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育惩戒的价值内涵、实施困境及优化策略探析

2022-03-03刘建荣杨正兵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罚惩戒教育

刘建荣 杨正兵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并于2021年3月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惩戒从此有了正式的规章制度指引和法律法规遵循。《规则》的颁布,使教育界、学界和家长等各社会群体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达成了共识,但在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依然有少数人对教育惩戒抱有异样的态度。因此,必须再次明晰教育惩戒的价值内涵,厘清教育惩戒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重梳中小学教育惩戒实施的困境,“对症下药”优化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以促进教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

一、中小学教育惩戒的价值内涵

教育惩戒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开创而开创,伴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而发展。古往今来,教育惩戒已经成为了教育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已经和教书育人融为一体。在新时代、新环境、新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把握教育惩戒的价值内涵,才能透析教育惩戒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教育惩戒在新发展实践中实现新的突破。

(一)规训学生的错误行为和思想

《规则》指出,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1]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惩戒最大的属性是育人属性,最大的价值是育人价值,在于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促使学生在行为和思想上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育惩戒是通过对违规违纪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使其在心理上或身体上产生不愉悦的体验,由此杜绝其错误行为和思想的再度发生,是通过“惩”的手段,达到“戒”的目的。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惩戒针对不是学生个体,而是学生的错误行为和偏颇思想。中小学生由于心智的不健全和青春期的叛逆情绪,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形形色色观念的诱导,其中不乏错误的思想观念甚至违法乱纪的思想体系。受此影响,中小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在这时,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温柔教育方式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教育惩戒这种较为严厉的教育方式就很容易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和思想进行纠正。教育惩戒具有的强制性和惩罚性,使学生在受此教育方式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摒弃自己的错误行为和偏颇思想。

(二)维护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夸美纽斯说:“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1]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转必须依靠完整的规章制度,必须有行之有效的规范程序。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作为约束手段,就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教师的施教育职权将变得可有可无。因此,纪律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异常重要。但纪律不能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重要的是实施和遵守,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加以惩治,不然纪律的尊严和学校的权威将受到侵犯。对于此,教育惩戒成为了维护学校规章制度的焦点。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既要维护个体的教育权益,也要维护集体的教育权益。对于违规违纪并屡教不改的学生,其行为和思想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到了其他学生受教育的权益,通常情况下的教育方式已然不能对此做出有效应对,此时,带有惩罚性和强制性的教育惩戒就如同顺应时代发展的强针妙药,通过一定的惩罚措施能够对此类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不仅维护了学校规章制度的尊严,也维护了教学秩序的有效开展和其余学生正常受教育的权益。

(三)健全教师的教育权责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理论知识和教育学生品行的责任和义务,肩负着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会做出违规违纪的行为,此时,对失范学生做出相应的惩罚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马卡连柯曾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2]教师教育学生首要的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好的品行有时候比丰富的知识涵养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违规违纪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教师教育的重点对象,也是难点对象。而对此类学生,若是通常的说服教育不能使其转变观念和纠正行为,那教育惩戒将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利器”,通过实施带有惩罚性质的教育惩戒,能够更有效地对此类学生进行教育。这时,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权责将更加健全,其教育覆盖面和教育效能将达到更佳。

(四)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韧性

教育惩戒之于教育,其作用不仅在于使失范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和观念,还在于使学生在受惩戒过程中磨砺心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研究表明,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学校受到教育惩戒,其走出校园后较那些遵规守纪的学生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当的鼓励和关怀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性和热情,但也不能否定教育惩戒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规范的教育惩戒、合情合理合法的教育惩戒对学生受挫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帮助,教育惩戒对学生对待生活的韧性也能够有所提高。

二、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困境

任何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教育惩戒的实施也不例外。虽然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但教育惩戒在教育行业内的开展和实施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不少人厘不清教育惩戒的概念,对教育惩戒认知不到位;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方式混乱,措施边界划分不明确;社会舆论施压,造成教师教育惩戒不敢为。

(一)概念混淆,认知不到位

要认识和研究一件事物,首先就是要明确它的概念,把握它的属性,厘清它的逻辑。虽然《规则》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着不少包括部分教师、家长和其余社会人士在内的社会群体对教育惩戒的概念厘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教育惩戒没有形成科学的教育惩戒观。教师对教育惩戒的认识主要源于工作实践,虽然《规则》的颁布对教育惩戒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已经使教育惩戒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固化思维,仅仅依靠条文解释很难破除并形成新的教育惩戒观。同时,由于古代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师的思想体系中依然保留着对教育惩戒传统的教育观念,由此,对现代教育科学的教育惩戒观很难形成。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公众在理解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带来的负面意义与体罚或变相体罚联系在一起,从而将教育惩戒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画上等号。处于和平富庶年代下的今天,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关注更胜以往,对孩子的宠溺程度也异常严重。在将教育惩戒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画上等号后,家长对教育惩戒的抵触情绪和排斥态度也变得很激烈,这也是教育惩戒实施的重要困境。

(二)方式杂乱,边界不清晰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惩戒实施尺度的把握是一个重大的难点。当前学界和教育界对教育惩戒尺度和边界的研究不是很清晰,“合理、尺度、恰当”等词语都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概念。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的惩戒措施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一种经验。但对青年教师来说,教育经验相对是缺乏的,因此,在对违规违纪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青年教师很容易出现惩戒措施杂乱、边界认识不清晰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惩戒措施过轻和过重两个方面。惩戒措施过轻,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对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无益,甚至会助长学生错误行为和思想的发生。惩戒措施过重,便异化成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手段,不仅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还会损害教师这个职业岗位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和在社会群体中的公信度。因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惩戒的边界和实施方式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清晰,这一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和家长各方主体共同探讨和解决。

(三)舆论施压,惩戒不敢为

舆论是一种潜在的、隐蔽的、普遍的和强制的力量[3],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周围,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和价值判断。教育惩戒作为一种带有惩罚性质的教育手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的声音自然不绝于耳。社会公众由于对教育惩戒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将教育惩戒的“负强化”作用片面理解,夸大为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合法权益,进而对教育惩戒持有抵触和排斥的态度。因此,关于教育惩戒的负面舆论一直以来居高不下。基于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不得不将社会舆论考虑进去,作为自己是否实施教育惩戒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在多数情况下,社会舆论关于教育惩戒的负面炒作和报道夸大其词,仅关注了教育惩戒对学生的“惩”,没有在意教育惩戒对学生“戒”的作用,进而造成社会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不满,以致发生对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人身攻击。由此,巨大的压力就集聚到了教师身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背负教育好学生的重担,还要承担社会公众对教师施加的压力,甚至费心尽力去和社会公众或家长解释、辩驳。巨大的职业压力很容易促使教师在对待违规违纪学生时,放弃使用教育惩戒,对学生的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中小学教育惩戒实施的优化策略

教育惩戒是教师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尽管《规则》的颁布在规章制度层面对教育惩戒作了明文规定,但在教育惩戒的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在新环境下,如何优化教育惩戒的实施策略,使教育惩戒回归教育本性,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焦点问题。基于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

(一)加强教育惩戒价值宣传,明晰教育惩戒概念

教育惩戒的价值不仅限于对违规违纪学生错误行为和思想的纠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并促使其健康发展。透析教育惩戒的价值内涵,加强对其价值的揭示和宣传,有助于使社会公众对教育惩戒的偏见和抵触得到缓和。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相关立法设置,在法律法规制度层面,完善教育惩戒价值的阐释,以权威性的视角对教育惩戒的价值向社会公众公示,使社会公众对教育惩戒的价值形成共识。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育惩戒规章制度的组织学习,认真领会《规则》中关于教育惩戒的相关条文规定,使教师突破教育经验带来的固化思维,破除传统教育理念的滋扰,提升教师自我的素质素养,形成符合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惩戒观。最后,家长和社会公众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视界的有关论述,转变对教育惩戒的传统认知和固化观念,认清教育惩戒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有着本质区别。体罚和变相体罚触犯了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法行为,而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对其的实施是一种合法行为,其具有的惩罚性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需要清楚教育惩戒的教育属性是其本质属性,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带有惩罚性质的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教育惩戒针对的不是学生个体,而是学生的错误行为和思想,要明晰教育惩戒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体学生和集体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深化教育惩戒“度”的掌控,合情合理合法实施教育惩戒

“度”是指尺度与限度,确保惩戒实施过程的规范合法性,准确把握惩戒实施的限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惩戒权的实施。[4]中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还处于懵懂和启发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违规违纪行为和错误思想的产生。基于此,在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育惩戒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措施。但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时,也要严格区分惩戒的“度”。首先,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贯彻“爱”的原则,合情地实施教育惩戒。教育惩戒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在下次避免受到惩戒,努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在实施教育惩戒中对学生施加更多的关爱,用情用爱温润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学经验的磨砺,多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青年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一股脑地根据自己的感觉走,要做到合理实施教育惩戒。再次,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严格依照《规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则,划分好教育惩戒的边界,做到依法实施教育惩戒。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教师的素质素养。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紧抓教育惩戒的规章制度建设,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完善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度”的规定,让教育惩戒的实施做到有理有据。

(三)把握教育惩戒规章制度,坚定教育惩戒实施

如果说违规是对他人和集体利益的损害,那么,惩戒则是对遭到破坏的平衡关系的恢复。[5]教育惩戒不管是对个体学生还是群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公正的举措,它所维护的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权益。因此,对于教育惩戒的实施,应该依据《规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坚定不移地实施,共同维护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范秩序。当然,这一坚定的抉择必须建立在对教育惩戒有深刻认识和对《规则》有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在认知上对教育惩戒有了理性的把握,才能在行动上做到临危不惧、游刃有余,破除教育惩戒不敢为的现象。

(四)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管,坚定教育惩戒实施

社会舆论是影响教育惩戒正常实施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成了舆论的重要场所,成了社会舆论发展的重要阵地。要正常实施教育惩戒,就必须减轻教师的压力限制,就必须对社会舆论采取必要的监管和控制。严格处理故意炒作教育惩戒负面影响的报道,规范社会舆论风气,让社会舆论成为一股对教育事业、教育惩戒健康发展的清风。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指要完全杜绝对教育惩戒的负面报道,而是要依据实情,实事求是地对教育惩戒的行为进行全面报道,积极的方面要加以充分肯定,消极的方面也应该予以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体罚惩戒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忘却歌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