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缘起、理路及再思考

2022-04-01陈旭光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1期

【内容摘要】“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在中国电影的现实背景下,对中国电影以新力量导演为主体的电影创作美学的概括和提升,也是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兼具观念革新意义、现实发展需求和理论建构方法论意义的一次“顶层设计”。该理论建构一直都是电影学界、业界颇为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鸣呼应以及相应的批评实践。电影工业美学还有不少问题甚至盲点,仍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关注,共同努力,使之完善,从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话语和学术体系的建构贡献力量。

【关键词】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话语;学术体系;中国电影学派

近年来,得益于前人和同道学者的关注努力,为呼应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和工业化升级的共识,在总结中国电影发展史,考察借鉴域外国家地区(如美国、韩国、印度)电影生产的有益经验教训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并持续思考探索,一时间成为电影学界、业界颇为关注的话题。

2017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论坛,笔者提交的《中国导演新力量与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崛起》首次提出“电影工业美学”,进而在《新时代 新力量 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电影工业美学:现实由来、理论资源与体系建构》等系列论文中,对“电影工业美学”的背景、宗旨、内涵、外延及体系建构等作进一步阐发,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呼应。2018年金鸡百花电影节论坛把“电影工业美学”列为议题之一。《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电影新作》《上海大学学报》《四川戏剧》《文艺论坛》《艺术评论》《艺术百家》等十余家刊物开设了研究专栏。饶曙光、张卫、赵卫防、范志忠、向勇、徐洲赤、陈林侠、杨世真、陈阳、陈宇、郭涛、张立娜、李立、袁一民、肖怀德、李玥阳、宋法刚、周强、姚锐、秦兴化、李卉等学者撰文呼应,进行学术探讨和争鸣。2020年第2期《艺术百家》集中刊发了赵卫防、陈林侠、杨世真及笔者的专论探讨。除了理论探讨,还有不少学者以“电影工业美学”的视域或原则对影视现象、导演、作品等进行分析,也有的研究把思考拓展到产业经济学、技术美学甚至电视剧生产等领域。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承认电影的本体与功能都是复杂多元的,兼具艺术、工业、商品、文化等特性,是艺术与工业、产业的复合体,有一定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也就是可供娱乐消闲的消费性,因而主张以宽容、包容、多元的心态来进行务实的、“接地气”的电影生产。

第二,主张电影生产者应该秉承电影产业观念与类型生产原则,在电影生产中弱化感性、私人、自我的体验,代之以理性、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游走于电影工业生产的体制之内,服膺于“制片人中心制”但又兼顾电影创作艺术追求,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艺术性/商业性和体制性/作者性的关系,追求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三,主张电影工业生产特性和艺术审美特性的折中、融合即对立统一,它不是一种超美学或者小众精英化、小圈子化的经典高雅的美学与文化,而是大众化、“平均的”,并不鼓励和凸显个人风格的美学。

第四,新力量导演践行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主要有:商业、媒介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产业观念、制片人中心制、类型电影实践、体制内作者、剧本医生制等。

第五,“电影工业美学”与理性美学、技术美学、现代设计美学、工业美学等理论资源具有某种渊源性或交叉互文性,与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特性或好莱坞电影美学有一定的相关性或相似性。但其根源是中国本土,作为一种本土化的批评理论,它是中国电影生产实践的总结和提升。

总之,“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在中国电影的现实背景下,对中国电影以新力量导演为主体的电影创作美学的概括和提升,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电影观念变革背景下对“电影为何?”(电影是什么)与“电影何为?”(电影有什么功能?电影该如何做?)等问题的思考。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对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兼具观念革新意义、现实发展需求和理论建构方法论意义的一次“顶层设计”。

近年来,笔者诚意倾听,接受争鸣反馈意见,在一系列论文中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等进行梳理,深入探究其理论依据、美学原理,以超越“二元对立”的学理精神剖析其应有的理论内涵,阐释其理论体系建构的可能性,并从静态要素的系统性和动态环节的全产业链等角度初步系统地进行了某种体系性建构的努力。

当下这一场仍在进行中的“电影工业美学”讨论,迄今相关争鸣探讨文章已多达40余篇,例举如下:

陈旭光《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创作实践》《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由来、理论资源与体系建构》《电影工业与电影工业美学:趋势与思考》《文学、剧本、新力量导演与“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工业美学的“伦理承诺”:从“道德至上”到“道德焦虑”》《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国电影学派》,徐洲赤《电影工业美学的诗性内核与建构》,李立《电影工业美学:批评与超越——与陈旭光先生商榷》《再历史: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知识考古及其理论反思》,陈旭光、李卉《电影工业美学再阐释:现实、学理与可能拓展的空间——兼与李立先生商榷》《争鸣与发言:当下电影研究场域里的“电影工业美学”》,郭涛《技术美学视域中的电影工业美学》,刘强《“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的〈建军大业〉研究》《中国新主流大片“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和思辨》,张立娜《“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工业美学”实践与话语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独立电影的“工业美学”——类型实践、“制片中心制”与作者性表达》,高原《〈妖猫传〉:“工业追求”与“作者表达”的冲突》,苏米尔《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无名之辈〉的“工業化”运营之道》,向勇《后“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概念性图式》,范志忠、张李锐《影游融合: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新维度》,宋法刚《电影工业美学的三重建构路径》,陈宇《双生子的战争:对电影工业属性与艺术属性的再认识》,肖怀德《弥合与全观:中国电影工业观念、创意观念与美学精神的超越》,李卉《〈江湖儿女〉: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作者电影的类型化与市场化》,曾静蓉《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郭帆导演的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申朝晖《“类型-作者”的创作路径与电影工业美学的自觉——刁亦男导演创作论》,李磊《商业/艺术的平衡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实践——乌尔善导演创作论》,李冀《“作者”立场与“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策略——李睿珺电影创作论》,褚儒《电影工业美学的产业经济学解读与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构刍议》,国玉霞《网生代导演的网络化思维与工业美学追求》,赵立诺《当代国产青春片的“类型焦虑”——电影工业美学的类型观察》,侯东晓、孙力珍《诗性内核:“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底色与实感体验——以〈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为例》,秦兴华《电影工业美学之后: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工业美学的生成语境与理论构想》,陈旭光、张明浩《论“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动画电影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赵卫防《中国性与平衡性: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新观察》,陈林侠《“电影工业美学”学理、现实依据及其愿景》,杨世真《从“电影工业美学”之争回溯“电影是什么”之问》,孙佳山《试析当下电影批评的若干理论误区》等。

及至2021年,汇聚笔者近年努力的专著《电影工业美学研究》①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专著紧密联系中国电影的产业生态,兼顾历史与现实,融合理论与实践,以开阔的视野以及超越工业/美学的立场,建构起一套关于电影全产业链生产实践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框架,既回应了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问题和电影批评与电影理论影视美学建构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初步探索总结了一套能够阐释当前中国电影生产的知识话语。正如宋法刚在《立足现实的电影世界图景——评〈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评价的,“陈旭光置身前沿,立足于网生代或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实践,以开放的立场、平衡的观念建构出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路径。《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一书堪称时代转型下批评历程与文化立场的书写与重建,它归纳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系统,是一部兼具学理性、实践性以及批评范式的电影工业美学指南。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也反映出陈旭光对于电影创作、影视产业以及文化批评的多元期待。”②

应该说,电影工业美学的总结与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学界、业界同人共同关注的前提下,立足现实,密切关注国家文化(电影)产业发展战略及电影现状尤其是新力量导演创作的结果,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和努力。

就笔者的学术历程而言,经由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探析,也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学术转向,或者说获具了一个有容乃大的学术新起点。笔者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学的都是文学,学术重点还尤其在诗歌、诗学。文学之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撑一定程度上与电影的市场化转型、大众文化特性是有剧烈矛盾的,尤其笔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样一个文化反思、自由开放、启蒙理想、追求现代性的学术氛围中成长的。但自199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到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始转型主攻影视艺术门类,笔者的观念革新和学术转型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及电影市场化的进程而逐渐发生,这个过程可能有过彷徨和惶惑,但没有犹疑和后悔。事实上,早在当年做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意研究”③时笔者就注意到电影创新、创意生产的复杂性,专门设“电影创意之制片管理研究”一章并撰写了《中国电影的制片管理:观念转型与机制变革》《走向一种“制片人中心制”》等。近年笔者全力关注电影大片、新主流电影大片、新力量导演等的研究,并在电影工业美学基础上继续提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等理论命题,在多家刊物主持开设“电影工业美学研究”“新力量导演研究”“电影想象力消费研究”等专栏,提出并论述了新力量导演的“网络化生存”“产业化生存”“技术化生存”等命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长、互文、互证,避免理论的浮泛。

笔者还对电影工业美学的方法论即思维特点进行了总结,试图使理论思考获得更为普遍的方法论价值。例如电影工业美学的一个主要理论资源或者文化定位就是把电影主要定位为一种大众文化。既然把电影定位为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电影工业美学必然主张注重普适性的价值观传达,持守一种大众化而非精英化、小众化的新美学,尊重受众、市场、票房,“受众为王”,尤其是尊重青年受众,理解青年文化,甚至试图成为青年文化的代言人。这也是因为,电影观影受众主体的不断年轻化已成公认的事实。

一定程度上,电影工业美学应和了21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发展和工业化升级的态势,也符合电影研究的媒介、技术转向,并与本土视域里的“中国电影学派”构成了对话关系,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电影发展与理论批评转型。这堪称是一次中国学人的集体努力、集体攻关和创新性追求。笔者做的只是艺海拾贝、抛砖引玉的工作。非常希望学者同人,尤其是年轻新锐学人的批判争鸣,“接着讲”!

诚如一些参与争鸣的学者直言批评的,“电影工业美学”还有不少问题甚至盲点,仍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关注共同努力。譬如,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技术化研究,是像笔者这样的人文学者力所难逮的,这需要大量业界人士的参与。诚望这一仍需完善、仍在建构中的学术命题和理论思考对于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生产管理机制的规范化、产业人员的理性自觉和中国电影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电影理论发展、“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等,能产生务实、踏实、前瞻性的意義。

“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思考,还不成熟,远未完善。这个理论亦非一日之功,更与笔者本人学术转型、观念巨变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一理论从萌芽、草创到初步的自成体系,见证了笔者的学术道路,更镌刻了笔者的生命轨迹和精神历程。

诚意期待批评,冀望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话语和学术体系的建构贡献微薄而诚挚的一己之力。

注释:

①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21年版。

②宋法刚:《立足现实的电影世界图景——评〈电影工业美学研究〉》,《艺术评论》2021年第9期。

③陈旭光:《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8ZD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