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承到守望

2022-05-30刘心怡吴紫璇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澳门手工文化遗产

刘心怡 吴紫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担负着展示多元文化的使命。神香制作工艺于2020年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更曾是澳门三大支柱手工业之一。现有较多研究聚焦于神香本体,忽视了对制香传承人的关注。通过案例分析、传承人访谈,从澳门神香传承人谭健康的经历出发,为澳门神香的传承保护提出新路径、新方法,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源远流长——神香的历史

神香简介

神香又称线香,呈直线状,是所有香品类中形态较为基础、使用较为频繁的香。线香一称在明朝就已出现。李时珍在其医药名著《本草纲目》中有“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佐证了此时就已有“线香”这一说法。古人在祭祀神灵及祖先时,常将祭品或者单纯将某些易燃植物放火焚烧,使之产生浓烟,此举意在借燃烧的香烟进行通灵。在宗教上,随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烧香几乎成了东方信仰中必备的敬神方式。庞大的使用量,使制香业发展成为一项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行业。

澳门神香

1.传入与发展

据澳门《政府宪报》报道,澳门早于1863年就有了神香制造厂,1867年制造廠数量已达到13家。由于本地善男信女礼拜神明和渔民祭祀祖先的信仰需求旺盛,使得澳门制香业迅速崛起。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澳门神香业步入鼎盛时期,大小香庄生意兴隆,车马盈门,甚至取代中国大陆成为神香市场的主导。2020年,按照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72条、第77条规定,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神香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回溯澳门神香业发展的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基础的材料和工具,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大面积晾晒成品香的空旷土地更是生的产必要条件。恰逢当时的澳门房屋需求较少,空地较多,且地价便宜,同时生活水平较低,工人薪资相对低廉,外加上澳门与中国大陆紧紧相连,制香材料较易运输等,诸多有利条件相结合使制香业得以在澳门发扬光大。

2.制作与生产

时至今日,澳门神香中的条状香依然是各大香庄、家庭作坊的主要产品,而玉香、塔香、长寿香等多是附加产品。条状香的制作技术在这几十年间并未产生太多变化,以手工制香为主的香庄多以高时效、低价格、高产量的搓香以及高品质、低产量的搓香为主要制作工艺。也有部分香庄实现半机械生产,用机器辅助完成工人们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

手工制香工艺是澳门神香业最为宝贵的财富,不同的选料、不同的配伍、不同的炮制方法成就了南北方不同流派的制香风格[1]。一般来说,澳门传统的神香制作工程量大、步骤烦琐,包括沾、搓、滚、淋、晾、晒等。最为传统的搓香,首先需要工人将以柏树木为原料的香粉和以木糠、檀香为主的香料等原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充分相融后在盘中揉搓成细小团状物,即香胶。再将香骨放在受热具有黏性的香胶上滚动搓匀,通过重复该动作使香骨上裹上足量的香粉和香胶。最后将其晾晒风干制成根根分明的单支香[2]。

传统制香工艺是中国香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在以工厂流水线式制香为主流的当下,澳门传统手工制香成为亟待保护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限制与困境

内地市场的威胁使澳门失去独家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澳门神香业因内地改革开放,内地制香市场迅速崛起而面临巨大的竞争与威胁,制香龙头地位被撼动。在那之后,本土神香业受到重创,以至于在澳门几乎绝迹,至今仅剩因困境迅速改变生产模式,以门市经营的几家本土香庄。

工业时代来临,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制香业是一个以手作工艺为传承核心的行业,其重要价值体现在每一根神香都为手工制作,独一无二。面对后来的技术革新大潮,手工制香开始被高速运作的机器替代,大量的神香被高速却刻板地制作出来。

城市规划践行、土地短缺限制工艺开展。澳门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当地土地使用率升高,人口不断增加。在有限的空间里,为更好地平衡人口及土地等资源,“城市规划”应运而生。由于手工制香所需场地较大,土地不足的问题致使本土神香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加之市场不景气,行业规模日渐萎缩,原有的手工制香作坊被相继拆除。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同样也加快了澳门神香业的衰微。

时代观念转变,传统劳动力与活态传承缺失。作为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它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人”的参与。手工制香艰辛劳苦、制香环境恶劣,属于“厌恶性”行业,因而澳门手工制香劳动力愈发短缺,行业内年轻一代传承人逐渐缺失。除此之外,人们观念的转变使得神香厚重的精神内核被削弱,神香业的地位不复从前。这样的情况在澳门神香制作工艺入选当地“非遗”名录后虽有所改善,但目前看来,其活态传承的形式仍较为贫乏,新时代人们对神香业的了解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缺乏对神香业内核的挖掘,整体的保护工作、实施方法与效果处于摸索阶段。

传承趋于空心,本土市场难以自给自足。一直以来,澳门宗教文化交融,当地庙宇颇多,本土对于神香有着持续、稳定的需求。然而,随着澳门当地大型制香工厂相继迁往内地、停工停办、神香业从业者愈发减少,澳门传统制香业逐渐显露出传承异地化、空心化的特点,即负责生产制作的行业工作者、工厂、经营企业大多位于如中山、佛山、广州等周边城市,澳门当地仅有少量以包装、销售为主的小铺面及其经营者,如今澳门当地关于神香业的行业配置难以满足本土的市场需求。

见证时代——传承人的亲历记忆

神香业作为澳门传统三大手工业之一,人们对神香的需求造就了它的兴起,行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神香制作传承人一代代的坚守。如今71岁的谭健康作为当地神香业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他开业至今五十余载的荣馨祥香庄所承载的经历与记忆见证了澳门神香业的兴旺与衰落。

初识机缘——自幼入行亲历艰辛

出生于1951年的谭健康,父母早年以在澳门当地售卖神香为生,耳濡目染的他,年仅八九岁便跟随母亲到工厂学习搓香。那时的澳门神香业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已初具规模,神香店铺常见,产值可观。20世纪60年代便独自外出拜师学习传统制香技艺“淋香”,淋香的制作工序重复繁重,所需体力较大,尤为辛苦。制香场所也因为香粉、香胶等原料会在空气中扬起或附着在人们的身上而使得粉尘弥漫、空气浑浊,即使天气炎热大汗淋漓也不能打开风扇或门窗通风。由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艰苦的工作环境,谭健康从家庭式制香到外出拜师学艺,与神香初识、接触再到领略行业艰辛,是坚毅与热诚充斥了他的整个入行初期。

鼎盛时期——立起门户顺势发扬

在历史的推进下,澳门本土神香业于20世纪60年代迎来全盛时期,除了内部市场,产品更一度销予海外华人。谭健康的父亲于1967年在澳门新口岸处开设制香厂,狭小木屋里举家上阵,外加聘请了3个制香工人,这便是荣馨祥的雏形。到了1968年,荣馨祥门店正式开张,当时正值澳门神香业鼎盛繁荣之际,其门店顺势发展,生意兴隆。谭健康跟着父亲、师傅继续学习,掌握了搓香等其他手工制香技艺。1978年,谭健康与父亲将原本的神香工厂搬迁至炮兵里附近,租下如今位于关前街的店面以作制香及售卖神香的场地。

浪潮退去——相伴守望寄予希冀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规划逐步实施,澳门土地短缺,加之内地改革开放,办厂成本低廉,澳门的制香工厂相继迁往内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澳门神香业逐渐走向式微,趋于落寞。虽然澳门神香业的大浪在现实中被动褪去,但如今留存下来的神香门店、工具史料、方法技艺都是传承人共同努力与坚守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至今,谭健康并未因为时代转变、行业衰微而远离神香业,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除了在广东新会与朋友合办的制香工厂外仍保留在澳门香庄手工制香。店主谭健康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向他请教神香业的个中细节时,依旧侃侃而谈。他认为虽然就像火柴终会被打火机取代,神香这一行业在工业技术日渐发达、人们需求观念改变的情况下会走向黃昏,但其中更大的价值是神香业及这门手工艺作为一种传统在当地人文历史中留下的意义。他表示现在坚持每天开店,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街坊邻里平日购买神香,一方面自己也像是一个守望者,在这香铺中包装劳作,消磨时光。神香业基于现实无法得到完好传承,但他作为这段岁月、这个行业、这门技艺的亲历者、见证者与习得者亦愿意以一生相伴。

放眼未来——澳门神香保护的必要性与传承路径

澳门神香保护的必要性

1.地方历史赓续,体现文化自信

联合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了非遗的世代相传、人与历史的连接、持续性以及再创造等基本特点,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的记忆作用及其厚重的文化价值[3]。神香手工制作作为非遗中的一颗珍贵明珠,包含着对传统制香的传承与坚守,诉说着澳门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讲述中国的文化自信,更展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及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

2.多元文化融合,彰显文化独特性

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遗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肆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时有发生[4]。神香业作为澳门曾经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手工业之一,且生长在澳门这片中西文化交融的土地上,其背后的文化独特性更显珍贵。

3.文化记忆共享,传递文化记忆

我国多民族文化特性为文化共享创造了大环境,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性。这种共享也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的生存智慧。它既体现了本地区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生存适应,也充分表达了其在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时的文化自豪感。就如澳门神香业,通过与内地神香业之间的交流,在互相传递彼此心得的同时,也传递了澳门独特的文化记忆。

澳门神香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1.增加行业“曝光率”,讲述品牌故事与价值

传统的神香业由于行业特殊性,其受众与使用范围有限,除去有祭拜供神习惯与宗教信仰的群体以及庙宇场所外,神香业并非是大众熟知且了解的行业。因此,神香业技艺的宣传推广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对非遗传承愈发重视,越来越多的产业依托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各类媒体社交平台,创办系列文化活动。澳门神香业有着浓厚的人文价值,其在日后的发展中,应利用好当地各种传播渠道及媒体平台,积极参与如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以文字、图片、故事、影片等形式向更多的人展示澳门神香业,将澳门神香业频繁“曝光”于大众视线之下,加大传播神香制作手工艺精神内核与价值的力度。

2.创建制香新空间,联动文旅助推广

澳门当前对于本土传统神香业及其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大多存于“表面”。在澳门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文旅迎来新开拓的契机下,创建一个以“神香”为中心的非遗产地核心空间,整合行业现存资源包括文献史料、制作工具、代表性成品等,邀请传统手工艺人在这一空间内进行手工制香演示,借助空间、人物、布景摆设等展示这段鲜活的人文历史。在此基础上,联动当地文旅产业,打造包括神香制作这一非遗主题体验活动在内的旅游新路线,让更多对传统制香工艺感兴趣的人们能够更为生动、深入地领略这个富有底蕴的行业。

3.多方位新举措保护老手艺人,守护文化之根基

一门极具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离不开潜心研究、富有热情的手艺人们的坚持与努力,他们与技艺本身都值得被重视与保护。传统“小作坊”式的生产无法吸引受众,需要扩大群体的认可度[5]。在澳门神香制作及销售店铺、传统手工传承人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培养手工技艺传承人迫在眉睫。在今后神香业保护传承的措施研究中,增加与手工艺传承人相关的举措,如为他们提供生活补贴、提升生活质量;联合本地高校非遗相关专业,举办讲座、设立课程,邀请他们前去宣讲授艺;提供场地空间及相关财政补助等,为传统手工制香传承人们创造更好的行业环境。

4.维护神香传统文化的消费环境,使本土需求得以延续

对神香业进行传承与保护,除了对传承人与行业加强关注,对核心制作工艺的有效传承以外,神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于现代化背景下以人们购买神香这样最为外显、日常的方式存在。由此,神香业的发展实则离不开对其使用场所的维护以及消费群体的巩固。当地政府、行业从业者应具有将神香业的保护置于完整、系统层面思考的意识,政企联手关注当地神香消费群体之诉求,把关神香制品的估量、对重要庙宇进行定期维护与修缮等,为居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用香消费环境,在稳定消费群体的同时保障行业的盈利性,使本土神香需求得以长久延续。

以手工制香为核心价值的澳门神香业,过往的鼎盛与繁荣、如今的衰退与落寞无不都是一代代手艺人、传承人们打拼奋斗的印证。2020年,澳门神香制作工艺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技能被纳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澳门制香业发展历史中一大重要的里程碑。在传统非遗愈发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情况下,依托时代技术、益好政策与环境,相信澳门神香制作工艺、神香业必能迎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业态与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梦莎,张宝环,金久红.从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创新看非遗传承人的社会担当——以“谷氏香”传承人为视角的考察[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2,27(01):22-24+29.

[2]蔡珮玲.澳门神香业[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社,2009.

[3]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3):1-4.

[4]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114-123+199.

[5]束秀芳,梁梦琴.消殒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与价值传承研究——以“芜湖铁画”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54-57.

猜你喜欢

澳门手工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澳门回归日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手工DIY
文化遗产保护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