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2022-04-22牛风蕊

教育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福建省一流

●牛风蕊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指以创新要素为基础,实现发展方式、过程、动力与成效的全面提升。[1]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科技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其发展也面临范式变革。近年来,各国纷纷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通过科研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抵御经济下行的风险,进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我国经济进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提升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效能,以人才培养及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动力。

(一)聚焦人才培养,提高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大量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国家GDP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贡献,且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与GDP增长率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因而增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也常常成为政府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2]我国自1998年以来,三次经济下行期间都大幅度增加了高等教育招生比率(见下图)。有学者测算,区域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呈现明显差异,东、中、西部由高到低的均值依次为1.47%、1.17%、0.68%[3],人力资本弹性系数和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4]

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不同产业的构成状况、就业结构同样有着紧密的联动关系。[5]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持续增长,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战略背景下, 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聚焦立德树人的办学使命,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构建前瞻性、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革新;重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力、适应力和就业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契合。

1998-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图

(二)加强重大项目攻关,推动科技创新

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前提,也是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积极应对新常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夯实经济动力引擎,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高校作为国家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在遵循教育发展逻辑的同时,要回应外部社会变化的需求。[6]近年来,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博弈,凸显了我国在自主创新领域和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存在的短板。为解决科技竞争中关键的“卡脖子”问题,高校要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和学科平台,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团队,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以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平台为介质,搭建多主体联动的科技治理体系,深化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合作;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横向科研项目的奖助力度,探索专利与相关技术入股企业的方式,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的转化与应用。通过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动,助推国家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加速布局,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服务新发展格局

学科专业是高校实施办学过程的基本抓手,也是支撑其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变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效益和总体质量。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和“动力站”,面对“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必然要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承担科技创新的使命,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助力行业企业突破技术难点,提升产能升级的速率。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只有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服务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职能。积极将学科建设融入国家创新系统中,适应大数据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主动求新求变,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拓宽专业内涵。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及时解决学科专业设置的滞后性问题,立足自身的学科优势,探索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超前布局新兴学科专业,通过实践性、跨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促使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实现产业创新体系有效结合。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构建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区域高等教育实现竞争性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由于历史积淀和发展资源等因素的叠加性影响,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福建省地处东部沿海,近年来,高等教育总体上呈现出进步的发展态势,但在“双一流”建设百舸争流的大背景下,各省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性举措,不少高校在办学水平上取得了快速提升。相较而言,福建省高等教育在资源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都面临较大挑战。

(一)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相对薄弱

高等教育作为直接与劳动力市场连接的组织单元,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方面肩负重大责任与使命。从总体上看,福建省人力资源存量占据一定优势,15~59岁人口比重为64.7%,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化。在高等教育的受众人口中,福建每10万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4148人,在全国处于第14位。2020年福建省GDP总量达4.39万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相对而言,福建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近年进入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前1000名的院校数量通常维持在2-3所,各类指标表现与GDP站位有一定差距。

在华东七省(市)中,福建省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偏小,本专科在校生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生在校生数仅高于江西。尤其是博士生规模过小,2020年在校博士生数量为6961人,仅占全国份额的1.8%。近年来,福建省出现了一批 “独角兽”与“巨无霸”高新科技企业,吸纳优质人才的能力持续提升,迫切需要提升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整体质量,培养高水平的研发人才,为完善产业技术链、助推新型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提供良好的智力资源支持。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办学经费是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影响其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开启了高等教育新一轮竞争性发展的格局。为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出台遴选和资助政策,增加对 “双一流”建设工程相关的经费投入,以期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相较之下,福建省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力度不足。以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20年福建省为1992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453元。除了厦门大学,省属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有关办学资源的模块上得分长期偏低。福州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其预算经费收入仅为15.91亿元,在全国排名126位,在全国141所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处于靠后位置,也低于快速发展的深圳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双非”高校。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办学经费分别为14.69亿元、9.89亿元,也低于同类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成为省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投入的掣肘,影响福建高等教育的总体成效。

(三)学科发展不平衡

学科发展是支撑高校办学的基本单元,在现代学科既分化又融合的发展态势下,学科建设水平不仅可以用来表征高校的科研水平,而且是衡量高校教师结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除厦门大学,其他主要省属高校的总体科研体量相对较小,学科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在目前国际上衡量学科发展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2个学科分类中,厦门大学有19个学科进入前1%,其他高校进入统计的优势学科数量都较少,进步速度相对缓慢,论文总体数量和同类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且学科数量不足以支撑更多学科进入ESI。在学科的精尖度上,厦门大学有3个学科进入1‰,福州大学有1个学科进入,其他高校尚无突破。在软科2021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涵盖54个学科方向)中,厦门大学有4个学科、福州大学有1个学科进入国际前50,尚无高校有学科进入国际前10,与同类高校相比,顶尖学科的优势不足。福建省属高校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化学、材料、工程等中国传统优势学科上,特色学科、新兴学科的表现不突出。近年来,江浙地区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加大投入,进步明显,“双非”高校如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ESI学科数也分别达到11、9、8个。另外由于医学的科研产出与生物、心理学等存在较多的关联度,不少医科类高校,如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的ESI学科数也达到10、8、8个,进步明显。相较之下,福建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高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的集群效应。

(四)科技成果转移能力有待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既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生产力及其服务社会效能的重要标准,也是“双一流”建设中绩效评价的关键变量。结合国家与区域产业需要,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双循环”背景下高校主动应对国内市场对高科技技术与创新需求的回应。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的科研要以转化应用为导向,进一步赋予高校在知识产权处置方面的自主权,倒逼高校优化知识管理与应用的生态环境,创新科技开发模式。2019年,全国1378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同金额总共超过706.37亿元,超过10亿元的高校有8所,超过5亿元的有30所。总体上,福建省域内高校的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能力还是较为薄弱。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7—2019年,福建省仅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进入高校科技转化收入全国前100强,且名次在同类高校中相对靠后,与高教强省(市)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福建高校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创新性、市场应用性等实质内容重视不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机制尚未形成。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福建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双一流”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释放高等教育动能、助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福建处于对台工作的前沿,随着2019年福建省GDP超越台湾地区,闽台经济体量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拉大。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福建迫切需要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集聚高端人才,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闽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显示度和贡献率。

(一)构建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作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支撑要素,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内生变量。面对“双循环”的发展格局,福建省需积极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中的溢出效应,通过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产业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依托,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实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发展,坚持需求导向,缓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推动应用型高校办学向县域和社区延伸,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受众水平;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高层次专技人才的保有量,进而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推进闽台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等机制,“十四五”期间争取引进1~2所台湾高水平大学在福建设立分校,或者在试点举办二级学院的基础上,联合举办高水平大学,提升福建高校对台湾学生的吸引力,促进闽台高质量融合发展。

(二)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充裕的办学经费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重大科研项目、布局前沿学科规划等职能的重要基础。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福建省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达成福建“双一流”建设计划目标的必要条件。福建省综合财力属全国中上游水平,建议结合财税体制实际,强化各级财政事权的划分与支出责任的落实监督,增加高校的办学经费,按照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与GDP站位相符的标准,加强年度比较核算,确保高等教育经费的年增长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10年一个周期5年一个阶段,设立福建“双一流”建设计划专项经费,由省市两级财政确定资金拼盘,按照每 5 年动态调整一次,对入选计划的高校和学科进行长期资助;在“双一流”建设中,以推动高等教育卓越发展为着力点,改变既往以“撒胡椒面”式均值型为主的经费分配模式,将资源优先配置给重点建设高校,推动形成标志性成果;同时,鼓励高校所在地的市(区)政府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积极拓展社会捐赠,支持产学研合作等多渠道资金作为补充,加快福建高校形成融入新发展格局、从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整体优势。

(三)动态调整学科结构

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以创新为核心的支撑性要素的需求逐步增加,迫切需要高校加快学科调整和建设步伐。统筹福建省内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构建跨部门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调查,面向行业发展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结合区域主体产业链及未来发展方向,建设一批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专业集群,提前布局与新兴产业相关联的学科,以学术逻辑和社会应用的双轮驱动为基准,推进特色学科建设。[7]在本科教育层次,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加强理工农医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以“四新”建设为契机,培养高规格、复合型的人才;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设立相关的研习项目,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增强高素质人才的供给能力。加强对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支持,探索基础学科中“本—硕—博”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社会紧缺人才专业学位的招生比重。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在闽高校与台湾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学科共建和学生联合培养,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能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是高校知识生产与扩散能力的重要表征,也是 “双一流”建设中衡量高校创新力和社会声誉的关键维度。[8]为提升福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迫切需要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合力,加强创新前端“政产学研”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整合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等科技资源,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全局性谋划,从源头打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价值链的联结,提高专利授权率,增强科研成果的社会贡献度;支持“双一流”高校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围绕优势学科,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新区,共建新型联合研发中心,促进研发创新和产业应用同步发生、融合联动;从创新管理的前端提高资源配置的利用效率,重点资助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项目构建,对立项的科技项目尽早开展市场价值的识别、评估和开发,解决产业痛点;以学科集群建设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纽带,从源头保障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供给,发挥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核心引擎作用,促进城市群、产业群与高校学科群的联动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福建省一流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福建省妇联发布关爱儿童行动10项举措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