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条路径

2022-05-29岩吉龙

甘肃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

岩吉龙

【摘要】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仅让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以及视野受到“冲击”而进行更新,助力教师从“墨守成规”到综合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助力学生从“固步自封”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助力,不仅为学校教育管理“提速”,也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开辟新路径。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理性分析,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学生;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057—04

在新技术助力下,学校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常态。依托信息化理念助力学校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新教师发展途径,助力打造新型教师,实现教师思维方式的开阔、育人途径的拓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拓展学生发展方向,助力新型学生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思维“阻塞”、视野“狭窄”、课堂“瓶颈”时得以辅助和突破;最后,助力于新型学校的创建,使得学校发展从“闭门造车”转变为开放创新,助力师生互动、家校联系、教师成长均能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实现有品位、上档次、有高度的美好初衷。旨在依托信息化资源优势因子,助力学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时空,助力这个“空间”中的所有个体都能有所改变,有所收获,实现基础教育全面、开放、稳步前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教育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作为课堂教学“灵魂人物”的教师在信息化浪潮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依赖于“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显然已不能成为“唯一”,只拘囿于“一块黑板+一本书”的资源理念也不能成为“专利”。如此,教师必须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必须把自己从“墨守成规”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开阔思维视野的同时拓宽育人途径,在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同时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开阔教师思维方式。有人说过:打破僵局的永远不是什么好的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思路。此言不假,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的境界,实力决定了他的魅力,思路决定了他的出路。“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应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变化”[1],尤其是教师这个职业,其思维方式的开阔程度不仅决定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在信息化助力下,教师思维的凝练度和创新度愈加开阔,随之而来的是其课堂教学亦由“经验型”向“思维型”转变。比如,有个语文教师擅长课堂教学,硬是将一篇普通的说明文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有的班主任善于管理,将班级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班级氛围积极向上。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们不善于总结、不善于用凝练、专业的语言概括出其“核心”观点和主张,这些优秀案例和管理故事也就不能得以推广。因此,教师要主动“开放”自己,借助信息化平台为自己“充电”,及时“追踪”教育前沿理念、汲取专家学者的理论精华、进行“线上”互动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方式。教师不再只是善于课堂教学的“经验型”教师,而是既有教育经验,又有理论能力的“思维型”教师。

2.拓宽教师育人途径。在信息化的多元助力下,教师的思维方式一旦得以更新,其思维广度亦会得以开阔,随之而来的则是其育人途径的拓宽。传统的育人途径大多是依托师生面对面的言语交流,黑板、教材、粉笔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活动轨迹。信息化的有效介入,让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多元化、授课方式电子化、拓展交流网络化,育人方式由单调乏味的言语说教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实例呈现,教学模式变为电子白板和黑板的“合作”,家校互动交流则是“线上+线下”完美衔接。比如,部分教师在家校联系过程中,积极采用信息化辅助措施,借助微信、QQ、钉钉等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交流内容可以是学习困惑破解,可以是心理困惑疏导,也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帮助。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希沃助手、视频在线、音频播放等信息化技术的介入,让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并增加了课堂容量,拉近师生间距离。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依托“互联网+”,积极参加“在线沙龙”“交流论坛”“心灵互动”等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拓宽育人途径。

3.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已经有目共睹,至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作用自然不必细说。当它介入到教育领域,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課堂因此丰富多彩,教师因此如鱼得水,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便捷性以及精准性进行资源共享和个人“充电”,夯实专业发展之路。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内化、自我丰富和自我醇厚,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比如,在当下深受师生青睐的“群文阅读”专项研究方面,传统的学习途径无非是组织教师听课、交流、研讨,然后取长补短、总结经验。这样的方式未免有点老套,成长途径未免有点狭窄。一方面,教师不妨充分借助“互联网+”积极汲取前沿群文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这个“走”可以是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可以是课堂经验的交流共享,也可以是个人思想火花的碰撞。

1.助力于思维“阻塞”时。有人说:思考是最大的乐趣,思维是最好的财富。尤其是学生时期,其思维格外敏锐,一直处于较为活跃的“黄金时期”。然而,鉴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及学习难度的加大,其思维也会出现“阻塞”现象,此时此刻,需要网络介入辅助,需要信息技术保驾护航。或许是司空见惯的数学思维导图展示,或许是毫不起眼的背景音乐播放;哪怕就是一张英语生活图片出示,抑或是一段优美的课文朗读,都可以借助网络轻而易举地成为课堂上的“和谐音符”,让学生思维由“疑无路”的困境转化为“又一村”的开阔。比如,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瓶颈”而不得其解,此时,不妨出示有关“圆柱体和长方形”的拆分演示微课,所有的困惑将会迎刃而解;对于课文《月光曲》中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高潮部分,单凭对文字的朗读和文本的理解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此时不妨播放相关音频资料,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因子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尤其是科学学科中“简单的电路实验”的科学原理,更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而不知其理,此时,不妨借助课件演示“串联、并联”线路原理。如此的介入和助力,促使学生思维发生“拐点”,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固有的思维套路中而有所通畅。

2.助力于视野“狭窄”时。一个人眼界的开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和最后出路。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思维和好奇心最活跃的阶段,其视野格局也刚刚有所萌动,只是鉴于地域、环境和个人知识储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虽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开阔学生眼界的重要途径,但是当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为学生的视野走向提供了重要平台。使得学生虽不能亲自“触摸”,却可以体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美妙;虽不能亲自实践,却可以实现足不出户、日行万里的愿景。这样,学生的眼界就在这样的熏陶和“牵引”下逐步拓展开来。比如,当初中地理教师在讲授《中国的疆域》相关内容时,不妨借助互联网引擎搜索相关视频资料进行播放,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对祖国地域的宽广,物产的丰富即了然于胸。至于生物学科中“细胞的分裂和增殖”“种子的萌芽和生长”,物理学科中“杠杆”“滑轮”“阿基米德原理”,化学学科中“原子的结构”“水的组成”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辅助理解。如此,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文字解释和图片展示,而是拓展到了课堂之外,借助“互联网+”丰富资源库,拓宽眼界,提升学习效果。

3.助力于课堂“瓶颈”时。无疑,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拦路虎”阻碍着学生的前进之路。无论是教师的言语解釋,还是形象的举例说明都无法突破这个“瓶颈”。此时,信息技术的介入,或能助力学生进行思维转换,或能助力学生开阔视野,从而突破“瓶颈”进入学习的快车道。比如,在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材“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教学中,学生对于“平移的性质”“点与坐标的对应”等知识点理解不甚理想。教师的黑板画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时,不妨利用多媒体的画图功能辅助学生理解坐标概念“有序性”这个易错点,进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瓶颈”问题的印象。信息技术的参与不仅仅是为了课堂的“热闹和好看”,更是为了助力师生扫清学习障碍,为深度理解和突破课堂重难点提供强力支撑。

“信息化的助力,使得教师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得以发展,而二者的这些变化和提升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奠基石”[2]。有了稳定的基础,加上“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学校管理者也转变观念,由“闭门造车”向开放创新“转航”,使得学校发展向“信息化”管理迈进,创建有品位、上档次、有高度的新型学校。

1.师生互动“信息化”——有品位。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不外乎教师在台上“表演”,学生在台下“欣赏”,交流方式也离不开“师问生答”或“一问百应”。这样的方式未免有点单调乏味,既不利于课堂形式的丰富,也不利于主动意识的激活。“信息化”理念的介入,改变了这种现状,让师生互动更加平等、温馨而有品位。比如,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电子白板中的展示、勾画、批注等功能进行习题分析、作业订正;特殊时期可以借助微信、Q Q或钉钉进行“线上授课”或“线上答疑”,还可以通过微信、Q Q、短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进行“隔空交流”。如此,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拓宽了师生互动渠道,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师生沟通品位的“粘合剂”,改变师生间单一、乏味的互动方式。

2.家校联系“信息化”——上档次。信息化并非只是助力师生间互动交流方便、快捷的重要“纽带”,也为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搭建了平台,让三者之间的交流不再流于形式化、不再缺乏人性化,从而助力家校之间自然、高效、和谐联系,提升沟通“档次”。比如,教师可以借助钉钉、Q Q、微信等平台将学生在校表现传递给家长,家长亦可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关注和回复。或许就是教师的一个“点赞、鼓励、微笑或拥抱”的表情包都会让孩子如沐春风;或许就是家长一句真诚的感谢和祝福语也会让教师暖意融融,抑或是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瞬间的照片、视频都会让家长激动不已。信息化的介入,让家校联系不仅仅是干巴巴的信息传递和回复,而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3.教师成长“信息化”——有高度。当教师成长“结缘”信息化时,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拓展,也是个人素养的叠加;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仅是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思想理念的转变。随着成长体系的构造,彰显着“知性教师”的大面积普及,彰显着“儒雅教师”的多元成长和高效提升。因此,信息化不仅助力师生互动“有品位”、家校联系“上档次”,而且助力于教师成长平台“有高度”。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库搜集并甄选教学资源,提升专业知识、优化个人能力,而且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趣味化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加远程培训学习,快捷汲取教育最新理念,激发自我成长内驱力。这样,信息化助力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形式上的“热闹”,而是拓展到教师个人成长的高度上。

总之,信息化的助力,不仅仅是为学校教育管理“提速”,也是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提质”,更为关键的是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开辟新路[3]。借助信息化优质资源,可以为当下学校教育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管理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使学校教育管理进入一个新时空,实现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旭相.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诉求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4(06):62 .

[2]张德广.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7):40 .

[3]刘富强.周英杰.浅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J].考试周刊,2019(96):17 .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