到明清的各类建筑修建中,甚至近代建民居时仍会放梁、架檩、上桁椽。秦砖汉瓦作为新型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的建造的,可使房屋不漏水,能达到良好的遮阴避凉效果,对后世宫殿的建造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古建筑的重大进步。

建筑艺术与文化

上林苑中富有浓厚的艺术与文化气息,并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上林苑造园时雕刻了两条石鲸,分别放置于昆明池和太液池边,还在昆明池的东西两岸雕刻了牛郎和织女石像,首创了以雕塑装饰园景的艺术。在建筑上使用圆形瓦当,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成为宫殿装饰的艺术品。另外,受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宫室装饰使用了雕刻和彩绘等方式,在中国建筑史和美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很多建筑被赋予特定的象征主题,如长乐宫意为“长久快乐”;未央宫则寓意“没有灾难,没有殃祸”,含有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构筑于太液池的三神山,则象征着求仙之道,代表了古时皇帝长生不老的祈愿与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秦汉上林苑的主要特征为:自然山水与人造山水相结合,山、水、建筑三个景观要素的联合格局形成,园林意趣逐渐多样化。主要功能有娱乐、文化、经济及军事等几方面。在艺术方面,符合周维权先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评价,即具有“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富有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等特点。应结合文献研究及考古勘探两方面,不断探索发现秦汉上林苑的造园形制特点、艺术、功能等方面对后世园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卫民.秦代的苑囿[J].文博,1990(05):220-226.

[2]寇恒武,杨富.上林苑与西汉经济[J].西安文理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05):36-40.

[3]雷铭.秦汉禁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郭建新.秦汉时期上林苑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马彪.从秦简禁苑律重新认识秦代上林苑[J].唐都学刊,2016,32(06):78-88.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西汉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