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彝族家训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2022-04-08何绍芬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宗族家训彝族

何绍芬,钱 波

(1.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2.楚雄师范学院教务处,云南楚雄 675000)

生于斯,长于斯,彝族文化对笔者深受熏陶与感染,潜意识里对这个古老的民族由衷地热爱,对彝族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彝族文化博大精深,从何下手呢?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1]这一重要讲话启迪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彝族居家文化,而家训是居家文化的灵魂,彝族家训由此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从此开始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与田野调查。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各种文献资料和民间访谈材料都表明:彝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研究彝族家训不能仅停留于内涵解读和一般意义上,还应深入研究彝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合点,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以增强彝族文化软实力。

一 彝族家训要义厘析

宗族是彝族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族成员同出一门,形成共祖同宗的血缘群体,聚集而居,“每个宗族都有培养、教育宗族组织成员进行社会教化的训条,可称为‘宗族渊源学’”[2],这种“宗族渊源学”实质上是彝族古代社会的原初家训。所以,彝族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主要见于彝族教育经籍、彝族民间故事和彝族标志性建筑中,现代彝族村规民约中也蕴涵着家训;有些彝族家训并没有文字记载,而是体现于彝族各种人生礼仪、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发展。为此我们将文献梳理研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在认真研读《彝族史要》《玛牧特依》《赛特阿育》等彝文经籍和《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彝族家训调查问卷》,在云南有关高校和彝族地区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9份,从彝族传统家训的内容、价值、载体等方面收集数据资料,并设置了4个开放性简答题,收集彝族家庭的教子名言、常见春联、家训实例等。同时,到云南大理、红河、楚雄等彝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了15个彝族村寨、访谈了21户彝族家庭。综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将彝族家训要义归纳如下:

(一)尊敬长辈,以孝为重

彝族先民尚未创办过正规学校,加之交通、语言等问题导致彝族地区教育滞后,古代彝族文化知识主要靠人生积累,长者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是常理,有“人是老的好,衣服新的好”之说,尊敬长辈自然成为彝族家训之要义。彝族居家火塘的上方设有长辈专座,长者进屋年轻人应起身让座;在家里,由长子继承家产、处理家政;在村里,由长辈主持决定集会议事和处理纠纷;路遇长者应停步让行。彝族子女以对在世父母的尊重和奉养为孝道,进餐时父母先上座动筷,餐间主动给父母斟酒添饭,与父母说话轻言细语;彝族子女以为已故父母送葬超度为天职:“子孙的义务,养老送终事,超度亡魂灵”[3],“赛特阿育卖身葬母”[4]是彝族孝道家训的生动写照。尊敬长辈和以孝为重伴随彝族家庭成员终身并世代相传。实地调查数据也表明彝族孝文化的传承是长久的,当问及“在你的家庭里父母在日常话语中最常出现的是什么”时,回答情况详见如下表1:

表1 彝族家庭日常话语调查统计表

可见,在设置多种选项让彝族民众自由选择,其中:“孝顺”的赞同率最高,“敬老”比“上进”低2.5个百分点,说明当代彝族重视教导子女好学上进,但没有弱化敬老、孝顺这一永恒的训条。

(二)勤劳上进,习武精艺

彝族大多居住在深山丛林中,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唯有勤劳上进、习武精艺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这自然成为彝族家庭教育后代子孙的重要训条。《玛牧特依》中有“劝勤篇”“劝学篇”“贪睡诫”等3篇均劝导子孙后代要勤劳戒懒,“人生二十二”“论美”“谋生”等都涉及勤劳、吃苦为荣的问题。彝族民间谚语“劳动得来的饭香喷喷,劳动得来的衣暖烘烘”等也是教导后代热爱劳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在“请写出你的父辈对你说得最多的三个词语”的开放性简答题中,近90%的调查对象写了“勤劳”,我们调研时也亲眼目睹彝族起早贪黑、吃苦耐劳的场景。为了防止后代成为好逸恶劳的人,父母常用故事、谚语来激励子女:“小鸡出壳会觅食,唯有懒汉靠爹娘”[5]就是倡导勤劳终身的谚语。彝族家庭还注重培养子女的生产技能和生活技艺、文艺素养,彝族男孩自小随父上山下地,学习农耕和打猎;女孩随母纺织、刺绣,操持家务。彝族乐器、歌舞等也主要靠父母传习、家族影响。彝族民间故事歌颂的总是那些勤劳善良、勇敢顽强、才艺双全的英雄楷模,现实中让人交口称赞的也是这些美德。云南巍山彝族有言:“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都不算好,花绣得好才是真的好”;云南大姚昙华山有一彝族姑娘因“响篾(口弦)”技艺精湛而备受青睐,并成为致富能手;云南泸西彝族小伙子毕天祥凭着勤劳与坚韧从一穷二白走到脱贫致富带头人,深受乡邻爱戴。

(三)诚信守信,重视礼仪

彝族饮血盟誓的习俗是他们重义气、讲诚信的反映。红军长征途中,凉山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与刘伯承饮血钻牛皮为盟后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彝族地区的典故正是彝族重义诚信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彝族家庭都教育子女诚实守信,豪爽仗义,讲究礼仪。《玛牧特依》告诫后代子孙:对人不能失信,一旦失信就没有朋友了;不能骗人,骗人一天羞愧十天,而且还专设“偷盗诫”,教导后代子孙“切莫行偷盗,偷盗不光彩,偷盗失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彝族父母将子女的诚信品质看得很重,“宁可挨饿,也不能偷吃”是他们对子女的严苛戒律。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父母最重视你的哪些品质”时,回答情况详见如下表2:

表2 彝族父母最重视孩子品质调查统计表

在我们设置的5个选项中,“诚信”的赞同率最高,说明“诚信”家训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彝族如果被人怀疑偷盗或不诚实,认为很倒霉,要设法消灾。与诚信相关,彝族非常讲究礼仪,认为只要举行过庄严的仪式,就能确守至终。所以,彝族有各种各样的人生礼仪,“总括起来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和超度灵魂礼[6],这些礼仪都极为隆重,有规范的程序、特定的教育内容,表达彝族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对家人的期望与祝福,并是彝族家训中诚实守信、重视礼仪的重要体现。

(四)宗族为大,团结互助

彝族宗族是介于氏族和家族之间的一种亲族关系。宗族具有满足生活需要、进行社会调节、培养社会角色、传递社会文化等功能。所以,彝族宗族观念非常强烈,父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宗族观念,让其背诵父子连名谱系,明晰宗族关系,坚持宗族利益高于一切,宗族内部团结互助,在宗族内部,一人有难全家帮,一家有事大家忙,父母以身示范训导女子“缺不得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宗族”。这种宗族观念向外延伸,形成了彝族讲团结、重集体的训条,认为彝族家庭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靠团结,《玛牧特依》有“团结篇”“和气篇”也是彝族“宗族为大,团结互助”家训的折射。在实地调查中,彝族团结互助的训条也是随处可见,很多彝族村都有“团结互助”的规约,对调查问卷中“你们家族内部最重注什么”的回答也凸显了团结互助。回答情况详见如下表3:

表3 彝族家族内部最注重的事项调查统计表

从问卷给出的前三个选项总体来讲,赞同率悬殊不大,说明这些事项彝族都很重视,但“互助”略高于其他,说明团结互助的家训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彝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彝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二者层次不同,但有着内在契合。在调查问卷的开放性简答题“请谈谈彝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回答中,90%以上的回答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度一致。

(一)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彝族家庭对后代的期盼。彝族培养子女的生产生活技能和教育子女勤劳上进都是在追求富强,还教导子孙“家业要兴旺”“要置买土地”“造屋建房”“制衣寻宝”等。彝族传统社会等级森严、专制思想严重,由此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发生了许多为追求民主而献身的感人故事,这是彝族民主理念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开明的彝族家长都注重培养子女的民主作风,我们访谈到的一位彝族家长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的婚事他们作主,婚礼怎么办他们说了算,在哪家生活,由他们选”,表明当代彝族家庭已将民主理念发扬光大。彝族家庭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说话做事、迎来送往都有严格要求,这是“文明”的象征,教导子女讲礼节、重仪式,这是彝族家训中的“文明”元素。“和谐”也是彝族家庭追求的价值理念,古老的彝族家庭要求主奴、毕主、姻亲、兄弟等人与人之间应和谐,有“毕和主不和,天地黑漆漆,子孙不兴旺”之说;人与自然和谐,教育子女不砍房前屋后树,不“射飞逐走、伤胎破卵”,不“无故杀龟打蛇”,禁止子女在水源处洗手和往水里扔脏物等,说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彝族家训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向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彝族家训也有同样内涵。“宁为自己自由喝水,不按主子意愿喝酒”[7]生动地表达了彝族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彝族父母常用《阿依冲品》的故事来激励子女为争取政治地位平等和获得人身自由而勇于斗争,以叙事长诗《阿依阿芝》《妈妈的女儿》《么表妹》等来激励女儿抗议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由彝族宗族领袖的产生与消失也可察析彝族家训中的平等、公正,彝族宗族领袖无需选举和任命,在处理宗族内部事务中办事公道、公正无私的人便能得到整个宗族的推崇,并成为头人。如果在办事过程中言而无信,显失公平,头人地位也自然消失,这种朴素的平等公正观念影响着整个民族,成为彝族家庭对子孙的训诫流传至今。彝族的“木牛节威”,即婚姻和劳动纠纷规矩是最初的习惯法,表明彝族具有朴素的法治观念,“人间有规莫毁规,水桶有箍莫毁箍”是他们教育子女遵规守纪的真实写照。

(三)修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品德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彝族家训也不例外。彝族宗族观念虽然不能与当代“爱国”同日而语,但也是一种朴素的集体意识,现代彝族家长用“自己的家乡,才是最美的地方”“吃的喝的经过火没有毒,想的说的告诉党不会错”等谚语来教育子女,也彰显出彝族家训中的爱党爱国思想。敬业是彝族家训的重要内容,彝族把职业工具当吉尔(护佑神),强调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敬重自己的职业,精通业务,“慈莫的吉尔,是个黄金印;工匠的吉尔,是个大铁礅;毕摩的吉尔,是把镀金的乌土”就是敬业的表现,“君主不贪睡,政务顺畅畅;大臣不贪睡,断事明朗朗;毕摩不贪睡,毕位放光辉”是教导子孙后代勤奋、敬业的训条,要求子女早起、早放牧、勤劳动。彝族家庭教育子女要友善待人,广交朋友,要善于化敌为友,认为“百友不为多,一敌莫谓少”,教育子女行善诫恶。在彝族观念里,善心很重要,认为如果“兹莫”(君臣)有善心的话,所属民民众就富强;父母如果有善心,子孙后代就发达,这是彝族家训中的友善基因。

综上,彝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二者只是所适用范围和层次的不同,后者是大范围、国家层次的,前者是族内家内、家庭层面的,但都属于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追求总体一致。

三 彝族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彝族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彝族家训奠定了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就其实质而言,属于道德范畴,既是个人品德,也是社会公德,还应将其作为家庭美德。而彝族家训则是彝族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第一课,为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了厚重的家庭文化底蕴和道德基础。具体来说,这种基础作用表现为:一是奠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格基础。彝族家训以家庭日常生活为载体,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促进家人道德认知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习惯的养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是彝族民众精神发育和灵魂塑造的源头活水,是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基础工程。二是奠定了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彝族家训是从彝族长期的文明发展中延续而来的,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浓缩与升华,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的道德观念,有助于促进彝族文化价值观共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三是奠定了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8]彝族家训植根于深厚的彝族传统美德,蕴含着彝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连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彝族人民传统美德的精神血脉,传承和弘扬彝族家训,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二)彝族家训创设了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9]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而彝族家训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创设了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环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彝族的内心世界,需要有良好的情感环境,而彝族家训恰好就创设了这种环境。彝族家训是家长对家人的训诫,融入了血亲的挚爱情感,对彝族这样一个重宗族、重亲情的民族,以亲情进行社会教化极为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彝族家训中,利用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亲情中落地生根。二是创设了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彝族民众所接受,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凭借彝族家训的形式和内容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易拉近与彝族民众的心理距离,产生亲切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其变为民众的生活信条,实现社会教化目标。三是创设了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彝族家训本身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宏观抽象的政治话语和理论话语放在微观鲜活的家训文化环境中,在家训文化熏陶中发挥社会教化的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春风化雨中走进生活,变为彝族民众的家常话和生活观,让社会主流文化与彝族家庭文化精准对接。

(三)彝族家训提供了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借鉴

彝族家训以有声的口头说教和无声的行为示范及有形的道德规范、无形的精神启蒙为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方法借鉴。一是日常训诫法。在衣食住行、婚丧祭祀等各种家庭生活中对后代进行训导与告诫,是彝族家训的主要方法。彝族善于运用日常事例阐述人生哲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彝族常带子女外出一同劳作,传习技能,传授美德,让子女边做边学,知行统一。这些方法适合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仪式熏陶法。彝族不仅有很多人生礼仪,而且还有各种纪念日和民族节日等仪式,这些仪式往往是彝族以规训子、陶冶情操的良好契机。他们通过隆重的仪式提高家人的道德认知,针对不同时段的人生礼仪宣扬相应的责任和禁忌,利用不同节日、纪念日宣讲族规、宗约、村规民约,规劝族人遵规守纪;通过祭祀仪式增进宗族、家人道德情感,举行祠堂祭祀、家祭等仪式强化宗族认同,规诫族人谨守家法族规;利用宗族集会仪式引导族人行善忌恶。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学习借鉴这种仪式熏陶法。三是故事启迪法。以生动的故事启迪子孙扬美崇善是彝族家训的又一特点。如云南大姚彝族用“咪依噜”献身除恶的传说培养子女的献身精神,讲“赛装节的来历”教育子女要勤劳勇敢,心灵手巧;所有彝族家庭都善于用“火把节的来历”教育子女英勇顽强,不畏权贵,以“摔跤的来历”启迪子女热爱家园,勇猛善战,培养子女开朗豪放的性格。在彝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借鉴故事启迪法,接地气、有温情,才能见实效。

四 彝族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如前述,彝族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积极作用,但要正确发挥这种作用,需要从内容、方法、机制三个方面探索适宜的路径。

(一)在内容上着力,赋予彝族家训文化新内涵

从内容上着力,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强对彝族传统家训文化的学术研究。彝族传统家训是生活化、日常化的,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诵、榜样示范,父母的为人和祖辈传承下来的处世原则以及他们的实践经验、处世之道等是家训内容的主要来源,父母、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与感化,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操行影响、人格感召和家庭氛围,专门的家训条款并不多见,尚未形成家训专著。在当代社会,彝族家庭传统观念有所淡化,改革开放促进了彝族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彝族传统家训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趋向弱化,彝族家训文化传承面临断层,亟需加强对彝族家训文化的学术研究,推出高质量的彝族家训著作,拯救彝族传统家训文化。二是对彝族传统家训进行合理取舍。彝族传统家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由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由于彝族传统家训形成于久远的过去,加之彝族生活于边远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导致彝族传统家训有些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彝族家训文化建设,赋予彝族传统家训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11]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彝族家训文化建设,培育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彝族家训文化,根据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注入彝族家训新元素,使彝族家训文化历久弥新,魅力永恒。

(二)在方法上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模式

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规划文化建设目标时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12]的目标,这也正是研究彝族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的目的之所在。在彝族地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需要打造一套新的教育模式。一是打造话语包装新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高度、理论深度不容置疑,但要使之被彝族民众所接受,就必须把高高在上的政治话语转变为彝族民众习以为常的生活语言、日常用语,既不说彝族的古话,也不说现代的官话,而是说新时代的彝族家常话,以彝族家训话语来包装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亲切自然,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打造日常践行新模式。“彝族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民族,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才易于被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13]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彝族地区深入人心,必须打造一种接地气、重实践的新模式,除了在生产劳动中躬行勤劳以及敬业和好学精神、在社会交往中强调诚信和友善以及平等、在政治生活中践行民主和自由以及法治等价值理念以外,还应在彝族的各种人生礼仪以及节日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如:在出生礼仪中突出富强理念,表明人来到世上应创造价值而非享受索取;在成人礼仪上突出爱国精神,表明人长大了要对国家尽更多的责任;在婚礼礼仪中突出平等、公正观念,表明成家立业,独立承担家庭责任、处理家庭关系的重心所在;在丧葬礼仪中突出和谐理念,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源于自然回归自然,与大自然相生相融;在彝族传统节日中,要借节日庆典和物资交流契机,引导彝族热情待人,诚实不欺,将彝族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在传统与现代、族人与社会的结合中滋养美德。三是打造榜样示范新模式。彝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榜样示范对他们有不令而行的效果。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彝族地区深入人心,必须培树一批优良家训的典型、致富带头人、公正无私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典型引路,事半功倍。

(三)在机制上着力,构建协作合力新格局

要发挥好彝族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内容是基础,方法是关键,机制则是保障。所以,还必须从机制上着力。一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机制。家庭是家训主战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原始场域,家庭教化是第一课;学校教育是家训的延伸和深化拓展,要坚持德育为首,寓道德教化于知识传授全过程,并培养学生践行彝族传统家训的兴趣,形成家校一体,家校互动的育人格局。二是社会和媒体的渲染机制。从社会的角度,应在彝族地区营造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彝族领导干部家训家风的影响不可低估,彝族传统节日的熏陶感染意义重大。从媒体方面看,主要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新媒体的补充作用和影视媒体的感染作用,使各类媒体的独特优势充分彰显,建立以优良彝族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动机制,敦风化俗,成风化人。三是党委和政府的导向机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以彝族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领导同样不能缺位。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察民情、解民困,以惠泽彝族人民福祉为宗旨,以满足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标,把富强理念落到实处,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把以彝族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转化政策法规,融入到彝族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和民族政策中,使之具有刚性约束力,以法治承载美德、以制度规约义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日常生活及日常教化中得以弘扬。可见,以彝族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构建协作合力新格局才能成功。

猜你喜欢

宗族家训彝族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彝族海菜腔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