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道弦歌

2022-03-29叶森

青海湖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道青海

叶森

丝绸之路,原指汉代以来中国和中亚、印度、西亚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雅称“丝路”。史上另有大黄之路、金石之路、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称谓。史书明确记载,丝绸之路的南路青海道,在西汉魏晋时称“羌中道”,南北朝至盛唐时称“青海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到两宋时称“青唐道”,明清至民国称“茶马古道”“藏大道”。从此沿着大致相同的路线,驿站烽燧连绵,雪原战马倥偬,使臣、商贾、僧侣往来不绝,古道遗风,仍然拂掠着今天的大地。

“青海长云暗雪山,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古道古迹虽早已零落成泥,但圮坍的古城、寨堡、关隘、烽墩、驿站、渡口,与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弦歌,在千年不息的烟尘中流动,优美雄阔,镌刻山河,雕镂人心,弹拨豪叹,引领人们沿着时光的方向,完成一次次灵魂的嬗变。近代诗人慕寿祺对古道上的青海作了生动描写:

旷哉西平郡,地居湟水中。古有卑禾羌,旋置巴燕戎。其间有碾伯,秃发曾称雄。循化连河州,内外皆八工。湟源连青海,泛滥水不东。环海诸部落,非王即为公。大通与贵德,改县自乾隆。疆域扩而大,矿苗富尔丰。

词赋隽永的弹唱,竟把青海古道的生僻角落,变成活腾腾的图景,那些千古绝唱,人们在孩提时代多有闻知或背诵。及至年长除了想知道远古丝绸刺绣、铜铁长刀箭镞、金石玉器钱币、陶器岩画以及古墓葬遗存,更想观赏古道漠风劲吹、战马嘶鸣、民族纷争、和睦联姻、边贸兴衰、文化传承的历史画卷。这种探寻简直就像对失落故乡、远祖的寻找,但褪色的黄卷青衫,会呈现给我们什么呢?

远方在召唤,眷恋在燃烧。青史学者对青海古道缜密的研究推论,民俗学研究者对历代咏青诗篇缜密选注,史学方家精彩剖析沉淀在湟水河谷的历史印记,使人们对探寻漠风劲吹的青海古道,始终处在雄宏大气、绚丽夺魄的心灵战栗中。循着智者的指引,迎着和风,顶着秋霜,终于一次次踏上寻访古道之路。出发前我曾分别向老者打听,回答是:“遗址很多,古诗也多。近些年青年人和远方游客不辞辛苦去寻访的人多。用心探访,颇费周折。”

我只得向他们鞠一躬,转身钻进风里,雪里。

冲着王维那首“羌笛一声怨杨柳”之句,我们寻访青海古道的往世今生。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推断,汉代以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在湟水流域,初步发展期为两汉魏晋时期“羌中道”,南北朝至唐朝期为“青海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短暂沉寂后两宋时期为“青唐道”“茶马古道”。这个推断,从总体上说清了这条大道是沿着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的胡焕庸线中心地带,向西侧延伸的。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汉宣帝时的军事家赵充国,沿着古道在青海设置破羌县,化解与羌人的矛盾,沿着河湟谷地大量屯田,产生重大影响;河西鲜卑在古道上建国南凉;唐朝贞观九年(635年),李清、李宗元等率兵沿古道追击吐谷浑王伏允,设立陇右道;北宋王韶《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古道治边方略;明朝将士追击叛众逾昆仑山筑城设堡等等。古道串连起来的田园风光和边塞大野陡然在眼前开朗,魏晋两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诸多诗人写下大量古道纪行诗篇,展现青海古道的雄阔壮美。汉代无名氏唱道:“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唐代王昌龄唱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使青海古道处在中原通往中亚、经西藏到印度的通道上,多种文化在这儿交汇、嬗递和延伸,并形成流传久远的河湟文化。

走出西宁城中的青唐城遗址,古道东边桃花杏雨,西边却是漠风荒原。连看带听走一遍,路途曲折遥远不容易。但高铁、高速公路、109国道纵横交错,便捷的交通工具为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赶到一地,又紧盯着下一个目标。我们看到和古道基本并行的青海明长城,主线东起乐都区,途经互助县、大通县,至湟中区止,虽然修筑得没有东段主长城那么雄伟高大,以土打墙、石垒筑成,甚至断断续续,但在民族矛盾尖锐冲突的时候,这种长城也发挥了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驿站军事烽燧和古道,分布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各古道上,又以湟水南北两岸居多;为防御驻牧于环湖地区西海蒙古的侵袭,明代西宁卫除了修筑长城外,沿古道山口关隘要冲,用险制塞,大修堡寨设防。有史料表明,明万历元年,西宁卫属堡寨总数达240多处。这些建筑把青海古道与中原边疆联结成一个巨大的交通网,既保护了通信及商旅往来,也防护了环湖及西海部族侵扰。长城、古道,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浑阔壮观,傲立世间,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对当代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意义。

腿走疼了,眼睛也看花了,于是揉揉眼抬头远望,但只在片刻间,眼前似乎出现了从未见过的一条路,千百年来这条道一点也未被别的路吞食,崎岖险要处扶摇直上,平缓通达处像锐利箭镞,直直地从你脚下射向地平线,在荒原沙漠尽头想给你讲述新的故事。唐代柳中庸的诗有精彩描写:“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唐代王昌龄写道:“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天晴,风硬,竟让人眼睛生疼,戴上有色偏光镜,才看清楚沙漠里的雪化得这样快,一场大雪刚过,在不见踪影的劲风吹拂下,荒滩已见斑斑沙痕,流沙堆积的沙丘不断变幻成别的图景。我们艰难地登上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裹着雪花浩荡万里,正如唐代佚名氏所写诗“九夏无芳草,三时有雪花”了,直冻得人牙齿打战,双手捂耳蹦跳几下,才定神看清楚湟源日月峡里的石头城、青海湖邊伏俟城,高踞于山头上,威武地与日月山、青海湖相望。积雪铺向远方,共和盆地东坝烽火土墩,及至兴海河卡山两边古大非川战场,连着瓦里关山和祁连山,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从山沟大滩里渐渐飘出几缕烟迹,逐渐加深,风吹开被雪覆盖的山脊、城堡、烽燧,在这些军事要塞的身前身后、左右两侧,铺陈出高低大小不一的土堆、草墩。它们排得又多又密,远远望去,这些土堆、草墩,都像雪海冻浪,显然是争夺古道而发生血腥争战的古战场。战死将士的坟堆,因岁月而坍,枯瘦萧条。看到这里,心里不由得响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慨叹:“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同是唐代诗人高适对征战的惨烈状况作了描写:“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杜甫则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想到这儿,心中不禁浮现出历史荒原中的青海古道:疾风暴雨般的战马嘶鸣,惊雷闪电般的迂回攻防,喷射如注的热血;如河湟谷地慈母白发,如惜别妻儿的哭泣,随着一阵又一阵狼烟,都飘散远去。将士战死在边关时,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望一眼故乡,于是威武地变换成一个个沙堆草墩,化为千年不朽的纪念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遥望古道上远去的古人,哪怕是一个守边屯垦的小兵也变成了巨人,同样在古道上行走的今人,似乎变成了仰望巨人的矮子。

历来开拓古道的多半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这种风范,在咏青的李白、高适、杜牧、王昌龄及后来的王安石、汤显祖、龙膺、杨应琚、李宜晴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他们的诗赋创作,气势那么雄阔,目光那么高远,神采那么飞扬,固执地要把华夏文明河湟文化注入历史的魂魄。现在看青海古道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你立即就能感受他们这种恬然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只属于真正对前路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李白的诗、汤显祖的戏、李宜晴的词皆成一绝,古今中外的哲人反复讨论过他们的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但是,青海古道,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条狭小的边路,允许他们用鹰笛胡笳吹奏几支曲子。具有丰富经历的古道老人,不需要闹出太大动静。

咏青的历代诗词歌赋,除了写古道血腥打斗变幻,也写千秋和亲佳话,歌唱多民族文化交融汇聚,形成丰厚的河湟文化。唐代诗人张说写道:“青海和亲日,潢星出降时。戎王子婿礼,汉国舅家慈。”清代高洪在他的《古鄯行吟》中,生动地展现先民唱“花儿”的情景:“青柳垂丝央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浸闻花儿断续长。”清代诗人杨应琚在《乐都山村》中写道:“巨石斜横碧水涯,石边松下有人家。春风不早来空谷,四月深山见杏花。”清代诗人来维礼在《春日雨后闲步西郊》中写道:“远水含沙夕照明,绿杨处处有莺鸣。赏心膏雨连三日,大麦青青小麦生。”近代土族女诗人李宜晴创作的《探芳讯·游南禅寺》一词,清丽雅致,描写青海古道明秀山川、人物风情,给人留下无尽想象,尤为人所称道:“登临处,甚柳映疏帘,花遮人面。正山衔落日,远视河如练。幽阶不均苔痕碧,堪笑山翁懒。凭栏干,太息沧桑,几经变迁。游兴正非浅。记石峡雄风,土楼春暖,凤岭麟河,佳话千秋远。归来余兴依然在,写景添诗卷。等重游,好约词人作伴。”

考古发现,早在距今3.7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青海先民就繁衍生息在高原,古道上的“喇家文化”“卡约文化”“沈那遗址”“柳湾彩陶”,及“高原小故宫”的明朝皇家寺院瞿昙寺,藏传佛教塔尔寺、东科寺、佑宁寺等,至元明时期,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传入以及土族、撒拉族的形成,多种文化在古道上相生相长,一同诉说着中原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交汇的辉煌。大量咏青诗中的汉风唐雨,蕴含着岁月厚重的味道,留给古道盘根错节的血脉经络,凝聚起古道独有的品格和精神,陪着先民们艰辛的追求走到今天。青海古道灿烂的源流及形成的河湟文化,换来今日史志、文物考古工作者大量求证研究的成果和墨迹。他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把遗址一处处挖掘考证好,那些古迹的残垣断壁,甚至一些名称,都留下人类的记忆,留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深刻。直到这时,我们才注意到我们对古道,对居住在古道边生活工作的地域,不仅缺乏必要的了解,还缺失自信和自豪,在盲目地羡慕别处的焦虑中失去生活的快乐。青海古道凝聚着自己的品格和精神,不断传扬它的历史命题。当我们认真注视千百年从未停息的河湟文化的奔流,我们对脚下的青海古道岂能不产生由衷的崇敬和感激!

古道悠长,像一本深奥的教科书。即或是点滴肤浅的探寻,也使人产生可贵的感悟和启迪。先回去吧,怕還要刮风下雪。

叶 森 退休干部,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 宗哲

猜你喜欢

古道青海
黎炳锋油画作品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古道散茶香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杉林古道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