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卡贝拉与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比较
——以《我爱你,中国》为例

2022-05-27刘力萍

轻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阿卡贝拉美声唱法

刘力萍

一、阿卡贝拉与美声唱法的艺术特点

(一)阿卡贝拉的艺术特点

阿卡贝拉作为最开始的宗教合唱音乐,如今以一种新兴的流行音乐在国内小有名气,许多人可能只是听过这种类型的音乐但对其并不是很了解,而其相比较在国外却是众星捧月的存在,其艺术特点的变化随其迅速发展也是十分显著。

据文献记载,最初的阿卡贝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结构对位非常规整,当时的阿卡贝拉仅仅是为辅助歌词而生的音乐,所以其旋律略显单调,除了歌词内容是用来表达情感以外没有其他突出的特点。[1]到了古典主义时期,随着音乐理论的迅速发展,阿卡贝拉的模式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则,例如和声方法的确立,使其旋律结构更加严谨,让其和声更有张力;[2]因受当时记谱法和乐曲编排的影响,其声部与声部之间也逐渐开始有了一定的节奏和音高的区分,每个声部开始充当不同的角色在歌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分为SATB;也是从此时开始,阿卡贝拉真正做到了声音横向与纵向的流动性及和谐性。20世纪开始,阿卡贝拉逐渐趋向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各大高校成立的学院派;另一种是以理发店合唱团为首的四人合唱形式。这些模式的特点都倾向于情感表达,且内容也来源于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其结构不太精巧。但在此之后的阿卡贝拉表演便不再只是单纯地为了表达情感,更多的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表演是否充分展示了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以及是否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3]

(二)美声唱法的艺术特点

美声唱法于20世纪30年代时因“五四运动”偶然传入中国[4],给民族音乐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在学习作品时对情感把握度不够,对美声唱法的定义也相对模糊,许多呈现出来的作品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等。

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现在大家对于美声唱法的艺术特点已有一定的概念。首先是其宽广的音域让其声如洪钟,通过在音区中不断变化能够更好地表达感情,丰富艺术表现。其次是统一的音色,能够实现整首歌曲的音质达到和谐,尽管每首歌曲都有不同的风格,但因其母音音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咽部,因此通过调整腔体和控制发音变化的一系列训练下能让其音色保持上下和谐统一。[5]再次是连贯的气息,通过胸腹联合发声去控制气息能让表演者唱得越高越不费劲,并且能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其极强的柔韧性,这就需要利用到人体的口腔和脸部的肌肉,还需联系到肺部及胸腔共同进行配合达到毫不费力地去完成整个表演。最后,美声唱法需要有清晰的咬字[6],字正腔圆不管是在平时说话也好还是在歌唱中也好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以上四点,为了更好地传达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让表演与歌曲达到整体美感的效果,演唱者在表演时还需注意到个人的牙关与上颚需紧密贴合,强化发音以保证整首歌曲的每个字都带有清楚明了的字头体现。

二、《我爱你,中国》两种演唱形式的艺术表现

《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游子》中一首经典的主题曲,生动地刻画了一些在他乡的游子迫切想回到祖国的心理,这首歌曲在国内盛行了二十余年之久,现在已经成为了各大专业院校和音乐生们的必学必唱曲目,对老一辈来说也十分耳熟能详。现如今该首曲目以各种不同版本出现在荧幕上,有钢琴版、小提琴版、合唱版等表演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一节将从演唱技巧上分析《我爱你,中国》的两种不同演唱形式的艺术表现。

(一)《我爱你,中国》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

从美声唱法的角度出发,该唱法带有圆润宽广的音色特征,因此从引子部分开始,开头引子中的八小节都略显得自由豪迈。在演唱时还须利用胸腹联合发声去保持在歌唱引子部分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利用清楚的吐字也让歌曲显得十分干净利落,例如开头的第一个字“百”需竖着咬字,最后的“i”尾音还需收干净;还有在唱“我爱你”时声音的统一性,气息下沉,吸着气慢慢吐出,用柔和舒缓的语气充分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引子部分主要通过咬字清晰,气息连贯,再加上演唱者的实际功底将这几句歌词中体现的那种渴望回归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之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7]

到了主体部分,歌词以陈述式的方式进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旋律随着逐步上行变化变得舒缓亲切起来,节奏趋向平稳,音高此起彼伏逐渐向高潮进行,这时再加上清晰的咬字,如“蓬勃的秧苗”“金黄的硕果”“家乡的甜蔗”等一些描述祖国特色的词语,以最真挚的感情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出于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在唱到“爱”时嘴型需一直保持竖立状态,越到高音时越放松自己的歌唱姿态,借助肌肉舒展与吸气呼气的自然配合,将“我的心窝”字字清楚但又十分缓慢流畅地唱出来,让音色达到最极致。

尾声部分虽然只有简短一句话,但这对于美声唱法演唱者的声乐技巧要求十分高,其不仅要用夯实的声乐基础功底将声音铿锵有力地展现出来,还要让观众们的情绪都能被鼓舞得高昂起来。通过一个字让观众进入联想,一步步推入高潮,将最后一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从弱声到激昂的强声充分圆润地说出了游子们纵使身在他乡但也从未忘记过对祖国的热爱的心声。

(二)《我爱你,中国》阿卡贝拉的艺术表现

尽管《我爱你,中国》的阿卡贝拉版在内容上与美声唱法是一致的,但除此之外,这二者在其他方面还有一些细致的区别。以下是笔者根据在团内排练过程中所体会出该歌曲阿卡贝拉版本的一些艺术表现:

因为该歌曲是一首表达赤子之心的歌曲,因此用阿卡贝拉的方式去表演这部作品会稍显宏伟,但又不会像合唱那样震撼和壮观,这是美声唱法所不能达到的点。从开头起,由一名独唱去唱歌曲中的引子部分,其他的STAB将为solo做和弦式铺垫,以人声表现形式既把阿卡贝拉solo部分的个人独特凸显出来,又让观众随和谐的人声想象出一幅长空一碧,万里无云的天空中飞过一群百灵鸟的画面,深刻感受其内容所要表达的那种对祖国广阔的热爱。

再看主体部分,solo部分继续歌唱,而下面的几个声部则以一些韵母音做铺垫,各声部间也具有交互性,让整体声音充满饱和度。在咬字方面除solo声部之外要求其他声部一定要突出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的音头,整体换气感需要达到一致,具有陈述性。solo在唱到“我的母亲”时,其他声部戛然而止,让人深刻感受到对祖国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并在solo完成这几个字之后在唱“我的祖国”时其他声部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将画面继续呈现,略显壮观,并为后面的尾声部分承上启下,让尾声更好地得到衔接(见谱例1)。

谱例1:

最后的尾声在开始第一个字时,所有声部用宽广的声音一起齐唱。各个声部随着主旋律一起自由歌唱,像是一群鸟儿在为祖国歌唱。到最后一句歌词时,各声部以和弦的形式为主旋律呈现四部和声效果,并在最后的结尾“祖国”后其他声部分别以终止式结尾。

三、《我爱你,中国》两种艺术表现的异同点比较

(一)发声技巧上

阿卡贝拉在发声技巧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声器乐化,即口技中象声技巧的运用,通过借助人身体的器官相互配合发出类似的声音。阿卡贝拉在保持正常演唱呼吸的同时,其整体呼吸要求要比美声唱法严格,因此在歌曲的整首演唱过程中都要求团内成员在表演时的呼吸气口灵活,让每句话都能流畅进行,有时还需要团内成员轮流呼吸,或是循环呼吸来保证每个乐句的连贯性。

于美声唱法而言,在进行这首作品的表演中发声技巧也尤为重要,有了发声技巧整首演唱也能得以完整地呈现给观众,通过胸腹联合发声再加上演唱者个人的一些对于内容上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后展现,使得整首歌曲以既委婉亲切又圆润流畅的声音传递出来,也饱含了演唱者独特的魅力,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与统一。[8]

(二)音色上

不论是阿卡贝拉还是美声唱法也好,二者对于音色的表现都需要有共鸣和混响产生,甚至在某一时刻产生泛音。[9]

阿卡贝拉是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而在音色上有不同的处理,要求各声部与声部之间相互配合,尤其是在轮流歌唱旋律的那个部分需要团内成员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和相互融合,也要求团员们都相互有一定的默契,否则就会出现某个声部突然冒出来,这将影响整首歌曲的质量,达不到共鸣的效果,也有碍于整体的和谐美,还会使听众感到不舒服。

美声唱法对于音色的把控则需要演唱者个人在发声过程中始终保持声腔在同一位置上,让声音持续明亮又圆滑,并且在歌唱时还需要身体的放松,不能让全身有紧绷感,通过身体肌肉的放松与发声器官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优良的音质,利用巧劲毫不费力地让音色具有色彩明亮又饱满的特点。[10]

(三)咬字与吐字上

在演唱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时,阿卡贝拉和美声唱法都要求其咬音吐字的清楚。尤其在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国内代表作时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从语音上来说,中国话本就要求字正腔圆,因此如果在演唱过程中出现吐字不清晰,不仅会让表演者无法难以将这首作品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还可能会导致听众在不了解该首作品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曲解了其歌曲内涵,从而形成审美上的差距。

此外,阿卡贝拉还需注意团队成员内对于不同声部在相同的歌词上要达到统一,否则在表达感情时也会给观众带来差异感,同时导致不融合现象的发生。

(四)音响效果上

美声唱法靠头腔共鸣式发声,其饱满的声音会让整个声场环境起到共鸣和混响的作用。再者美声唱法的声音具有穿透性,能够给人一种直击心灵深处的感受。最后再利用一些发声技巧,在专业演唱的基础上将情感充分发挥到极致将会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冲击感。

阿卡贝拉的音响效果则是通过多人多声将同一首作品在共同营造的声场环境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阿卡贝拉在演唱的时候通常会以半圆的形式展现出来,听觉上给人一种十分饱满又不失其个人特点的感受。其是建立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之上将每个人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是多人一起共同演绎同一首作品,那么各个声部之间的交流默契只要搭建好了,还能起到润色和修饰各声部的作用。

结 论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与阿卡贝拉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有许多异同点的,仅从理论上去片面分析会比较抽象,具体还需要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去实践感受。以笔者而言,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阿卡贝拉也好,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既然出现了也能受人追捧那肯定都是有其价值所在,而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去欣然接受这些新事物所带来的变化,不强求一定要接纳但也无需排斥或错误解读。笔者深知在该领域还有许多有待发现的空白点,也期望未来有更多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而研究者们也能通过借鉴本文有所启发和感悟,为该领域创造更多研究价值。

注释:

[1]Duchan J.Powerful Voices:The Musical and Social World of Collegiate A Cappella[M].2012.

[2]邱 静.浅析阿卡贝拉合唱的特点[J].黄河之声,2018(21):141.

[3]姚 伟.浅谈阿卡贝拉的发展与演唱变革[J].音乐时空,2016(05):124,107.

[4]田 昊.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6.

[5]李静婷.美声唱法的特点和发声方法分析[J].戏剧之家,2020(17):64.

[6]耿靖恒.阿卡贝拉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现实地位与发展前景[J].北方音乐,2019(18):247—248.

[7]李炳慧.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

[8]陈 娟.从美声唱法的角度谈《我爱你.中国》的演唱技巧[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3):43—45.

[9]毋潇斐.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唱风格[J].当代音乐,2017(12):56—58.

[10]吴 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J].中国音乐学,2007(04):53—60.

猜你喜欢

阿卡贝拉美声唱法
动物们怎样洗澡?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老狗贝拉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唠叨的妈妈
四十九条围巾
三根横线的秘密
浅谈美声唱法的中国本土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