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22-03-17李海峰王道君王美舒邢新丽

教育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核心技能

李海峰,王道君,王美舒,邢新丽

(青岛农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山东 青岛)

一 引言

体育素养最早是由英国学者Whitehead提出的,随后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与“核心素养”概念相关的论述[1]。通过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主要是透过国家、社会这两个视角,国外主要强调体育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身体的运动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包括体育的相关知识,也包括身体运动的技能。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学科课程也开始借鉴国外优秀研究经验,积极开展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各学科整体发展的价值与路径的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课题组致力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于2013年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历时3年于2016年公布了相关研究成果。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具有个人和社会双重价值。体育核心素养从属于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目前公认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三个维度。它涉及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六个要素,各学段根据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特征,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学者们还一致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不仅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也肩负着育人之大计,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精神的重要渠道。

当前,在“立德树人”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背景下,相较于其他学科的“说教”,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优势。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具备适应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 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需求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成为重要的德育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使每门课程都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全方面、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高等教育必将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的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的思想现状令人堪忧,存在目标迷茫、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盲目崇外等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奉献精神和进取的精神。

2020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纲要还指出,必须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深入地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利于提炼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基因和文化元素,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实现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思政体系,形成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效应,将更高层次的精神引领渗透到知识、运动或活动中去。21世纪新的课改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这三方面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的思政教育素材,并将此渗透到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的去,这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执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途径。

三 课程思政与大学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融合的具体内容

(一) 体育文化是培养科学思维和文化底蕴的基础

体育文化历史、运动竞赛规则、体育运动基本常识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武术、跆拳道、柔道等的抱拳礼和鞠躬礼,篮球、排球和足球等的运动员入场和退场仪式等,都是体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自我约束、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竞赛、感谢观众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体育项目的历史文化、竞赛规则和运动常识,才能对该项目产生了解的兴趣和学习的冲动。竞赛规则约束着参与竞赛双方的言行举止,为竞赛的公平公正开展保驾护航,规则的约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高水平运动员的健美体魄和高超的运动技能,从健康美、形体美、动作美的角度冲击着观众的眼球,体育审美观的树立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体育精神的培养,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女排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核心,扎实苦练,无畏无惧,顽强战斗、勇敢拼搏,同甘共苦,团结奋进,勇攀高峰是女排精神的总概括。这种精神与现今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有着鲜明对比。“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口号诠释着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北京冬奥会大幕已经拉开,“双奥”风采,处处绽放。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是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中国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冬奥会如期举行,践行了大国之诺。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的交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自信。

不同的体育项目中蕴含着不同的科学知识,例如足球的射门、篮球的投篮、台球的击球以及赛事的策划与组织等包含着物理和数学相关知识,大学生利用所学学科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过程就培养了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运动安全和健康常识是科学运动的前提,具备安全意识和健康常识的大学生能够在安全运动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和饮食方案,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目的[3]。急救常识更是体育课程中重要、必备的内容,学生在校园中受到的严重外伤有一半以上来自体育运动,主要是由于体质差异、好动好强好胜、缺少保护、场地器械不标准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体育课的自救与急救常识,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置体育锻炼中的各种意外事故,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健康,而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人们希望得到科学、安全、有效的运动指导,准确地将运动科学的知识传递给大学生,不仅让学生自己健康,还要让他们走在传播健康的路上,能够让别人健康,为他们构建健康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 基本运动能力是构建健康生活习惯的前提

基本运动能力,如同数学的加减乘除、英语的单词一样,是学科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包含基础体能锻炼和运动技能学习。基础体能指的是综合身体素质,是体育运动的基础,基础体能练能够保障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拥有专项需要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时根据基础体能表现的数据了解自身运动能力的长处与短处,有效评估自身的运动水平,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帮助。运动技能指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活动能力,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条件。大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这类学生根据身体的优势选择运动项目,如个子高、弹跳好的学生喜欢打篮球,跑得快、身体灵活的学生喜欢踢足球,身体协调、柔韧好的学生喜欢健美操等;另一种是被动学习。这类学生没有什么优势,选择什么项目都需要克服自身劣势,寻求突破,如协调性差的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健美操运动来提升自身的协调能力,体重超重的学生通过减脂课程来调节脂肪比例等。运动参与是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之首,具备了基本的运动能力后如果得不到提升,就会渐渐失去对这项运动的兴趣[4-5]。

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生活习惯、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和引导,除了依靠高校体育课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体育活动来实施。大学生活不仅仅只有课堂学习,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校园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外延升华,不仅有体育社团、运动队,还有各种校园体育比赛,它们为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生活体验,多数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间能够完成运动技能提升和运动参与,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体育课的缺失、学习压力的增大、实习与毕业的压力,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会有所流失。因此,体育情怀的培养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 塑造体育人格是实现思想与品德升华的目标

竞赛是体育项目交流发展的一个途径,只要竞赛就要分出胜负,我们在培养运动员精湛技艺的同时,还要注意竞赛道德的培养,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做到胜不骄傲,败不气馁,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集体项目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遵守体育道德的比赛,才能真正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成绩。精湛的运动技能固然重要,良好的道德作风同样令人尊重。例如,兴奋剂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际体坛,成为难以治愈的一大顽症。我们都知道使用兴奋剂是不道德的欺骗行为,而有些教练员、运动员、甚至是官员为了成绩和利益,背道而驰,使用违禁药物与非法方法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胜,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竞赛的体育道德。体育道德与社会公德一脉相传,运动员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体育人格是指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质品格,比如不怕苦累、知行合一、知规守则、勇于拼搏、团结向上等。体育人格与体育道德是在熟悉了解运动项目后,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体育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和学生参与竞赛而逐渐形成,对激发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动机和培养运动习惯有着积极影响。

只要是比赛就要分出胜负,就会存在竞争。无论是比赛的组织者还是参赛运动员,他们都能够从竞赛组织、策划、参与、服务中积累到参与、努力、成功的经验,每一次成功或突破都是一次自我提升,通过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进而激发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在参与比赛或服务比赛中,各环节不同的体验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将所学的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比赛实践中,巩固所学。所以大学体育工作要做好课内外衔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运动实践、竞赛服务、各类比赛的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提升运动技能,组建运动队,培养竞赛服务团队,在团队中各司其职,在合作中解决实际遇到的复杂问题,最终形成学习经验和个人能力。让大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转换,只有适应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才能适应社会不同环境的切换,在社会生活中立足[6-7]。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要从传统的“教授”发展为“教育”,高校体育的目标是传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和科学运动的知识,通过身体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体育基础文化、基本运动能力发展、体育人格塑造三个维度。其中体育基础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历史、中华体育精神、运动竞赛规则、体育运动基本常识,是大学生了解体育文化、尊重体育项目、学会健康运动的基础;基本运动能力发展包含基础体能锻炼和运动技能学习,是大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科学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和引导的前提;塑造体育人格是实现思想与品德升华的目标,是大学生由体育行为升华到个人品格,在实践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回报社会,提升个人自信,不断完善个人品格的过程。整个高校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遵循知识学习体验—概念—思考—行动的积累到升华的规律[8]。

四 大学体育课程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实践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都是交流、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次课开始部分讲授学习课堂礼仪文化,提出教学常规要求,使学生了解体育课堂礼仪制度,学会规定场景下的课堂礼仪实践,以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运动健身的前提是保证运动的安全性。通过强调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重要性讲授使学生对运动前动态热身、运动后静态牵拉理念有深刻认知,并能够自觉地在运动实践中运用,以培养学生科学锻炼习惯,防止运动损伤。强化体能练习,培养运动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能水平和健康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运动技术技能学练,使学生对反复学练过程中的坚持、坚强和坚定有深刻认知,并能够在动作学练过程中,自觉地的实践,以提高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学练态度。健美操规定套路自编的学习是规定套路学习的前提下,将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按照队形的变换原则进行队形设计创编,整个创编过程需要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团结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体育课程肩负着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重任。想要真正解决体育课程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创新教学模式,寻找新的突破口。

猜你喜欢

思政核心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