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2-03-16邱晓柳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音乐

邱晓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一 引言

2021年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文章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音乐文化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宣传红色精神的绝佳载体,也是美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形式。

在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结合专业特色,从“课堂革命”入手,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究如何将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课堂中进行有效地实践,能以其特有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发挥美育功能,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行更广地传播和更好地传承。

二 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为了解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实践情况,本人参考了部分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发放,最终回收问卷353份。高职类学生占比84.42%,本科类学生占比15.58%。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2.1%和77.9%;学科性质比例为人文社科类占11.61%,自然科学类占3.97%,工程技术类20.96%,艺术类48.16%,其他占比 15.3%。调查学生年级分布,大一39.38%,大二30.59%,大三23.23%,大四6.8%;中共党员( 含预备) 占比6.23%,共青团员占比64.59%,民主党派占比0.28%,群众占比28.9%。

(一) 大学生对红色音乐接受度不高

从调查数据看:64.02%的学生平时较少听红色音乐或者不会主动去听,但也不排斥红色音乐;明确不喜欢,不会去听的学生占比9.63%;只有26.35%的学生表示喜欢听红色音乐。学生们涉及较多的红色音乐以歌曲类型最为普遍,占比84.14%,对于红色歌剧、舞剧、器乐等类型的作品一般较少接触,艺术类学生会有所涉及。其中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作品以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例如《我和我的祖国》《保卫黄河》或是主流媒体宣传推广的时代新歌例如《灯火里的中国》《万疆》等较为熟悉和喜欢,对于时期较早的红色音乐例如《在太行山上》《十送红军》等作品不太熟悉,也表示不喜欢这样的音乐风格。

(二) 高校开展红色音乐文化教育效果欠佳

从调查数据看:34%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红色音乐文化教育不是很满意。近20%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没有开设红色音乐相关课程(包括选修课),也有12.13%学生表示如有相关课程也不会去选课参与。但96.03%的学生愿意观看红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演出。有99.15%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在校园内播放红色音乐,也有近3%的学生不能接受老师在课上播放红色音乐。在艺术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涉及红色音乐(中国作品)频率并不高,只有40.23%是经常,偶尔涉及的占比45.04%,还有14.73%的课堂基本不会涉及。

(三) 网络课程资源有限

截止2022年1月,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涉及相关红色音乐的课程有:西安交通大学方小笛老师开设的《音乐鉴赏》、曹耿献老师开设的《交响音乐赏析》,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雷红薇老师开设的《世界音乐史及名作赏析》,北京师范大学郭兰兰老师开设的《中外音乐欣赏》,扬州市职业大学封琴老师开设的《音乐鉴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伟老师开设的《音乐与中国文化》。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涉及相关红色音乐的课程有: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丁同俊老师开设的《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老师开设的《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智慧职教平台还未有关于红色音乐的相关课程,还有超星学习通等等各类在线学习平台......红色音乐专题的在线学习课程资源基本没有,有所涉及的相关音乐课程也是屈指可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色音乐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不够。

(四) 红色音乐教材缺乏

以红色音乐为主相关书籍,可用于教材的目前找到5本:2014年6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小芳著的《一歌一世界》,介绍红色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2018年5月和2020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韩天寿编著的《影视歌曲鉴赏》和《音乐鉴赏》,是用于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教材。2021年8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辉主编的《红色经典音乐概论》,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各个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2021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李诗原著的《歌曲中的百年党史》,以100首经典传唱的歌曲,呈现建党百年来的红色记忆。其他书籍基本以作品曲谱为主。由此可见近几年红色音乐文化研究有所提升,但面向高校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缺乏,且涉及当代或是新时代的红色音乐作品内容不多。

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红色音乐文化有良好的认知,认为红色音乐传递国家正能量,是歌颂和赞扬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催人奋进等等。99.43%的学生认同红色音乐文化需要传播传承,这表明高校大学生基本都能意识到红色精神的重要性,认为传播传承和实践红色音乐文化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情怀。93.2%学生表示愿意参与红色音乐文化相关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高校倡导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背景下,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值得深入探究。

三 “四位一体”实践路径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对照文件精神,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课堂革命”来进行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实践。

(一) 实施课堂革命

1.需求革命(以需求优化教学):从前面的调查情况可以反映出,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和传承存在一定的困境,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在这个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们刷着抖音,看着直播,听着流行音乐,接收着网络媒体提供的更为新鲜的时事资讯,红色音乐受到巨大冲击,旧的红色音乐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将旧的红色音乐以新的形式呈现,挖掘其中的红色精神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们能够对照时事环境得以实践和感悟;借助信息资源,使得1985年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在电影、主流媒体快闪等“流量”的推动下也能成为时代潮流,让人唱得热血沸腾。无论是旧词旧曲,还是旧曲新词,相较于其他渠道的宣传,学校依旧是在校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以需求优化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接纳并喜欢。

2.内容革命(开发校本教材,挖掘红色音乐文化元素):作为艺术类教师,长期受自身发展和专业定位影响,对学生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安排多倾向于西方教学内容。随着“课程思政”的开展,作为教师首先要拓展课堂革命的思路和局限性。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应多融入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但不局限于中国音乐作品,亦可挖掘西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将中国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注重对比,辩证看待,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

教学团队成员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例如毕业音乐会、专升本考学),联系社会实践要求(例如参与地方合唱比赛、红色“挑战杯”活动),并结合短期的艺术展演规划(例如红色音乐会展演、大学生艺术节)等,从课程最初的整体设计入手,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开发符合本专业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从教学内容中挖掘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积极推进红色音乐文化的实践与传承。让学生们演奏中国作品、歌颂传统文化,学以致用,从中感受红色音乐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为学生传递正能量。

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挖掘红色文化元素,例如声乐作品《百年》,是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背景下创作而生,歌颂了百年山河天翻地覆,百年中国梦初心不改。

从音乐作品的主题中挖掘红色文化元素,例如管弦乐作品《红旗颂》,典型的爱国主题,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中挖掘红色文化元素,例如钢琴作品《百鸟朝凤》,改编自传统唢呐曲,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风格,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中挖掘红色文化元素,例如合唱作品《追寻》,结合了国际歌的旋律,恢弘大气,又不失流行音乐的风格,易于被学生们接受。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大爱无疆、不懈追寻的精神。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红色音乐元素,形成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开发符合专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校本红色音乐美育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建立系统化的音乐美育课程体系。

3.方法革命: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上红色音乐赏析与课下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外红色艺术展演相结合,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范式。

学生参与教学: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资料搜集、课件制作、微课录制,并对红色音乐作品进行提前学习实践。然后在课上给其他同学进行教学内容分享并进行现场示范演奏,增进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提升课堂氛围。

运用合作学习:针对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探讨红色精神价值,让学生们起到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作用。

拓展在线课堂: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为保障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构建,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通过视频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学生情况,因时制宜,达到现场教学指导的效果。针对网络课程资源和教学缺乏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红色音乐相关在线网络课程、红色音乐美育慕课,例如《红色音乐赏析》等,扩大红色音乐传播的覆盖面,占领网络媒体“新课堂”。

输出教学成果:将期末考试场景由教室转变为舞台,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将教学内容以演出订单模式输出,学生自主认领任务。不仅明确了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们勇于实践、敢于展现的自信心,也进一步检验了教师们的教学质量。是传播和传承红色音乐文化的一种教学成果推广,进一步带动校园文化的影响,带给观看演出的其他师生全面的情感体验和现场体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

(二) 拓展第二课堂

开展班集体项目:发挥集体力量,利用专业特色,迎合文化需求,面向校内外开展公益服务类班集体项目,例如本专业学生帮助校内其他非艺术类班级排练“12·9”大合唱活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校周边幼儿园、中小学开展艺术培训活动,服务区域文化建设,以此途径传播传承红色音乐文化,体现当代大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和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

参与艺术社团: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戏曲社等各类艺术社团,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艺术修养。例如本校的合唱团大部分由本专业学生组成,通过艺术社团这个途径承接学校或是地方的各类红色文化活动,将红色音乐学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在合唱团进行拓展延伸,转化成实践成果,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在学校美育普及和红色音乐文化传播传承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校园艺术示范引领。

注重社会实践:运用高校与社会资源的互动联通,深入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实践、沉浸式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们追寻红色足迹,唱响红色颂歌,赓续精神血脉,促进红色资源的传播和传承。

(三) 丰富校园文化

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强化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意识,营造浓郁的红色音乐文化教育氛围。

1.开展红色音乐专题讲座:定期邀请艺术名家为学生们开展红色音乐相关专题讲座,打造“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增强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

2.展演红色主题音乐会:利用校庆、建党、国庆、“12·9”等特殊时间节点,用音乐演绎红色精神,以音乐之美创造特定的美育情境,为学生们打造生动的“课程思政”体验课。

3.加强校园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平台,积极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优势,加强对红色音乐的广播和相关内容的推送,普及红色音乐文化,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与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

(四) 加强艺术展演

参与共建文化交流:将红色音乐文化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紧密结合,开展红色相关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校园之星等;借助学校平台,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学生艺术展演;运用中外互动、区域互动、校地互动模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的“一带一路”职教合作、“宁波市港口文化节、国际器乐节“等各类对外交流活动,通过音乐形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担当责任。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歌咏活动。专业结合地方文化需求,将艺术展演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参与地方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歌咏活动,不仅助推了地方文化建设,更是高校大学生们传播传承红色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3.搭建线上展演平台:利用媒体资源,开展线上音乐会,发布各类短视频,推广展演相关教学的实践成果,使之成为常态化。加速互联网科技和艺术展演的融合,打破传统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扩大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四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高校是传播传承红色音乐文化的温床,将音乐和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将红色音乐文化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并转化为适时性的教育教学资源,把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利用好;高校教师应该强化自身的思政学习,提升育人能力,注意收集新鲜的红色音乐文化素材,挖掘与红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合理的实践路径,把红色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好;让广大青年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拓展实践、参加校园活动及艺术展演等,全面提升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们由红色文化的被灌输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和精神传播者,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红色音乐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