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活动探究 加深量感体验

2022-03-12苏玉娇

文理导航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苏玉娇

【摘  要】数学学科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通过丰富的活动探究能够将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量感体验。本文首先分析了“量感”的内涵,然后探讨了学生量感缺失主要原因,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小学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量感体验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活动;量感体验

“量感”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量”的态度和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因此,必须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上引入相关数学活动,以此来加深量感体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来亲历知识的形成,促进小学生量感的形成。

一、“量感”的内涵分析

量感是对各种物体的尺度、程度和速度的视觉或触觉感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数学思维,缩短数学考试时间,提高数学应用意识。量感的教育内容在教科书中随处可见,但量感的发展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经常会被忽略,评价方法也仅仅是一种,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量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是,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也存在着一些难点。第一,维度单一。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学习素材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但是当学生已经反复感知一些学会的内容时,就无法实现真正数学量感的培养,也无法培养学生丰富的表象。第二,体验程度浅。众多教师在教学时,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常常会借助于图片以及其他的载体来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自身的体验不够深刻,关于知识的感悟不到位。第三,方法缺失。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的专注力、参与度提升,保障学生能够动手、动眼以及动脑。但是在当前的量感培养中教师的教学导致学生关于体验的方法掌握不足,量感培养也出现断层的问题。第四,评价方法缺失。学生的量感是否准确、是否正确,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评价。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众多教师并没有针对量感体验进行科学性评价,没有介词来引导学生进行巩固以及内化。

二、学生量感缺失主要原因

(一)教材内容的篇幅失衡

“量与计量”的重点教学学时约占总学时的6.6%,在教材当中虽然有相关的内容域,但是计算的内容会占用更大的篇幅,而量感的相关知识点则很少。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篇幅失衡是导致学生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材内容的侧重失衡

量感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和背诵书本知识获得的,还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获得相应的活动经验。但是,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更加注重对于数量知识的讲授和能力培养,并没有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能就会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这就会让学生对量感的认识产生偏差,导致学生量感的培养无法有效进行。

(三)部分内容与生活失衡

在教材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并不多,比如有的数学单位比较常见,学生有直接的感性印象,容易理解,如体重、身高等。但是,有些单位是不同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学生很难形成具体的认知,也很难理解,如公顷和吨,学生就像“雾里看花”,很难形成相应的量感体验。

三、小学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量感体验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教师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引导學生建立一个正确的空间观念,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活动,如画一画、涂一涂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体验兴趣,促使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取相应知识点探究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接下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培养量感。

例如,在讲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渗透一些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操作活动。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一组周长的数字,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画一画同样一个周长可以画出多少种图形,再使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一算自己所画图形的面积。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个面积数字,再来让学生画一画这个面积能够画出多少个图形。通过自己动手绘画和计算学生可以发现,即便是两个图形的周长相同但是面积却可以不同,而面积相同,周长也可以长短不一。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量感”思想,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

(二)设计实验,提升深度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就可以从角度的感受去让学生了解“量”的内涵所在。而对于数学实验来说,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在深层次上了解数学知识和定理。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相关实验内容,促使学生自己去动手,加深学生的量感体验,从而提升理解深度。在课堂中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实现量感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数量的感知。学生结合亲身体验,能够清晰地了解数学当中的量感内容,但是量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也需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及感知,结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

例如,在讲授量长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量身高的小活动,将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其中一个人充当指挥,一个人充当测量对象,一个人进行测量,最后一个人进行记录,然后四个人再进行轮换,分别体验一下测量的过程。在这样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测量长度,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设置这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育学生思维的开火星,进入一个更加深度的数学学习境界当中,进而提升小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获得成长和进步。

(三)细化引导,精准定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当前的生活经历出发,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和重复体验,逐渐形成量感。在学生形成一定的量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比较、推测和修正,以提高学生的量感定位准确度。

例如,在讲解“认识面积单位”时,可以指导学生拿出一张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然后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比一比自己感受一下它的大小。最后,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感知,有效地创造和掌握1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由此可见,在这一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细致的引导,精准的定位教学知识点,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在针对《厘米与米》这一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例如,结合相应的问题设置来实现学生的思考以及讨论,教师可以提出实际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有哪些。学生则可以开展激烈的讨论,并用橡皮的厚度、瓜子的长度、指甲的长度等多种语言来进行表述,实现学生对于厘米概念的清晰认知。此外,在关于米这一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也可以进行米的估测以及感知。这种从实际生活中来进行观察、实践、总结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量感。

(四)多措并举,灵巧化聚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单位的换算和聚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一个关键步骤,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只有掌握了量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再学会进行相应的转化,才能够拓展到不同的领域当中去。因此,教师在讲授量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引入其他知识点来拓展学生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在课堂上很自然地培养学生的“量感”。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后,让学生进行一个探究性专题:秤和质量单位的前世今生,收集我国古代所使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古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地思考与实践才能感悟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实现触类旁通。在《认识千米》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千米的长度与高度,并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生活素材来进行直接体验。这种与实际生活十分接近的场景,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多个活动、多种素材中进行体验形成较为丰富的量感。

(五)新旧联系,强化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单位量感,教师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例如,在《量与计算》这一教学内容中,小学数学教材并没有直接来开展,而是结合时间、面积、体积、长度、质量以及人民币等各项不同的内容来进行分块讲解,在其他的知识内容中,也会涉及到关于量的知识。教师在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实现知识中量感的贯穿,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是开展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问题设置中,可以针对题目当中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换,让数学问题能够转变为数学当中的符号,从而实现学生对于数量的清楚认知,随后则针对数量关系来建立概念,让学生进行计算,从而在思考中逐步培养量感。

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注重信息的输出,在实现新旧知识联结时,帮助学生从内化逐步转化为外化,实现量感的输出可视化,由此实现教师评价、生生评价作用的发挥。在量感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评价手法的应用,这可以对于学生的量感进行修正,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及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当中来掌握生活当中的案例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将多个知识点进行融合,并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从而能够真正建立起对于量的感知。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体积、容积单位之后,则可以将相应的知识画成思维导图,建立完整的量感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上,数学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的时候,就需要以生活为起点,以操作为载体,以合作为依托,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量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梁培斌.科学利用数学教材培养学生量感[J].教学与管理,2017(02):43-45.

[2]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04):76-78.

[3]脱中菲,赵艳辉.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单元设计的实践研究——以三年级“面积”单元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1):67-71,78.

[4]徐娟燕.从秩序“度”到心理“量”——构成教学中的设计引导[J].藝术教育,2014(09):230-231.

[5]程五霞,彭阳,刘嘉嘉.“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9,8(15):120-121,123.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