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雅》音乐史料探析

2022-05-27赵梦彤

轻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史料内容音乐

赵梦彤

清考据之风兴起,出现大批整理经书典籍的学者,考据学发展繁荣达到顶峰,《比雅》便是此时期著名雅学著作之一。对于其包含的音乐史料的研究,不仅是其作为雅学、训诂学著作的必然性,也对了解当时文人对于音乐的认知有很大帮助。本文对于其音乐史料进行列举、梳理和分析,如专释音乐的第十一卷《释乐》,以及考察提取全书中其他卷出现的有关音乐的文字,力图在这本文人视角的文学经典中,了解当时学者主流的音乐观,呈现出音乐历史的真相。

一、《比雅》提要

对于史料的分析首先要立足于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全盘把握资料内容,因此本部分对《比雅》的成书背景、作者简介、版本体例与内容概述四个部分进行提要,做文本背景的整体理解。

(一)成书背景与作者简介

考据笔记作为古代文献典籍中独具生命力的著作形式,其起源可溯至东汉时期,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最为兴盛,考据著作随之繁荣,数量众多,成就斐然,雅体著作《比雅》便形成于此时期。基于大众学者对于“治经宜《尔雅》始”的认识,学界产生了大量仿雅著作,《比雅》应运而生。同时,产生于战国末期的《尔雅》是先秦训诂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创雅书的著作体例,“以《尔雅》为鼻祖而形成的一切雅体著作,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注释研究之作等。”[1]所谓仿雅之作,就是依照《尔雅》的内容和体例专释古书中意义相类的字词,《比雅》《骈雅》《叠雅》等都属于仿雅之作,其中《比雅》将古书中词义相近的语词进行梳理编排,引经据典,独具特色。《比雅》也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主要译解古代词义,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和修辞现象。《比雅》虽不足以算是训诂著作中的精品之作,但仍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本书作者是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其以诗文著名,博通经史、音韵、训诂之学[2]。著述四十余种,有《比雅》十九卷、《洪北江诗文集》等。《比雅》成书于嘉庆八年(1803年),是洪亮吉从伊犁赦回后所作,其尚未完成定稿便与世长辞,仅留一部底稿由后世整理成书,因而使得本书存在一些体例排版的遗漏和不足。

(二)版本体例与内容概述

《比雅》尚未定稿作者便匆匆逝世,遗留下来的未刊稿并未标明卷数,原稿由不明原因首尾焦烂,于咸丰中由后人刊刻成书,根据十九篇的原文划分为十九卷。因此在篇章划分、内容分配方面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且文字错愕之处也不少。由于原书未定稿,为后人整理成书,因此与洪亮吉著书初衷是否有偏差和出入皆有待考证。

在版本方面,最早有《粤雅堂丛书》本,另有《文选楼丛书》(光绪年间,艺林山房辑),商务印务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还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比雅 通诂》。本文分析的文字主要是以中华书局的版本为基础。“《比雅》基本上仿照《尔雅》体例,分释诂、释言、释训、释天、释地(日月附)、释山、释水、释人(衣饰附)、释宫、释器、释乐、释舟释车、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附鸟兽总)、释兽、释畜,共十九篇”。[2]今本有条目1656条,其中残字缺字者72条。《比雅》篇名和序次与《尔雅》略有不同,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义类相关的词放在一起并做辨析解释,《比雅》书名的由来,大概也出于此。

二、《比雅》音乐史料浅析

(一)《比雅·释乐》概述

《比雅》卷十一为“释乐”,其篇幅共5面,在图一中,可以看出除了卷二“释言”(8%)、卷三“释训”(13%)、卷五“释地”(10%)和卷八“释人”(24%)几卷明显占据较大篇幅之外,剩下十四卷占比都不是很多,释乐的页数占据总页数的4%,并与其他四卷页数占比同等(见图二),因此释乐篇幅并不算少。全文竖版繁体,断句在文字右边有圆点标记,每一列文字最后标明出处。

图一:《比雅》各卷页数占总页数情况图(制图:赵梦彤)

图二:《比雅》各卷页数占总页数情况图(制图:赵梦彤)

因并未搜集到学界对于《比雅·释乐》全部原文的整理,笔者阅读原文并梳理如下,因搜集到的史料印刷问题,有些繁体字存在印刷不清晰现象,暂且做空格处理。另外以原文页码划分内容为五个部分(五页),均用空行隔开,每个释条的分句格式同样按照原文原样整理,以便阅读,如有其他疏漏请加以指正。

比雅卷十一

釋樂

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

土曰壎竹曰篪

文謂鼓也武謂金也

鼓以動衆鉦以止衆

推手前曰枇引手欲曰杷

鼙在前曰朔在後曰應

衡曰筍徒曰虡

植者曰虡橫者曰栒

磬在東方曰笙在西方曰頌

四夷之樂東方曰靺南方曰任西方侏離北方曰禁

業大板也樅崇牙也貢大鼓也鏞大鐘也

應小鞞也田大鼓也鞉小鼓也鼖大鼓鼗小鼓也

大者謂之笙其中謂之籟小者謂之箹

以桴鼓之曰鼓以手搖之曰鞉

大曰鼓小白朄

俳稚戲也倡樂人也

宮中也中和之道無往而不理商強也謂金性之堅強角觸也象諸陽氣觸動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則止羽舒也陽氣將復萬物孕育而舒生

凡聽徽如負豬豚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室中凡聽商如離褓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

神農作琴庖羲作瑟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徽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商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淫歌曰哇

凡琴曲和樂而作命之曰暢夏愁而作命之曰操

管鐘律之管弦琴瑟之調也

周以八寸爲尺十尺爲丈

八尺曰 倍 曰常

三十斤爲壹鈞百二十斤爲壹石

小大長短謂丈尺輕重謂斤兩多寡謂鬥石大小謂尺寸

六鬥四升曰釜十六鬥曰庚十六斛曰秉

母重也其大倍故爲母也子輕也其輕小故爲子也

數萬至萬曰億數億至億秭

權銓衡也可以 輕重度丈尺也可以度長短

十千爲萬十萬爲億十億曰兆十兆曰 十 曰垓

六尺爲步步半爲武五尺爲墨倍墨爲丈八尺爲 倍 爲常

十黍爲 十 爲銖

二百四十斤爲秉四秉爲 十 爲稷十稷曰耗四百秉謂之壹秅

二曰合合十曰升升四曰梪梪四區區四曰釜釜十曰鐘鐘十曰斞斞十曰秉秉四曰筥筥十曰稷稷十曰秏

四尺謂之仞倍仞謂之夀夀舒兩肱也倍夀謂之常

五尺謂之墨倍墨謂之丈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倍疋謂之束

七尺曰仞八尺曰夀

壹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掬四謂之豆豆四謂之區區四謂之釜釜二有半謂之 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鐘鐘二謂之秉秉十六斛

二十四銖曰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奉倍奉曰鋝鋝謂之鈸二鈸四兩謂之斤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秤二謂之鈞鈞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

十髮爲程十程爲分十分爲寸

十毫爲髮十髮爲麾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

度量權衡以黍生之爲壹分十分爲壹寸十寸爲壹尺十尺爲壹丈十六黍爲壹豆六豆爲壹銖二十四銖爲壹兩十六兩爲壹斤三十斤爲壹鈞四鈞重壹石千二百黍爲壹 爲壹合十合爲壹升十升爲壹鬥十鬥爲壹石

五絲爲 倍 爲升倍升爲 域倍爲紀倍紀爲襚總倍總爲襚

謂之衡錘謂之權

十 一分十分一寸十寸一尺十尺一丈

八寸咫十寸尺

六銖曰錙八銖曰錘

六十四黍一圭十圭一合

六十四黍一圭四圭曰撮

千生万万生億生兆兆生京京生姊姊生垓垓生壤壤生 生涧涧生正正生載載地不能載也

十把曰百二十斤曰四百秉曰柁

布手知尺舒肱知

廿二十拜也今直以二十字 三十井也今直以三十字册今直以四十字

皇帝法数有十等謂億兆京 壤姊 涧正載及其用也有三謂上中下下敷十萬曰億中数百萬曰億上敷萬萬曰億[3]

(《比雅》111—115页)

(二)《比雅·释乐》学术概观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读秀以“《比雅》音乐”“《比雅》释乐”为关键词检索,均未检索出有效信息。再以“《比雅》”为关键词检索,共收录相关期刊与学术论文7篇,筛查阅读后共有4篇提及音乐相关信息,均将《比雅·释乐》作为被引对象,在文中少量提及。因此,通过检索了解到,学界对于《比雅》全书文字的整体研究、训诂研究、辞书学价值研究均有涉猎,但对于释乐卷以及音乐方面的史料并未单拎出来考察,这些史料均作为举例来佐证文章中的某个观点。

在赵伯义的《论洪吉亮的〈比雅〉》中,以雅学角度分析《比雅》的措辞和行文的特点,在论及《比雅》的释条解说特点时,以释乐“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一句为例,介绍《比雅》中存在少量释条解说三个以上的语词[4],加宽了比较幅度,使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改组近义词的异同。秦英在其《〈比雅〉研究》中,认为该书的最大特色是在训诂方面将意义相关的词语集比释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比雅》展开研究,探寻归纳其训诂内容、方法、特色,深入探讨其学术价值及不足之处,最后合理分析其中原因[5]。作者在介绍训诂方法“从事物的表现形式上揭示词义的差别”时,提到关于“音”与“声”的记录内容;在论及不足之处时,以“琵琶”释义的组词和文字的谬误为例,指出《比雅》“收录的条目释义不准确”。在《〈比雅〉的辞书学价值》中,魏净提到“《释乐》磬在东方曰笙,西方曰颂”,认为通过《比雅》对于一些词目的分析,可以指导现代辞书的编写[6],查漏补缺。巩运玲在其《〈比雅〉训诂研究》中同样指出一些释义的归类错误,此处提及释乐中收录了大量与音乐无关的内容,存在释条与其篇名不符合的情况[7]。

(三)《比雅·释乐》文本细读

由于没有对《比雅·释乐》文本的针对性研究,在对原文进行初步的文本细读基础上加以理解。总的来看,释乐卷中对于音乐有关的文字,作者主要针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关相近的概念加以整合并释义。

在原文第一句“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中,涉及乐器的分类以及释义,按照“八音”分类法编排归类,是对于乐器的。涉及到四夷乐相关内容,“四夷之乐,东方曰靺,南方曰任,西方侏離,北方曰禁”也就是边区民族音乐。在第二页提到“宫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商强也,为金性之坚强;角觸也,象诸阳气觸动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则止;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孕育而舒生”以及“凡听徵,如负猪豚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室中;凡听商,如离襁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两个释条,均讲五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听觉意义上的特点。“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为之音”一句,作者对于声音、音乐作了定义,认为音乐生于人的内心,又为外部有所节制。还提到关于“吴歌”“楚声”以及“淫歌”的定义,这里关于吴歌与楚声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民间音乐,作者将淫歌作为前两者的近义词归属到这个释条,那在这里淫歌究竟是同时期的其他民间音乐,抑或是商朝的“淫乐”,有待进一步考证。

图三:《比雅·释乐》的部分原文(制图:赵梦彤)

原文中后半部分与音乐相关的内容不多,出现很多尺寸单位、数字单位的换算定义。可能由于本书是后人整理出版的洪亮吉的未刊本,因此内容排版存在错愕,不属于音乐的内容被编排到这里。

(四)《比雅》非释乐卷中的音乐史料

除了《比雅·释乐》中专门论述音乐相关内容的文本,经过对全书的浏览阅读,发现在文章其他部分也有关于音乐相关信息的提及。

如在卷八《释人》提及“五行在人为性,六律在人为情”,认为音乐体现在人在身上便有了感情,阐述了音乐与人的关系。在今天也有此观点,不论是音乐学研究还是音乐创作,任何音乐都不可能与人割裂开来单独存在,音乐学的研究可将目光更多投向人。在卷三《释训》出现“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有章句曰歌,无章句曰谣”一句中,分别讲述歌和谣的定义及体裁:歌是曲乐相和,谣仅有谣;歌是规整的、有章节句子的,而谣无章句。

图四:《比雅·释训》(左)与《比雅·释人》中的音乐史料(制图:赵梦彤)

音乐的内容被零散地分散在其他章节,而释乐卷有一半内容非音乐相关,再次展露了《比雅》篇章体系编排的凌乱,同时体现了后人整理洪亮吉未刊稿时,并未真正了解其编书的主导思想和逻辑框架。

三、《比雅》音乐史料的学术价值和思考

首先,《比雅》是作者为弥补前作缺漏而作,其孙子洪用懃说他撰写此书“意在增补《尔雅》之缺漏,以为及门之指归”。因此《释乐》的内容如“四夷之乐、吴歌楚歌、乐器分类”等,是作者认为前朝雅学著作所缺失的、有增补必要的内容,可了解清朝学者所关注的音乐学内容的侧重点。

其不足之处,由于是尚未编排就绪的未刊本,缺字漏字且归类错乱之处不少。全书中零星出现有关音乐的内容,编排顺序乱,释义归类不当,《释乐》卷后半部分有很多讲尺寸换算的内容,与音乐毫无关联,甚至有些关于尺寸的内容存在重复繁冗的问题,可以看出该未刊稿的内容确实没有仔细修订。还有对于参考书目出处也未做详细标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训诂学著作的《比雅》细致解释对象一般都是单字,其中部分单字已经在现代汉语中构成一个复合词,如《比雅·释乐》中认为,歌是“曲和乐”,谣是“徒歌”,其“歌”“谣”与现代汉语中的“歌谣”概念界定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要留意关于研究对象概念界定的时空差异。

《比雅》作为清代重要文献史料之一,有一定的音乐史料学价值。本书是仿照雅学鼻祖《尔雅》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撰写的雅学著作,在义类相近的词语解释的整理上又有其特殊性,能体现出所解释词语的细微差别。释乐卷也如此,对于音乐的相似语词的解释也有详尽的分析和整理,抛去未刊稿自带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本书所考据的内容依旧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对于音乐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作用。

注释:

[1]杨启鲁.“雅学”考[J].华夏文化,2009(02):34—35.

[2]张子才.洪亮吉的《比雅》[J].辞书研究,2008(01):119—124.

[3]洪亮吉.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1—115.

[4]赵伯义.论洪亮吉的《比雅》[J].古籍研究,2001(04):99—103,114.

[5]秦 英.《比雅》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6]魏 净.《比雅》的辞书学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143.

[7]巩运玲.《比雅》训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史料内容音乐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主要内容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