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书疑难词语考释二则

2022-03-15曹海东

华中学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鲍照时节

曹海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笔者平时阅读古书,遇有其中词语训释存在疑义或争议者,遂予以考辨,草为札记。今从中选取两则,加以整理并发表,以就教于方家。

一、惊节

南朝诗人鲍照(字明远)有诗《发后渚》,其词略云: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此诗叙写诗人在秋冬之际从军远行、自后渚(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出发之后的情景,通过描述诗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思,抒发了羁旅行役的愁绪以及壮志未酬的苦闷。该诗在语言运用上有追求“陌生化”的倾向,遣词造句显得颇为生新奇险。近人黄节说:“华志,犹《庾中郎别诗》所云‘藻志’,皆明远自造之词。”[1]今人高峰指出:“‘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四句,情景交融,造语险怪,确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九所云‘琢句必百炼,宁生涩必不凡近’。”[2]因此,后世学人解读鲍照此诗,不免存在种种困难,以致对某些词句的训释出现分歧乃至偏差。如对诗中“韶颜惨惊节”之“惊节”的理解和解释即是如此。下面略举清代以来学者们有关“惊节”及“韶颜惨惊节”的解释材料:

清闻人倓笺注:“惊节,惊时节之变也。”[3]

清张玉谷(字荫嘉)注全句云:“韶令之颜,惨伤于惊节序之变也。”[4]

张廷华注:“惊时节之变迁,伤华年之不再,故颜为惨。”[5]

钱仲联注:“惊节,惊时节之变也。”[6]

西渡注全句云:“这句是说颜色惨伤,因为心惊节序的变迁。”[7]

戴钦祥注:“惊节:惊叹时节的变化。”[8]

康金声赏析云:“青春的容颜也在一次次惊叹节候改变而建树实少的愁苦中衰老下去。”[9]

郭预衡、辛志贤等注全句云:“这句是说,美好的容颜因惊叹节序的变化而变得暗淡凄惨。”[10]

褚斌杰注:“惨惊节:因惊讶节候变化之快变得憔悴。”[11]

姜书阁、姜逸波注:“当年青春的容颜也在惊痛时序飞转中变得哀伤凄惨。”[12]

由上观之,学者们对“惊节”的解释,彼此之间虽存在歧异之处,但也有相同之点。相同点主要有二:(1)对其中的“惊”字,是按其常用义作解。诸家或释为“心惊”,或释为“惊叹”,或释为“惊讶”,或释为“惊痛”,具体释义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含有“惊”的常见动词性意义;(2)从释文“惊时节之变”“惊叹节序的变化”“惊讶节候变化之快”等相类的表述来看,其释义结构均为动宾结构,这实际上都是把“惊节”视为动词性的语言单位。

通过稽考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考核鲍照作品措辞造句的惯例,笔者认为,上述诸家有关“惊节”的理解和解释,均未谛;特别是将“惊”字训以常见字面义,释作“心惊”“惊叹”“惊讶”等,更失其本旨。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从词性的角度来说,“惊节”是一个名词,而非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从构词方式的角度来说,“惊节”为偏正式,即“节”是中心语素(其义为“时节”“节序”),“惊”为修饰性成分;从词义的角度来说,“惊节”意指“快速流转的时节”或“迅疾转换的节序”。下面就此做一些具体分析:

第一,综观鲍照的文学作品,将“惊”字置于名词性语素之前,组成合成词,一般为偏正结构的名词。且看鲍照作品中的如下句子:

(1)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舞鹤赋》)

(2)观腾波之吞泻,视惊箭之登没。(《观漏赋》)

(3)开芳及雉节,含采吝惊春。(《行药至城东桥》)

(4)节如惊灰异,零落就衰老。(《在江陵叹年伤老》)

(5)惊飙西北起,孤雁夜往还。(《和王护军秋夕》)

(6)惊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采菱歌》七首之一)

(7)惊波无留连,舟人不踌伫。(《代棹歌行》)

这些例句中的“惊风”“惊箭”“惊春”“惊灰”“惊飙”“惊舲”“惊波”,结合其所在的语境看,都应是词(今《汉语大词典》收有“惊风”“惊春”“惊灰”“惊飙”“惊波”等词,亦可证),而且都应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如例(6)中的“惊舲”,在句中作主语,指划得很快的小船,明显是偏正式的名词,其以“舲”为中心语素,“惊”为修饰语素。即便是例(3)中较难判定其语法归属的“惊春”,如果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考究,也应认定它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清人倪思宽曾言:

鲍明远《行药至城东桥》诗:“开芳及稚节,含采吝惊春。”吝,犹惜也。“惊春”对“稚节”而言,则亦莫春之谓也。六朝人文法往往有如此者。(李)善注语意尚未稳惬,至张铣以为“含其光彩,惊惜春序,恐时过年谢”云云,将“吝惊”二字连读,既与上句不对,且其句法亦甚不佳矣。(《二初斋读书记》卷三)

由此可见,以鲍照诗上句“开芳及稚节”的句法结构为参照,下句中的“吝惊春”并非“吝惊”连读为解,而是“惊春”二字相属成词,且据六朝时始盛的诗文对仗规则,与“稚节”相对为用的“惊春”应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因为“稚节”从词性和结构上看显为偏正式名词。

基于上文所述,将“惊节”视作偏正式名词,甚合鲍照作品语言运用的常例。再者,诗中的“惊节”,与上句“华志分驰年”的“驰年”对举而用,其在语法性质、语法结构上应与“驰年”相一致。今《汉语大词典》收有“驰年”一词,释作“流逝的岁月”,且引鲍照《发后渚》此句为书证。观此,“驰年”属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故与之相对而用的“惊节”也应该是偏正式名词。

第二,古代汉语中的“惊”可指动作、行为之迅疾,故把“惊节”的“惊”视为指时节流转的速度之快,于古有据。

从古代文献中“惊”字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可作“迅疾”“快速”讲。如《文选·左思〈吴都赋〉》:“靸霅惊捷,先驱前途。”刘良注:“惊捷,驰走之貌。”可见,“惊”“捷”为同义关系,俱有迅疾义。《汉语大字典》“惊”字条下列有义项“快速”,并引唐韦应物《郡斋感秋寄诸弟》“方知昨日别,忽觉徂岁惊”为证。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惊”字条下列有义项“疾,快速”,引唐张说《赠赵公》诗“流赏忽已散,惊帆忽难追”为证[13]。

另,古代汉语合成词中动词性语素前面的“惊”字,有的也可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之快。例如,韩愈《春雪》诗:“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高启《天闲青骢赤骠二马歌》:“万里长楸恐惊骛。”其中的“惊飘”“惊骛”,《汉语大词典》分别释作“急速飘落”,“急速奔驰”。

明乎以上所述,则知“惊”与“节”组合成偏正式名词“惊节”,其义当是指快速流转(转换)的时节。这有似表“快速”义的“急”与表“时节”义的“节”组合成“急节”一词而可指快速迁转变化的时节。例如,《南史·袁湛传附袁彖传》:“夫迅寒急节,乃见松筠之操;危机迥构,方识贞孤之风。”其中“急节”谓急速变化的节令。又如,李白《古风》之二十二:“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宋人杨齐贤注前句曰:“谓时节之去,如流水之急也。”[14]《全唐诗词语通释》释其中“急节”云:“疾速流逝之时节。”[15]依笔者之见,“惊节”犹言“急节”,二者的结构形式、语义内容相同,前者可比类于后者而释义。

第三,比勘古代文献中的相类文句,亦可知“惊节”当是指快速流转(转换)的时节。

鲍照《观漏赋》有云:“佩流叹于驰年,缨华思于奔月。”此二句,有学者认为“意谓对于岁月的奔驰不息,长叹不止,忧思不已。用佩、缨二字,表示叹与思不离其身,无时或止”[16]。以此二句与前述“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二句比勘对读,可知这两者都抒写了对时光不居、年华易逝、志业难成的忧伤之情,且后者的“惊节”与前者的“奔月”在构词方式和词义内涵上明显类同,因此,“惊节”完全可以参酌“奔月”的义训(迅疾流逝的岁月)而释为快速流转(转换)的时节。此外,稽考包括鲍照诗歌在内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众多相类文句,亦可见“惊节”应如是为训。古代文学作品中慨叹时节(节序)速迁、人生苦短的文句比比皆是,现不妨录示几例如下:

(8)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东汉《古诗十九首》之七“明月皎夜光”。对此,《文选》张铣注:“怪叹节气速迁之意也。”)

(9)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三国·曹植《薤露行》诗)

(10)人生倏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之一)

(11)黄叶从风散,共嗟时节换。忽见鬓边霜,勿辞林下觞。(唐·权德舆《离合诗赠张监阁老》诗)

(12)节序疾如飞,花姿讵金石?(明·骆问礼《赏菊》诗)

(13)时节有代迁,流光疾如驰。(明·陈王道《村居》诗,见徐崧《百城烟水》卷四)

综览上引意涵相类的文句,都言及时节迁变之速、流年逝去之快,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对人生的一种普遍性认知和感受。基于此,将鲍照《发后渚》“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二句中的“惊节”释作“快速流转的时节”或“迅疾转换的时序”,能契合上述古人(包括鲍照)的普遍性认知和感受。

结合上下文来看,对《发后渚》的“惊节”作如上训释,也能很好地讲通“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二句的意思,即:美好的志向在快速逝去的岁月中消磨殆尽,靓丽的容颜在迅疾流转的时节中变得惨淡。

综上以观,训解“惊节”一词,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惊”字的释义问题。“惊”字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使用频率极高、字面极为寻常的字眼,这很容易引致人们依其通常的字面义作解,如前文所述学者们或释为“心惊”,或释为“惊叹”,或释为“惊讶”,或释为“惊痛”,即是其例。殊不知,用字“宁生涩必不凡近”的鲍照在此使用了“惊”的一个较为冷僻的义项——快速(运行、流逝等)。由于对此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偏差,故学者们对“惊节”语法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也进而出现错误,以为它是动宾之类的结构,而不知其为偏正式名词。学者们对古诗文中“惊”字的误解,非止鲍照诗“惊节”一例,在其他作品的解读活动中也时常出现。比如对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中“锦瑟惊弦破梦频”之“惊”的解释,就是如此。黄世中曾言:

惊弦:喻急促之雨点击打花盘,发出声音如锦瑟迅疾之弦声。惊,疾速、迅疾,非心惊之谓。魏李康《运命论》:“风惊尘起,散而不止。”韩愈《元和圣德诗》:“众乐惊作,轰豗融冶。”[17]

此处所论甚是。其中“非心惊之谓”当是言出有因。观今之各种注译本,确有不少学者将李商隐诗中“惊弦”之“惊”解为“令人心惊”之类。例如:“锦瑟惊弦:谓锦瑟急奏,促柱繁弦,令人心惊。这里指急雨打花。”[18]“惊弦:促柱繁弦令人心惊。比喻疾雨摧花。”[19]

二、挠劳[20]

《齐民要术》卷七《笨曲并酒》有云:

作春酒法:……浸曲七八日,始发,便下酿。假令瓮受十石米者,初下以炊米两石为再馏黍,黍熟,以净席薄摊令冷,块大者擘破,然后下之。没水而已,勿更挠劳。待至明旦,以酒杷搅之,自然解散也。初下即搦者,酒喜厚浊。

对上面引文中“挠劳”一词,石声汉注云:“‘挠’是扰动。劳是‘摩平’。两个字都应当读去声。”[21]《汉语大字典》“劳”字条引上列《齐民要术》中文句为例,释“挠劳”之“劳”云:“耙平;摩平。”缪启愉注云:“劳有‘动’义,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挠劳:意即搅动。”[22]包启安解“勿更挠劳”句云:“不必搅拌。”[23]

笔者认为,上述学人对“挠劳”整个词义的训释大体不错,但不为确诂,主要是对其中“劳”字的诠解有欠审当。即以缪氏所诂而言,其据《说文通训定声》而释“劳”为“动”,实有未安,正如汪维辉所指出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劳’字条并无‘劳’有‘动’义之说,只有引《[国语·]越语》:‘劳而不矜其功。’注:‘动而不已也。’这个‘劳’训‘动’是指人活动、劳动,与‘搅动’不是一回事,缪先生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24]

在笔者看来,上述“挠劳”实即“挠捞”一词,其中“劳”字为“捞”之音借;“挠劳”读为“挠捞”,其基本义可释为“搅动捞漉”,在文中具体指以酒杷搅拌熟饭,以手捞抓饭块。以下从三个方面略作申论:

其一,古代文献中有“挠捞”一词,因为依音借字的缘故,其具有多种书写形式,可以写作“挠劳”“劳”等。因此,上述《齐民要术》中“挠劳”依古书假借之例,可以读作“挠捞”。先看文献中的相关用例:

(14)舍利弗复持一盂水著海,水中挠捞之,明旦往取故水去。(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处处经》,大17/525[25])

(15)象王渴,欲行饮水。时诸小象走居前,入水饮,饮已,于水中走戏,挠捞水令浊恶,象王不能得清水饮。(东晋·佚名译《那先比丘经》卷上,大32/703)

由是观之,“挠捞”作为一个词,很早就出现在了古代文献语言之中。

根据中古时代音义体著作的注音,表搅扰义的“挠”字读音为呼高反或好高反,即读与“蒿”字同(《慧琳音义》卷七十六“挠扰”条注云“上音蒿”)。这样一来,“挠”字便与“”“秏”“耗”等字之音相近,并在文献中常常假此诸字为之。如《慧琳音义》卷二十六“挠大海”条注云:“呼高反,《说文》:‘挠,扰也。’经文作,俗字也。”又卷七十四“挠搅”条注:“上呼高反……传文作秏。”《迦叶结经》“挠乱正法”之“挠”,《中华大藏经》校勘记谓“资作‘耗’”(中52/334[26])。上述“挠捞”一词中的“挠”,情形亦如是,在文献中经常假借“”“秏”“耗”诸字为之;而其中的“捞”,则往往假同音字“劳”为之。例如,上引例(14)中的“挠捞”,碛砂藏本作“捞”(碛63/159[27]),《中华大藏经》用金藏广胜寺本作“捞”,并出校记云:“‘’,丽作‘挠’。‘捞’,资作‘劳’。”(中36/163)《大正新修大藏经》亦出校记谓其中“捞”字宋本、宫本均作“劳”(大17/525)。又如,上引例(15)中的“挠捞”,《中华大藏经》用金藏广胜寺本作“捞”(中51/749),《大正新修大藏经》校记谓其中“捞”字宋本、宫本均作“劳”(大32/703)。又如:

(16)尊者迦叶曰:“……汝何为不从世尊求哀愍伤世间?”阿难答曰:“唯尊者,时魔波旬耗劳我意,故不从佛求哀耳。”(东汉·安世高译《迦叶结经》,碛91/540)

此例中的“耗劳”,实即“挠捞”。后晋沙门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二十二于此出“秏劳”二字,注云:“上呼高反。正作‘挠捞’。”(中60/249)又如:

(17)有泥犁名挠捞河,纵广二万里。……尔时人皆堕挠捞河,汤沸涌跃。(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二,大1/284)

此例中前后两“挠捞”,《中华大藏经》所用金藏广胜寺本分别作“捞”与“劳”(中33/824);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十三,于此出“挠劳”二字,注云:“上呼高反,下正作‘捞’。”(中59/1029)

由上可见,古代文献语言中存在着“挠捞”一词,因受用字假借的影响,其书写形式歧杂不一,其中即有作“挠劳”者。因此,将前述《齐民要术》中的“挠劳”读为“挠捞”,合于上揭文献用字假借之例,且亦能与古人遣词造句的习惯相吻契。就古代文献中的用字情况看,不惟“挠捞”之“捞”常常假借“劳”字为之,还有其他一些复音词中的“捞”字也是如此。敦煌写本文献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18)我佛观见阎浮提众生,业鄣深重,苦海难离,欲拟下界劳笼,拔超生死。(见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四《八相变》)

(19)捻得钵盂便劳废。(见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四《难陁出家缘起》)

此二例中的“劳”字均借作“捞”。袁宾考校例(18)云:“‘劳笼’借作‘捞漉’。《说文解字》水部:‘沥,漉也。’段玉裁注曰:‘许意沥、漉皆训自下而上之。’可见‘捞漉’本是‘捞上来,打捞’的意思。……变文中的‘捞漉’从‘打捞’义引申出‘救拔’义。”[28]黄征通过考辨原卷字形、上下文义,指出例(19)中的“劳废”当录作“劳鹿”,而“劳鹿”实即“捞摝”之音借字,意为打捞[29]。

其二,稽考相关古籍资料可知,“挠捞”一词是以“搅动捞漉”为其基本义。

“挠”可训作“搅”。《广韵·豪韵》:“挠,搅也。”如《荀子·议兵》“以指挠沸”,杨倞注:“挠,搅也。”即是其例。《齐民要术》中也有类似用例,如卷一《种谷》“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原书注曰:“挠,呼毛反,搅也。”而“捞”字可释作“漉取”。《广雅·释诂一》:“捞,取也。”王念孙疏证曰:“今俗呼入水取物为捞,是其义也。”综此以观,“挠捞”一词当是由两个意义相类的动词性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其基本义应释为“搅动捞漉”。前人著述对此词亦有训释。如《慧琳音义》卷五十七注上引例(14)中“挠捞”,有云:“上好高反,《广雅》云:‘挠,乱也。’《声类》云:‘搅也。’……下老刀反……《考声》云:‘漉取也。’”《玄应音义》(碛砂藏本)卷十二对上引例(15)中“挠捞”注云:“《声类》:‘挠,搅也。’《方言》:‘捞,取也。’注云:‘谓以钩捞物取也。’”可见,前人是将“挠捞”一词的基本义理解为“搅动捞漉”。附带提及的是,近现代文献语料中有“搅捞”一词,用例甚多。如:

(20)以右手执捞丝帚轻轻挑拨,使茧滚转,又乱搅几下,随手一撩,将丝头带出水面(无捞丝帚,则用筷子三四只挑拨搅捞)。(杨巩《中外农学合编》卷十一《蚕类饲育·缫丝》)

(21)船头上站着一个壮年的汉子,不住地向河中搅捞,他在捞取河中的水草。(董自强《初级模范日记》)

(22)他们没找到筷子,各自找一根树枝,一折为二,凑合着去锅里搅捞,可惜锅里没有米。(韩少功《余烬》)

(23)街口一家染坊,染工在搅捞蓝锭家织布料,把湿漉漉的布支撑在木架上。(奉荣梅《永不回来的风景》)

显然,这些例句中的“搅捞”一词是以“搅动捞漉”为其基本义。古籍中的“挠捞”与之相较,构词之法相同,且其中的“挠”与“搅”同义,故其基本义亦应与“搅捞”相侔,即作“搅动捞漉”讲。

综观现今所见古籍中“挠捞”一词的用例,有的可以直接训以上述基本义。像上引例(15)中的“挠捞”即是如此,参勘同篇中“(象)以鼻取水洒地,以鼻捞草扫地”之类的文句,其当指小象在水中利用肢体搅动,并以鼻子捞漉。但有的则不能,如例(14)中的“挠捞”,结合语境看,应据上述基本义随文立训,释作“搅扰”之类;又如例(16)中的“耗劳(挠捞)”,其与“我意”组配而用,当是在上述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指“烦扰”“扰乱”。

其三,辨察《齐民要术》上下文义,并考该书所述酿酒之法,其中“挠劳”读作“挠捞”,宜当依其基本义释为“搅动捞漉”。

观前引《齐民要术》卷七之原文,是讲述酒曲加水浸渍告成后,于曲汁之中投放黍饭以发酵的工艺,亦即“下酿”之法。其中“初下即搦者,酒喜厚浊”一句值得注意,其谓以笨曲作春酒,下酿方法与寻常不同:在黍饭刚下瓮时不能立即“搦”之,否则酒很容易变得稠浊。显然,“初下即搦”云云是紧承前文所谓“勿更挠劳”而为言,旨在疏解不可“挠劳”的缘由。因此,其中“搦”字与“挠劳”在意义上无疑关联甚切。然则,“搦”字何谓?这只要检视《齐民要术》中如下一些文句,便不难得其确解:

(24)初下酿……于席上摊黍饭,令极冷。贮出曲汁,于盆中调和,以手搦破之,无块,然后内瓮中。(卷七《造神曲并酒》)

(25)初下酿,止用米一石……炊为饙……饙极熟软,便于席上摊之使冷。贮汁于盆中,搦黍令破,泻著瓮中,复以酒杷搅之。(卷七《造神曲并酒》)

(26)于黍饭初熟时浸曲;向晓昧旦日未出时,下酿,以手搦破块。(卷七《笨曲并酒》)

(27)饙熟极软,泻著席上,摊之令冷。挹取曲汁,于瓮中搦黍令破,泻瓮中,复以酒杷搅之。(卷七《笨曲并酒》)

(28)取黍米……炊作再馏饭。摊使冷,著曲汁中,搦黍令散。(卷七《法酒》)

由这几例看,“搦”是指“下酿”时通常使用的一种技法,即以手抓捏曲汁中成团块的熟饭,使之破碎。故缪启愉注“搦”字云:“捏散饭块。”[30]明乎此,便知前述《齐民要术》卷七中与“初下即搦”的“搦”字之义有关联的“挠劳(捞)”当依其基本义而释为“搅动捞漉”。这是因为,其含“捞漉”之义,便可与此“搦”字之意相通相应——“捞漉”是以手或他物入于液体中揽捞,而“搦”是以手入于曲汁中抓捏,正呈捞漉之势,故“捞”或“捞漉”可以摹现出“搦”的姿状。另外,由上引例(25)(27)所述看,通常情况下下酿,不仅要以手搦破饭块,有时还要用酒杷搅拌。观此,上述“挠劳(捞)”亦宜释为“搅动捞漉”——如此为解,“挠劳(捞)”遂可与例(25)(27)所示下酿之常法相贴合:其中“挠”便即“以酒杷搅之”之谓,“劳(捞)”则实即“搦黍(饭)令破”之谓。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看,将《齐民要术》卷七中的“挠劳”读为“挠捞”,释作“搅动捞漉”,具体指以酒杷搅拌熟饭,以手捞抓饭块,殆无可疑。

注释:

[1] 转引自徐天闵选编:《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08页。

[2] 高峰:《南京古代文化变迁与文学演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02页。

[3] (清)王士禛选,(清)闻人倓笺:《古诗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45页。

[4]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76页。

[5] 张廷华:《评注古诗读本》,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第17页。

[6] 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21页。

[7] 西渡:《名家读古诗》,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第453页。

[8] 戴钦祥:《山水田园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5页。

[9]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中册,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第914页。

[10] 郭预衡、辛志贤,等:《汉魏南北朝诗选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第338页。

[11] 褚斌杰主编:《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0页。

[12] 姜书阁、姜逸波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294页。

[13]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12页。

[14] 转引自(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杨用成点校:《李白全集》第1册,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第90页。

[15] 《全唐诗词语通释》编纂组:《全唐诗词语通释》第2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624页。

[16] 杨明:《欣然斋笔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第162页。

[17] 黄世中注疏:《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第2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1127页。

[18] 陆永品选注:《中国诗苑英华:李商隐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19]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下册,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第475页。

[20] 此则的内容,笔者曾以《〈齐民要术〉“挠劳”考释》为题于2011年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召开的湖北省语言学会古汉语研究会年会上报告,与会学者对本文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谨此致谢!

[21]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483页。

[22]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507页。

[23] 包启安:《南北朝时代的酿酒技术(续)》,《中国酿造》1992年第2期,第37~45页。

[24] 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25] 此处“大”为书名简称,指《大正新修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影印日刊本;“/”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该书的册数和页码。下文均仿此。

[26] 此处“中”为书名简称,指《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84~1996年影印本;“/”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该书的册数和页码。下文均仿此。

[27] 此处“碛”为书名简称,指《碛砂大藏经》,线装书局2005年影印本;“/”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该书的册数和页码。下文均仿此。

[28] 袁宾:《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社会科学》1984第4期,第78~84页。

[29] 黄征:《敦煌写本整理应遵循的原则》,《敦煌研究》1993第2期,第101~108页。

[30]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507页。

猜你喜欢

鲍照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受气包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
试论高适边塞诗对鲍照的接受
鲍照边塞乐府诗歌创作探微
收获时节
初夏时节要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