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导向的课程属性与考试方式匹配探讨
——以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统计学》课程为例

2022-03-17谢昕张光进田家华

教育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结业汇报考查

谢昕,张光进,田家华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一 引言

在大数据、精细化管理时代,公共管理事务对从业者的统计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高校,在学生统计技能培养和统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1]。课程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是指挥棒,决定了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是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2]。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属性和学习要求,不同的考核方式也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考试方式匹配课程的属性,考试目的才能够达到。本文以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统计学》课程为例,探讨其考试方式的设计。

二 课程考试目的

课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的一切环节都主要服务于这一目标,课程考试也不例外。概括而言,课程考试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兴趣是学习最持久的动力;二是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据此进行反馈和查漏补缺;三是引导学生重视对课程知识的运用,包括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四是给学生一个公正的学业评价,这事关学生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求职前途等[2]。一门课程的考试应兼顾到这些考核目的的实现。

三 不同考试方式的特点

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考试方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结业论文、专题汇报、操作演示、平时小测验等方式,这些考试方式有不同的特点。

闭卷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运用普遍的考试类型,这种考试的试题一般有较固定的形式和结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答题,不可以看课本和资料。它适合考查应试者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由于闭卷考试独立完成,所以学生对评定成绩的公平感一般比较高;但由于试题形式固定、考试时间有限,较难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闭卷考试常常有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性质,故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也不高[3]。

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在考试时间、独立完成等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开卷考试期间,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资料和课本;二是开卷考试的试题和答案一般不能从课本或者资料上直接找到。这种考试适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基本应用能力,但试题内容的预先设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探索学习的兴趣;此外,由于一般不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容易让学生忽视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记忆,甚至课程结束了对某个基本概念还不能准确地进行阐释。

课程结业论文是要求学生在课程学时结束后,根据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者完全自拟的题目,运用课程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学习成果,任课老师据此作品给学生一个课程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有利于结合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这种考试是学生在私下完成的,甚至有学生找“枪手”代劳,不一定能反映学生本人的真实学习情况;加之课程论文的评分往往比较主观,学生对课程成绩的公平感可能不高。此外,这种考试方式和开卷考试一样,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掌握。

专题汇报在课程学习成果提交形式上和课程结业论文比较类似,但增加了汇报研讨和点评反馈的环节。这种考试方式除了具备课程结业论文的优点外,还能锻炼和考查学生的汇报文档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专题汇报是小组完成,还能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更重要的是,汇报研讨和点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老师也能及时指出作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为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尽管这种考核方式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和课程结业论文考核方式同样的问题。

操作演示是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现场进行任务操作,老师根据任务执行表现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很难造假,实际操作训练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也比较直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比较高[4]。但这种考试方式对考场条件有特定要求,比如要有操作设备或者大量计算机等;此外,每个应试者的任务难度要大致相当,否则容易造成把考试变成一种“碰运气”的游戏。

平时小测验是课程进行过程中针对近期教授的知识进行的阶段性测试,其试题量一般不大,题型也比较少,各阶段测试的知识点相对独立。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保持持续的专注,避免期末考试前突击性学习,对于学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有预警作用[5]。但这种知识点碎片化的考核方式很难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体系化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四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统计学》的课程属性

《社会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搜集、整理、分析、呈现社会生活中人类行为数据资料的能力,发现社会运行规律,帮助个人或组织推论未来情况,并做出适当的决策。该课程既有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也有这些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实际社会生活调查研究中的应用,还有关于数据分析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这些原理和方法如何正确地应用于社会调查研究中,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借助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深度化的研究,得到明确可靠的分析结论。

由上可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社会统计学》既不像纯理论的课程,例如《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也不像纯应用的课程,例如《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创编与排练》等,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而言,《社会统计学》课程既包括理论,也包括实践,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且稍侧重于实践的课程。

五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统计学》课程考试存在的典型问题

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要求的提高,虽然一些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社会统计学》课程考试中进行了一些革新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些高校的《社会统计学》课程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涉及的一些数据处理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在考场里手工计算完成,这与该课程知识的应用场景和社会现实差距太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社会调查与统计离开了统计软件会寸步难行。这种侧重理论考试的方式导致学生忽视对统计软件工具的学习和使用,造成课程学分拿到了却在现实中不会进行具体统计分析的情形,动手能力比较弱。

考试方式单一导致考试目的顾此失彼。有些高校认识到了《社会统计学》课程传统的侧重理论考试的弊端,就采用了其他形式的考核,例如课程结业论文、专题汇报或者上机操作演示等,但课程结业论文方式难以杜绝学生作弊,专题汇报容易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上机操作演示可能由于任务难度不同造成成绩有运气成分等,这些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较全面地实现考核目的。

考试主观评分粗略化导致成绩公正性不足。《社会统计学》课程考核中,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涉及的主观题,或者采用课程结业论文、专题汇报等考其他核形式,一般都是由老师主观评分。此时,一些任课老师根据对作品成果或者答卷的大致印象给一个总评分数,由于总体性评价往往存在“晕轮效应”,难免会因为对象的某个缺陷或者某个亮点而给出了过低或者过高的评定成绩。

六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的设计

基于《社会统计学》的课程属性,采取以下多重组合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平时测验。根据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将相对独立的基础知识点编制成多个单元测试题,试题难度要中等偏下、答案应不易在书中直接找到。教学过程中可依据进度开展多次此类小测验,作为课程学习平时成绩并计入最终总成绩,其在最终总成绩的占比约15%为宜。此种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对课程学习的持续关注。

小组专题汇报。在课程开始阶段,任课老师可以列举该课程知识应用的系列热点专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在课程进行中,学生自愿组队完成其中的一个选题研究或者自拟的选题研究;在课程进入尾声时,由小组提交选题研究报告并互换文本研阅;然后各组进行PPT汇报,汇报时其他学生可自由请教、质询或者提出建议,任课老师给予具体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及时纠正报告中对知识理解和应用可能存在的错误。这样的小组专题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钻研精神,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和宽阔的视野,老师的点评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和正确运用方法有巨大帮助。在给小组专题汇报评定成绩时,由于汇报时的充分讨论,该项作品的亮点和不足会比较全面地显露出来,老师基于汇报文档和汇报表现给出的成绩也会更加客观,此项考核成绩宜占课程最终成绩的15%左右。

上机操作演示。在课程结束后尽快安排上机操作考试,上机考试每个考生面对的题数应该相同、各类题目考查的操作技能应该大致相同,但题目的内容和所用数据应该不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操作分析,在单独的实验文档上写出操作过程、分析结果截图和分析结论。老师根据实验文档评定上机操作演示成绩,此项考核成绩宜占课程最终成绩的20%左右,以督促学生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和使用,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闭卷考试。《社会统计学》的闭卷考试内容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为主,题量可适度减少,考试时长也可压缩,涉及基本方法运用的题目应以对数据处理结果的解释性分析为主,尽量避免需要大量的手工计算。闭卷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此项考核成绩宜占课程最终成绩的20%左右。

课程结业论文。在《社会统计学》课程结束后,可以给学生20天左右的时间来准备个人课程结业论文,由于之前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课程基础知识、明确了知识运用的是非正误以及实际的操作技能。接下来在相对充裕的时间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较深入的对课程领域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体现个人的学习深度和创新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结业论文的选题价值、研究深度、结论可靠性、工作量大小、文字表达水平和学术规范性逐项打分,加总后给出一个较全面客观的成绩,此项考核成绩宜占课程最终成绩的30%左右。

七 结语

《社会统计学》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应基于其课程属性,合理利用具有不同特点的复合型考核方式,才能较好地实现课程考核的多元目的。本文虽然只是重点讨论了《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考试方式,然遵照该思路,对其他课程选择与其属性相匹配的考试方式也有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结业汇报考查
中华诗词学会作风建设培训班结业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基地联合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联考的探索与研究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泉州市新型职业女农民(泉港家政)培训班结业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