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巧用民俗游戏推动幼儿主体性发展

2022-03-07凌咏梅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主体性

凌咏梅

摘要:我园位于上海东海之滨的新农村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游戏资源。孩子们在这些常见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感受。当前课改中,注重以幼儿发展为先,关注孩子个性的发展,提倡基于儿童立场开展各类活动。民俗游戏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灵活多变、竞争性强等特点,比较容易掌握,也便于接受和流传。通过研究发现,在民俗游戏中观察并关注幼儿的发展,及时评价反思、调整活动内容,有利于推动孩子的主体性发展,提高主动性,提升能动性。教师在观察幼儿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巧用民俗游戏,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成长需求,促进幼儿的体格全面健康发展,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以及心理情感性健康发展等都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在巧用民俗游戏推动幼儿主体性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儿童立场  民俗游戏  主体性

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的视角,体验儿童的内心世界,满足儿童的兴趣和成长需求。

民俗游戏: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简便性,具有易学、易传、灵活多变、竞争性强等特点。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前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就让他多思考。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赤子之心。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我们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基于儿童立场,实践研究发现,巧用民俗游戏能让幼儿主体性发展取得很大的收获。我们发现生活中常见的“跳皮筋”、“金锁银锁”等民间游戏,上海特色的“讨小狗”、“阿拉都是木头人”等弄堂游戏,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灵活多变、竞争性强等特点,比较容易掌握,也便于接受和流传。民俗游戏的多样性,能让幼儿自主体验快乐;民俗游戏的趣味性,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合理运用民俗游戏的规则性,能强化幼儿自我约束的能力;运用民俗游戏的合作性,能促进幼儿互动体验。

通过实践证明,民俗游戏在把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与孩子的现实生活状态密切衔接,让孩子们更加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回归生活状态的同时,利用其独有的在材料、玩法、规则上所呈现的全方位的“可变异性”、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为孩子们在游玩过程中的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真正创造了可交互、可调节、可控制的广阔的空间,对于孩子们主体性发挥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一、基于儿童立场,巧用民俗游戏的多样性,引导幼儿自主体验

民俗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根据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的社会行为,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比较容易掌握,也便于接受和流传。民俗游戏的玩法形式丰富多样,表现出了其多样化的特色。每一个民俗游戏都有它自身的特殊功能,都可以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自由感受和享受,得到快乐。

从儿童立场来释放幼儿对游戏的自主权,有利于幼儿把民俗游戏灵活地、创造性地融入在活动中,有利于幼儿按照自身的愿望来和玩具材料进行交流,有利于幼儿自主地形成兴趣和产生真正自主感体验。

1.关注多样,合理分类

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和幼儿园活动课程特点,把民俗游戏加以细分,如运动类有剪刀石头布、跳皮筋、跳房子、抽贱骨头、“荷花荷花几月开”、斗鸡、踢毽子、舞龙、猫捉老鼠几更天、脚尖脚跟踢、城门城门几丈高、抬花轿、推推箍、阿拉都是木头人、老鹰捉小鸡、外婆桥、夹沙包等;生活类有金锁银锁、拍大麦、挑线、扯纽扣、讨小狗、弹蚕豆、抓沙包、吹羽毛、夹弹珠等;语言类有两只小蜜蜂、摸箱子、传话等;艺术类有网小鱼、找朋友、击鼓传花等等。

2.协调动作,和谐发展。

民俗游戏品种很多,对孩子身体起了多方面的影响。“跳皮筋”“荷花荷花几月开”“城门城门几丈高”等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扯纽扣”“弹蚕豆”“吹羽毛”“夹弹珠”等游戏能发展幼儿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协调;“踩高跷”“抽七打八”等游戏,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通过民俗游戏中的各种动作技能,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锻炼了孩子的体魄。

3.自主交流,增加趣味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游戏的权利也在幼儿,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视角,体验幼儿的内心世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成长需求,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有充分的自由度。如运动类民俗游戏“剪刀石头布”,基于儿童立场,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都能成为主体,并且玩出新花式,我请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孩子们从自身经验和兴趣出发,有的以“往前跳两下”为玩法,有的以“跨一大步”为规则、有的订立了用脚进行“剪刀石头布”进行游戏的方法……这样的自主体验,即丰富了孩子们对游戏玩法的理解,也增加了游戏的主导性和趣味性。

4.积极参与,自主体验

教师站在幼儿的视角,观察幼儿实践过程中能力、作用、地位变化过程,体验幼儿的心理变化,及时评价反思、调整活动内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主体验。

在开展生活类民俗游戏“弹蚕豆”时,按照季节的差异,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不同的豆类开展游戏,不但发展了孩子们的手指肌肉,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的豆子,同时引发了幼儿对什么季节有什么豆子的兴趣,以此展开讨论,进一步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让这项传统的游戏常玩常新,增加了不少趣味,引来许多幼儿自主参加游玩。

二、基于兒童立场,巧用民俗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积极参与

游戏活动是孩子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孩子们独立且自愿的自主性社会活动,而自主性也是游戏活动的首要特点。民俗游戏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玩乐性,具有易学、易传、灵活多变、竞争性强等特点。巧用民俗游戏的趣味性,鼓励幼儿自主、积极地投入其中,从游戏中感受到自愿、自主、自由、快乐。自身认知意识的提高则要求孩子们对事情有更强的独立感知意识,同时孩子们的社会活动量也就相应增强了。

1.巧用前期经验

经过各种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父母们对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俗游戏都记忆深刻,如“老鹰抓小鸡”“打牌堡”“丢手绢”“捉迷藏”等。为何父母们对这种儿时的玩耍会有这样深刻的记忆呢?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传统民俗游戏特有的民俗情调。游戏中生动活泼风趣的儿歌和口令,以及简明易懂的各种游戏规定,让游戏者一直处在自主、积极参与的状态当中,并充分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与趣味。

2.创设游戏情境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孩子在自主、轻松的活动氛围中进行生活化、情境化的民俗游戏。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老鹰、鸡妈妈和小鸡的头饰。游戏一开始,大家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准备,当儿歌念完,老鹰开始去抓小鸡。由于提供了头饰,逼真的角色情境大大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小朋友们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都将自己看作是老鹰、鸡妈妈和小鸡,完全融入到游戏之中。这个过程使孩子在兴趣与需求获得满足的时候,天性自由地表达,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升。就连好动的、顽皮的小孩子,都可以很自主地投入到游戏当中。

3.关注过程与反思

民俗游戏有其自身的趣味性,它对孩子的自控力和保持性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开展“丢手帕”游戏时,活动中丢手帕的过程需要很多孩子都处在等待状态,而有时整个游戏有的孩子甚至一次也没有轮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部分孩子在平时的自控表现,孩子们早就熬不住了,而民俗游戏中独特的趣味性则引起了孩子们从在游戏中的期待状态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强烈需求,从而更能坚定并遵循游玩规则。再如:“阿拉都是木头人”游戏中,当念完儿歌后,木头人就维持一个动作不能有任何的变动,直至领头人发出指令。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自我约束能力不好的孩子无疑是一种严酷的考验,因为孩子们需要在规定时限内维持某个动作不变,这对于儿童的坚持性、自觉性的培养都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幼儿能力、地位变化过程,体验幼儿的心理变化。互动过程的作用,满足儿童的兴趣和成长需求,推动幼儿主体性发展。

三、基于儿童立场,巧用民俗游戏的规则性,强化幼儿自我约束

游戏规则是游戏开展安全有序的关键保障。只有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遵循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才能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自主发展。而民俗游戏主要以锻炼身体活动为主,利用游戏锻炼走、跑、跳、投、平衡、钻、爬等一些基础动作,以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

如民俗游戏“夹沙包”,游戏活动目标为:发展幼儿手腕小肌肉群;发展幼儿走、平衡等基本动作。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先由孩子们分组商量玩法,在此基础上汇总孩子的意见,然后师生一起商量在场地上创设游戏场景:用障碍物摆成了一条彩色树林,平衡木和拱桥当做小桥。最初的游戏规则是:必须要双手手腕夹住“沙包”,从起点回到终点。但在游戏中,有的孩子为了能够较快地完成任务,就会不遵守游戏规则,“沙包”夹不住了就用双手托,孩子们常常会为此而争吵,从而使得整个游戏无法开展下去。因此,在“如何遵守游戏规则”这个问题我引领着孩子们一起探讨。

师: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幼1:用手腕夹住沙包往前再回来。

师:为什么游戏要有规则?

幼1:公平呗!

幼2:有了规则才能更好地游戏。

师:有的小朋友在游戏中并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怎么办?

幼1:可能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要勝利吧。

幼2:我们的游戏就是夹沙包,不夹怎么玩?

幼3:如果不遵守规则,也让他暂停一次。

讨论的结果,大家产生了新增一条游戏规则的共识:在游戏中,所有落下了“沙包”的幼儿都将暂停一次游戏。

从儿童立场出发,“孩子在前,教师在后”,这是我始终坚持的教育宗旨。从开始的游戏规则确立、碰到困难时集体商讨并在最终解决问题,我一直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让孩子们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的主体地位。游戏规则是孩子们按照游戏需要而建立的,孩子们自我制约的能力明显增强,都愿意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触犯游戏规则的现象减少了,孩子间的纠纷也就减少了,游戏就能很好地进行下去了。

四、基于儿童立场,巧用民俗游戏的合作性,促进幼儿互动体验

民俗游戏创造了幼儿语言表达的环境以及与同伴之间情感沟通的良好时机与条件。如在游戏“炒黄豆”中,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肢体动作配合语言得到了统一和协调,同时也促进了同伴间的互动,提升了情感。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孩子们在跑动过程中能够更有效的锻炼小腿肌群,并培养自身的反应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在跑动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回避才可以确保自己不会被老鹰抓到或者如何抓到小鸡,并通过对方的行动表达做出解析与措施,这让幼儿积累了经验,提高了主动性,同伴间的互动行为更加密切,提升了幼儿能动性,对于孩子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合作涵盖着自制力,与人热忱相处的能力。而民俗游戏的合作性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幼儿合作玩的能力。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会让孩子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并坚守规则。孩子们在和伙伴的游戏活动中学会了遵守规则,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比如“城门几丈高”,游玩规定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想再次参加游玩只能遵循规矩。再如:“跳竹杆”的游戏活动,两个人用手抬竹竿、一个人跳,游戏要求抬手的动作要统一,抬跳动作要和谐,抬跳节奏也要统一,两个一致和一个协调,充分训练了小朋友动作的协调能力和与伙伴间的合作能力。这些游戏为幼儿提供合作机会,锻炼合作能力,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流、协作中获得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在活动中,慢慢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和同伴团结友爱,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周兢.《中国民间游戏》 江苏少年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俞国平.《教育》[M]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2005第十期

[4]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M] 《人民教育》2007年23期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主体性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