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2022-03-16周佳裕张晓燕

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现存问题设计策略

周佳裕 张晓燕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 景观设计 生态化 现存问题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2-0142-0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建筑占用土地,城区绿化面积越来越少,世界各地城市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公众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重视与向往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休闲活动的品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通过因地制宜创建城市生态公园、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或是利用海绵城市等生态策略来推动。本文主要通过概述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发展、功能以及分类,提出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现存的问题,分析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设计策略,以期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与形成

一般来说,城市生态公园主要是指位于城市,具有地域性,以保护和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提供公共休闲游览、科普教育等活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与过程,下面做简单介绍。

(一)城市公园的兴起。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城市公园实际上是从贵族的私立庭园进化而来的。在英国、法国等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胜利后,新兴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和王室的资产,把私有庭园和宫殿向公众开放,形成了城市公园。此外,村镇或郊区的公共场地等也随着城市化的进行被纳入城市区域,修建成为城市公园。1843年,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鹿场上建造了伯肯海德公园,这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到了19世纪50年代,奥姆斯特德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设计的开端。当时,美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有大量人口涌入纽约等大城市,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减,流行病频发、水体污染等城市问题凸显,合理的公共空间和新鲜空气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纽约中央公园建成后,美国的各个城市随即效仿这种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的形式,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并逐渐向全世界扩散开来。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西蒙兹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景观设计师以及瑞典植物学家色南德開始提出一些景观生态理念。20世纪30年代左右,北欧开始出现一批保留并保护原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本土树种为主进行景观营造的城市公园。到了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相继爆发了“八大公害”事件。这时候,关于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保护的讨论广泛开展起来。7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探讨利用生态学原理引导城市公园建设,表明了小块空地建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随后又在城市的建筑密集区、工业废弃地等区域建造了一些生态公园进行验证。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都已经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城市生态公园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进展。以生态保护和教育、城市废弃地再利用,或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修复被污染基地等各类形式的城市化生态公园在世界各地建成,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再起高潮。同期,城市生态公园在我国逐渐开始出现,各个大城市对于生态公园的建设都开始进行。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功能和分类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功能。首先是其生态功能。由于城市生态公园拥有大面积的绿地空间,这使其在空气净化、调温调湿、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此外,它还具有保护和修复原基地生态系统、改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自然生态功能。

其次,城市生态公园含有教育功能。为科研、教育提供了新型场所,使人们能够更加了解自然。人们能够在城市生态公园中亲近自然,与动植物产生友好互动,并唤起人对于自然的保护意识和敬畏之情,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以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公园是提供给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它还有着社会功能,考虑和引导人的行为习惯,提供给人一个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生态公园的重要内容。

城市生态公园还有景观功能。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学公园拥有大面积的绿色空间、数量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不同种类的植物,是市民在忙碌生活中的最佳观景点。

最后是文化功能。不同城市的生态公园有着各自的地域性特征,因当地的文化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城市生态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它能够传播当地历史文化、展现人文风情。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分类。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目的与原有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根据原有基地及周边环境将城市生态公园主要分为“保护型”“改善型”和“修复型”三类。

“保护型”城市生态公园是以“保护”原有基地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城市生态公园,例如德国的奥尔公园、日本的梅小路公园等。此类公园的原基地通常有着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演替能力。针对此类的设计以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为主,利用现有的生态系统营造出更为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环境。

“改善型”城市生态公园所在区域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城市化特征较为明显,原有基地的生态环境一般,例如成都的浣花溪公园、广东的岐江公园等。对此类公园的设计一般是人工模仿自然生境,通过主动营造生物多样性、改善场地生态环境等,保证公园的自然生态能够自我维持,成为具有优美环境和宜人活动的公共场地。

“修复型”城市生态公园主要是原本的基地及其周边环境受到了损害,需要通过可以再次实现其基本生态功能的一系列手段进行修复生态环境的城市生态公园,例如华盛顿的水园、成都的活水公园等。这类公园的教育意义较大,通过对比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基地形态和利用生态手段达到最终修复状态的这种变化关系,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保护意识和敬畏感。

三、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现存问题与应遵循原则

(一)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现存的问题

1.缺乏本土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交流紧密、彼此渗透,逐渐出现了文化趋同的现象,给地域文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西方的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起步较早,影响力较大,这些年大量的设计观念、风格流派接踵而来。在吸收国外优秀设计的同时,我国设计师缺乏结合自身的思考,盲目地引用非本土树种、传达与本土文化违和的设计观念等。

2.忽视生态性的本质。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是其生态性,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改良或修复地块周边的生态环境,甚至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然而不少城市生态公园仅仅通过种植大量树木美化环境、营造并强调园区的人工景观,忽视自然生态的自我演替能力。有的甚至打着“生态”的旗号开展各类游园活动,通过商业化行为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

3.缺少人的参与。营造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城市生态公园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公园主要是提供给人休闲活动的场所,人与景观的互动性、人的舒适性、人的活动需求等仍然是公园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

(二)城市生态公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了避免未来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本文总结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多样性和地域性原则,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以人为本原则。人作为城市生态公园主要的使用者,是景观设计的主要考虑对象。园区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人的需求、尺度等问题,需根据周边环境分析人流量、主要人群需求,设计合适的出入口以及功能分区。公园还需要具备人类活动的休憩空间,在设计园区路网及活动空间时的时候也要考虑人的动线、交谈的距离等。此外,在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满足人与自然亲近的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

2.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生态公园不能无目的设计,需要巧妙设计实现园区内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建立可自我演替的拟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此外,园区需要注意在建设时应当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可多选择环保材料,尽量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3.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一个生态系统中资源丰富的体现,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建立需遵循多样性原则。与普通城市公园不同的是,城市生态公园在建立植物景观时通常采用植物组团、群落等形式,这样的植物景观相较于单一植物种植更为复杂,与自然景观更为接近,能够吸引不同种类的动物生存。

4.地域性原则。城市生态公园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设计上,都需要遵循地域性原则。文化可以延续一个公园的生命,不光是城市会给公园提供地域文化,融入地域文化的城市生态公园也会给城市增添一丝文化色彩。此外,植物的选择需以本土树种优先,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建立合适的植物组团和群落。

四、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策略一一以活水公园和浣花溪公园为例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需要考虑许多不同的因素,下面,本文以活水公园和浣花溪公园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在设计公园时应该需要关注的东西。

(一)园区选址。城市生态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改善、生态平衡的维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选址不光要考察原基地的生态环境,还要把城市生态关键地点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优化城市布局,才能最大化发挥其作用,例如活水公园和浣花溪公园都位于城市发展较为重要的区域。其中活水公园坐落于成都市中心的府南河畔,府南河是成都的一条主要水系,对成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左右,成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多工业污染物被排放到府南河内,导致河水被严重污染,河里的生物大量死亡,府南河几乎成为了一条死水。此外,沿岸的树木也由于水质的污染纷纷枯死,污水治理迫在眉睫。而浣花溪公园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它还位于浣花溪和干河的交汇处,是一个极佳的景观观赏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浣花溪日渐干涸,再加上城市快速发展和人为破坏,使它逐渐失去生机。人们为了改善浣花溪的生态环境以及保留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了浣花溪公园。

此外,选址的确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景观设计的方向。根据地块生态受损程度对其进行针对性生态化设计,例如属于“改善型”的浣花溪公园可通过人工营造达到拟自然生态环境,而属于“修复型”的活水公园则需要更为直接的生态化修复手段。

(二)景观节点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节点可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部分设计,其中人文景观主要通过设置体验区、展示区等活动场所传播公园的文化性,互动性较强;而自然景观则以动植物为主,营造生物多样性。

1.人文景觀节点。城市生态公园与自然生态公园最大的不同之处有城市性、地域性,文化是一个场地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活水公园结合环境教育中心和露天剧场,将景区打造为生态教育基地和青少年自然科普教育基地,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环保知识。此外,园区内人工湿地净水系统模拟自然界中污水的自净过程,向人们展示自然界中水是如何由“浊”变“清”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浣花溪草堂写的,浣花溪也因杜甫而闻名,因诗歌闻名。从南大门进入,可以看到一条由诗人诗句贯穿始终的诗歌大道,通过设置雕塑等方式重点体现以杜甫草堂为中心的诗歌文化。此外,浣花溪公园还设置“万竹广场”和“川西民俗文化广场”等节点体现川西文化特色。

2.自然景观节点。通过植物的自然式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营造,吸引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前来栖息生活,也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环境及气候、美化城市。这不光给城市居民了亲近动物的机会,也给了不少动物一个栖息与生存的空间,更给予了城市居民和动物一个和谐相处的机会。例如活水公园的植物塘床系统可以提供给鱼类、昆虫等生物生存和栖息的空间。而浣花溪公园的白鹭洲湿地通过营造拟自然生态系统吸引了许多鸟类前来,并分为招引区、观鹭区、投食区和隔离区。其中招引区以芦苇等水生植物为主,招引鸟类前来栖息,游人可以在观鹭区和投食区观赏鸟类,并与它们互动。除此之外,游人与鸟类的活动空间互不干扰,整体呈现出入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形。

(三)植物生态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设计部分主要可以分为生态核心区域的保护与修复、湿地景观的营造和可承载活动场地的陆地景观的建造。这些区域的植物设计都应选择一些容易管理、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种类,优先选择本土植物。浣花溪公园中的刺槐、芙蓉、银杏等本地植物在生长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一些引进树种则出现生长缓慢或枯萎的现象。园区可借鉴本土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促使园区内植物配置与潜在自然植被接近,形成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1.生态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对于生长良好的植被与生态系统良好的植物群落,需要对其进行保留或保护。例如浣花溪公园在植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和楠木、大罗汉等名贵树种的万树山景区营造了一个拟自然森林公园。对于缺乏良好生态环境或是被严重破坏的区域,则需要通过模拟自然界植物配置或是生长环境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在植物种类、数量和位置的安排上都要有一定思考,尽量减少人工痕迹。

2.生态湿地景观的营造。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耐污能力强、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等,通过吸附污水有害物质、为微生物输氧等改善水质、土壤的问题。在植物配置上,可根据湿地驳岸形态变化有不同的设计,通过疏密、颜色、习性等形式进行搭配,营造多种风格的滨水植物景观。例如活水公园在水边搭配高低错落、观赏性较高的香蒲、马蹄莲等用于丛植的水生植物,在岸边构建以乔木、灌木、草丛相结合的植物景观,如水杉、湿地松等。它采用群植、单植、混合等多种手法,通过各种植物的高低、叶形、叶色等不同的特征来进行景观营造,展现湿地景观独有的特色。

3.生态陆地景观的建立。园区可以通过建立片状的植物景观,强调不同植物品种的独有魅力,例如活水公园有竹类、草本花卉、岩石植物、草坡生态驳岸等多个植物景观区。根据地形的变化,采用乔灌草、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模式,保证四季景观变化。在中西部山丘坡地区域,活水公园配置银杏、雪松等形成丛林景观,东部狭窄区域配置杜鹃、小叶女贞等形成灌木丛景观,南部主要将藤本、灌木装饰在地下停车场入口等区域,形成垂直绿化景观。

(四)水体生态设计

1.水质改善。城市生态公园对城市河水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可以通过引入生态技术达到改善水质等效果。例如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净水系统主要包括进水预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植物塘与床处理系统、出水应用系统三个部分,由一系列溪流和池塘组成。通过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经过沉淀和植物的吸附、氧化等作用改善水质,再重复流水雕塑的活水曝氧,依次经过养鱼塘、戏水池、自然水沟等部分,最终流回府南河,形成一整个生态水循环,解决府南河的水体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滞留区,对雨水进行截流并暂时存储,利用浅水洼或景观区中的土壤和植被来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

2.水系联通。保证水系统的流通与生物之间的有机循环,才能使物质在各个区域内传递。此外,生态水系统的流通也有利于城市水系统的调控得到保证。浣花溪公园将园区内沧浪湖和白鹭洲湿地的水域与浣花溪相连,形成流通的水系,并贯穿全园,通过湖泊及湿地周边的植物来净化水体,从而改善整个水体系统的环境。

(五)驳岸生态设计

1.驳岸设计。根据不同的驳岸情况可以设计不同的生态驳岸。对于坡度较大的驳岸,可以考虑采用原始缓坡型自然驳岸,配合种植柳树、水杨、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来稳固驳岸。浣花溪公园按照水体的深度变化配置不同的植物,呈带状分布,如在岸边种植排列状的水杉、柳树等,在水体边缘处连片种植芦苇等湿生植物。对于坡度较小的驳岸,不仅需要种植植被,还需要采用天然石材护底,可以采用砌块型自然驳岸,如卵石驳岸.石笼式驳岸等。浣花溪公园采用水泥、混凝土等材料,通过浆砌卵石、天然石材或卵石缓坡入水等形式,使得植物可以和水体自然接触,再结合湿生植物的自然式配置,共同营造拟自然生态驳岸。此外,还可以采用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碎石驳岸,碎石间的缝隙有利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2.亲水设计。城市生态公园可以设计沿河的景观,例如在驳岸提供一处供人休息、观赏的水边构筑物,或是设计有高差的网状路径,利用台阶消除陆地与水体之间的高差。也可以设计与水面主动对话的亲水平台,或是直接在水面上架桥。例如活水公园在河水流经的途中设置了阶步、岩石、高差地形、蜿蜒河道、静态水池等节点,并在溪流上搭建小桥、河边建造小路,使游人能够近距离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感受水文化。

(六)其他设计

1.景观设施设计。在小品以及其他设施设计上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园区可以通过采用特殊材料、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特殊人群设计、人性化导视系统设计等来提供给人更好的游园体验。例如浣花溪公园内的座椅、景观设施等都采用了实木材料,降低了四季气温变化对凳面温度的影响,给予游人良好的使用感受。

2.小品及鋪装设计。在生态方面,可通过采用透水性强的地面铺装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完成对雨水资源的输送和收集。此外,园区的小品及铺装设计还可以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浣花溪公园在“诗歌大道”景区上设置了不同年代的诗人雕塑,将中国诗歌文化的辉煌充分展现了出来。景区内还在石雕和铺装上刻有四川特有的文化符号,例如象征着锦蜀的图案铺装,让人在融入诗歌氛围的同时感受到巴蜀地区的文化印记。

结论

通过了解城市生态公园的定义、历史、功能和分类,我们大致了解城市生态公园不止是城市公园的生态化设计,而是结合城市、生态、公园这三个要素所形成的一个综合性公共场所,它包含“城市”功能的社会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生态”功能的生态性、教育性以及“公园”所必须的公共性、实用性等特征。而我国的城市生态公园目前存在缺乏本土特色、忽视生态性的本质以及缺少人的参与等问题。在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的时候应遵循以人为本、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地域性等原则。具体来说,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考虑园区的选址问题,可通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方面进行园区景观节点设计,通过生态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湿地景观的营造和陆地景观的建立进行植物的生态化设计,在水体设计方面需考虑水质的改善以及水系的联通,以此改善整个水循环系统,同时,驳岸设计可通过驳岸坡度角度来选择合适的设计策略,设计亲水景观,提供给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此外,还需要考虑园区内的景观设施、小品及铺装等设计,体现园区的人性化、地域性设计。

3924501908290

猜你喜欢

生态化现存问题设计策略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
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