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及其路径探索

2022-03-18胡敏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理交叉应用型

胡敏沪

(广东培正学院 发展规划处,广东 广州 5108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趋向综合型、复合型。基于此,必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将文理交叉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文理交叉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此意义上,对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本着更加鲜明、聚焦、精准的原则,充分发挥文理交叉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将文理交叉融合融入到人才成长的各个方面,使其持续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的文理交叉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凸显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的重要性。

一、走向文理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取向

从总体上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围绕为谁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及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时代课题展开,必须把握时代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文理交叉融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才能深刻把握走向文理交叉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取向。

1.文理交叉融合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文理交叉融合正是通过把握时代主题的着力点,从而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文理交叉融合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增强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既是基于现实深刻变化的选择,也是基于时代要求理性自觉的选择。

2.文理交叉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文理交叉融合能够有效地弥补文理学科的不足,实现互补,融合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联动效应。通过超越单向度培养的狭隘性,文理交叉融合能彰显出能力本位的内在力量,以内在的“思想力”和外在的“作用力”凸显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刻性和能动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通向成功的方向。

3.文理交叉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文理交叉融合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体验,能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拓展其时空场域,优化其培养过程。文理交叉融合通过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实践体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性,形成更加广泛且持久的教育效能,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现实效果。

二、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丰富、延展。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深刻把握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的趋势、特点,以及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的内在规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1.文理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鲜明凸显。树立文理交叉融合思维与秉持文理交叉融合理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彰显发展活力的重要特质与鲜明特征。这一培养理念的确立和自觉践履,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走向成熟和圆融的重要标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对于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渴求是空前的。为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也需要同步转换,只有用文理交叉融合的理念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打通、打深,才能以鲜明的新理念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2.学生是文理交叉融合的中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理交叉融合发源于学生,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首先体现在以应用型为培养旨归,以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成效为文理交叉融合的中心。以学生为文理交叉融合的中心,是对“现实中的学生”的培养实践主体性的确立。培养实践中的主体性意蕴,澄明并确证着学生处于文理交叉融合的核心地位,彰显着主体性,生成文理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以学生为文理交叉融合的中心,本质上是以学生发展的根本需求为中心,这一培养方式直面应用型人才发展的现实主体诉求。本质上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积极化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是对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准把握。

3.课程设置的文理交叉融合。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是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是实现文理交叉融合式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课程设置的文理交叉融合既包括课程内部的文理交叉融合,又包括课程结构的文理交叉融合。通过课程设置的文理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让文理交叉融合从表层走向深层,推进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实现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4.师资队伍的文理交叉融合。强调师资队伍的文理交叉融合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指教师知识结构的文理交叉融合,自身能力素质的综合化;另一方面是指教学方式的文理交叉融合,凸显教学方式的综合性、前沿性与创新性。这就需要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更新置于文理交叉融合的空间场域中,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产业、文化的发展相融合。为培养文理交叉融合式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打破学科之间壁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支持建设一批文理交叉融合特征突出的师资队伍,拓展教学方式发展的空间。通过特色鲜明的教师团队,开展文理交叉融合式的教学创新,进而拓展与延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野。

5.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的文理交叉融合。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致力于更好地为文理交叉融合创造条件,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并营造文理交叉融合的现实感知空间。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具有不同呈现形式、不同发展层次,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如文理交叉融合平台、文理交叉融合实验室、新媒体新技术、项目式合作等,这些特定的支持形式与保障内容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推进文理交叉融合的创造性与灵活性,最终增强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三、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文理交叉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发展,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系统升级和整体优化。这一培养方式的建立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效化、精准化、科学化。唯有在深刻领会把握文理交叉融合赋予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大动能的基础上,并实现文理交叉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联动与共生,才能不断推动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

1.建构有利于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建构“卫星环绕”型人才培养机制。“卫星环绕”,依“核”环绕,这里的“核”指涉“应用型”这一核心旨归。通过明确培养核心目标,生成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让培养资源围绕内核依附聚合,增强文理交叉融合的关联性,形成一种层层环绕的同心圆培养机制,实现文理交叉融合的相互支撑、相互延伸。另一方面,建构“经纬交织”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建构“卫星环绕”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建构“经纬交织”型人才培养机制,以进一步增强机制动力的可持续性,凸显立体化的培养机制格局。深刻把握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线”,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主线”,进一步让不同的“纬线”贯穿到“经线”之中,缔结成严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节点,形成文理交叉融合式矩阵。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矩阵的排列组合,以变换文理交叉融合的样式,以适应具体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在能动性。

2.加强文理交叉融合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就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而言,文理交叉融合式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关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性力量。首先,校级层面:创新文理交叉融合的课程结构。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结构的优化,注重文理交叉融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强调文理相互渗透与交融。需要用“大工程观”统领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文理之间的隔阂与壁垒,促进文理交叉融合式课程集群化发展。其次,院系层面:注重文理交叉融合的课程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发展为文理交叉融合明确目标,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院系需要在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整体目标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分目标,突破课程的实体性限制,以促进不同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实现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发展。最后,方向层面:打造特色鲜明的文理交叉融合课程群。开放、融合、多元、实用的培养特性,决定了文理交叉融合的多元化。为此需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不同行业特征,精准化定位培养。通过精准把控,凝练文理交叉融合的鲜明特色,让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的契合、聚焦,增强文理交叉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形成特色鲜明的文理交叉融合课程群。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整合,丰富课程资源的文理交叉融合内涵,使之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3.建设致力于培养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文理渗透。培养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求教师具备综合性的素养,教师的配置需要文理融合与渗透。通过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文理渗透和贯通,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拓展教师队伍空间,帮助应用型人才形成广博的文理融合式知识结构。其次,实施跨学科复合型教师培养战略。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长,高校需要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分散性的组织架构,越过专业藩篱,实施跨学科复合型教师培养战略,以应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综合化、复合化的现实要求。最后,建设文理交叉融合的教师共同体。通过搭建多平台的教师交叉融合共同体,构筑一种同心圆结构,形成在目标一致性基础上的培养实践共同体,为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整体性”支持,实现交叉融合、环绕联动、优势互补、同频共振。

4.充分发挥协同在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协同教学是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2](P125)协同方式是一种多维立体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多方的密切合作以及优势互补,能够形成文理交叉融合有机体,促进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拓展文理交叉融合的空间,进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效益。一方面,通过协同建构文理交叉融合的开放场域。以开放的空间场域为载体,通过融入和汇聚多种要素,赋予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性动力。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变得愈加“厚实”与“丰富”,从而越来越趋近于时代的要求,这就为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打开了新的窗口。另一方面,通过协同强化文理交叉融合的实效性。在协同视域下,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时刻与外部环境进行着信息、资源、能量的交流传递,是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统一。这种动态性让禀赋多样的资源流动起来、聚合起来,形成横向一致、纵向衔接、彼此贯通的交叉联动体系,不断优化文理交叉融合的内容、创设文理交叉融合的载体、创新文理交叉融合的方法、激发文理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5.用项目式推动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向纵深发展。项目式是将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项目化,依托项目式形成文理交叉融合有机体,把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发展融合起来,推动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在应用型人才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的全过程中,项目式发挥着“领航员”“牛鼻子”的作用,使得应用型人才的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通过精准挑选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合作项目,让应用型人才的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与市场、产业发展零距离对接,克服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过程中的盲目状态,不断拓展应用型人才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的视野境界,激发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的创新潜能,增强应用型人才文理交叉融合式培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质言之,项目式让文理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表层走向深层,促进文理交叉融合方式精准切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从根本上把握住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着力点与内在规定性,为文理交叉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强劲的内在驱动力。

6.走在持续文理交叉融合的培养道路上。应用型人才文理交叉融合的培养形式是多样的,是适应具体的社会现实条件而产生的,从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具体需要。文理交叉融合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进轨迹,这与社会复杂性的不断跃升紧密关联。正是现代社会转型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文理交叉融合的需求,并为文理交叉融合的持续开拓、延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从而促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朝着文理交叉融合的方向前进。在一定意义上,文理交叉融合为应用型人培养形成了有力的支持,也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反过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也为文理交叉融合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促使文理交叉融合的关系变得更加坚韧和稳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文理交叉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为此,文理交叉融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为导向,并充分考虑到文理交叉融合的各种可能性,让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在持续文理交叉融合的道路上,进而通过文理交叉互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理交叉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理生的battle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连数
连一连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