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2022-03-30邸垫平杨菲张爱红李希望苗洪芹

河北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衣剂果穗玉米螟

邸垫平,杨菲,张爱红,李希望,苗洪芹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 (以下简称“玉米螟”)幼虫钻蛀玉米茎秆导致穗部发育不全、子粒灌浆不满或植株茎秆折断,一般年份造成玉米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30%以上[1,2]。玉米螟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分布,其中吉林、黑龙江、河南、四川等地为害严重[1]。近年来,黄淮海夏玉米区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玉米螟越冬基数下降,加上春播寄主面积较少,第2 代玉米螟在夏玉米心叶期为害较轻,农户大多不进行防治,使得第3 代玉米螟种群数量上升,导致河北、山东等局部地区穗期为害呈现逐渐加重趋势,并且诱发或加重玉米穗腐病,造成玉米品质以及商品等级降低,经济损失较大[3~6]。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防治玉米螟为害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螟防治措施主要是化学防治,应用内吸性杀虫剂防治效果显著,但是常年单一使用化学农药会增加玉米螟的抗药性[7]。此外,化学农药对天敌和非靶标生物具有杀伤性,破坏生态环境,且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畜安全。赤眼蜂、苏云金芽孢杆菌、频振式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等具有高效、环保、无污染的特点,以这些产品为依托的应用技术是绿色防控玉米螟的重要措施,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绿色防控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玉米螟重发生年份,单一的绿色防控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为害[8~12]。为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高效的防治措施,对种子包衣与性诱剂联合应用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玉米螟绿色防控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玉米品种为京科728,种子由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提供。

种衣剂为29%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总有效成分含量29%(噻虫嗪28.08%、咯菌腈0.66%、精甲霜灵0.26%),由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玉米螟性诱剂诱芯、塑料诱捕器,均为北京中捷四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2019 年连续2 a 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大柳店村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播种前一天进行种子包衣,按照100 kg 玉米种子用种衣剂200 mL(处理Ⅰ)、300 mL(处理Ⅱ)和400 mL(处理Ⅲ)加水500~800 mL 拌种。将种子摊开在塑料布上,用喷壶将种衣剂药液喷洒在种子上并反复搅拌,待种子表面均匀着药后,置于通风、避光处阴干,备用。6 月下旬小麦收获后,采用种肥同播方式等行距条播玉米,行距60 cm,株距22 cm,密度75 000 株/hm2,每处理播种面积6.67 hm2。以商品包衣的京科728 为对照,播种面积3.33 hm2。出苗后喷施除草剂进行除草,常规管理。玉米长至3~4 叶时,按面积15 m×15 m 间距安装1 个玉米螟诱捕器,诱捕器高度1.5 m,每个诱捕器安装1 个性诱剂诱芯,以“S”型嵌入诱芯架的凹槽内;对照区(CK)不安装诱捕器。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2.1 大喇叭口期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玉米大喇叭口期,每小区均按照棋盘式取样法选择5 个点,每点选择100 株,观察植株心叶或叶腋蛀茎、折株情况,记录玉米螟为害株数。同时调查诱捕器内玉米螟成虫数量,计算受害株率和防治效果:

受害株率=玉米螟为害株数/调查玉米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玉米受害株率-处理区玉米受害株率)/对照区玉米受害株率×100%

1.2.2.1 乳熟期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玉米乳熟期,每小区均按照棋盘式取样法选择5 个点,每点连续选择50 株,剥开雌穗苞叶和花丝,观察有无蛀孔;用小刀沿蛀孔切开将虫取出,判断幼虫种类和数量,记录果穗内玉米螟幼虫活虫数量。同时调查诱捕器内玉米螟成虫数量,计算果穗受害率和防治效果:

果穗受害率=玉米螟为害果穗数/调查玉米总穗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单个果穗平均幼虫数-处理区单个果穗平均幼虫数)/对照区单个果穗平均幼虫数×100%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7.0 软件单变量一般线性全因子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利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大喇叭口期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调查结果(表1)显示,种衣剂处理区单个诱捕器最高捕获的玉米螟成虫数量为10 头,每个诱捕器平均诱杀1.21~2.76 头,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低;玉米受害株率分别为0.16%~1.03%,均<CK,且除处理Ⅰ外,其他2 个处理与CK 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低,其次是处理Ⅱ,二者差异显著,且均极显著<处理Ⅰ;最终,防治效果为6.36%~85.45%,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高。表明试验的3 个种衣剂处理均对大喇叭口期玉米螟成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Ⅲ效果最好。

表1 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大喇叭口期玉米螟的防治效果Table 1 Control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ex attractant and seed coating agent on corn borer at bell mouth stage

2.2 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乳熟期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2.2.1 成虫诱捕效果 调查结果(表2)显示,种衣剂处理区2018 年单个诱捕器最高捕获的玉米螟成虫数量为50 头,每个诱捕器平均诱杀11.61~16.77 头,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高,与处理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但二者均与处理Ⅱ差异不显著;2019 年单个诱捕器最高捕获的玉米螟成虫数量为11 头,每个诱捕器平均诱杀2.14~3.05 头,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低。表明试验的3 个种衣剂处理均对乳熟期玉米螟成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Ⅲ效果最好。

表2 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乳熟期玉米螟成虫的诱捕效果Table 2 Control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ex attractance and seed coating agent on corn borer adults at milk ripening stage

从不同年际间单个诱捕器诱捕的玉米螟成虫数量看,2019 年较2018 年减少了73.73%~87.24%。表明上年联合应用性诱剂与种衣剂后,第2 年乳熟期玉米螟成虫发生量明显减少。

2.2.2 幼虫防治效果 调查结果(表3)显示,2018年种衣剂处理区的玉米果穗受害率为61.11%~85.00%,均<CK;玉米螟幼虫数量为1.37~2.20 头/穗,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均<CK,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低且与CK 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其他处理与CK 差异不显著;防治效果为15.38%~47.31%,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高。2019 年种衣剂处理区的玉米果穗受害率为12.35%~18.82%,均<CK;玉米螟幼虫数量为0.14~0.20 头/穗,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CK,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低;防治效果为44.44%~61.11%,其中处理Ⅲ的指标值最高。表明试验的3 个种衣剂处理均对乳熟期玉米螟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Ⅲ效果最好。

表3 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乳熟期玉米螟的防治效果Table 3 Control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ex attractance and seed coating agent on corn borer at milk ripening stage

从不同年际间单个玉米穗发生的玉米螟幼虫数量看,2019 年较2018 年减少了89.78%~92.38%。表明上年联合应用性诱剂与种衣剂后,第2 年乳熟期玉米螟幼虫发生量明显减少。

3 结论与讨论

种子包衣是玉米种植过程中防治地下害虫、根腐病以及苗期刺吸类害虫的常规措施,但对非靶标害虫却有加重为害的趋势。前人研究显示,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后,抽雄期、吐丝期和收获期的玉米螟发生数量以及为害程度均有加重趋势[13];吡虫啉拌种后,玉米螟和桃蛀螟的幼虫种群数量有增加现象,这可能与药剂拌种后植株吸引玉米螟成虫产卵、天敌数量减少有关[14,15]。赵志宏等[16]试验发现,种子包衣和抽雄期喷施14%氯虫·高氯氟微胶囊悬浮剂对玉米螟的防效显著高于单独喷施,表明种衣剂对玉米螟具有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均可降低玉米螟种群数量以及玉米受害情况,但效果与种衣剂的使用剂量有关,其中100 kg 玉米种子用种衣剂400 mL(处理Ⅲ)拌种效果最好,可显著降低大喇叭口期玉米的受害株率以及乳熟期玉米螟幼虫的种群数量。因此,适量种子包衣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种衣剂处理对玉米大喇叭口期棉铃虫和乳熟期桃蛀螟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数量分别较对照区减少了45.70%和44.56%(数据未显示)。

昆虫性信息素具有专一性强、高效、环保、无污染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玉米螟的监测与防治。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和桶形诱捕器监测防治玉米螟,乳熟期的玉米螟成虫数量显著高于大喇叭口期,因此,在河北北部需要重点防治第3 代玉米螟,以减少中后期玉米螟幼虫钻蛀果穗为害。2019 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根据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条件,预测第3 代玉米螟在华北和江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与2018 年发生程度基本相当[17]。但本研究结果显示,2019 年乳熟期诱捕的玉米螟成虫数量较2018 年明显减少。因此,大面积连续应用性诱剂和诱捕器防治玉米螟,可以起到持续控制的作用。

连续2 a 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性诱剂和诱捕器对持续控制玉米螟种群数量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播种时适当提高种衣剂的使用剂量可以有效降低大喇叭口期和乳熟期的玉米螟为害。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衣剂果穗玉米螟
玉米新品系合17-7003的组配及表现
多管闲事的邻居
超微粉型水稻种衣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四种不同水稻种衣剂育秧效果对比研究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种衣剂选用和使用注意方法
3%咪·恶悬浮种衣剂试验总结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糯玉米保鲜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