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2022-03-12张丽娟

文理导航 2022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张丽娟

【摘  要】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牵引着认知学习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之一,当道德与法治与红色教育相遇,教师必须“以情激情”,不断营造“情感环境”,聚焦“大写的儿童”以“儿童本位”立场,从道德品质形成和儿童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塑造“情感环境”呼唤儿童,以儿童本身的情感感化儿童,通過不断激活、叠加体验、借助媒介、寻找关联、巧妙呈现等方式助力儿童,拉近与中国共产党的距离,厚植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

【关键词】情感环境;体验激活;道德与法治

对小学生进行“传承红色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是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完成的重要思想教育任务。而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如何将现有的资源利用好、发挥好,让课堂丰富起来,让教育丰富起来是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所要严正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和不断的课堂实践,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尝试和探索。

一、不断激活,让情感持续发酵

“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而情感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是一种潜在的激发力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认知只有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才能伴随着道德意志而产生道德行为。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由于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尚不完全,虽其情感反应往往强烈、外显,却异常短暂,如果不加以把握,将很快消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从而抓住时机,顺势激活学生的情感,进一步促其情感发酵。对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必须创设条件,设计适合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环节,以此为其在课堂中自主感知能力的生成夯实基础,用良好的课堂行为快速激发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指数,让儿童亢奋起来。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课堂初始笔者选择充分利用时事,以此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因而笔者设计“今非昔比”的对比感知环节进入课堂教学,并利用多媒体出示百年后的中美高层战略谈话,配合图片的展示,激起儿童的学习情感。首选,笔者进行引述:“同学们,时光迈入2021年,中国和美国都是两个世界大国,今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谈话的一段视频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让我们一起走进会场”。教师提醒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多加关注谈话氛围,以及中方的谈话态度。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便接着提问:“现场感受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表达意见后,教师予以一定的评价。紧接着,教师抓住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刻,再利用“两个辛丑年”作为媒介,把1901年的《辛丑条约》血淋淋地直观表露出来,在屈辱历史的冲击之下,学生不觉深思:为什么在以前,我们国家会签订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呢?基于此,教师再对学生的认知和思考进行一步步的引导,使其在思索中回顾历史中的数次失败,感受当时中国的黑暗与没有出路的状况。

本课中,笔者从国内外时事政治中寻找教育点,使得儿童在“类似生活”中不断激发力量,在课堂、在内心持续发酵,进而产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情感。

二、叠加体验,让情感坡度上升

儿童的情感反应往往容易外显,而其蕴含的隐性价值也远远超过其显性的可见范畴,但其流露出来的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假恶丑的厌恶并不能代表其生活中真实的道德行为表现,同时,一些看似“热闹”的教学环节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获得了深刻的情感认同和道德感悟。教师必须借助“坡度式”情感体验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活动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如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笔者在整堂课中以“时光轴”为线索,把本课分成了四个环节,即:探索时光轴——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情时光轴——体会中国知识青年的爱国情怀;发问时光轴——由共产党的诞生感悟红船精神;绵延时光轴——厚植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通过层层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一步步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的心中。在共情时光轴中,我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巴黎和会”的不公;观察油画,感受五四青年的血性,并通过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发三问,让学生把人物身份、神态动作、口号等作为抓手,深入现场,把自己置身于五四运动中,在实实在在的情境中喊出口号,角色置换,让学生“共情共行”。接着通过在国内外版图中贴五角星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正在燎原”,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地图中的点点星光道,中国共产党就像是黑暗中孕育出的希望。

这样“坡度式”的情感体验活动的设计,让儿童在情境体验中升华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缩短了党史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和体会,把朴素的道德情感变得可触可感。

三、借助媒介,让情感厚积薄发

情感不会凭空产生,情感的激发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也就是一个“爆发点”,而教师通过传统的讲解、叙述,无法满足学生情感发展需求。因此,想要引导学生的情感进入“喷薄”的状态,还需要教师借助媒介,去“点燃”学生,而这个媒介一定要有鼓舞性,要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为了让儿童萌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时,笔者抛弃一切漫无边际的说教,而是在探讨“李大钊为何不惧死亡?”这一问题时,让儿童置身于“李大钊最后一次演说”的情境,通过“反复朗读”结合“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与李大钊发生“跨越时空”的“爱恋”,通过设身处地的共情,感受李大钊的“严守党的秘密、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革命精神,激发儿童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佩之情。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问题设计后,与学生进行相关对话。有一段师生对话是这样的:问:现在,谁来当最后一次演讲的李大钊?生举手。情境渲染:现在,你就是李大钊,你来读。生动情朗读(演讲)。问:你怕吗?答:不怕。问:敌人要绞死你,你为什么不怕?答:我已经把红色的种子传播到了各地,即使绞死了我,也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共产党员。总结:听明白了,倒下了一个,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笔者随手点另一个孩子,问:你怕吗?答:不怕,因为要保守秘密,不能背叛,我要是怕了,组织就危险了。总结:坚贞不屈,绝不背叛,所以从容赴死!接着,笔者播放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曾这样回忆他的父亲的配音。点出心中有理想信念,所以慷慨赴死。这时,儿童从“旁观者的第三视角”瞬间切换为真切的“主人公”,在情境中仿佛真的成为了当时的李大钊,这时,儿童的情感迅速上升,真正爆发,而这个时候的情感是最真实、最鲜活、最流淌的,因为,它是“由内而外”的!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学习氛围营造贡献了关键力量。情境的形成也成功变成学生爆发情感的媒介,这不仅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具有效性和活跃性,推动了课堂进展,更使得学生的情感流露更为自然、美好。

四、尋找关联,让情感可触可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而极具变化性的,因而教师不仅要凭借外物、媒介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要为这激发而来的情感寻找一个可靠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迸发更具意义。同时,教师也应积极思考,如何为学生探寻契机,使学生的情感衔接更为顺利。教师应当意识到,能激发儿童情感的点往往是与儿童相关的,红色教育绝不能把儿童变成一个十足的局外人,以一个“看客”的视角去了解“知识”,而应该寻找连接点,把党和自己连接起来。

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笔者就找出了一条“关联线”,即“党—共青团—少先队”,它们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少先队正是党建立的,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预备队。而通过每天系在脖子上的“红领巾”这一媒介,把一切都衔接了起来,接着通过回忆“入队誓言”“队歌”“呼号”等学生熟悉的事物与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无缝衔接,一脉相承,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少先队的奋斗目标。从而,党的使命并不都是大人的事,而是与每一个“少先队员”息息相关,每一个少先队员都要贡献力量,从“革命先辈”到“我们后辈”,一代代,永传承。最后,通过教师引述自己从少先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历程,激发学生的信心,起了一种榜样引导的作用,接着,教师系上红领巾与学生一起在队旗下宣誓,将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推向了高潮。

红色教育的“主人翁”意识是万万不可缺失的,无论利用何种方式,无论从哪一种角度出发,都要把儿童摆在主动体验的位置,一手拎起知识,一手拎起儿童的生活,用媒介出发情感,用情感架起主动学习的桥梁。

五、巧妙呈现,让情感融化内心

形象化的板书有助于儿童的“学会”和“会学”。板书讲究一种整体性,好的板书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逻辑关系,是重点难点的剖析,是儿童学习的思维导图。教学是教师需要通透的一种艺术,情感更是一种实现学生通透学习的艺术。而用什么来呈现情感?靠什么来激发情感,都是教师需要一直深思的问题。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笔者巧妙地将板书与“红船精神”相结合,与时间长河相结合。边补充红船边框边叙述: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条小船上诞生的,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所以,人们把这艘小船亲切地称为——红船。2017年,中共十九大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了嘉兴红船,和所有党员一起重温党的奋斗目标,并号召所有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船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最后呈现出一艘红船行驶在时间的长河里,寓意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不息。通过形象化的板书和动情的叙述,将红船与红船精神植入学生的眼中,更流淌在了学生的心里。

不难看出,虽然“板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一直存在,但其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课堂的作用。对如何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进行淋漓展现,多样化的“板书”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对策。

六、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育人、根植革命思想的主阵地之一,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儿童本位”思想,关注儿童在课堂中所产生的情感反应,捕捉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当即产生的触动、感受、意向,加以持续激活,并用梯度性的体验叠加加以升华,借助媒介,让情感厚积薄发,在教材与学生中寻找关联点,让情感不再“飘于空中”,巧妙呈现,让情感就在此刻“定格”。长此以往,这种情感会成为儿童爱党爱国的原动力,从而持续地指引儿童,传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船精神。

【参考文献】

[1]高德胜.“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李吉林.云雀之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