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的根本动因及实践策略

2022-03-18胡珊珊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统一学术

胡珊珊

(河北农业大学 理工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树德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石,思政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关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和师德建设,在2016年12月的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反复强调各级学校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者是铸魂育人的主体,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出搞好师德建设要坚持“四个统一”的重要观点,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文章将“四个统一”师德观作为理论系统具体深入地研究其理论基石、命题内涵和内容实质,探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的根本动因,探讨高校思政教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的实践策略。

一、“四个统一”师德观的理论框架

1.“四个统一”师德观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国家砥砺奋进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四个统一”师德观作为习近平思想的重要构成,承继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和价值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自由与必然统一的原理。首先,成功的教育实践必须坚持真理论和正确价值观统一,作为对客观规律正确反映的真理,必然存在重要的社会价值,而正确价值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遵循科学的真理观。[2]其次,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教育事业的理论研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理论的创新既要沉心书本,也要放眼把握时代的脉搏。最后,实践活动的自由性是建立在对必然认识基础之上的一种超越,教育亦然。没有良好的教育实践规范,教育活动的自由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

2.“四个统一”师德观的命题内涵

首先,在“四个统一”师德观的理论命题中,教书和育人之所以被摆在首位,主要在于其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教书不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注重正己正人,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教育者要通过自身充满正能量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教导和示范。教师言传的内容在于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身教环节在于弥补言传践行能力的不足,为学生树立师德师风的榜样。[3]再次,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求教师既要潜心学术,寻找推动社会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又要关注社会,从现实中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刺破和解决社会发展进程出现的顽疾痼弊。最后,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求教师将学科研究想法在不受外在强压下自由表达出来,并自觉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标准,勇于承担学术研究的责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建构和端正大学生“三观”的引路人,也是先进政党执政相关理论与法规政策的传播者,理应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勇担重任、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4]

3.“四个统一”师德观的内容实质

从“四个统一”师德观的内容实质来看,教书育人是探索普及真理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育人的灵魂在于立德,人之立德方可有成材的希望,而教育立人之德必须正己修身,这是教育实践的真理。做好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实质在于探寻真理与践行美德统一。潜心问道需要教师排除世俗的干扰,埋头理论、专注研究。但潜心问道并非与世隔绝,寻找科学真理“明道之路”的过程与目的也在于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国家栋梁之材。遵循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实质上要求教师在求真与至善的学术研究之路上,自由创新、严防学术失范。[5]“四个统一”师德观从教学和科研两个维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合理规范,为大学生求学立德做好榜样示范,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的根本动因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需要融合

当下高校思政教师普遍希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希望学生拥有马克思主义及法治的思维方式,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四个自信”。[6]但在实践教学把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思政教师在基础理论的教授方式上,更多将科学理性精神建立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和模式下,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以知识为载体的分数成为评判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成绩的主要标准,缺乏对大学生人文气质的濡染,无法高效发挥思政教育推动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个体生命情感、拥有健全人格的功效。

2.“知识传授”与“行为示范”需要衔接

思政教师通过言语进行课堂政治理论知识传授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逐渐理解和掌握教师传授的课程内容,熟悉学科发展动态和社会现实,由此激发自身的才情和潜能。这个过程不是简单依靠知识传授就可以获得较好效果的,教师榜样性的行为示范是很关键的,因为教师充满正能量的行为示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将影响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思政教师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自己课堂内外表里如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从而达到孕育理论教育温度,涵养个人品行的养分,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避免知识与行为间的分离,顺利实现道德规范向主体德性的转变。遵从教育规律指导又尊重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是破解“知行合一”思政教育难题的正确方式。教师若是不能以充满正能量的道德力量感染学生,做好榜样性的行为示范,以德育人就会半途而废或成为坐而论道。

3.“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需要契合

潜心问道、砥志研思需要高校思政教师时刻保持一种本领恐慌,持续提升自身专业学科素养,探索性地趋近真理,彰显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理论功底,方可明道传道,实现既定的价值理性。有时候思政教师潜心问道,关注价值理性会对工具理性产生遮蔽。优秀的高校教师不应该不问世事、沉迷于理论研究而忽视对社会现实的关照,要摒弃坐而论道的消极思想,透析社会敏感问题,紧跟学科热点,把问题融入课堂,重视工具理性的价值,丰富学生的见识,扩展他们的知识深度,以上率下,带头追求社会价值,寻求社会认同、丰富学生的见识,扩展他们的知识深度。

4.“学术理想”与“学术规范”需要吻合

学术科研活动是思政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为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学术理想是每个思政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理想,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学术理想匮乏,学术规范并不严谨,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只是满足于课堂教学,不愿承担过多科研任务,有的教师为了竞争高校行政岗位,陷入学术腐败。“四个统一”提出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是对思政教师科研工作提出的重要原则和方向。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目的在于探求真理,获得专业知识的增量和深度,以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学术自由的根源在于思想自由,不受外在的强制和干涉,学术规范的内涵在于在学术研究中逐渐形成学术活动的依据和准则。学术规范是教师从事学术研究行为的依据和活动准则,它包含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当前高校学术规范已经成为行政化制度,应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使教师内部形成一种自觉约束的机制;同时学术自由只有内嵌于学术规范之中,才能实现真正有现实价值的学术自由。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践行习近平“四个统一”师德观的实践策略

1.以“四个统一”师德观来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全新视角来审视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作用。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些与时俱进的创新观点成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拓展升华的内容,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也是凝魂聚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推动教育课程内容持续改革完善的一种教育观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打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通道,强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赋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观念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育人是教育的灵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不能自发而生,需要修身者不断学习践行。高等教育立德是树人的根本和基础,树人则是立德的目的和归宿,二者辩证统一,互不分离。以德育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问题,是高校立身之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为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握育人的规律,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修己育人,提高立德树人的自觉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勇担时代赋予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最后,高校思政教师要从新时代发展变迁中增强自身从事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于教师对自身信奉、讲授和研究理论的一种坚定和执著的信念,这集中体现为教师坚定不移地探寻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层内涵与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理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价值,而思政教育的其他内容也包含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意义,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重塑以及为人处世有着重大影响,是引导他们发展进步的正确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理论自信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师从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中把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正能量,如从2020年中国党和政府快速高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经典案例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优良美德,从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自信要更多体现为行动上的坚定性,在教育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理论回归实践、指导实践的同时,强化自身践行“四个统一”的意识自觉。

2.完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的教育体系

第一,高校思政理论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理论教育课程平台来发挥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思政教育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传播弘扬真理、立德树人的基础课程,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的思政教育平台来实施理论灌输教育和实践转化。一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另一方面将传统课堂的内涵外延,从案例和社会生活中,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亲和力、体验性和感召力,实现教书和育人同向同行。

第二,高校思政理论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发挥言传与身教统一的榜样示范效用。高校思政理论教育队伍的自身建设不但要强化专业理论的授课能力,还要在实践教育中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功能。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它重点强调的是学生人文德性和理论践行能力。即思政实践教学不但要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政治理论体系知识,还要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修养,真正做到道德行为的慎独、以德立身、求真向善、德才兼备。

第三,高校思政理论教师的学术评价要注重教师潜心问道的理论价值与关注社会实践价值的统一。尤其对高校思政教师的学术评价既不能停留在文章、专著出版的数量和引用率上,也不能让教师坐而论道,弱化学术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度。而要鼓励大学思政教师将自身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联系社会实际,探究理论应用于改造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上,使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发生现实的转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多现实的正向价值引导。

3.创建培育高校思政理论课“四个统一”师德观的教育生态环境

高校要将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科研建设视为一个生态环境系统。首先,高校要培育“寓教于知”的教书生态环境,丰富和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工作方法,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染学生的情感,促进思政教育与人、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其次,高校要培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环境。教师要将理论知识融入思政课的生活情境创设中,减少使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生活素材和理论,多选用案例分析、问题—应用导向教学、启发式探讨等教学方法。再次,高校要培育“学以致用”的学术生态环境,引导教师关注现实,实现理论教学和理论科研的有效衔接,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思政理论知识来诠释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最后,高校要培育“爱智崇德”的制度生态环境。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将知识内化、立德育人的效果作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要考核指标,督促学生德育和智育的融合发展。此外,高校还要从教学、科研两大方面建立对教师的制度约束,引导教师对专业学科知识有敬畏感,对先进道德有更多的崇敬感,催生整个高校范围内爱智崇德环境氛围的建立,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四个统一”师德观的教育生态环境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理论课统一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统一数量再比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