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三重逻辑

2022-03-1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讲故事党史思政

王 霞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使命;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百年历史为思政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思政课要讲好百年党史故事,需要从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考察。

一、明晰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价值逻辑

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探讨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重大意义,以回答“高校思政课为什么要讲好百年党史故事”这一首要问题,体现了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思政课因时而进、培养堪大任时代新人“三位一体”的价值逻辑。

(一)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由于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2]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党从未忘记初心,始终克服困难和障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辉煌。中国共产党人将“初心和使命”放在最高位置,在为中华民族和人类进步事业接续奋斗中上演了丰富多彩、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党的初心和使命承载着过去、镌刻着历史,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有助于激励大学生自觉砥砺前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有助于让大学生摆明立场,端正态度,以对初心的坚守践行使命,秉承奋斗和探索精神,为祖国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二)实现思政课因时而进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思政课的时代性特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好理论的同时还要结合时代元素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做到因时而进,不断探索和传播新事物,永葆思政课的青春与活力。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问题屡见不鲜,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带着问题因势利导,用建党百年话语解答学生疑惑,以更好地抓住学生所思所想,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讲好建党百年故事,引导学生敏锐把握中国奋斗历程与世界发展趋势。同时,依据时代发展推动理论与时俱进、常讲常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时代问题,从而验证思政课堂所学理论的正确性,达到思政课解决思想问题和塑造学生灵魂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堪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新时代鲜明地绘制了培养堪大任时代新人的美好蓝图,明确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思政课不仅在于给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历程,蕴育了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如炙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奋斗精神和无畏的担当精神。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在育人过程中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抵御作用,有助于广大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悟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增强自己的民族情感和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大学生对堪大任时代新人的深层理解并付诸实践。

二、把握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理论逻辑

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需要重点讲好建党百年的风雨兼程的故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回答“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什么样的百年党史故事”这一问题,为广大学生展现丰富立体、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善作善成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一)以百年发展历程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探索的过程中,“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4](P102)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胜利。“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5]高校思政课讲好建党百年发展历程故事承载着深刻意义,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以讲故事的形式诠释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党的历史,了解党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是对于道路的选择问题,并有利于向大学生讲清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关键性问题,从而坚定道路自信。大学生通过对百年党史故事的充分理解与学习,能使其对中国道路是如何开辟、如何拓展有真切的认知,并加强自身对当下发展道路已有成就的肯定和珍惜、对其延续性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充分信心。

(二)以百年思想征程增强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兴衰不竭体现了党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导无产阶级寻求解放和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不懈探索,探索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些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又符合中国的改革发展实际。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有利于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定理论自信,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讲好百年党史故事,就是要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进一步把握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承性与时代性的深刻内涵。

(三)以百年丰功伟绩厚植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和时代核心问题的敏锐捕捉,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找到了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道路,在一系列变革后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中央集中智慧,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提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校思政课讲好建党百年丰功伟绩故事有利于大学生厚植制度自信、树立理想信念,引发大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兴趣;通过举实例的方法讲好党的历史,使得大学生深刻认识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来厚植制度自信。

(四)以百年伟人事迹蕴育文化自信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舍身殉国换来了革命的成功和祖国的安定繁荣,“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楷模扎根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最艰苦、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下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6]这些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闪耀着伟大而璀璨的民族精神,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材。高校思政课讲好建党百年伟人事迹的故事,通过增强叙事主体的情感共鸣来提升大学生对故事的代入感,从而建立起使命感与责任感,并对历史伟人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加以阐释和传承,从而蕴育文化自信。如讲述刘少奇在“白色恐怖”下两次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的故事等,用领袖人物为新时代的学生树立光辉典范;讲述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个人力量凝聚举国同心应对疫情的党员故事,引导大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意识,继承和弘扬共产党人敢于奉献、一心为民的宝贵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百年来的伟人事迹,有利于蕴育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伟人事迹带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承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三、探索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7](P22)探索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实践逻辑,以回答“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百年党史故事”。为此,应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做到“三结合”,即讲故事与讲理论相结合、讲历史与讲现实相结合、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

(一)讲故事与讲理论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要想使思政课更加生动具体、深入人心,通过生动的故事呈现具体的理论,实现故事与理论的结合,把理论讲得更有亲和力与吸引力。思政课通过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来阐述理论,能够使大学生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与内涵,给学生以滋润心灵、发人深省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与希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仰,从而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层面取得显而易见的育人成效。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述百年党史故事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理论,善于引用建党百年经典史籍当中的一些典故,用实事穿针引线,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并用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听懂、接受。思政课所要讲述的百年党史故事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要实现讲故事与讲理论相辅相成、相融相和、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思政课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如要讲清楚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帮助大学生厚植制度自信,可以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为实例,讲述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疫情防控人员驰援武汉,以最快最高效的政策应对突发疫情,彰显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能够使大学生厚植制度自信,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理论贯通于故事叙述之中,把故事中蕴含的理论讲清楚,发挥好讲事析理、以事明理的作用,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情理互动,将讲故事与讲理论二者相统一,让思政课的标准教材真正变成充满真情、激情、热情的“活知识”。

(二)讲历史与讲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讲好历史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的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8]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作出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5]以讲历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历史规律;在情感态度方面,讲历史有利于在大学生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无形纽带,能够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共同记忆而凝聚心灵、形成共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善于从这些生动教材中汲取思想养料,把抽象的理论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其具体化,让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化,尤其是通过讲述能够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特色和百年风雨兼程的具有强烈代入感的历史故事,更容易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现实是最好的试金石,讲现实也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要在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真实可信的故事才能吸引学生关注、得到学生青睐。因此,思政课教师在选择百年党史故事时要注重将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例如大学所在地发生的党员先锋故事、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党的故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好用好党史。

坚持讲历史与讲现实相结合,实现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达到激励学生不断向历史学习,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以回答和解决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目标。

(三)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

教师作为思政课百年党史故事的讲述者,肩负培养堪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教师必须要有一套特有的、完善的话语体系,以此来确保“讲什么、怎么讲”。首先,作为百年党史故事的讲述者,教师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建党百年征程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讲好故事。其次,教师在讲述百年党史故事时,要提升自身讲好故事的能力,不能使理论教学过程单一化,而是要将目光投射于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上,用讲述故事的方法传授理论知识、塑造人格。最后,思政课因时而进、随时代发展,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课程形式,利用网络展示建党百年征程,做到教学手段多样化。

学生作为思政课百年党史故事的讲述者,要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课堂由教师单向灌输的单一化转向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建党百年的情境中来,真正成为“讲故事的人”,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讲述百年党史故事,让这些故事成为相互研究和学习的最好素材,以达到启发自己、感染他人的效果。如:可以开展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小组探究、互动问答、专题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成为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主角,提升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

坚持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组织管理教学课堂、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重要作用,又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发动学生来讲,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让思政课在师生的共同授课中增强价值认同。

总之,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首先,以价值逻辑为出发点,充分理解百年党史故事在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思政课因时而进、培养堪大任时代新人中所起到的“三位一体”的重大意义。其次,以理论逻辑为着眼点,构建以百年发展历程坚定道路自信、以百年思想征程增强理论自信、以百年丰功伟绩厚植制度自信、以百年伟人事迹蕴育文化自信的“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最后,以实践逻辑为落脚点,做到讲故事与讲理论相结合、讲历史与讲现实相结合、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讲故事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听冬神讲故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