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民居建筑文化底蕴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以闽北古民居为例

2022-03-18孙月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闽北古民居古村落

孙月周,张 丽

(合肥城市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当前,以“追寻历史文脉,回归自然美景”的中华古民居旅游已成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业态。从京城民家的四合院落到江南水乡的徽派民居,再到西北古城的平遥民居和华南客家土楼围屋,各地政府积极组织牵头,旅游企业和原族居民携手打造,使得中华古民居旅游蓬勃发展。如何发掘和利用传统古村落的聚落景观与民居建筑的旅游价值,让历经岁月尘封、饱含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建筑艺术得以重生,成为时下地方旅游文化重点关注的现实课题。基于此,笔者以闽北古居为例,从闽北古民居景观特质与文化旅游价值研究出发,探讨适合当地乡村民居旅游开发的新模式。

一、闽北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景观特色

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来看,闽北古民居村落地处武夷山山脉北端两侧丘陵间,均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雨水充沛,暖湿怡人,而由山溪河道冲积而成的平原盆地肥沃厚实,是农耕居家的适宜之地。古民居村落依山畔水,庭院建筑多以庙宇与祠堂为中心,呈网状线性布局,同时,崇文重教的闽北古民居区域也是福建闽文化最早的发源地。[1]域内明清两代古朴典雅的古民居村落建筑组群,无论是整体建筑陈列布局,还是建筑外观设计与雕刻装饰艺术,都堪称民居建筑文化的精品力作,集中体现出闽北先民独特的造物审美理念和浓郁的中国传统理学文化精华。

从建筑年代来看,闽北各村镇现存古民居均为明清遗存;从建筑聚落形态看,各村镇地处平原腹地,多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形成山水环绕、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村镇内四条主街呈“井”字排列,由青砖碎石铺设而成的小巷纵横交错,密布于民居、街亭、祠堂、牌坊间,形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古民居村落景观。

村镇内民居多以姓氏祠堂为核心,同姓聚居。无论是独门独户的私家宅院,还是分户同宅的共居老屋,都紧密围绕本姓宗祠设计建筑布局,体现了当地先民敬祖重族的宗族伦理观,以及古村落间姓氏宗族间的凝聚力和安全感。[2]闽北古民居建筑古朴雅致,常见的建筑形制有三类:(1)楼阁式样的古民居。此类民居建造于街市两旁,是典型商铺建筑与民居建筑的混合体,全楼为双层木质结构,底层为开市商铺,上层为居家内室,悬于半空的长廊阳台为底层铺面架设出遮风挡雨的檐体。由于闽北气候温润,木材易于枯朽,加之防火防潮的现实需要,先民多在底层砌青砖铺筑,上架木材,冬暖夏凉。(2)生土构造式样的古民居,即古民居建筑外墙由生土夯筑而成。墙底多用青砖卵石铺筑,土墙坚固无比,这是寻常百姓住宅都喜好的砖木构造,多为穿斗式建筑。即便是屋梁木质结构已经坍塌腐烂,而土夯屋围所形成的民居架构却能历经风雨而岿然不倒。此类古民居建筑多为久居于此的小户农家临街而制,厅堂多设神龛,旁屋空旷耐久,储物人居皆可。[3]屋门入口,穿过门楼后院便是居中狭长的门廊花架,一副绿意盎然的农家院景。(3)天井式样的古民居合院。合院建筑的布局方式,讲求左右配置均匀,屋顶斜面多成凹曲线,端头多选用燕尾脊,厅堂是民居的中心,高大敞阔,立柱均用原木杉树,不饰油漆,自然为美。建筑配色多以阴阳五行为基调的五色为主,门廊木石雕刻精美,图形花样繁多。部分大户的古民居屋墙的两端墙垣翘起,呈马头状,俗称“马头墙”。[4]从整体上看,繁多的马头墙又按阶梯型分布的错落有致,变化多端,配之以黑白灰的基本色调,让整个古民居建筑内外轮廓清晰,显得极为古朴、素雅、宁静。

2.闽北古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特色

闽北古民居建筑装饰图案的绘制雕刻多以崇尚礼教、祈福纳吉、民俗传承为主题,表达了对传统理学文化和富足康乐生活的向往,图案多借用人物、鸟兽、花木、日月风水景物等,通过比拟、双关、谐音、喻义、象征等方式,创绘出符号形式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图案。

在闽北古民居雕刻装饰艺术图案绘制中,常出现蝙蝠、貔貅、大象等祥瑞珍兽的形象。如下梅村大夫第门樽上就刻有背驮官印、昂首弯鼻的巨象,寓意入朝为相,表意户主热衷求取功名,与此相近的是“象”也有“祥”的征兆,寓意门户家族“四季吉祥”。而在富家闺阁秀楼的门框上绘刻有构思独特的十匹神鹿和八匹骏马,图中鹿、马站跪、嬉戏、仰卧,姿态各异,闲适有度,可为闽北古民居雕刻艺术中的精品。图案求取了“十鹿”“八骏”的谐音“食禄”和“拔俊”,表达了户主邹氏希望家族儿郎仕途有为,闺女嫁入官宦之门,世代永享朝廷俸禄的美好愿景。

而在闽北党城村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中此类祥瑞图案的装饰题材也较为常见,其中叶氏民居有以松柏、莲花、祥云构成的主题图案,寓求延年益寿;两旁附带装饰有佛家祈福出入平安的图案“八宝纹”,整体呈现出自然圆满、吉祥和谐的民俗意象。此外该村古民居窗格木雕之上还存在多样的植物绘画类图案,有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象征子孙满堂的石榴、期盼长寿平安的灵芝等。[5]

此外,很多古民居“三雕”图案也蕴含着百姓日常生活中质朴坚贞的动人情感和习性智慧。如:“羔羊跪地吃奶”喻为“慈孝”,“鲤鱼跃龙门”的图形搭配多寄望科举晋级、升官腾达之事,寓意事业和梦想的实现。而“岁寒三友”在图形搭配上为“松、梅、竹”,寓意为逆境中保持品行高洁的重要意义。

针对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德国木工机械制造商协会总经理Bernhard Dirr博士表示,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欧洲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商联合会目前正基于OPC UA(开放式平台通信统一架构),制定相关标准。这将为现代木材加工注入新动力,现在,该领域诸多细分市场已大范围实现技术成熟。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工厂,也能全面掌控智能化发展趋势,轻松接入国际网络,化身具备高度灵活性的小型工厂。

二、古民居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

古民居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起源均是在经济交往利益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融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而形成的。[6]闽北古民居建筑装饰风格既具备静雅中庸、富贵和谐的闽北地方特色,又兼具浓郁的朱子理学审美气息。从文化底蕴来看可谓是商业文化与理学文化两相交融的精品力作;而从旅游价值来看,闽北古民居自身赋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艺术魅力正是闽北乡村旅游开发的亮点所在。

1.闽北古民居的文化底蕴

区域文化是因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加之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而形成的地域性历史文化,[7]它是某一特定区域在历史长河发展变化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总和。地处武夷山两侧的闽北腹地在清代康乾年间一度曾是区域商贸中心,周边大量的茶木材钱粮汇聚于此,通过河道航运发往省内各地。而福建武夷茶商与北方晋商多有商贸往来,大量福建茶叶途径此地销往欧亚各国,商贸经济的发展带动古镇村落的发展,这里居民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财富日增,生活富足。闽北民居先辈将天井排水口用石雕方孔古钱图案去装饰,寓意着财源汇聚就在眼前的招财心理,使得古民居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

闽北自古以来有仰慕儒风、崇文重教的宝贵传统。南宋年间,闽北因朱熹讲学论道闻名天下,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也在此丰富发展,耕田读书、积善治家是此地先民安身立命的古训。建阳麻沙镇多家宗祠陈列有“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勇报国”的家训,可以说闽北家族极为重视借用朱熹理学中美学思想和教化功能来创制建筑装饰图案,其中的文化价值耐人寻味。[8]闽北古民居从建筑风格到装饰图案设计,处处隐藏着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的深意,集中展示了“艺从道出”的理学艺术哲学。此外,闽北古民居图案设计中还体现出儒道两家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例如,邵武和平古镇的廖氏就将家中穿屋冲天的一株柏树保留至今,并绘图作为装饰陈列于案堂之上,寓意建筑造房顺应自然,可求家族百(柏)岁平安,绵延万代。这种在建筑布局、图案构造上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集中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审美意境。

2.闽北古民居的旅游价值

(1)风水勘察的旅游价值。闽北古村落多依山畔水,整体呈现小聚落、宽布局的建制格局。闽北先人充分利用山势地形,以水为轴,形成临水建屋、藏精聚气、宜耕宜居的民居布局。在建筑风水选址上多选择自然条件好、阳光充足的坡地和河谷两岸,在便于生存发展的环溪沃地与花香鸟鸣处落屋建宅,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水中的负阴抱阳、朝阳面水的特质,整体实现了人居建筑与自然美景的完美融合。极佳的自然环境与强调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可谓是乡村旅游者进行风水勘察的理想境地。

(2)家庭伦理体验游价值。古民居建筑内部空间构造设计上,体现出极强的封建宗法伦理色彩,主人、奴仆、尊长与幼童依照中国传统儒家的尊卑位序和孝悌伦理秩序,各自安排有独立的生活居所,散发出较为强烈的家族宗法伦理气息。此外,高大的围屋将四合院式的庭院阁楼包围其中,形成极具向心力的家庭院落构造,整体呈现出“以和为贵”的家族文化凝聚力。[9]错落有致,青砖黛瓦的马头墙不但让家族式的庭院风格变得极富层次感,也让房屋整体图式变得挺拔秀美。最具图形美感的古民居建筑内的天井造型,这是兼有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的建筑设计,每当雨季来临时,天井四面屋顶的雨水便从四面八方汇入天井,可谓“四水归堂”,意味着家族老少四季安康。

(3)育人修学教育游价值。闽北先民重视文化教育,很多古民居建筑中配有独立的家塾和书房。作为宋代理学发源地,厚重的文化底蕴让闽北居民将儒家经典训诫与理学教义精髓汇聚于建筑装饰的图案中,赋予其独特的教化功能。例如,明清闽北古民居内的先民就聘请能工巧家在自己书房庭院走廊的木雕中绘刻“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等带有重教求学文化意象的装饰图案,旨在告诫家族后裔奋发读书的重要意义。可以说闽北先民勤耕重教文化具有开发育人修学教育游价值。

(4)民风民俗欢乐游价值。闽北区域是中原汉人入闽的集聚地之一,千百年来中原移民文化同闽北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闽北独特的民风民俗。闽北古民居村落主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建筑雕刻、乡野饮食、戏曲歌舞、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该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以下梅村等古民居聚落的民俗村为代表,保存着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茶艺文化、雕版印刷文化以及很多古老的关于“三雕”技艺的民间作坊,使得游客不仅能够体验当地民俗风情,还能亲自动手参与一些传统艺术加工活动,可以说,闽北丰富的民俗文化样式为游客民风民俗欢乐游提供较为多样素材。

三、闽北古民居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民居旅游作为以回归自然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特点吸引广大游客。当地人民也认识到传承区域文化与利用文化遗产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应,因此,打造具有闽北特色的乡村旅游,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打造彰显古民居文化底蕴的仿真体验游

闽北古民居旅游的开发需要改变过往以静态陈列方式为主的民居博物馆展览模式。在古民居整体风貌的介绍与展示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模式,依照真实性、原生性与系统性的原则,以维系闽北古民居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和历史人文气息,让博物馆内陈设更多关于古民居名人望族的信息资料和关于闽学文化传承以及区域性商贸文化往来的珍贵物品,优化各类古民居场景的设置布局,改变传统依靠导游带队解说的参观模式,更多地在游客参观中融入现代化的科技模拟技术,再现民居历史人物的风雅轶事和家族片段生活的场景。用复活的高保真历史样态,让演艺人员、当地族人,乃至旅游观光者回到名人旧宅居住与工作的场景中,使游客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真实地参与历史人文话题的交流互动,更为真切地体验闽学文化气息浓郁的古村落原居民的生活样态与生态景观,更为直观地接受闽学中理学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感官冲击。例如,闽北古民居游可以引导再现古老的婚丧嫁娶以及祭祖贡祠等重大事件场景,彰显中原移民与闽北地域民居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还可再现关于家族内私塾教学和从事商业贸易等活动的真实场景,展现闽北古村落重教尚学、出仕经商、开拓创业的民俗文化。

2.大力开发关于闽北乡村古民居的民宿游

民宿游是乡村古镇居民利用自家闲宅旧屋,从事以提供家庭住宿为主的多样化服务接待活动,让民居主人与游客同住屋檐之下相互交流,使客人在乡村旅游的进程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10]闽北古村落的民宿游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注重古民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闽北古村落的民居建筑本身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设计,融合北方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文化于一体。但民居历经年代久远,部分民居建筑出现墙体裂缝、屋梁坍塌的现实问题,导致闽北地区部分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处于闲置荒废的状态。而民宿游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对于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民居建筑要依照修旧如旧、适度合理的开发原则,及时给予修缮。要整体规划参观线路,合理利用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文化旅游价值。

其次,将民宿游的精心设计作为闽北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除了依靠仿古复古的建筑民居设计吸引游客外,还要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风味的餐饮与自然居住氛围,以求保留和传承闽北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精髓,用最大化保护性经营方式来设计古村落民宿游的待客之道。

最后,古民居游是基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村旅游,由于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民居建筑布局和空间设计展示了地域性居民生活习性和文化体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闽北民宿游设计应该突破居住感受同质化的问题,重点从建筑规划选址、房屋结构功能、庭院空间布局、建筑内外装饰等方面入手,向旅游观光者进行深入地剖析和解读,让闽北民宿游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品牌项目。

3.推行闽北古民居主客互动式旅游新业态

古民居旅游开发应该从传统的静态观光游向现实动态发展的体验游转变,更多地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创造出更多深层次、高水平的体验开发业态模式。不但能够力求维护闽北古民居遗存历史信息的完整性,还能保持闽北古民居原生态的传统生活样态,延续着古民居文化的传承。谨防出现古村落的“空置化”和“商业化”的不良发展势头。原居住民要更多地以社区文化的形式发展主客互动的旅游业态模式,而在旅游经济运营问题上,可以让古村落的遗民通过古民居遗址资产入股的方式,参与古民居旅游开发,让游客通过与古村落居民的交流互动,参与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凭借修复和仿造的古民居生活设施和器具,游客能够更多体验闽北各村落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性。通过此种主客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让更多的游客去品味和了解关于闽北地区各古村落的民俗文化、家族习性以及名人轶事,让游客产生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猜你喜欢

闽北古民居古村落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培中古村落文化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