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理念引领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2022-03-17高亦展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质高质量体育

高亦展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中国正经历着百年之未有的大变革,学校体育也进入深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体育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未来改革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做了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具有里程碑意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未来教育的发展要紧紧围绕高质量的思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些文件的发布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理念、扩展了空间。根据新发展理念的指导,本文试图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体育教育环境、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领域展开研究,深入探讨学校体育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背景及逻辑要素解析

(一)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背景

“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是对经济领域的描述;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更加公平更有质量诠释了下一步教育的发展方向;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这一论断囊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至此,“高质量发展”不再只关乎经济发展,而是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在新时期的全方位的发展战略目标。学校体育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健康的促进作用,筑牢基石,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逻辑要素解析

1.教育高质量发展辩证关系

“高质量”和“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词”。高质量是跟低质量来比,要求有质有量,具有全面性,发展是跟未来比,有量变也有质变,具有持续性,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有质、有量、有持续性的发展。质量是教育的基石,没有质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不是高质量发展;持续是教育的关键,质量应是可持续的,我们所追求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应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在量的发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而结构、功能和性质优化更新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说明学校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

2.宏观层面: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先后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国教育大会”等国家战略和重要会议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了相关安排。健康中国建设这一时代使命,既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动力也是发展的导向。

3.中观层面: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家庭、社区体育发展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家庭体育在青少年体育兴趣、健康意识的培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体育锻炼中的代际关系具有正向相互影响,喜欢体育锻炼的父母往往孩子也有非常强的体育锻炼意识[1]。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康水平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可带动整个家庭体育的发展;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又会影响下一代,学校体育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和学校体育相比,社区体育发展较为缓慢,在新的形势下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学校体育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社区体育相辅助的发展模式,二者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和谐发展。

4.微观层面: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的才能、兴趣、道德素质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而在这里体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实现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

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因

(一)学生身体发展状况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偏离

《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8》中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现象在中小学生当中持续存在,肥胖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学生中持续上升。2018年发布了第一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睡眠不足、近视和肥胖是较突出的问题[2]。从1985年到2014年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在我国一共进行了7 次,在5 次测试中体质状况一直都处于下降状态[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青少年体质状况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老大难”问题。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政策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对于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尤为重要。

(二)体育教育环境与协同育人机制的偏离

在现实生活中,每每提及学生健康体质状况下降,学校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不能把目光单一地聚焦于学校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可操作性差以及教育体育管理部门的高度不协调,致使体育资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影响了国民体育参与率,尤其是青少年体育参与率。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影响下,家长关注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智育。研究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家庭认为家庭体育活动很重要,但是在实际行动中经常陪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家长还不到二成,这说明多数家庭对体育锻炼的重视性不足[4]。家庭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连接枢纽,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导致体育教育空间衔接不足。

(三)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与运动技能学习的偏离

长期以来,经常听到“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没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从小学开始学习篮球运球、传接球技术,初中高中也是如此,到了大学还是在学篮球运球、传接球技术”的无奈,这种低效、无趣、简单重复的体育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素养的形成,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和逻辑性,“大中小体育课程都是各管一段、各谋发展”,衔接性差,内容低级重复,未能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逐级递进、内在统一的完整课程体系;二是受“学生要学很多运动项目才是全面发展”思维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宽泛,不能进行深入学习。三是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的特殊性。不能像学习英语,可以把词汇量看成是日积月累一个一个掌握的过程,一项运动技能的习得一般需要在具备一定身体素质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系统、专业的指导和刻苦、自觉的练习才能形成,从小学到大学能够掌握1-2 项运动技能就是很优秀了。

(四)体质测试工作和目标达成的偏离

《纲要》提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成绩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量化指标清晰明确,指导性强,意义重大。但是,当下学生体质达标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国家的真实意愿有很大偏离,引发深思。一是达标目的歪曲化,国家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工作的本意是引导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在现实中被曲解成国家对学校的“要求达标”、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达标”,由引导性变成了强制性、由自愿性变成了被迫性。二是达标成绩失准化,体质达标成绩是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反映,是了解学生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现实中数据的作用被扩大了,常被用来评价学校业绩,有些地方还和政府业绩相挂钩,但数据是学校自己测、自己整理、自己上报,最后用来评价自己,难免失准。三是成绩评价失效化,数据上报后只反馈一个不及格、及格、良好或者优秀的总体评价,缺少个体情况或者单项成绩的详细反馈,学校最为重视的还是“总分达标比例”,一番工作下来,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力量、耐力、速度等各项素质的情况,又何来指导意义?

三、新理念引领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展望

(一)凝聚共识,助力国家政策落地生根

纵观历史,国家出台了很多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彰显出党和政府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视与关注。从2007年5月到现在,先后颁布了7 个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文件,其中3个从宏观层面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另外4 个则是直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尽管这些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但是政策落地效果不明显,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仍然面临着淡化、边缘化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执政部门注重传达和普及、强化认知与认同、加强监督与考核。弥补“健康中国”战略中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长效机制的不足,加强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驱动力,圆满完成《纲要》提出“达标优秀率 25%”的具体目标。

(二)协同育人,发挥学校家庭社区联动互补功能

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之际,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了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学校、社区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三个主要场所,家庭是培养学生最初体育运动兴趣的地方,学校是学生全面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地方,社区是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地方。《纲要》提出要建立全方位、多方面参与健康卫生体系,打破以往青少年体育由学校独揽的怪状,让社会力量、家庭力量也投入到学校体育发展中来,扩大学校体育的发展场所,同时学校体育也加入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为其提供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联动发展,达到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学校化[5]。在联动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学校第一负责人、家长和社区领导的体育认知水平、充分利用“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契机、积极搭建家校社合作平台。

(三)遵循规律,推进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要遵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基本理论,从基础、提高、拓展三个难易层次入手确定课程内容体系[6]。在构建过程中,明确各个学段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以及难易程度,即各学段要学习什么、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以及要达到什么程度。学段之间应该是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即上学段是为下学段做准备和打基础,下学段是上学段的拓展和提升。按照“学会、勤练、常赛”的教改模式,在各个学段有序推进,帮助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最终实现帮助“学生掌握1-2 项运动技能”的目标。“体育走班制教学[7]”作为一种积极的尝试,已于2017年在全国60 多所不同类型的中小学进行试验,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希望能够尽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四)精准实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效能

一是加大宣传,重新审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体育中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二是确保测试工作组织有序,数据上报精准。在体质测试工作中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避免进入“自测、自报、自评”的逻辑“僵局”,尽快形成第三方测试、第三方上报、上级评价、自己提升的新机制[8]。三是精细分析,发挥测试数据反馈作用。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班主任、体育老师、家长及学生本人,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让学校、班级和家庭多个主体参与到学生健康管理中来;数据分析全面深刻,从总体进行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级评定,个人与班级、年级对比分析,给予测试者鼓励或警示作用;测试数据的强、弱项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个人锻炼方案。

猜你喜欢

体质高质量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