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022-04-07李婷婷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李婷婷

中共凤台县委党校,安徽 淮南 232101

推动并促进“绿色经济建设”不仅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渠道,能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协调与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深入探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有透彻、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绿色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有效性,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将可持续发展放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上,为后人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在战略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族未来、人民福祉的长远之计。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将生态文明放到最突出的位置,使其融入到“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与各方面,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其基本内容是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基本方针,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恢复自然为主的路线,推进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以及低碳发展,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及空间格局,为人民构建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其建设途径是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及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有较为多元和多样的概念,是一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相对较小的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层面的内容。其中,循环经济注重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注重对碳氧化合物排放的控制;生态经济关注对生态系统的修护与保护。但作为三者外延的融合概念,绿色经济能够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途径,反映国际经济建设趋势,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绿色经济能够在人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彰显“社会进步性”“生态文明性”“人类的本性”及“经济的效益性”。所以,绿色经济是契合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重要发展手段。

二、绿色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产业难成规模

首先是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比较困难。高能耗产业能耗规模难以控制,经济发展形势低迷不振。大宗商品需求持续低下,具备优势的生产要素,如一般设备、低端劳动力颓势渐显,专业人才、先进科技等生产要素还难以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增速发展。其次是新兴产业发展困难。新兴产业占我国所有产业GDP 的10%,发展动力不足。虽然我国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投入、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及地区,依旧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及新兴产业发展困难的背景下,我国绿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无法提升绿色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不利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优化与转型。

(二)创新驱动相对匮乏

绿色技术具有节能降耗、高效循环及重复利用的特点,能够切实满足生态文明对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并且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是一种安全、可持续的技术。绿色技术创新通常表现为面向环境的科技创新,可以将生态思想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不同环节和阶段,能够在实现绿色技术的经济价值下,推动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虽然我国在绿色意识、绿色管理、绿色公益、绿色产品等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已经获得较为突出的发展和成果,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创新专利、投入上依旧存在明显的动力不足问题,无论在规模、数量及质量上,都难以契合生态文明建设对技术创新所提出的要求,无法推动并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及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三)政策效应不够明显

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淘汰低效和高能耗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各省市地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然而部分地区在绿色产业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两大困境:首先是生态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还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创新型、科技型龙头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匹配,难以发挥出其所拥有的带动作用和引领功能。其次,生态产业的动力不足。即价值链在“高端提升”上的驱动力不够充足,致使生态产业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此外,在产业转型期,生态产业会遇到服务、设计、研发投入不够;经验、技术、人才引进强度不足等问题。如果缺乏驱动动力,将导致生态产业发展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无法切实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是我国有关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效益不够明显,相关政策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致使现有的政策法规,无法解决绿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下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

绿色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不仅是以高新技术为前提的知识经济、技术经济,同时也是人类在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中所形成的经济类型。它能够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有机地整合起来,彰显“社会的进步性”“生态的文明性”及“经济的效益性”。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结合绿色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基础,提供助力。

(一)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产业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于产业的“升级调整”与“融合发展”,即将生态内涵融入到未来及当前的产业布局中,打造出全新的绿色产业发展基地。首先,应划分农业发展片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增强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农作物的附加值,形成良好的,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在此过程中,各省市政府应结合农业发展趋势及现状,积极开发农业旅游、文化旅游试点改革工作,推动第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有序。其次,实现农业的绿色化发展。通过降低过量使用地膜、农药、化肥所带来的土壤、水体污染,提升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流程改造质量;关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实践与推广,引导农民加强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认证,使农业在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再次,在工业层面。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以优势项目与关键领域项目,促进“生态品牌”与绿色“智造”的发展,通过重视工业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政府资金对科技投入的指引效益。地方政府部门在落实绿色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同时争取重大科技工程及项目在当地的战略布局,借助采购、税收、财政等手段,形成有助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质量和创新能力。另外,政府部门还需要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快“中国制造”战略的推进进程,提升新型产业发展质量,并将传统产业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与新型产业更好地融合起来。最后,在服务领域,应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的渗透力度,实现服务从传统服务向生产服务的转型,拉动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拓宽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空间。

(二)积极增强创新驱动

绿色技术作为一种有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技术体系,可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绿色经济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针对我国在创新驱动上所存在的不足,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向西方国家汲取成功经验,形成“超前性”“高程次”的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征,制定经验推广机制。譬如引进精细农业层面的经验,引进降耗减排的发展经验。其次,积极培育拥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使生态产业在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然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科研院所与企业相融合,鼓励科研院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资源支持。再次,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引导企业在内部形成技术研发与创新部门,实现技术研发的集群效应,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化及绿色化发展成效,并且做到企业在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中,形成成果转化、发展及应用的良性循环。通常来讲,科研院所、高校在绿色技术研发领域拥有较好基础和诸多的学术成果。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可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的社会服务功能,还能为企业的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提供依托。但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相应的科技投入力度,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扶持作用,使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绿色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广泛推广。最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绿色产业的发展实际及需求,运用行政、法律手段,推进企业在绿色意识、绿色管理、绿色公益、绿色产品等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的发展进程,使企业在获得政策、法律及方针依托的前提下,提升绿色科技创新的规模、数量及质量,缩短我国绿色科技与西方国家所存在的差距。

(三)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

绿色经济建设,需要政府政策来调控,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式,提升经济建设质量。然而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应侧重调整与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职能”和“机制”,使相关的政策法规得到更充分、更有效、更全面地落实。首先在制度体系上。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改革创新、规划并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引入资源定价体系及恢复责任机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合理匹配“恢复责任”。譬如在水环境治理中,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形成水环境“联控联防体系”,并通过设置产业发展基金的方式,支持和构建示范工程,减少传统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其次在产业布局上。应集中区分和划分开放带、产业带及成绩带,推动生态圈与经济圈的有效融合,使生态资源与生产要素得到良性的循环与互动,进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集群。其次在生态保护与治理层面。我国政府部门应在推进环境治理与绿色生态构建的过程中,将造纸、化工、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作为重点转型对象,淘汰落后工艺,严控新增产能,优化落户制度,降低高污染产业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是提高生态产业的耦合性与关联性、提升企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构建指导性政策的方式,提高创新型、科技型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程度,增强产业之间的耦合与关联程度。而在生产动力上,则需要注重生态产业在转型期间所存在的人才、技术、经验、资金投入问题,注重政策引导,增强价值链驱动力的提升。此外,在政策制定与落实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出“事后追责”“绩效评估”及“监督管理”等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方针得到有效、全面的落实,充分发挥政策在绿色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所拥有的指引作用,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绿色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及发展态势,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渠道。要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要尊重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从产业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及创新驱动的角度出发,切实解决影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升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效,为我国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