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5-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2022-03-03李庆棠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理州群体性聚餐

何 左,周 舟,李庆棠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形式,是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1-3]。随着经济发展,居民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加之地区差异,各地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和流行特征也不尽相同[3-4]。为了解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本文对2005-2020年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防控重点,及时发现风险因素,提高应对能力,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2005-01-01至2020-12-31报告的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所有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或现场卫生学调查,核实确认后上报。

1.2统计学分析应用WPS Office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月份聚类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利用GeoDa 1.14.0软件绘制地图和全局Moran's I(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2005-2020年大理州累计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1起,其中,重大事件1起,占1.41%;较大事件32起,占45.07%;一般事件29起,占40.85%;未分级事件9起,占12.68%,无特大事件报告。71起食物中毒事件波及19 461人,中毒4 096人,死亡37人,罹患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1.05%和0.90%。见表1。

表1 2005-2020年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情况

2.2致病因素2005-2020年大理州报告食物中毒起数最多的是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7.89%,其次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占36.62%,主要致病因素为沙门氏菌,所引起的中毒人数占65.04%,但病死率仅为0.04%,而有毒动植物所引起死亡人数最多,占94.59%,病死率达6.25%,主要致死因素为野生蕈,占45.95%,其次为草乌,占35.14%。见表2。

表2 2005-2020年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素分布

2.3时间分布71起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6-8月和11月,分别报告33起和10起,占46.48%和14.08%。6-8月和11月均以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48.48%和50.00%。见表3。通过聚类分析可知,各月份报告起数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6-8月和11月;其余月份为第二类,见图1。

图1 2005-2020年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月份系统聚类谱系图

表3 2005-2020年食物中毒事件时间分布

2.4地区分布各县市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报告起数最多的是宾川县(20起,占28.17%),其次为大理市(13起,占18.31%)和祥云县(8起,占11.27%),南涧县、剑川县和漾濞县均未报告。经空间自相关分析,各县市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地区分布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ran's I=0.112,Z=1.1232,P=0.150),见图2。

图2 2005-2020年食物中毒事件地理分布图

2.5场所分布71起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共62起,占87.32%;城市9起,占12.68%。按发生场所划分,群体性聚餐和家庭是主要发生场所,分别占36.62%和32.39%;群体性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77.12%,而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所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6.49%,病死率达14.88%。见表4。此外,发生在家庭和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均以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为主,分别占95.65%(22/23)和47.62%(10/21);而群体性聚餐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占76.92%(20/26)。近5年来,大理州群体性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共报告3起,占23.07%,而家庭发生的食物中毒所占比例上升,共报告6起,占46.15%。见图3。

图3 2005-2020年食物中毒事件各年份场所分布

表4 2005-2020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场所分布

3 讨 论

2005-2020年大理州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1起,病死率为0.90%,低于云南省(2.82%)[5]和省内德宏州(1.42%)[6]的报告水平。近年来,大理州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对平稳,但流行特征发生改变,高发场所从群体性聚餐转向家庭,事件以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为主,中毒人数虽在下降,但病死率较高,且通常引发较大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大理州食物中毒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大理州各县市食物中毒事件无空间聚集性,但报告起数差异明显,宾川县和大理市报告较多,这跟当地饮食习俗或报告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宾川县居民素有进食“草乌”“附子”等乌头碱类物质的习俗,而大理市地处大理州府所在地,其食物中毒检测、诊断能力和报告意识性较强。从时间分布来看,大理州食物中毒呈明显的季节性,报告高峰集中在6-8月和11月,这与其他研究[7-8]所报道的食物中毒高发于夏季的情况略有不同。大理州6-8月雨水充沛,野生蕈大量产出,群众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蕈引发中毒[9-10],同时夏季气温高,气候潮湿,适合致病菌生长与繁殖,一旦食物储存不当,容易腐败变质,加之当地居民喜食凉拌菜,增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11-12]。此外,大理州宾川县、弥渡等地群众惯于在入冬前煮食“草乌”“附子”等乌头碱类中药材“进补”,以期达到祛风除湿、驱寒止痛和强身健体的功效,并常常邀约亲朋好友一起煮食,由于加工不当,难以破坏其毒性,中毒和死亡风险极高[13-14],导致11月份后,大理州食物中毒又出现了报告高峰。

各类食物中毒事件中,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报告人数远低于细菌性食物中毒,但病死率最高,主要致病因素为野生蕈、草乌和四季豆等,且多发于农村,这与云南省内的其他报道相一致[9-10];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群众有采食野生蕈、附子和四季豆等饮食习惯,因误食或加工不当后,极易引发中毒,加之群众健康意识不强,导致就医延迟,因此病死率高[2]。此外,大理州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占事件总数的12.68%,略高于全国有关报道的水平,这可能与事件报告不及时、采样和留样不规范、调查配合度不高、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15-16]。

从食物中毒场所分布来看,群体性聚餐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这与其他地方的报道略有不同[17-18]。大理州群体性聚餐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宴席,且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近年来,群体性食物中毒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增加和监督管理力度加大有关,同时不排除受实验室查明率不高的影响,未将事件纳入食物中毒进行报告。而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起数呈上升趋势,这主要与误食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有关,由于缺乏专业识别能力,误采误食、加之加工方式不当,导致中毒和死亡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大理州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发生改变,与全国及各地报道的流行特征既有一致性,也有其各自特点,家庭成为高发场所,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成为主要致死因素,病死率较高,食物中毒防控形势严峻。建议进一步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卫生行政部门加强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和管理,避免漏报和瞒报情况发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食品安全意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高发季节、高发场所和高发致病因素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和现场调查处置,提高食物中毒爆发调查能力和实验室诊断水平,可向发达国家学习应用食物中毒病例病因预测模型[19]、自我报告[20]等方法来应对食物中毒;医疗机构要做好食物中毒应急救治的准备工作和提升救治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防范能力。

猜你喜欢

大理州群体性聚餐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聚餐喝『高』了,如何解酒才对?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聚餐
不一样的聚餐
老友聚餐
关于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