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竞赛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述评

2022-03-17杜焱蓝彩虹

教育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竞赛研究生创新能力

杜焱,蓝彩虹

(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一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世纪,全行各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愈加紧迫”。研究生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代名词,因此加强对研究生基础创新能力的培育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疑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近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其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培养现状、评价机制及培养途径等方面,其中以培养途径为研究热点。学科竞赛是众多学校培养研究生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其培养功效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严薇等(2008)认为学科竞赛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1];刘长宏(2011)和孙爱良(2012)都认为,学科竞赛是培育创新性与实践的最高效教育载体,对磨炼与提升学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和学科学术论坛”。由此可见,学科竞赛作为一门全新的创新教学形态,已具有了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独特创新性教学功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就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相关文献梳理,以期为开展系统而深入的后期研究奠定基础。

二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研究

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无论是从总体调查情况分析,还是从单个专业研究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较低。孙燕(2006)曾针对全国三十四个国家重点高校八十四个博士后的导师进行了调查,在发现他们所列举的“博士生的主要问题与缺陷”的主要表现中,发现“创新能力和意识欠缺”处于第一位[4];李萍(2014)通过对贵州省五所高校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依然不高[5]。任桂婷等(2009)对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表明,普遍存在创新能力欠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6]。胡桂云和简二领(2020)以安徽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研究生为例,研究发现该校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仍然较少,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7]。在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水平严重不足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又提出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如学者董泽芳(2009)认为科研实践参与程度偏低、学术论文被引次数较少、原创性能力不强,这三个方面都表明了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落后低下[8];袁本涛和延建林(2009)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研究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原创能力不足,体现为创新意识较差、参与创新性研发机会较少、有一定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较少[9];耿浩然(2010)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存在着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均不多、原创性研究成果稀缺等问题现状[10]。

三 关于学科竞赛的内涵及功效研究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学科竞赛概念与内涵均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如尹仕和肖看(2009),张姿炎(2014)和薛永兵(2016)都认为,学科竞赛就是建立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实践的基础上,由赛场组织者提供竞赛题目,学生以单独或组队的方法在规定时段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相应问题,再经过学生自主工作和团体合作来实现比赛规定的目标任务[11-13]。但在其作用和功效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科竞赛具有多个方面功能。鲁保富(2005)认为学科专业竞赛可从强化学院的组织纪律性、催生良好学习氛围与环境、激发学习动机等方面来推动高等院校的良好学风建设[14];李娟和刘洁(2012)认为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推动高等院校良好学风建立、课程变革、课程内容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5];刘梅娟等(2013)认为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16];杨志东和陈小桥(2016)认为学科竞赛在推进学校教学实施变革、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应用基本素养和自主动手才能等重要方面,具有难以取代的作用[17]。孙凯传等(2017)认为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际动手能力,是高等学校课堂内外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综合应用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才能、剖析问题和解决的才能、创造思维技巧、实践应用能力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郑冬梅和丁潘潘(2018)认为学科竞赛有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应用素养、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激情以及进行知识实际运用的转变这四个方面的目的[19]。韩忠华等(2019)认为学科竞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力和学术研究团队凝聚力的有效途径[20]。龚雪飞和胡莹(2020)认为学科竞赛的价值在于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促进专业培养反思、丰富专业教学方法[21]。综上可见,学科竞赛的作用和功能不但体现在促进学风建设、课程教学、专业培养、研究团队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学科竞赛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 关于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

学科竞赛成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国内学者的共识。近年来,围绕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竞赛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建设、完善学科竞赛机制的具体对策等方面形成研究热点。

(一) 学科竞赛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

李国锋等(2013)提出了以课程教学为基石,以竞赛项目为载体,以技术训练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训练培养模式[22]。汪和生和吴达胜(2013)针对理工科提出了改革专业核心教学、完善竞赛实践平台、组建竞赛社团、建设竞赛辅导队伍、训练竞赛团队等五大环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3]。林晓(2015)曾提出基于创新竞赛的“三个基点、两种路径”培养新模式[24]。宁晓晓和张恒军(2019)针对文科改革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重制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创新培养模式[25]。马小琴(2019)提出了以第一课堂、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竞赛项目、技术实践实训为基本点“三位于一体”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第二课堂、科研团队对学科竞赛的作用,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有效途径[26]。贾花萍(2020)提出了“学科竞赛+双创”的创新性社会实践能力训练模式,通过学科竞赛双创化、专题讲座、社团及兴趣小组等途径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7]。

(二) 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探索

孙健伟(2012)提出要在做好组织推广工作增强教师以及学生对学科专业竞赛内容的了解、建立健全学科竞赛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赛积极性、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应用能力、增加资源投入、完善学科竞赛运行保障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作用[28]。李扬帆和田苏宏(2015)以数学建模比赛活动开展为例,认为在培养硕士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将数学建模比赛活动开展贯穿于硕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程,创办交叉学科数学建模学生论坛、依托新媒体平台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尽可能多的研究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完善数学建模竞赛体制,提高竞赛命题的质量,让学生真正去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学科前沿问题[29]。吴韶波等(2017)认为借助学科竞赛进行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首先就需要明确学科竞赛在研究生创新性培养中的重要位置,将活动和实践工作环节有效融合,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爱好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并激励学生更多地开展主动思维,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0]。史耀媛和李昱良(2018)认为为了增强学科竞赛的综合效果,应当改革研究生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估制度;优化学科竞赛中的资源配置,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校友功能,增强学科竞赛的社会影响力[31]。李向东等(2020)建议将学科竞赛内容融入研究生教学和将研究生纳入本科生学科竞赛团队,积极探索并尝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式[32]。同时,建议利用学生例会制度、技术交流、公开演讲、举办比赛等活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学科竞赛活动的过程管理。张翔等(2020)提出在科技竞赛助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科技竞赛与课题成果、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学生兴趣驱动与比赛荣誉、竞赛活动和研究成果转化等关系,以研究生为中心,以研究成果产出为导向,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与训练,才能更好发挥出科技竞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促进作用[33]。侯海良和陈洁(2020)提出校内学习与虚拟网络“内外融合”、虚拟网络和学科竞赛“虚实融合”、公司实际和校园教学“动静融合”、创新项目和企业实践“标本融合”的学科竞赛训练内容和校企互动、跨专业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的学科竞赛培训过程,以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34]。

(三) 加强和完善学科竞赛机制建设的对策

傅怀梁和管图华(2013)认为应通过培养方案、规章制度、营造氛围、建立梯队、资源平台等途径来提高学科竞赛水平[35]。孙爱良和王紫婷(2012)认为高校可以从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施第二课堂培养、组建科研团队等方面构筑好学科竞赛平台[3]。徐振珍(2020)提出从思想、宣传、展示等方面来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和管理[36]。尹彩霞等(2018)明确提出和建立了环境平台化、师资多样化、团队梯队化、奖励机制化、成果项目化的“五化”有效机制,以更好发挥学科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37];李晖等(2017)提出从宣传、指导队伍、参赛团队、物质基础、奖励机制等方面来健全学科竞赛保障体系[38]。方刚和肖亚东(2018)从管理部门、加强宣传、指导队伍、激励机制、人才培养、训练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学科竞赛管理的具体措施[39]。花会娟和郭建锋(2019)提出应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后勤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完善专业竞赛平台建设,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水平能力[40]。许达志等(2020)提出了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竞赛体系、加快课程改革、实现多主体互动、要求全方位保障的加强学科竞赛平台建设的改革建议[41]。余科义和柴凤兰(2020)从竞赛校本教材、竞赛训练课堂、双创导师队伍、思维训练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学科竞赛实践平台建设,为高校培养双创人才提供参考[42]。

五 学科竞赛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理论界学者对学科竞赛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第一,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普遍发现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第二,学科竞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一个重要培养机制或手段,对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一定重要性。第三,学科竞赛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第四,要使学科竞赛稳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实施学科竞赛体制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学科竞赛良好实施和运行的机制,使得学科竞赛更好发挥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通过梳理也可发现,虽然学者们在开展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在以下四个方面还需要拓展研究:首先,研究生创新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评价是一个难以统一认识的判断问题,不同的学科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现有的研究较少反映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评价差异。其次,研究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学科竞赛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却很少研究两者的机理与机制分析。第三,商科类研究生学科竞赛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大多集中于从理工科类专业来探讨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而从文科、商科类专业出发的却很少。最后,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从本科生的角度来探讨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忽略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为弥补上述研究不足,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可以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推进。首先,对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加以构建不同学科体系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创新能力内涵的合理界定,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创新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其次,进一步强化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研究。将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探讨学科竞赛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和互动机制,为高校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第三,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从学科内涵出发,制定更适用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模式。最后,拓宽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的研究视角。不仅要从本科生角度,更要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角度拓展研究样本,这样才能做到研究结论全面客观。

猜你喜欢

竞赛研究生创新能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