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如何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表达

2022-03-08淡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经验

淡贝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为目的,包含学生自我探索、自助及互助等过程。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等,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表达。现以一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令人舒服的表达”为例,介绍教师在心理课上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采用适当方法促进学生表达。

关键词:课堂表达;教学经验;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7-0019-0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发展与预防为主[1]。学校内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成员们在安全的氛围中直接而坦诚的分享,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交流情感体验、观点达到自助和互助的目的[2]。《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三大鲜明特征,一个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二是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经验性活动过程,三是以互助、自助为机制的互动过程[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提升个体幸福指数的课程,也应同团体辅导一样,创造尊重、接纳的氛围,学生能在其中安全地体验活动,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最后达到自我成长。为了达到互助与自助以及老师辅导的目的,心理健康课离不开学生的“表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表达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表达是指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情感、观点分享出来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与非言语表达(如绘画等)。课堂中学生的表达,不仅能让他本人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够让其他学生看到同学之间一致的想法,起到“原来大家和我一样”的安定情绪的作用。同时,学生们的表达可以让所有人了解到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提升自己的接纳与包容度。除此之外,学生们的表达会促进心理教师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既能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恰当的引导,也能反思调整教学内容。

相较于言语表达,学生们更喜欢有趣且隐蔽的非言语表达,因为表达意味着内心的暴露,初中生并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表露自己的心声。不过非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用言语表达来分享,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达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言语表达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促进初中生们进行言语表达。

很多语文、英语学科教师研究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他们研讨的方法包括营造课堂氛围、丰富课外活动、引导说写结合[4]。其中“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可以借鉴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邀请学生分享的是自己的感受与生活体验,这些回答内容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心理课上还应有一些其他方法激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受。综上,我以一节心理课“令人舒服的表达”(见表1)为例,分析与探索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在心理课中表达。

二、教学设计

“令人舒服的表达”这节课设计的初衷在于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恰当而令人舒服的语言,减少摩擦与矛盾。其实,“使用恰当而令人舒服的语言”也适用于心理课,心理课努力创造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真实的感受,在這种氛围中,学生们无所顾忌,有时会说出让别人不舒服的话,比如:“你这样想法有问题吧”“你在凡尔赛”等较多的评价语句。这节课我希望更多学生学会令人舒服的表达,他们参与分享、练习的环节才能掌握令人舒服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中多发言、多分享。基于此,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融入了较多促进学生进行表达的环节及方法。

三、促进学生表达的方法分析

(一)创设贴近学生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如果想要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就需要尽量使用真实且贴近学生日常的例子。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验,有真实的感受,他们上课时自然有话可以表达,愿意向他人分享感受。

本节课使用的例子均与学生在校生活有关:

(1)开头引入的学生不想听到的话,来自课前在学生中的调查。当这些话展示在PPT上时,学生们的感情立即被激发,表露出生气、愤怒的表情,此时问学生如果听到这些话会发生什么事,学生争相举手表达自己的感受。

(2)课堂中使用的情景《晓雯的故事》来自学校运动会长绳比赛后初一年级几位学生身上发生的一幕,所以故事主人公所说的话贴近上课学生的日常用语,学生能够迅速代入主人公被指责的情景中,进而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即语言中带有指责性的评价以及情绪化的表达是不合适、令人不舒服的表达。

不是每一节心理课都可以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例。如果上课使用的材料与学生生活有些差异,那么教师可以在设计问题上下功夫,即提问的问题尽量与学生自身的经验有关,或者是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这样学生也会表达自己的感想。举一个例子,有一节关于注意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刚开始我的设计是:由雕塑家罗丹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体验集中注意力的感受,从而寻找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我向学生提问:“你有没有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很多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分享的学生也是说一些诸如吃饭、睡觉一类的事情。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转化到学生能够理解的部分。于是我换了一个问题:“罗丹集中注意力时雕刻出了伟大的作品,我们如何做到这样呢?我们先来说一说自己分心的场景,再来寻找克服分心的办法?”此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要说自己什么情况下会分心。

所以,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情景能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学生便于理解的问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发挥榜样作用,示范促学

有时候心理课上学生很少表达,是因为不敢表达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但如果有一个人开始表达,便可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加上教师的鼓励,更多同学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榜样的作用尤其重要。

在课堂上选择一个榜样,一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二能起到示范作用,学生们在观察中学习如何表达。榜样可以是教师。如在我这节课当中,邀请学生用“感受”句式来练习自己看到一件事后的感受,可能是因为有些难度,很多学生没有举手。我便主动表达课上我自己的感受,示范之后学生知道怎么用这个句式了。所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自我表露很有必要,这促进了学生的表达。榜样还可以是学生。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上课愿意分享、愿意表达的这一类学生,在没有人表达的时候,先邀请他们来回答,回答过后给予肯定与鼓励,以他们的表达带动其他同学的表达。榜样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们在课堂上表达。

(三)采取多种方式,及时肯定与鼓励

教师促进学生多次表达的方法还有抓住机会,给予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激励手段,受到鼓励的学生们会更有信心做一件事。如果鼓励是及时的,那么学生更明确知道自己的哪部分做得对,效果也更加明显。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肯定学生做得不错,会采取语言鼓励:“你回答得很棒。”或者再加上具体表现不错的地方。除了语言表扬,课堂上教师们还有哪些方法能鼓励孩子们呢?

(1)动作。“点头”这一动作对于教师们来说不陌生,表示对学生的肯定。我曾见一位心理教师上课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竖大拇指”,当时看到这个动作,坐在后排的我感受到了无声语言带来的鼓舞,于是我借鉴到我的初中生课堂上。第一次在心理课中尝试使用后,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哇,老师居然给我点赞了,我好开心呀,看来我的回答很好,我以后还要继续回答问题。”从这个学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竖大拇指”的小动作鼓励学生继续分享是有用的。所以,这节课中我依然使用“竖大拇指”的鼓励方式。点赞的方式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课堂上有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受,我依然为这个学生点赞,因为他准确探寻且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他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愿意去觉察自己的情绪。

(2)表情。肢体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人的表情也是。当学生站起来分享的时候,教师们如果流露出“期待、好奇、欣赏”的表情,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鼓舞,因为这样的表情会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我愿意听你说,无论你说什么我都是接纳的。如果再靠近学生一些,他们会感觉到被尊重,主动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氛围。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的是真实且自发的感受,我会带领班级同学们一起鼓掌,一是及时肯定,给予发言学生信心,让他敢于继续发言。二是邀请其他同学参与到鼓励他人的行动中,所有学生都能明白他人做得好的部分是什么,方便自己学习使用。

鼓励可以促进学生表达,但这种方式需要及时跟进,也需要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时,鼓励将发挥其最大功效。

(四)多次练习固定句式,鼓励举一反三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师们会通过提问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场景/情况,你是什么感受?”以获得他们的反馈。每当这类问题问出时,学生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会特别积极地告诉教师自己有什么感受,有时候学生不太理解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可能会说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学生们不是不愿意参与问题回答,而是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所以,本节课特意邀请学生们多次练习“感受”固定句式以及情绪词。如同学英文或者其他语言时,学习者要多听多背固定搭配,自己在说与写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直接使用这些固定搭配,或者将一些范句改变,做一些变式。学生们多次练习固定句式便是利用重复来养成表达“感受”的习惯,在以后的课堂中不惧回答“感受类”的问题。不过,固定句式会限制学生们表达的自由,如果学生的表达与固定句式不同,教师们需要允许这种情况存在,而且要仔细辨别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从而做一个提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提升。

心理课上学生的表达没有对错之分,练习固定句式也不是为了框住学生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表达内容搭建框架,学生可以在这个框架之中添加属于自己的独特内容。

四、总结

学生的表达是心理课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是学生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感悟的互助过程,二是学生自我理解的自助过程,三是老师进行辅导的基础与依据,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表达。本文探讨的是如何激发、鼓励、引导学生表达,给予学生充足的机会进行分享,这只是在保证学生表达的次数。在数量的基础上,心理教师下一步应该思考的是质量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学生自助、互助与教师辅导。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路径[J].中国教师,2015(14):10-14.

[2]何元庆,姚本先,冯娟.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方法解读[J]. 基础教育参考,2013(7):18-21.

[3]吴增强,张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婵.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教学经验
善用习题,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双钢琴演奏与教学初步探索经验谈
构建桥梁,走进高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和经验
浅议在物理教学中的经验总结
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
如何教好高中数学
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