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交往促成真正的学习发生

2022-03-11朱薇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生学校课堂

朱薇

这是一本关于课堂合作学习的书,与一般讲合作学习的书不同,这本书的主旨是将合作学习看作是教育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或所谓“教学质量”的一种工具;这是一本形式新颖、设计精巧的书,为了便于教师组织阅读,作者将全书设为20个章节,与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数恰好相对应着,极为巧妙。

这还是一本讨论如何通过改善交往活动来创设适合高水平学习的特定氛围的书,书中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交往。这里的“交往”包括四个“交往圈”,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这四个“交往圈”都围绕着学生之间的交往这一核心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真正的学习。因为正是在交往中,所有人的知识获得增长,思维得到激发,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在交往中获得的人生体验,将使人受益终身。

一、生生之间

1.让不一样的孩子在一起

郑杰校长认为,在将学习看作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的学校,是不会编重点班的;在将学习看作是一个人与人协作的过程的班级,是要将学生编为一个又一个“异质组”的。为促进课堂交往与合作,就要让不一样的孩子围坐在一起,他们的学业水平、兴趣、性格、家庭文化背景不同,这些差异恰恰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我校的“生本四学”课堂模式中也有小组合作,在编排小组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会不自觉地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平衡化”,这其实也是教师的一种本能反应,因为多年的小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正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是“异类”,而非同类。在“异质组”内,孩子们可以看到与自己不一样的“风景”,“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以发散,能力才能提升。

2.小组内的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与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不同,郑杰校长主张在小组内设组长,但组长这个角色并不是“小老师”,并不一定由最优秀的孩子去担任,也不是替教师去管人,而是替大家服务。与此同时,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会有其相应的职务,比如成绩优秀的学生当“检查员”,不爱发言的孩子当“汇报员”,成绩较差的孩子当“纪律员”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去进行安排,而每一个安排都应该是让孩子有所得、有所成长的。这样,孩子们才能因为小组合作的交往而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在日常的小组合作内,我们经常发现,如果不对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的安排,就容易出现一个局面:小组内讨论、发言的,永远都是最优秀的那几位或那一位,那些平日里学习成绩较差的、自我评价不高的、性格较内向的孩子,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处于“隐身”状态。而且,这样的小组合作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变相的打击,正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和优秀的孩子之间的差距。长此以往,两极分化的情况会越发加剧。

所以,在编排小组时,我们绝不能让优秀的孩子成为“独裁者”,因为,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3.要让小组内的孩子联结成为“内群体”

“内群体”即由自己人所组成的群体,因为都是自己人,群体成员就会更自觉地遵守群体规范,将自己的行为方式调整到大家认可的方向上。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一群人成为“内群体”时,他们的“认同意识”“归属意识”“整体意识”是最强的,群体内的成员们团结程度最高。

成为“内群体”,可以说是小组建设最理想的状态了,在现实的课堂中,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小组可以说比较稀少,大多数的小组合作可能还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小组内的所有活动更多的是跟随着教师的课堂节奏在进行。这也是我们应该反思之处:我们给予孩子们具体的小组合作技能了吗?我们教会孩子们合作学习的策略了吗?我们的小组合作真的落到实处了吗?还是只是流于形式?正如郑杰校长所言:教会孩子们合作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其价值超出了知识本身。

二、师生之间

1.有条件的“师生之爱”更具有教育的力量

说到师爱,传统的理解都是以母爱作比较的,总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包容、需要无私,可是学校毕竟是一个有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地方,有其固有的处事原则,处于其中的“师生之爱”必然应该是有条件的。郑杰校长认为,“师生之爱”应该进一步退到更为平等的“友爱”里去,才更符合时代对教师的期望。

确实如此,这“友爱”不会是“专爱”,父母之爱只会对特定的对象产生,并且有“专一性”,而“师生之爱”不应如此。每个学生对待教师的关爱的反馈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喜欢温和的老师,有的学生认为严厉的老师对自己、对班级会更有利,所以,“师生之爱”无法像父母的爱那样一视同仁,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可能需要付出不同的关爱。这“友爱”也不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师生之爱”更应该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力量感因此才能产生。

2.少一分“好为人师”,多一些“倾听”

纵观身边的教师,多少都会染上一个职业病:好为人师。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一开口就能讲出一大堆大道理,犹如人生导师一般地去处理身边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很少有学生、家长会和教师真正成为朋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了解不代表可以指导一切,不走进孩子的内心,不倾听孩子真實的想法,便去下一番定论,看似是给了孩子很透彻的人生指导,其实大部分都属于教师的“自传式回应”。

小学教师大概最经常遇到的便是小学生来“告状”了,一天不处理个几件甚至都觉得这一天是不完整的。仔细去回忆我们是如何处理他们的“告状”的吧:多少次我们将自己放在一个“制高点”上,用“审判者”的眼光去与学生打交道?试问,你说的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吗?教师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用耳朵听,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心去理解。最高级的倾听应该是能“移情”的,去感受学生的快乐、愤怒、痛苦,用心地倾听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后再给出相应的引导,这比当一位至高无上的“审判者”要重要得多。

3.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之间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要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学会与学生对话,对话不是随意性的说话,而是对话师生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师道尊严”的传统,向来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对教师毕恭毕敬。当然,“师道”有其必要性,这更利于知识的传播,试想,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课堂该如何进行下去?郑杰校长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似乎有一些颠覆传统,然而,细想来,又是符合现代化的师生观念的。师生关系,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合作的关系,如果交往中存在不平等和不对等的现象,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越来越具有开放性,教师本身既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一位学习者。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一个探求知识、建构意义的过程。

三、家校之间

1.家庭教育重要,但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经常会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事实,但是这个固有的观念影响了部分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定位,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归因于他的家庭教育。事实上,我们要端正教育观念,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无论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他们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在教育方面,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专业优势,学校和教师要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来。

2.家校应结成教育共同体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一直以来,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学校所能够想到的第一个解决者便是教师,总觉得教师作为一位教育者理应是精通各种教育的,包括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然而,郑杰校长却认为,学校其实并不具备教育家长的资质,学校只能在教育孩子方面与家长达成若干共识,从而与家长结为共同体。例如,家校共同持续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成长中的心理建设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家校这个共同体在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上都应该是达成共识的,唯有如此,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师师之间

1.同事之间交往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

与大多数行业相比,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小,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但抛开这一职业特性来说,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成员之间的交往也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一个人都应尽量呈现出自己优质、人性化的一面。同事之间的相处,应多一些用心的倾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担当,还要多一些珍惜。这对学生的学习也会形成潜在又重要的影响,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性、品格、待人处事之道等。

2.同事之间的关系应如混凝土般牢固

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个个团队,年级之间、学科之间,都需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整个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优秀的教师团队就像是混凝土,每个成员各有所长,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男女结构、工作经验等都需按比例配置,而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交流便如混凝土的搅拌过程,最终将整个教师团队变成一个整体。不仅如此,优质的教师团队若想获得和谐、稳定、牢固的发展,需要身处其中的所有人去用心地建设,彼此之间都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教师的团队氛围最终会弥漫于整个学校,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最终会构成整個学校教学氛围的一种强有力的底蕴。

教育是什么?泰戈尔曾经有过诗意的诠释,他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在郑杰校长的《为了学习的合作》一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气息,他对课堂、对学习、对学生、对教师的理解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人性以及生命气息,在这里,学生不是被教师统一管理、强硬灌输的机械之“物”,学习有了更多的情感浸润和生命体验,而教育也多了一分它该有的模样!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新生小学)

3498500338258

猜你喜欢

师生学校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