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歌曲中的声乐美学意蕴
——以两首不同版本《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2022-05-27徐德馨钟涵文

轻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忆秦娥娄山关平仄

徐德馨 钟涵文

一、诗词文学中的美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35年,是其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他的诗词大气磅礴,拥有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一)歌词外在语句美

忆秦娥为词牌名,是诗人在战役后写下这首不朽诗作,所谓“忆”。娄山关是长征途中的著名天险之一。全诗词分为上下阙,在壮丽的景象中拉开帷幕。从诗词外在来看,通过描写娄山关周边环境,塑造出一种真实情景画面的效果,将景色融入生命力,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中表达的深沉的意境,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词句雄厚,不仅写出了山河地貌,也表达出军情险急。下阕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美不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色彩鲜明,比喻独特新奇,既逼真地描绘了黄昏的山景,又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士气如虹,即使是形势严峻,更造就了这首词的悲壮意境。

(二)歌词内在精神美

这首诗词是描写红军在长征路上攻克遵义并召开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遵义会议期间的这一段历史。

在《忆秦娥·娄山关》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直接地观察到娄山关战士们行军时的情景,诗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上阕描写的便是战场上行军时的环境气氛,在云贵高原山区,西风吹得猛烈,天空中一群大雁南飞,发出阵阵鸣叫,寒霜凝地,残月在天,在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低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场的艰苦。这里作者以“西风、长空、霜晨、月”这种静态美,为周围环境渲染的悲凉的气氛,用“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一系列的动态美,描写一系列跨越娄山关后的军事行动。上阕用动静结合的美来烘托战场上周围环境艰苦和战士们战斗处境困难,朴实而生动地凸显出他们的勇敢大无畏的精神美。

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这段以为与上阕情感对比非常强烈,上阕以冷色、沉郁美为主描写悲凉气氛,下阕以暖色、英雄美为主描写战役胜利后的情景[1]。即使是像钢铁一样的关卡,如今我们要征服它,从娄山关头上翻越后,远望苍山连绵不断像海一样宽广,残阳如同鲜血洒在上面,更显得悲壮。战士们眉目中少了深沉,多了些许豁然开朗,这里不禁让人产生肃穆感。这里的“漫道”和“铁”将战士们昂首向前,大无畏的英雄美具体化。“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短句,色彩美,红军虽然处境艰难,但依然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最终克服困难,心境开阔,同时也感怀牺牲的烈士们洒下热血,也赞扬了烈士们的英雄精神美。

(三)歌词诗化美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的优点就是善于用音乐来展示诗词的情感与意境。一首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将音乐与诗词完美结合,将音乐诗化,诗词乐化。

在诗词写作中格律规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诗词的平仄规律。阴平和阳平的字规为“平字”,上和去声都归为“仄声字”,如若在写作中平仄字处理不当,就会有“倒字”现象发生。由此可见其对写作的重要性。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yue)。(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yan)。(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yue)。(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xue)。(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简短的四句诗词,奇偶句长短交错有序,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名词基本都为平声,动词基本都为仄声,奇数句结尾韵脚合,韵律和谐。诗词的雄伟气魄,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并具备格律之美,音乐性也显现得更具美感。歌词中鲜明的节奏美主要体现在句式结构和平仄节奏,例如平平仄的节奏感和3+4的长短句式两种结构,从而形成了节奏音调的一致性,使其更有音乐的起伏流动感。

押韵使得诗词朗朗上口,因而诗词中有规律的落音和韵母要相近。在《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每句话结尾处都以ue、an结尾,押韵极为讲究与统一,对仗严格,韵脚是“包斜撤”主要元音色是前元音,无韵尾。发音时,口腔半开,舌尖下垂,抵住下齿背,唇行自然,舌面前中部向着硬腭,微微突起,软聘上升。

毛泽东诗词无论词藻和格律中来看,不仅拥有慷慨激昂的情感美,同时具有押韵、格律、节奏鲜明等外在语言形式带有的音乐美的特性。深远且有意境,浪漫且具有风采,具备为之谱就优美之曲的品质。

二、歌曲中的美

毛泽东的诗词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共有9首,其中,有1个男生合唱版本、1个混声合唱版本,7个独唱版本。在独唱版本中最出名的当属陆祖龙和罗忠镕的两首,陆祖龙创作的版本慷慨悲壮、音域宽广、情绪跌宕起伏、雄浑悲壮,罗忠镕创作的版本滂沱恢弘、斗志昂扬。

(一)旋律抒情美

陆祖龙所作的乐曲为A+B+C的单三部曲式,以A大调贯穿乐曲,正是这大调的色彩,明亮、恢弘、有力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细腻的写作深入作品,跌宕起伏的旋律、强弱分明的力度、沉静和汹涌的对比使得整个乐曲大气而充满力量。

A段中,在乐曲的开头4/4拍,“西风烈”三字上都做重音记号,在“烈”字上着重延长并加入倚音。乐曲一开始的旋律感十分大气,配合倚音的韵味丰富了旋律层,一个保持音将原有时值拉长的,同时将这种画面感投射出来。“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作曲家将“霜晨月”谱写了两遍,将变化与重复相结合,在这称之为“合头”,在“晨”字上做了波音使得歌曲婉转轻柔,深情优美。第二句重复做了弱,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寂静感,也是为下一句做情感反差。“马蹄声碎”以一种动态的形式进行,节奏有力,旋律苍劲,这里强调了重拍。“马蹄”和“声”之间做了八度跳进,并且在“声”上用作了突强弱的处理,情绪和斗志立马被调动起来。“碎”字由弱到强,以自由延长,极富表现力,附点节奏,将战斗时艰难的场景展现出来。“喇叭声咽”减弱,此刻的旋律音向突出了战士们行军的艰难,也为下文斗志昂扬做铺垫。

2段,首先从节奏改变由4/4变为了2/2,红军行进的进行曲风格油然而生。全部围绕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开的三次变化演唱。第一次,旋律走向平稳,一个八度内的音结合八分和十六分音符,整体的乐感是自信豪迈,体现出一种革命激情,英勇杀敌的气概;第二次出现时候,整体的气势变得更加自信坚定,速度也要比第一次出现时偏快一些;第三次出现时,已经将全曲向高潮推进,旋律上也变得更加舒展,“道”字上减慢,将乐曲慢慢地推到最高音,此刻的“从头越”在高音级进,重音的处理自信豪迈,更体现了红军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最后重复“从头越”最后一个字渐强处理,将三个部分融合起来,层层递进。

3段,“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次变化演唱。第一次出现,在高音区的主旋律级进柔和,强音进入,描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江山如画。“海”字一个a2保持音此时节奏由原2/2拍变为了3/2拍,旋律豪迈。最后第二次出现,相比较更为抒情,最后以弱音收尾。

罗忠镕的作品没有陆祖龙的篇幅长,整体旋律自然流畅,是一首二段式艺术歌曲,全曲节奏也较为多变4/4、3/4、5/4拍交错,在c小调转f转c进行。

第一乐段,音区集中在中声部区,旋律密度较为松散,切分和附点型节奏使得歌曲旋律更具有流动性和歌唱性。“烈”和“叫”字上的延长音,“裂”有倚音的装饰,更渲染了情景。“霜”和“晨”之间的音跳进由突弱到突强,“霜晨月”运用了“合头”重复,并且重复部分旋律做了上方四度模进,渲染了周围环境。“马”和“声”都用了三连音加长音,随后有进行了跳进,因此这里既模仿了马蹄声的基础,又表现了战士们坚定自信的信念[2]。

第二乐段,旋律从c小调属和弦开始,节奏较第一段紧密,还是以附点和切分节奏型为主,乐曲的情绪层层递进。从“而迈步从头越”音变得密集,由强变更前,并且两个小节变换了两种节奏,把诗歌中药表达战士们的坚定和必胜的信念表现出来,第二个“从头越”向上级进,更加显示对胜利的把握很大。“苍山如海”和“残阳如血”下行四度模进,力度由ff-f-mf-ff变化,在位结尾的情感做铺垫。尾句“残阳如血”跨四个小节,让听者有充分的时间来感受和回味着战斗情感,用强收的听觉冲突结束全曲。

两首歌曲都用了“合头”,并且都具有多变的节奏,运用了相似的装饰音和演唱要求,例如“烈”字上做的倚音,突强的强弱对比。因此两首歌曲的强弱都有很鲜明的对比,都有冲突和缓和,因为歌曲旋律为诗词的发展而写的,作品更加表达的是一种情感。

(二)节奏律动美

陆祖龙创作的乐曲节奏多变,有自由拍、4/4拍、2/2拍。这种混合节拍的运用,对演唱者的节奏转换思路和演唱情感转换要快,给听者的感觉是灵活弹性多变的,这种频繁变换节拍的乐曲是极少见的。

引子部分为自由拍子,在一开始处用了一个A大调的散板连续21个十六分音符的琶音,接三个带有装饰音的柱立式和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琶音。在这里整体的节奏趋势是向上走的,象征着红军长征时队伍向娄山关进发,翻山越岭不畏艰难的坚定信念。详见谱例:

在4/4拍主旋律中,较多的颤音和附点音符以及急促的三连音的节奏,都从侧面描写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时被围堵的艰难场景。第10小节中的连续小附点节奏型更是营造出了战斗时的紧张气氛,在13小节处由六个强有力的八分音符的推进下迎正文。正文都是在4/4拍下进行,直到38小节处变为2/2拍,进入慢拍“从头越”,拉长了节奏旋律,将歌曲推进高潮。

罗忠镕创作的乐曲节奏变换快,基本以一个标点符号为节奏转换的规律,与陆祖龙相同的是节奏变化,但多引子部分是4/4节奏伴随柱立式和弦进入。正文先给3/4拍一小节的休止给演唱者进入演唱,4/4拍进入正文“西风烈”,后又转3/4拍直到第10小节转为5/4拍重复两遍的“霜晨月”,“马蹄声碎”又变为3/4拍用简单的短音八分音符和长音二分音符的简单结合将节奏拉慢,渲染紧张环境,又转为4/4拍后进入2/4拍的间奏用三连音和六连音将乐曲紧张气氛推进一步,再次进入正文同样地利用一小节3/4拍休止为情景做缓和直到34小节“而今迈步从头”节奏转为了5/4,最后的“越”字为单独一节且节奏再次变为了3/4密集的柱立式和弦的向上级进使得整个情绪被推动进入高潮,全曲以3/4拍的节奏结尾。

两位作曲家对于节拍的把握用不一样的巧妙连接让一首作品的情绪和情节能融为一体。陆祖龙的4/4与2/2节奏的交错配合使内容听起来更加得充实,长短结合更有张力。罗忠镕的想法新颖,在一句话的开头一个字后进行节奏的转变,并且密集的使用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乐曲的重音不规则和小节错落的效果使得乐感变得充盈、流动和自由,听起来有种焕然一新之感。

(三)演唱美

两首同词异曲《忆秦娥·娄山关》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有极其强烈的“代入感”,将情感完全融入到诗词中,在歌手的脑海中必要有画面感,眼前是红军长征时翻山越岭的英勇和坚定的信念进军娄山关。在极其恶劣的天气下,战士们依旧坚定步伐前行,以景动人,以情动人。

在陆祖龙创作的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中,演唱“西风烈”的三个字上演唱时候要咬字清晰、带有字头喷口、有坚定的信念、气息保持平稳,要表现出不畏严寒的精神气质把握中国歌曲的韵味特色。“马蹄声碎”一句,收放自如的休止是重中之重,“碎”字要强出,字一出头就收住变弱,再渐强行腔。间奏后,从“雄关漫道”到“从头越”,要用气息高位保持,声音铿锵有力像行军一样的力量和豪迈的气质来演唱,以显示红军精神昂扬的斗争意志。唱到第三次“雄关漫道”时,速度虽渐慢,但依然要唱得有气势。在中段作者将“雄关漫道”做了三次不同的反复,采用了疏、密交替的节奏型,在演唱行腔时要做到“松弛有度”。末段中的“仓”“山”“海”三个字均为开口音,演唱时要使声音保持在统一的高位置上,要唱得豪放,饱满、振奋。最后一个“血”字做到渐慢,渐弱,入神,若有若无,似停又未止的感觉,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作者既忧又喜的复杂心情,要让人们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革命前程。

在罗忠镕创作的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中,虽音域不高但却需要严格的呼吸换气,“西”字母音“i”在演唱时候应注意闭口音的松弛打开,将气息向下叹,如同开口音一样喉咙放松。“长空雁叫”弱处理依旧要保持气息的稳定,并要加强连贯性,将茫茫长空的景色烘托出来,“霜晨月”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所变化,先渐弱再对比渐强再渐弱,非常微弱的处理但却给演唱者在气息和位置的控制上加大了困难。再次反复“霜晨月”较之前多了一些激动与强力度,为了凸显战况紧急。“马蹄声碎”营造一种听起来急躁不安但又具有破釜沉舟的信念,气息推出去,保持气息灵活不可急躁。“喇叭声咽”又将气息拉回,这里强调字头,注意咬字。“而今迈步从头越”加强说话的语气,呼吸均匀连贯,母音入头腔,唱出战争之景,以情带声。最后“如雪”的强音演唱收尾,音乐情绪也到达了高潮。

两位作曲家都用了同样的反复、节奏、重音、为演唱增加色彩。将艺术文本情感变化让演唱更加有深度,耐人寻味,以情带声,以声动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文本与情感色彩丰富的音乐的结合,同时也体现了艺术歌曲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这种多样化的融合也使得音乐和诗词本身更加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光彩。

注释:

[1]刘文荣.毛泽东诗词歌曲之美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

[2]李晓霞.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忆秦娥娄山关平仄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借调忆秦娥·战病毒》
忆秦娥·父亲
忆秦娥·临壶口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访娄山关感怀
解说娄山关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忆秦娥 ·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