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群构建中的角色与组织

2022-03-16郭友南

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组织形式课程群造型设计

郭友南

关键词:课程群 角色定位 组织形式 服装结构 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2-0100-03

引言

课程群是有别于核心课程、基础课程、系列课程、单门课程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由3-6门课程组成,课程间具有关联、承接、非简单重复、功能指向明确等紧密关系,在建设过程中通过集结整合、系统规划,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共生、配合紧密、相互映射、指向明确的连环式课程群体。Ⅲ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均因功能而设置,如设计表达、造型设计、综合创作、设计思维等功能,功能一致的几门课程集结是课程群建设的初衷,课程间具有非简单耦合性是课程群的内涵,也是课程群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质。

文章将艺术设计类各专业培养方案视为一个系统,以课程群作为子系统角色为切入点,探寻其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其构建模式。以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为例,对课程群的课程范围预定、构建融合、组织模式以及完备性,讨论实施过程中的得失和后效。

一、课程群角色

(一)系统与超系统

把系统比作金字塔,最顶点称之为超系统,之下由若干子系統组合而成,子系统由更低一级的子系统组成,由此类推,系统可被分解为无限级子系统。在这里,超系统即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具备可持续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未来需要综合运用人文、艺术、设计以及相关工程技术多学科的各种知识及实践技能,都应该在系统中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融合演进式教学方法串并到课程群中去,通过若干个子系统为超系统提供支撑。基于此,存在于整体系统内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有着根本的区别,整体而言,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有着隶属和支撑、包含和支配的关系,均是为超系统提供支撑。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和可控性是建立在多层次系统群以及子系统群的基础上进行实施。

我们将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生培养方案视为一个系统,其超系统即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的专业人才,给人类社会带来善。我们试图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课程作为这个系统的子系统,纠正课程间联系松散、自理系统、功能多元、简单耦合、理念偏驳的教学模式。将几门单一课程整合为课程群子系统,同时梳理课程间的关联承接、协同映射、职能划分和功能指向明确的子系统,就可以完成培养方案以超系统身份去统领结构严谨多层次子系统的系统框架。通过子系统之间相互叠加映射,可以使培养方案中功能角色明晰、层次结构明确,执行效率提升,使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更容易执行、控制和提升,也便于超系统对子系统有效管理,使课程群内部课程间更好关联承接、渗透互补从而实现协同效应。

(二)课程与课程群

培养方案的是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学校层次和培养目标为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而设置,课程群作为培养方案下辖子系统,以完成子系统功能为目标,对培养方案起着支撑作用。构建不同的课程群是应对系统对子系统功能的差异化要求。例如,将培养服装造型设计能力作为子系统功能,将服装材料与塑型、女装设计、立体裁剪、女装纸样设计、服饰品设计甚至项目化设计组成一个课程群。以培养造型设计能力为引导,将服装材料与塑型、立体裁剪、女装设计、女装纸样设计、服饰品设计等课程对该子系统予以支撑(如图1所示)。基于子系统功能定义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课程群。我们将中外设计史、设计美学、现代艺术欣赏、20世纪流行文化、艺术考察构建为(人文基础)课程群;中西服装史、时装史、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饰手工艺、刺绣、服装工艺构建为(服饰基础)课程群;时装画技法、服装线条与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版式设计构建为(设计表达)课程群,女装设计、项目化女装品类设计、时装艺术设计、面料塑型构建为(设计思维与创意)课程群。从系统学理上,在满足对诸多课程分析、整合、评判、执行要求的前提下,对培养方案即超系统进行任何形式的功能划分都是可以成立的,尽管不同的系统方式必然会有优劣和是否合理之分,但从系统学维度来看待培养方案本身就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相对于传统对培养方案解读上有本质上思维转变。(如图2所示)

(三)集结与协同

构架多层次系统是为保证系统具有更高运行效率和强化功能支撑超系统,以及对系统体系监督与控制。然而,子系统间和子系统内的耦合现象是决定课程群建设优劣关键,也是决定系统有效运作和管控协同的重要因素。耦合形式可分为非直接耦合、直接耦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等。正常情况下,耦合作用越大越复杂,势必会对系统管理、效率和功能产生冲击。理想状态即耦合中的一个输入对应一个输出受到一个控制。尽可能地降低子系统间的耦合程度,是实现系统高效有序运行理想手段。(如图2所示)

基于以上研究,课程群建设应该根据课程群作为超系统下辖子系统中定位,明确课程群作为子系统功能划分设定,确保子系统(每个课程群)功能划分明确,且是与其他子系统具有最小耦合性。从某种意义上,子系统间关系是子系统内部关系的“升级版”,以此推理,超系统与超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升级版”之上的升级。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培养工作方案中人文、艺术等特质因素,无法使用数据标准进行评判,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均会存在,零耦合现象无法实现。课程群建设的初衷就是减少子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和复杂性,实现课程群具有明确课程输入、系统管控、功能输出的藕状体,各课程群之间功能归属明确,产生协同效应。

二、课程群建构与组织

(一)植入非线性思维

课程群构建源于效率管控提升和系统功能强化的驱动,也是众多研究者参与的初心和缘起。课程群建设目的之一,即去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以提高课程效率和功能性。重点研讨:鉴于传统艺术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内容存在简单耦合现象,在课程群建设时应该走出单门课程建设时强调课程自身系统性的线性思维。建立将自成体系各门课集结后,成为一个功能系统的非线性思维模式,并对这一子系统进行系统内部课程结构调整及内容的重组,以避免课程群内部简单耦合现象发生。

然而,完成消除课程间重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无法实施。那么,如何增强重复内容的可控性,就成为课程群建设的重点。重复可以分为强化式重复、拓展式重复、递进式重复、提醒式重复等多种形式。简单重复以外,其他的重复形式在教学实践和理论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思想和思维类的沉浸式教学更是如此。以造型设计课程群为例,服装材料与塑型从基本几何形态为输入,通过探究面料、几何形态、工艺表述、品类尝试、廓形结构、服装实体输出造型设计;立体裁剪与女装纸样设计分别以立体剪裁(立体结构)和平面剪裁(平面结构)为输入通过差别和重点划分输出造型设计;女装设计与服饰品设计则以设计方法、理论、思维、可持续为输入通过差别和重点划分输出造型设计。这种层次递进式重复的课程群架构,显然是对培养方案的有力支撑。另外,从系统稳定性和教学规律视角,适当反复和重复是保证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措施,而思想与思维的塑造更是如此,且不可操之过急。所以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应该是呈现非线性的树状或网状逻辑结构。

(二)产生协同效应

在传统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运作中,简单重复在课程体系中会反复出现,会造成学生在课程中对课程目的、要求和作用等问题含糊。为解决课程之间简单重复现象问题,如开设授课教师之间常态交流,了解相互所授课程重点和倾向,以及根据不同课程制订不同的授课方案等。由于这种线性思维解决方法其操作性和可控性不强,会导致系统出现内容简单重复的耦合现象,总会有学生反映有些课程内容相似甚至一样。学生四年下来,设计程序早已烂于心中,然而设计思维和方法却明显不足。培养方案的最终目标并没有得以实现,显然是我们的培养方案运作出现了问题。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最终结果都是为了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是把內在具有密切关联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领域的内容整合成一门新的课程。而课程群建设试图形成一个以多门课程组成的子系统,相关课程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仅改变课程间的传统联系方式为并列关系。在课程群建设时绝非等同于大课程,两者间就像一个合作紧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功能强大的团队和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或许不存在)。教师在单门课程中“各自为政”筹划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和系统性,忽略学校地域文化背景、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系统功能指向、和课程间协同关系”是一种线性思维表现;另外一种倾向,将几门课程合成一门大课程试图解决超系统问题,虽有“各自为战”的勇气与担当,却忽略了系统功能和协同效应的科学性。

另外,课程自成体系与课程内容系统之间的差异也应该被关注,课程不应该只顾及自成体系而回避了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协作。每门课程均具有某种思想理念,授课教师试图在传授知识时将自己课程思想理念传递给同学,产生与其他课程完全不同的独特个性魅力,课程自身系统性是做到这些的前提。但是,在课程群建设中,单一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回避以自我课程体系为中心,要以课程群的功能需求出发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做到差别对待、轻重分明、功能明确,输入与输出间的功能区域内要详尽描述,符合自身课程在团队(课程群)中的作用,做到系统而非体系性、协同而非引领性是课程群建设时对单一课程提出要求。

三、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构建

服装造型设计能力是服饰设计类和近服装设计类学生的核心能力,女装纸样设计和面料塑型是服装设计系统中学生从预设到实体、平面到立体,从理论学习向专业课程实践的转折点,也是培养学生造型设计能力的基础。

(一)功能指引下的课程集结

服装作为实体结构造型,是对人体的包装。服装造型设计及其结构设计制造过程,就是将构想实体化过程,造型概念和实体理念是成就一个优秀服装设计师的根本。服装设计活动是在鼓励构建原创和创新的东西,鼓励学生的多元媒介表达,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在弱化传统设计学科划分,不再设立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而是越来越综合,或明确指向一个领域,如时尚设计、娱乐设计等,使设计教育进一步融入社会。

设计活动会涉及诸如思想、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技术等多方面,设计人员需要在众多的可行性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设计活动应该是可持续性、环保、轻松、简洁、有趣、耐看、大众等元素的折中;是对人、环境、社会、个人、弱者的善,是所有未来设计者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时都需要遵循的可持续性路径。

涉及到服装造型设计的单门课程相当广泛,包括中西服装史、立体构成、服装材料与塑型、女装纸样设计、女装设计、立体裁剪、创意设计、服饰品设计、毕业设计、项目化专题设计等内容。如果我们将这些课程整合为课程群,就必须协调课程间的关联性,探寻各个课程功能指向和分工角色。调研后,其中五门课程具有造型设计紧密关联性和协同性可能,如图二所示。构建课程群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系统分层,利于统筹规划、设计和管理,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协调性好,在可控系统体系中去实现对超系统的支撑。基于以上研讨,将《服装材料与塑型》《女装设计》《立体裁剪》《女装纸样设计》《服饰品设计》组建造型设计课程群是更为合理的组织方式。

(二)定位与聚焦

1.关联性。课程群内课程联系密切,《服装材料与塑型》《女装纸样设计》《女装设计》《服饰品设计》《立体裁剪》五门课程在递进式重复、拓展式重复和强调式重复方面具有密切关联性,且均在子系统功能一造型设计的引领下进行协同。每门课程均有独特输入与输出效能,在可控性功能引导下形成紧密整体,实现课程间辐射和借鉴,角色特质鲜明,以达到协同合作。

2.聚焦性。课程群内五门课程专业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代表性,《服装材料与塑型》《女装设计》是同时面向服饰设计类和近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开设课程,通过造型设计能力训练完成平面材料向服饰造型化的转变,分别聚焦设计标的细微局部和风格整体。《立体裁剪》《女装纸样设计》和《服饰品设计》分别是服饰设计类和近服装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造型设计能力训练分别聚焦直观性造型设计、严谨性造型设计和拓展性造型设计。课程群内五门课程是设计表述和实践物化之间的必要路径,既是理论课程实践应用环节,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和实践基础,系培养方案重要功能支撑。

3.辐射性。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几乎囊括了服装造型设计中塑型(纸样)、面料塑型、平面纸样、廓形、材料、造型等设计要素,集结后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为实现实体化和满足设计要求,就势必涉及面料、工艺、裁剪、结构等设计问题,《服装材料与塑型》《立体裁剪》《女装纸样设计》拟解决工艺和裁剪问题,《女装设计》和《服饰品设计》增强造型设计完整性和辐射性。前者系统地提供了简单面料、工艺、裁剪等造型实物化实践,而后者则将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引入造型设计课程群。建立服装思维,即对面料、工艺、裁剪、结构、格调、市场、社会的充分考量。为了更好地融合到课程内容,在课程群组建设时应该重视综合课程的开发,以《服装材料与塑型》课程为例,从面料分析、几何形体纸样还原、几何形体面料还原、服装品类设计、服装廓形设计、服装整体设计等一以贯之的逻辑推进,串起面料、形态(几何)、工艺、裁剪、结构等功能对造型设计的支撑。其他部分课程又分1、2、3阶段的不同学期,课程性质又分为核心课、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之分。系统可以清楚辨别课程设置中造型设计的训练所占的比重,方便调整课时数和上课时间学期安排,便于系统对自身监控和管理。

4.操作性。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上述类似课程通常由各专业设计教研室(研究所)开设,通过教研室教研活动针对培养方案对课程群(子系统)间进行功能划分后确定课程群角色与定位,在课程群内部对简单重复的内容进行修正,优化课程之间功能指向,产生协同效应。课程间协同是课程群建设关键问题,也是实施操作中的重点,可操作性是应该被充分考量。

余言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间的集结协同,所应对的是授课教师团队合作。作为有明确功能指向系统体系,其目的是实现课程群内课程之间以及课程群之间良好的协同机制,避免不必要的简单重复,实现教学效率和系统功能提升。会涉及到超系统与子系统间功能性梳理、子系统间耦合整合以及教师团队思想统一。这些都是课程群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造型设计课程群而言,培养造型设计能力、可持续设计理念和社会创新思维是其中关键。该教改实践效果在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科研训练、校企综合专项等环节相结合所产出的成果显现是否能够符合培养方案。(与改革前进行对照)。

2404501705354

猜你喜欢

组织形式课程群造型设计
车载空气净化器造型设计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