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叙事表达与实施路径探析

2022-04-01韩云杰王四新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新发展格局

韩云杰 王四新

【内容摘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守正创新做好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工作明确了新坐标、赋予了新职责、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指出,在开展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工作时话语表达上应建构主流话语、破解片面认知,准确阐释新发展格局内涵;在叙事建构上应回应国际关切、引导合理预期,生动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在路径上应拓宽报道渠道,增强经济对外传播效能,以便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对外传播;话语表达;叙事能力;路径创新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30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国改革发展的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这为进一步做好包括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在内的整个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经济对外传播是对外传播的“重头戏”,在对外传播大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我国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做好中国经济对外传播,有必要把握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把握中国经济对外传播的内在规律,明确相应的国际传播方式和路径,提升传播能力,增强传播实效,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一、话语表达:建构主流话语、破解片面认知,准确阐释新发展格局内涵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全球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中国吸收外资较2019年增长了4.5%,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从共建“一带一路”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从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到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世界银行《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报告称赞中国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为全球其他经济体提供了借鉴,对全球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从目前全球传播总体态势看,涉及中国经济议题的国际报道量和关注度很高。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是客观正面的。比如,许多外媒和国际专家学者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及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给予关注,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实现强劲增长,而且以惊人的速度接近正常状态,增速远超很多专业机构预期,并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这是给世界经济的一份礼物”。外媒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未来有望借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以巨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供应链为国际市场提供支撑,助力国际贸易重启”等;但是,“新发展格局”概念提出后,有的国际报道没有认识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辩证关系,把关注目光聚焦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端,忧虑中国发展会走向“内顾化”。有外媒错误解读“中国将寻求经济自立,放缓对外开放步伐。”①对于这些片面认知和解读,有必要及时化解,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中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对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也具有深远影响。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坐标系。面对一些报道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解读,要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全面报道、深入解读、精准阐释,驳斥歪曲中国经济的论调,消除片面误读的认知,创建真实客观、于我有利的话语体系,掌握概念定义权和阐释权,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宣介、阐释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准确阐释“双循环”的内涵,阐释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宣介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中国市场潜力将充分激发,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产品、技术、服务将产生更多需求,进而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一带一路”是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将能够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外传播,推动海外受众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发展格局,了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培育真实客观、于我有利的国际认知,进而不断建构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体系。

二、叙事建构:回应国际关切、引导合理预期,生動地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一)巧设议题,回应和解答国际社会关切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掌握了议程设置权,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主动权。议程设置的核心问题就是新闻传播中“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在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被动应付。应深入研究经济运行规律、新闻报道规律、国际传播规律,强化中国经济对外传播的前瞻性设计,及早研判经济走势和热点问题,把我们想讲的与海外关注的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设置体现中国立场的主张,贴合国际关切的具体议题,及时回应关切,增信释疑。比如,围绕中国经济恢复并实现正增长的措施、碳排放、金融、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等,以及国际关切的全球经济恢复、社会发展、环境治理、国际抗疫合作、贸易和投资互利合作等,及时传递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应善于捕捉最佳时机,主动设置议题,对于投资环境、经济运行、重大经济举措等国际关注度高的议题,建立完善议题跟进、动态反应、快速报道等机制,主动“喂料”,引导国际报道的倾向。不同的议题有不同的传播规律和具体路径,有学者将经济议题细化为常规性短期经济议题、常规性长期经济议题、非常规性短期经济议题、非常规性长期经济议题等四类议题,②需要把握好不同议题的具体特点,注重时度效,进行有的放矢的报道和传播,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二)挖掘细节,把中国经济故事讲好、讲鲜活

靠数据、案例和专业性说话是经济新闻的显著特征。但如果一味陷入数据堆砌、术语铺陈、观点罗列之中,缺乏故事性和生动性,则会枯燥无味,经济报道的效果也会打折扣。要吸引国外受众尤其是广大普通民众的注意力,就要善于既见物又见人、既见数又见人,用小故事讲清大经济、小切口讲好大主题、热细节激活冷数据,把情节和故事融入报道中,把新发展格局的宏观政策与企业、个人的命运结合起来,提升报道的亲和力。比如,外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三季度经济快速反弹》等报道在介绍中国经济时,加入了武汉、成都居民的具体案例,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场景和细节上着以笔墨,以提升故事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中国经济对外传播中,可以将关注视角更多聚焦于经济活动一线的市场主体、人物个体,洞悉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可亲、可感的具体事例,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故事和案例建构的叙事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海外受众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和有力的开放政策。在疫情期间,新华社聚焦国外对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的有关担忧,有的放矢地推出一批对外报道,针对复工复产、支持外资企业等精准设置议题,并且引入企业、海外投资人和经济学家等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经济报道既具有感性色彩,也具有理性色彩。因此,有必要打通多种视角,善于把经济素材“再加工”,把感性的经济活动融入理性的解释,将普通的信息传播升华为观点报道、专业传播、深度报道,使报道既有小切口,又有大格局,实现微观与宏观、具体与抽象、个案与整体的统一。

(三)引导预期,增强经济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预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在经济国际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预期、市场信心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普通国际受众而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大众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源和导向器作用。商务部负责人表示,每年我们大体需要进口2万亿美元左右的货物和近5000亿美元的服务,相当于法国一年的GDP总量。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引导海外受众对中国经济形成合理的预期。这就需要进一步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积极宣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比如,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准入,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强化深圳和浦东的改革开放举措,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形成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要动态跟进国际关切,动态把握经济运行态势,聚焦国际传播的“羊群效应”,选择最优的传播方式和叙事角度,及早介入、先声夺人,动态跟踪、动态报道,抢占“第一落点”,用我们的主流观点和立场积极影响、引导市场预期,掌握中国经济对外传播的主动权。

三、路径创新:丰富传播主体、拓宽报道渠道,提升中国经济对外传播效能

(一)点面结合,多主体汇聚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合力

做好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对外传播,要善于借助外媒发声,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经济报道专业性强,可以借助经济领域国际组织、智库机构、企业负责人、国际主流财经媒体,以及世界银行知名经济学家等,发挥其身份优势和语言优势,阐释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和发展走势,有针对性地批驳唱衰中国经济、误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等言论。斯凯奇公司CEO戴维·温伯格表示,“中国提供了一个复苏、稳定、增长的样本”。雀巢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克·施奈德表示,“中国非常重视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越来越多的行业对外资敞开怀抱,去年雀巢在中国投资总额达到12亿元人民币”。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无双”。通过企业负责人的这种信息传播,能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应发挥中国专家学者、智库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发声,介绍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众就业增收的实在成果和生动故事,形成多主体协同发声的整体声势。

(二)聚焦青年,发挥“网生代”经济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双重作用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等的调查发现,境外“千禧一代”对中国的看法更为积极和正面。做好中国经济对外传播,一方面,需要面向国外青年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以年轻人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阐释“一带一路”等对年轻人创新创造、发展创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和舞台,特别是邀请活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跨境旅游、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外国创业者现身说法,讲好中外互利共赢的故事。像2020年举办的“一带一路”青年故事会,就邀请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的200多名中外青年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分享了各自的创业故事,讲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应通过中国青年人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他们“作为数字原住民或早期数字移民的青年群体,有着更为丰富的技术素养,更为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及更具间性的文化精神”。③应积极发挥青年人熟悉国际舆论场特点和国际化表达方式的优势,通过青年创业者讲好发展故事、创业故事等,提升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实效。

(三)创新表达,多路径做好中国经济对外传播

创新是做好中国经济对外传播的动力源泉。中国经济对外传播不同于经济国内报道,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方面,应善于利用国际主流财经媒体,做好专业性报道。同时,应顺应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分众化的传播环境,善于运用好脸书、推特等境外社交平台,通过国内媒体账号等及时发布有关经济信息,强化年轻态、可视化、互动式传播,吸引海外受众互动参与。在内容方面,应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撰写财经评论、专家解读、深度特写、深度采访等深度报道稿件,及时反映外媒对新发展格局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动画、H5、音频、图片、微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中国经济故事讲鲜活、讲生动。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前夕,《中国日报》推出《“一带一路”睡前故事》,通过外籍记者艾瑞克为女儿每天讲述一个睡前故事的方式,以口语化的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解读,得到了CNN、美联社、BBC等外媒关注;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中国日报》又策划推出原创微视频《爸爸去哪儿》“一带一路”版,深入挖掘外国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故事,取得了积极效果。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各有特点,应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采用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经济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四、结语

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在对外传播大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国际社会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应将中国经济对外传播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构建话语体系,提升叙事能力,创新方法路径,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对外传播的能力和实效,为中国经济发展大局提供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谢江:《如何對外阐释中国“双循环”新格局——基于战疫背景下对中国经济误读的回应分析》,《对外传播》2020年第9期。

②杭敏:《探索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7年第3期。

③姬德强:《讲好数字青年的故事 “破圈”国际传播》,《中国青年报》2021年6月11日。

(作者韩云杰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王四新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