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法治意识”考试与评价维度及启示

2022-04-29武兴华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8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新高考思想政治

[摘要] 通过研究各地高考政治试卷及模拟试题,发现政治学科新高考正在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要求,通过五个维度考查青少年“法治意识”:重视核心价值引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作用;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侧重社会主义宪法制度领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聚焦国家法治文明进步;延伸学科关键能力,尝试解读基本法律规范;倡导生活实践参与,促进学生法律理性养成。

[关键词] 新高考;法治意识;思想政治;考试与评价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如果一份政治试卷在选择题情境中没有“法”,或者在主观题设置的答案中没有“法”,似乎可以认定是一份不完美甚至不合格的试卷。毕竟,“法治意识”已经确立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包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内的各种法治意识,均应在考查范围之内。在此背景下,研究“法治意识”的考试与评价维度,是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务实举措,也是发挥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的必然要求。

一、重视核心價值引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作用

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核心价值引领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引领,涵盖法治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政治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又是命题的考查范围。习近平法治思想包括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核心要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法治思想与政治学科课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多处契合,必然成为考试与命题的重要取向,也必然成为核心价值引领的试题载体。

[例题1]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早在2014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100-1=0”的“法治公式”告诫大家“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这要求( )

①科学立法建设完善法制体系

②自觉学法,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③规范执法,避免出现冤假错案

④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本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考查载体,以习近平法治经典论述作为问题情境,要求考生从“错案”“公正裁判”等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理解,选出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的具体要求是“规范执法,避免出现冤假错案,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题启发教师要重视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的渗透。例如,在“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教学中,可以介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到“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再到“习近平法治思想”三个阶段,让考学生从认识论角度感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二、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侧重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度领悟

从理论上讲,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关键在于依宪执政。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宪法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权重。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国家的政治宣言书,必然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从现实情况看,政治学科的诸多内容都“带有展现宪法色彩、体现弘扬宪法精神的时代意蕴”[1],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法律以及宪法史。因此,新高考“法治意识”的考试与评价,必然会侧重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考查,要求从不同层面领悟宪法精神的实质。

[例题2]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就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并进行现场图文直播。在此专题询问活动中( )

A.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接受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B.专题询问和现场直播都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C.现场直播让人民与委员们一起行使了对政府部门的质询权

D.委员与政府部门的民主协商能推动财政审计工作的更好开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问题情境涉及“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要求考生加强法治基础知识学习,突出主干知识掌握,启发教师学会从法治视角解读教材,把法治教育贯穿在解读教材的全过程。例如,在政治模块要精准解读“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模块要精准解读“三项基本经济制度”,在教学中都要侧重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度领悟。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聚焦国家法治文明进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强调核心价值引领,为此,新高考越来越从关注重大时政热点转向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种趋势当然地表现在对“法治意识”的考核与评价上。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治现象,往往体现着国家法治的文明进步。在考试与评价中聚焦这些现象,能帮助考生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激发青少年对现实制度的认同感,为确立制度自信夯实认知和情感基础。

[例题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虹桥街道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基层的立法建议可以直达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8月,该联系点走进某中学,同学们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出9条建议,其中1条已被立法采纳。该联系点的设立有利于( )

①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

②畅通民意反映渠道

③在立法层面生动实践全过程民主

④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本题关注“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现象,反映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正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有序推进,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说明人民权益正在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关注法治现实问题,可以揭示法治现象背后的学理价值,彰显国家法治进步的力量,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论证法治进步,坚持法治主旋律,传播法治正能量。例如,在“民主监督”教学中,关注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现象,说明司法机关主动规范权力运行,提升审判公信力。在“基层民主制度”教学中,关注某村实施议事会制度的现象,解读法治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四、延伸学科关键能力,尝试解读法律法规

如果说尊法是一种态度,那么学法便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关键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关键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考查考生能否学法,领会法律法规的精神,正确解读基本法律规范的核心意图,可以有效考查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属于适应青少年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新高考政治命题,正是要凭借高中政治知识考查学生学法能力,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良好对接。

[例题4]2021年1月9日,商务部公布并实施《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此(办法)認识正确的是( )

A.我国基于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管辖权出台该

《办法》

B.该《办法》的出台,旨在谋求我国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C.我国基于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基本立场出台该《办法》

D.该《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外国法律与措施将不适用于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法律条文可以作为文本情境,辅助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探究活动”[2],法律条文还可以在考试与评价中作为命题情境,检测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初步解读基本法律规范的能力。本题情境创设图文结合,要求考生从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的角度理解《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出台,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法律条文。例如,在“民族区域自治”教学中,直接引入《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条,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内涵,又可以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审视民族自治地方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原因。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教学中,直接引入《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可以具化学生对平等的理解。

五、倡导生活实践参与,促进学生法律理性养成

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工具,其本质属性在于应用。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更加强调“四翼”,突出应用性考查。可见,法律的本质属性与新高考在“应用”两字上达成了默契的共识。综观教学中常见试题,多在主观题命制中倡导生活实践参与,促进学生法律理性的养成。

[例题5]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下,国家决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开始实施。依据该法,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进行为期十年全面禁渔,范围涉及14省市,纵贯长江上中下游,11万条渔船约30万渔民将告别长江。解决基层执法中存在的“有案不送”“以罚代刑”问题和合理保障渔民生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成为当务之急。更需引起重视的是,长江江河岸线长、非法捕捞成本低,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会随之增大。维护长江生态安全,推动长江大保护,任重而道远。

有观点认为,长江禁渔获得成功要靠政府依法行政。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长江禁渔要获得成功需要政府依法行政。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长江禁渔要获得成功需要政府充分履行职能合理保障渔民生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要取得长江禁渔的成功还需要渔民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法律是不需要激情的理性,是存在于人们思维深处的、根深蒂固的核心素养,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例题5答案设置可以看出,试题作为一种导向,正是要检测考生是否养成这种理性素养。本题倡导考生在长江禁渔的生活情境中,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考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原则,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提升法律理性,养成知行合一的人格风范,从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在试题字里行间。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知行合一教学原则,从仅是解题转向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涵养法律理性。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2018年度考试专项课题“‘招生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K-b/2018/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武兴华.谈《政治生活》中的“宪法资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07):29-31.

[2]武兴华,曹媛.法律条文作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应用价值[J].中小学德育,2016(11):45-47.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新高考思想政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