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把音乐的蓓蕾擎在手掌

2022-03-29杨生顺

青海湖 2022年2期
关键词:花儿音乐

从东北到西北,不变的音乐心

沈阳,一座有着2600年历史的古城,繁华了东北大平原。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1644年,清世祖福临定都北京,这里成为陪都。

这座声名远播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共和国的总装备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每到夜幕降临,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灯火辉煌,吴本儒先生清晰地记得,中山广场和市府广场附近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爱好运动与休闲交流的人们。

小本儒喜欢去少年宫、新华书店、图书馆和博物馆。青年、八一、南湖和体育公园也是他的最爱,那里湖光潋滟,百花竞相开放。

酷爱音乐附之天生的乐感,小本儒无数次萌生出走进音乐殿堂的念头。一入小学,他就迫不及待地到沈阳市大东区少年宫红领巾音乐班报到了。

1964年,小本儒来到青海,就读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山小学。生于东北,长于东北,说一口地道东北话的他,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障碍。初来乍到,自然是听不懂青海话的,别人说一句,他就重复问一句,直至从祁连山小学毕业,才算勉强通过语言关。

1970年,小本儒被海北州文工队破格录取。年仅15岁的他,成了一名艺术工作者。

当年的海北文工队共21人,其中演职人员19人,这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艺术表演团体。按文工队要求,舞蹈基本功训练是每日的必修课。上午是芭蕾,融入了少许古典舞;另有40分钟至1小时的音乐视唱练耳,包括发声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发音位置、音准、换气,以及音阶、音程、连音、跳音等发音练习。下午是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训练和声乐、器乐、语言类节目排练。这个团承担着海北州政府机关与辖区四个县基层鄉镇、厂矿、部队、学校、农村、牧区广大群众的文化服务和文艺演出。

每年演出任务80场,只要有任务就随时出发。节目一般由团里创作。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干。表演形式以舞蹈、表演唱、小合唱、独唱、器乐合奏、独奏为主,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演职人员吹拉弹唱,能歌善舞。当地的人们打心眼里喜欢这支“乌兰牧骑”式的团队,每当听到文工队要来的消息,就像过节一样,身着盛装,有的人乘拖拉机、坐马车,有的人骑马、徒步,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

对吴本儒先生而言,这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又豪情满怀的经历!

吴本儒曾学习过板胡、二胡、大提琴,但均因左右手配合不佳,音准、速度掌握不好而搁浅。之后,改学扬琴,经过刻苦钻研,1971年夏,吴本儒以打击乐手的身份,随队巡回演出,成长为乐队的骨干。

那时节,每年7至9月,演出队要在门源、祁连、海晏、刚察县和部分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虽说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但大伙还是要身穿羊皮大衣,头戴皮帽子,有时在大衣外面再套上雨衣。

交通工具是一辆敞篷大卡车。出发时,大伙还有说有笑、有唱有歌的,但时间一久,就没声了。几百公里的路途,都坐僵硬了。年龄小一点的演员,都要靠当地的干部职工托着、抱着下车。

在县城慰问演出两三场后,就安排去各学校、厂矿、公社和基层生产大队演出。当时的条件,除了县城有剧场,其余的都在露天演出。每个县演出近20场,加上路途周转,一个夏季转瞬即逝。

有一年8月,演出队从祁连县城出发,奔赴二百公里外的托勒牧场。出发时天气还好好的,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当卡车刚驶过野牛沟时,老天全然换了一张面孔,风在怒吼,雨在瓢泼,雪在飞扬。全队猝不及防,无处躲藏,无可奈何,任雨雪打湿行囊。

珠固公社是门源县最偏僻的村子,不通公路,湍急的浩门河拦在前面。大伙只能通过架在河两岸的索道过河。对面只有马走的一条蜿蜒小路。演出队员们按照干部和向导的要求,每人牵一匹马,先把行李、服装、乐器等物件一样一样地搭在马背上,人再骑上去。下面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河水,骑在马上感觉摇摇晃晃,提心吊胆,十几里的山路,要走整整一个上午。

草原上到处是农牧民群众,他们是奔着演出队而来的!演出队员们几乎忘记了刚才的担惊受怕,一下马就架起音响,换好服装,拿起乐器,全身心投入火热的

演出。

蓝天、白云、绿色的草原、悠扬的音乐、农牧民群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就像一幅和谐的画卷。

夜晚,草原上群星闪烁。农牧民的帐篷里,煤油灯亮起来了,糌粑、奶茶、手抓端上来了,大家相互交流,犹如兄弟。互敬三杯美酒后,农牧民群众唱起了动听的酒曲、悠扬的拉伊,有时还夹杂着一些“花儿”和小调。每当这时,吴本儒就默默地拿出纸和笔,认真地记录下来。

最让吴本儒记忆深刻的是,演出队里来了一名善唱“花儿”的唱家,他的名字叫马金山,他的“门源令”和“尕阿姐令”实在棒极了,百听不厌——

祁连山上的松柏青,

浩门河里的水清;

少年的阿哥尕妹爱,

门源城你把我问来。

猪八戒过了个通天河,

把经取,

连过了三道海河;

一晚夕想你着睡不着,

门槛上坐,

天上的星星数过。

大滩公社是回族群众聚集区。从门源县城到青石嘴,再到大滩公社,全程近30公里。大家背着行李徒步,吃住在社员家里,个人交伙食费,白天听唱记谱,晚上整理素材、交流创作思路。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吴本儒便收获了很多回族小调和宴席曲。东川公社是海北州“花儿”唱家的诞生地。这里的“花儿”沧桑厚重,曲令旋律风格与众不同,会唱“花儿”的群众多,成了吴本儒常来常往的地方。

有一次,文工队被抽调,参加海北州平整土地大会战,在二十多天的劳动中,吴本儒有了一次特殊的音乐采风经历。

一天,远处的河滩里,传来悠扬动听的“花儿”,正在劳动的队员们精神一振,忘记了疲劳,顺着歌声找去,看到几个年轻人正聚在一起唱“花儿”,由于天色已晚,大家约好第二天再聚。第二天,为了听“花儿”,文工队的同志们干脆就和这些年轻人一起劳动,边劳动,边记录,边学唱,边询问唱词的意思与内涵,收获满满。有一天,风沙弥漫,劳动被迫停了下来。大伙跑到河滩里,把衣服顶在头上,围成一个圈,唱“花儿”,讲“花儿”,直到天黑。临走,吴本儒还借了他们记录的“花儿”本,回去誊了下来。

因为全身心沉浸于“花儿”之中,吴本儒似乎全然忘记了劳动的艰苦,他不仅结交了好几位唱家朋友,而且会唱了几首原汁原味的“花儿”与小调,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几十首从未听过的“花儿”曲令。

在海北州文工队,吴本儒学习、工作、生活了17年,走遍了海北州的山山水水,参与各种演出一千多场次,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文化工作者和音乐创作者。1978年,吴本儒带着音乐创作的第一首作品《我心中的歌》参加了全省专业文艺调演。海北州文工队参演的十六个节目中,他发挥一专多长的艺术特点,参加了包括舞蹈、表演唱、独唱、重唱、乐队伴奏等十三个节目的演出,获得为“个人表演优秀奖”。几十年后,吴本儒先生是这样总结这一段时光的:“是海北这片多彩的大地和这里勤劳勇敢的人民,磨练、养育了我;是海北州文工队这个民族大家庭培养、成就了我。”

从陕西到上海,执着的求学路

1979年,海北州文工队全体演职人员赴陕西省歌舞剧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组织上安排吴本儒师从著名作曲家、陕西省歌剧团团长张玉龙先生学习作曲。这是他第一次系统、规范地学习和声、乐器法、音乐写作等专业音乐理论课程。他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就像一棵干涸已久的幼苗,贪婪地吮吸着久违的甘霖。

一次,张老师把两张陕西省交响乐团音乐会的票递给本儒,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多听多看,寻找一切机会积累知识,开阔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理论,理解音乐创作的内在要求。”当晚的音乐会让吴本儒大开眼界!在著名指挥家仇明德先生的指挥下,音乐会如行云流水,气象万千。各种乐器发出的音色,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雨润、秋天的叶落、冬天的雪飘。那点石成金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哪里就是五颜六色的光,哪里就是美若童话的妙境。精妙的艺术构想中,寄托着伟大的灵魂!仰望着令人敬仰的指挥家,吴本儒突然豁然开朗。他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他想通过指挥棒,让更多的人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让更多作曲家的艺术构想成为音乐作品,让更多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和世界上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自己的努力下展现出来。

吴本儒的处女作是指挥排练演出了由陕西省歌舞剧院创编的大型古典歌舞剧《乔老爷上轿》,该剧五个场次,演出时长达两个多小时,总谱堆放起来近半尺高。为了记住音乐与总谱,吴本儒硬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抄了一遍。排练前,为了进一步了解剧情、熟悉指挥,他数次到剧场,坐在第一排全神贯注地观察指挥和乐队位置,注意他们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以及每个重要的剧情变化,并记录下来。回去后,原样模仿,不断熟悉,通过无数次努力,他终于拿下了整台剧目的音乐指挥工作。

西安的学习结束后,吴本儒认识到,这段学习不过是入门而已,仅靠个人对音乐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系统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才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好运来了,他创作的歌曲《绿色的童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青海省文艺作品评选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受到了青海省政府的奖励。可是,难堪的事情随之发生。当时,全国音乐界有件大事,日本著名指挥家小征泽尔来华,指挥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青海省音协组织音乐工作者去北京观摩学习,吴本儒拿着总谱老是与音乐对不上,一个乐章过去了,他却找不到谱子,看不到声部进行,两只眼珠似乎根本不管用,好像被什么东西拴住了似的,这让他着实气馁。其实这也不能怪他,由于长期在州县工作,接触的多为民乐,所用的乐谱都是简谱,对五线谱认知甚少。

机会终于来了。1983年秋天,组织上同意吴本儒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作曲进修班深造。在上海音乐学院,他才真正懂得了读总谱是要有方法和理论的,是一个乐队指挥熟悉作品、把握作品的一门必修课。吴本儒有幸观摩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现场观看大型交响乐队的演奏。指挥家小泽征尔优雅地站在台上,手中的指挥棒就像一只美妙的蝴蝶在绚丽的花丛中翩翩起舞。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音乐旋律,感染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净化着养尊处优的灵魂。微妙处滴水砸地有声,开阔处是一马平川的田野。当最后一个乐章《欢乐颂》响起的时候,他感到,整个世界瞬间变换了颜色,无私、圣洁而光明。

在上海音乐学院两年多的时间里,

吴本儒系统地学习了和声、作曲、曲式与作品分析、旋律写作、配器、复调、赋格写作等音乐理论,先后得到了陈铭志、林华、沈一鸣、王强、沙汉昆、杨立青等著名理论家、作曲家的悉心指导。他的作曲专业课指导老师是交响诗《嘎达梅林》的作者王强,她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吴本儒这个弟子,还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在王强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吴本儒的学习成绩提升明显,并创作完成了二胡协奏曲《金银滩随想》。王老师很开心,在酝酿结业作品时,她希望吴本儒用最熟悉、最有特点的西部音乐素材,写一部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大型作品。

吴本儒的脑子里立马出现了茫茫祁连,想起了壮美的草原风光,想起了“花儿”唱把式马金山的“门源令”“尕阿姐令”“乖嘴儿令”。他把这三首“花儿”曲令哼给老师聽,王老师大加赞赏。经过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数次锤炼打磨,吴本儒终于完成了交响组曲《祁连山下》的创作。

1990年,这首作品中的单乐章,以复三部曲式加赋格段为结构的《序曲》,荣获西宁市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佳作奖(一等奖)。

在上海的两年多时间里,吴本儒还去上海歌剧院,师从黄佩勤学习音乐指挥。黄佩勤先生毕业于苏联大师指挥班,是我国著名的指挥家、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黄先生对专业教学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第一次上课,就对吴本儒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希望。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吴本儒很好地完成了《培尔·金特》组曲、《卡门》组曲、《天鹅湖组曲》、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等管弦乐作品的指挥分析、训练、总谱(钢琴)合成。1986年8月,吴本儒高质量完成了莫扎特《第四十九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组曲》和比才《卡门序曲》的音乐指挥,得到了上海歌剧院领导、专业评审委员会专家和黄先生的充分肯定,圆满结业。

从作曲到指挥,撒播诗意的春天

1987年,全国首届建设职工文艺汇演在西宁举办,吴本儒被借调到青海省建设厅,参与职工业余演出队的组建,负责音乐创作、乐队排练和指挥工作。汇演中,歌曲《环卫工人之歌》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快乐的油漆工》《我们的脚手架》等节目获多项三等奖,团体获得优秀组织演出奖,演出结束后,吴本儒调入了西宁市豫剧团。

第二年年初,吴本儒以一名扬琴演奏员的身份,参加了新编现代豫剧《撒鲁尔之魂》的排练和演出,提出了组织团里的青年演员搞个轻音乐演出队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剧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完成了一台轻音乐歌舞演唱会,演出四十多场,好评如潮。

198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全省开展文艺调演,西宁市歌剧团欲以西路军为表现题材,拟创作大型歌剧《祁连山那无声的雪》,吴本儒被借到西宁市歌剧团担任指挥,成功地指挥了整台歌剧的演出。同年,吴本儒被调入西宁市歌剧团,担任指挥、作曲,成了剧团里最忙的音乐人。白天指挥乐队排练,与演员合成。晚上挑灯夜战写谱子为乐队配器创作。第二天早上乐队抄谱,紧接着排练、合成。没过多久,他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工作成果,受到了全团的肯定,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赖。当时,著名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卞祖善先生多次来青海,指导西宁市歌剧团,在看了吴本儒的指挥后,当着大家的面说:“吴本儒同志的指挥手法细腻严谨,充满激情,是青海不可多得的人才!”

1991年,吴本儒与王建忠先生合作,为大型民族歌剧《三牡丹》进行音乐创作。根据人物形象和人物特征需要,大胆尝试并设计了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主题。为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在唱腔和音乐设计中运用了土族“花儿”“梁梁上浪来令”优美舒缓的旋律,成了一次“花儿”歌剧化的成功探索。

1992年,剧团创作了一台儿童歌剧

《失去魅力的金币》,担任作曲、指挥的吴本儒,以明快活泼,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唱腔风格,成功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当年就演出了四十多场。

1993年,吴本儒与冯琳先生合作,为大型民族歌剧《湟水谣》作曲。这是一部史诗级的剧目,要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厚重的文化特色。导演何天龙拿着剧本说:“这部戏不简单,够你们团喝一壶的。”作为团长的冯琳先生,信心满满地大手一挥:“没问题,干!”在冯团长的感召下,大家迎难而上,根据剧情需要,决定以河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确定音乐主题,然后分场次投入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完成序幕和尾声的创作。在唱腔设计中除了咏叹调式唱段,还加进了喧叙调式咏唱。根据舞台同一个空间不同人物内心变化的需要,设计了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表演模式,并采用人声合唱作为人物内心表达的铺垫和延续,在舞台气氛营造和场次转换中,多次运用合唱与管弦乐队,在民族和声与西洋和声的交替运用、单一音色与复合音色的对比运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全团上下的努力下,大型民族歌剧《湟水谣》终于成功演出。导演何天龙先生眉色飞舞地说:“搞得不错,有那么点意思了。”不仅对该剧予以充分肯定,还亲自将录像报送文化部艺术司,参加了全国艺术节,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演出成功后,吴本儒在总结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谈歌剧〈湟水谣〉的音乐创作》一文,发表在2005年夏季号的《文坛瞭望》上,他认为:“坚持自身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注重音乐符合大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态,同时在创作中又勇于挑战,秉承多元化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技法,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经验,把本地方丰富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同剧目创作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作品整体风格既有民族性又具时代感。”他的观点得到了陕西省歌剧团团长张玉龙、甘肃省歌剧团团长彭德明和著名歌剧作曲家崔炳元等专家学者的欣赏和认可。1998年,吴本儒成为中国歌剧研究会的会员。

作为国家一级作曲的他,创作还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他为舞蹈、歌舞剧、小歌剧、交响组曲、二胡协奏曲、笛子独奏曲、歌曲创作的乐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他为“花儿”歌手马占龙、马福贵、李力毛措策划编辑“花儿”专辑,为“花儿”歌手索南孙斌整理改编的《青海是祖国的好地方》《欢迎你到青海来》《花儿联唱》《万众一心渡难关》等

“花儿”音乐均广受欢迎。

在音乐指挥工作中,吴本儒曾与省内及全国知名音乐艺术家合作演出,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与我国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先生合作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呂先生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每天拉琴都在八小时以上,可以说是天天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幽默地对吴本儒说:“音乐是我的全部,小提琴是我的伴侣,它们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也许是第一次与大师合作,吴本儒和乐队演奏员们都有些紧张,排练开始前,吴本儒问吕先生对指挥和乐队有什么要求和希望,吕先生摇摇头说:“没有,我跟你的指挥走。”

听了大师的话,大家紧张的情绪一下子缓解了不少。事后,吕先生对吴吴本儒说:“我知道你们有点紧张,但排练是一种磨合,也是音乐表现再造的过程,如果处于紧张状态,还谈什么音乐呢?”这话对吴本儒触动很大,是啊,音乐来源于情感,只有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美妙的音乐才能伴随着心灵的感应流淌倾诉,这是音乐的真谛啊!

第二天,在排练中,吕思清先生走到吴本儒身边说:“指挥,华彩段我是这样处理的,华彩段结束后,高潮部分请你在我的示意后,再指挥乐队强力度进入。”接着完整地把华彩段演奏了一遍。吴本儒看得出,吕先生对音乐的处理,体现了他对音乐表现的完美追求和独具匠心。演出时,他领会在心,很是顺利。

为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赞美西部”系列演出活动在北京举办。吴本儒精心策划、组织、创作完成的一台集河湟“花儿”、地方小调、歌曲和舞蹈为一体的歌舞综艺晚会《花儿红了》,于2001年4月13日至14日,应北京市文化局之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1998年,吴本儒担任了西宁市歌剧团团长。为了拓展文化视野,歌剧团开展了国际性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2005年8月,受俄罗斯伊热夫斯克市政府邀请,歌剧团组织了一个小型演出队,吴本儒率队随西宁市政府代表团一同前往。伊热夫斯克市是一座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城市,剧院、博物馆、剧团、交响乐队随处可见。第一场交流演出是在一所小学校,老师学生们像迎接贵宾一样夹道欢迎,并按照当地的民族礼节,献上了面包和盐巴。西宁代表团也把青海的藏饰品、香包赠送给对方。歌舞团带去了一个小时的节目,有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和汉族舞蹈,女声独唱、男声独唱、二胡独奏和葫芦丝独奏等,演出现场气氛

热烈,每个节目演完都要在掌声中谢幕。

2007年,西宁市歌剧团更名为市歌舞团,吳本儒被聘为首任团长。第二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大型旅游剧《天域天堂》作为文化旅游项目,全程市场化运作。吴本儒作为剧团代表,全程参与了前期论证、启动剧目创作、剧目完成流程设计、演出场地选址改造等一系列重要工作。2009年“五一”前夕,《天域天堂》在西宁体育馆驻场演出,持续到9月,刷新了一台剧目演出时间最长、观看人数最多、演出效果最好、票房收入最高的历史纪录。10月,此剧在福建厦门会议中心演出,12月,赴上海市文化中心演出。2011年,《天域天堂》获得了旅游部、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旅游剧奖。

可又有谁知道,这辉煌的业绩背后,吴本儒和他的剧团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2010年3月25日,吴本儒率歌舞团四十多人的演出队,携一台具有青海特色、西宁风格,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回族和汉族风情特色的舞蹈、歌唱节目,随西宁市政府代表团赴韩国首尔演出。当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唯辛院长来青海交流采风,听了“花儿”歌手童守蓉的演唱后,对河湟“花儿”欣赏有加,邀请西宁文联、西宁市音乐家协会派“花儿”歌手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办一场原生态“花儿”演唱会。吴本儒又与“花儿”优秀歌手马全、童守蓉组成三人阵营,筛选出十几首具有不同风格和代表性的河湟“花儿”,按照内容和曲令变化,策划为四个部分,每首“花儿”演唱前,由吴本儒用普通话向师生介绍曲令特色、语言内涵与歌词大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到了退休的年龄。在吴本儒先生的指挥生涯中,他已记不清参与并指挥了青海多少场音乐艺术活动,让他记忆犹新的是2016年7月9日晚,美好的仲夏之夜,“青海首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开幕式晚会“花儿”风情歌舞剧《阿哥的白牡丹》在青海大剧院上演,“花儿”女歌手吴玉兰那原生态、高亢明亮、天籁之音般的“拔草令”由远及近。随着舞美灯光的变化,“阿哥的白牡丹”字幕在舞台中央呈现,引出的混声四声部合唱与宽广浑厚、高亢丰满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着是一曲曲熟悉动人的“花儿”,精彩纷呈的舞蹈,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作为主创作曲的吴本儒脑海中,又一次出现了茫茫祁连和金色门源,出现了马金山,出现了恩师,出现了求学的地方……

从事音乐艺术40载,他感谢青海这片广袤的高天厚土,感谢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他似乎看到了河湟大地,看到了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树林、滔滔的湟水;他似乎听到了河湟两岸各民族一边劳作、一边歌舞的场景,高高的山梁上传来的阿哥尕妹对歌的声音。

一想到这,他竟热泪盈眶。

当初省演艺集团邀请他为该剧改编作曲时,他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一口就应诺了下来。在该剧的音乐改编创作过程中,他本着原生态、传承和创新的原则,增加了重唱、齐唱和合唱等演唱形式,运用了和声、模仿、支声复调等音乐手段和创作技巧,大大提升了“花儿”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花儿”音乐内涵更丰富,更具时代特征。

吴本儒虽然生于东北,但他钟情于河湟,钟情于“花儿”,那是天地之间最纯净、最真挚的灵魂,也是他一生的创作之源。他是一个勤恳踏实、进取担当的人。他热爱音乐,更爱脚下的土地,始终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和音乐梦想同祖国的需要、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融在一起。这场演出的成功,让他倍感欣慰,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他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声音铆足了力量,穿越了无数个寒来暑往的日子,走过了漫长的春夏秋冬,盛开在眉宇之间,是人世间最美、最芬芳的牡丹!

杨生顺 青海开放大学副教授,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秘书长。

特约责编 辛茜 李国顺

猜你喜欢

花儿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
那些花儿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音乐
越长大越孤单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