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理念下民办高校体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2022-03-17马昆厦门工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民办高校

马昆 厦门工学院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中深入“体教融合”理念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有着重要意义[1]。9月21日,教育部转发《中国教育报》文章《深化体教融合的路该怎么走》,进一步肯定了“体教融合”理念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办高校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进入民办高校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要求下降了,反之,民办高校的学生不仅要求有高层次的专业化水准,还要求其有着健康的身心状态。“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也为民办高校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体教融合”理念的释义及其发展落实的必要性

(一)“体教融合”理念的释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体育在人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迭代,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体教融合”理念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也随之应运而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2]。我们要意识到“体教融合”并不意味着“体育”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还包括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好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终实现推动人民健康发展的目的。其次,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体育学科与教育学科在思想、理论方法上的全方位融合,将全社会带动起来,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的体育教育事业上来。作为新时代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体教融合”理念的落实要从两个方面开始,一是要充分认识竞技体育在我国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思考其余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探究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实现路径,思考提高我国优秀体育人才竞技能力的办法。在这样的要求下,“体教融合”理念为高校的体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体教融合”理念在学校体育改革中落实的必要性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曾提出过与“体教融合”相似的发展理念,也就是“体教结合”。当时,我国正值高考恢复的初步阶段,许多制度尚不成熟,一方面,为了让高考成绩可以更快提升,许多学校开始降低体育课课时,让学生主攻学业,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学生训练时间、训练难度大大提高,挤占了许多文化课学习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与教育遭到了严重的割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展开了一些活动,例如在一些高等院校中招收一些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的学生。然而,两个部门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难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及其超前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体育事业与教育事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减少,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直到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仍存在一些薄弱点,多数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学校忽视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问题的存在,以及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都促使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充分发挥“体教融合”理念的效能。

二、“体教融合”理念下民办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正在不断推进,民办高校中学校体育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体教融合”理念下,要想实现体育与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民办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发展,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限制因素[3]。

(一)观念限制

虽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展开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学校或是家长、甚至学生自身都将学习当作是第一要务,认为所有事情都应该为学习让路,忽视了体育教育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体育教育事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到了大学,尤其是部分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学校教育资源多数都倾斜到专业文化课上来,部分体育设施都没有配备齐全,场地环境较差,这些都无法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需要。虽然,已经提出了“体教融合”的理念助力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但要想真正高质量地完成学校体育改革工作,充分发挥“体教融合”理念的效能,目前仍受到“重文轻体”观念的限制,民办高校体育改革还有很需要走很长一段路[4]。

然而,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民办高校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性的竞技体育能力的培养,希望在短期内掌握多种技能,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在重视体育教学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社会上对体育专业人才存在着体育生就是没文化的刻板印象。在民办高校体育改革工作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缺失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2021年7月关于“体教融合”理念的一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中大都存在着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空缺的共性问题,在部分高校中。其人文修养必修课中仅有语文一门,选修课供学生的选择也寥寥无几,且对这些学生并不做强制要求,这就造成了体育专业学生在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形成的道路上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无疑限制了“体教融合”理念的落实。

(二)师资力量限制

当前许多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障。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民办高校中的体育教师由外聘其他学校退休的体育教师以及一些全职、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本科学历教师占绝大多数,补充部分研究生学历教师,部分学校有少量专科学历教师,教师团队整体学历水平要略低于其他专业教师[5]。其次,在民办高校中,体育教师的职称设置不够合理,高级职称较少且多数为返聘的退休老教师,年轻教师多为讲师或者助教,年轻教师晋升压力大、晋升渠道少,教师教学动力不足,这也是当前民办高校体育急需改革的地方。在北京体育大学发布过的一份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民办高校配备的体育教师数量要原低于公办大学中的体育教师数量,这就造成民办高校中的体育课数量整体不高,但体育教师课时平均偏高的现状,多数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并且,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多数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究教学活动的创新实践路径,这也是民办高校体育改革工作的一个痛点。

(三)制度限制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校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但制度的不完善仍然限制着体育工作的发展。自我国恢复高考以后,教学评判标准就集中到学习成绩上来了,在民办高校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最终评价标准大多集中于学生专业文化课的成绩高低,用专业文化课成绩来反映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成果。在民办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学校更加注重对一些文化专业课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考核。因此,要促进体育与教育的充分融合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考核制度,为民办高校改革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持。

(四)课程设置的限制

以比较发达的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民办高校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下其办学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直到今年,上海市部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时间设置仍不能满足规定标准,在其中,大部分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仅为1.5 个学年,低于公立高校两学年的水平,且理论课时不足10%,不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并且,在先关课程模式设置上,民办高校多为普通的体育课,相较于公立高校体育教学授课形式来说模式较为单一,且课上人数较多,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的保障,且民办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上由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希望在短期内实现基础竞技体育技能的养成,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够合理,整体课程设置范围较为宽泛,且课程之间联系较弱,整体实践性不强,这也就限制了“体教融合”理念在民办高校体育改革工作中的落实。

三、“体教融合”理念下民办高校体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对“体教融合”理念的认识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将文化课水平当作评判学生的最高标准,较少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些民办高校中,学生体测成绩只要达到50 分就可以顺利毕业,大大降低了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忽视了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在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到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就像清华大学提出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样的学校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6]。

因此,民办高校也要借鉴类似优秀高校的相关经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办高校要充分意识到“体教融合”理念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文化课的结合,而是需要体育与教育的充分融合,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首先,学校要转变“重文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健康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重视学校体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紧紧把握好国家政策为民办高校体育改革工作带来的优势条件,加强管理理念、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要让学生自身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相较于公立高校来说,还有这一定的差距,对自身发展认识比较迷茫,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来做一定的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应在日常的学校体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意识体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体育,学会热爱体育。在体育教学以外的时间,民办高校也要推动校园社团的发展,让学生在体育课后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充足的发展,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再次,相较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负责体育工作的部门较少组织大型的体育活动,且对相关体育活动的宣传较少,民办高校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渠道少。为解决类似问题,民办高校先关体育部门应该多组织一些可以提高学生相关知识与身体素质的体育活动,并真正落实到位。并且利用好学校的官方媒体账号,通过多渠道向学生传播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树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

(二)优化体育教师师资结构、加强教师培训

当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多以聘用公立高校的退休教师以及一线专业人员兼职为主,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晋升渠道狭窄,缺乏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民办高校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吸纳更多的专业化人才来民办高校任教。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保障体育教师的相关权益,确保民办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待遇与公立高校教师基本持平,保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基本的福利待遇,使得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与公立高校体育教师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以此吸引更多的体育教育人才来民办高校任教,以此缓解民办高校教师短缺问题。改变现有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状,营造更加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

当然也要提高行业门槛,要提高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占比。对于已经在教师队伍中的学历较低的民办体育教师,学校要定期展开培训、选择优秀教师进修,不断帮助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提高高校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三)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以及学生综合表现评价体系

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改变教师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的状况,民办高校需要在现有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成绩与体育活动表现情况占比,提升学生体测成绩合格分数,推动学生重视体育课、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带动学生积极地锻炼;其次,将学生的最终体育成绩以及体育竞技活动表现状况、获奖情况与体育教师最终考核评价情况、福利待遇相挂钩,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手段、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不断为学校体育课堂引入新的体育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完善课程设置

为了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理念在民办高校体育中的落实情况,学校应该改进现有的课程设置,增加体育课在学生培养计划课程中的占比,使之与公立高校课程设置对齐,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并且,应该增加体育课程中理论课程的占比,使之与教育部规定标准相符,让学生不仅参与了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还能让学生了解所参与的体育活动背后的文化知识,使学校体育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并伴随其一生。其次,民办高校还应该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让学生有多样的选择,而不仅仅局限一两种体育活动,要让学生在课程中体会到乐趣,让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中发展。在“体教融合”理念下,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与教育的充分融合,还需要在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学校“育人”的基本作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当前民办高校体育改革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需要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民办高校要在“体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经验,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学校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民办高校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