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意蕴及演唱研究

2022-03-02马金玉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意蕴

马金玉

摘要:《古老的歌》是由朱嘉琪谱曲、王持久填词、廖昌永演唱的充满巴渝风情的民歌作品,以巴渝特有的文化元素为创作基础,带有浓郁的“川江号子”特色,错落有致的歌词、较为整齐的结构、朴素独特的旋律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感受。深入分析声乐作品《古老的歌》其中的民族意蕴,领会其乐曲与歌词内蕴含的深厚民族情感,通过声乐演唱寓情于声、情景交融,可以凸显作品的民族审美情趣,彰显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是诠释作品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声乐作品  《古老的歌》  意蕴  演唱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87-03

《古老的歌》产生于巴渝峡江,其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饱满的地域与家乡情感,再加上巴渝特有的自然风光、川江号子,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民族意蕴,带有极高的历史记忆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古老的歌》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声乐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一部传世佳作,是因为其词曲带有生活情趣,亦具备历史的厚重感,听之给人以穿越时空与巴渝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虚实交织感受,强大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为作品增色,也使其深受大众青睐。演唱《古老的歌》需要表演者把握作品情感基调,及其深刻的民族内涵,以灵活且娴熟的演唱技巧将作品的魅力、风格、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才能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推向世界舞台。

一、声乐作品《古老的歌》创作背景

中国声乐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土壤,凝练着中华儿女自古有之的对人地协调、美好生活、世界和平的追求,带有浓浓的家乡情愫、民族风骨与文化气韵,在声乐艺术表达上或高亢但不自满、或萧瑟但不哀伤,体现出中華民族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任何一首声乐艺术作品都是歌词、乐曲与演唱三者的有机整合,演唱者在深入领会作品立意、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把握作品情感内涵与思想追求的前提下,将主观情愫、声乐演唱技巧、自身声音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集听象、视象一体化的音响效果,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与情绪表现通过自身的发声器官,以最为贴近自然的人声、嗓音赋予声乐艺术作品以表现力,辅之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恰如其分的身体动作,为受众创设视听一体的审美空间。

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扎根巴渝峡江土壤,产生于巴渝特有的民风民俗、审美价值追求与劳动过程中,词曲宛若天成,与巴渝峡江自然风光、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状态紧密相连,在历史积淀与文化浸润下,作品诞生并在世界各地巡回表演,让世界人民看到、听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民歌——川江号子的的独特魅力。《古老的歌》词、曲皆带有川江号子的韵味。川江号子是我国民族劳动号子文化中的瑰宝,从本质层面来看,川江号子反映了自古以来我国川江各个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自然环境时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出劳动人民粗狂豪迈、不失幽默的性格特点;从音乐文化层面来看,川江号子的发展较为成熟,巴渝地区对川江号子的保护与传承也十分重视;从艺术特色层面来看,川江号子由号工领唱,由众船工帮腔,音乐结构较为整齐、旋律节奏或高亢激昂、或舒缓内敛,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生活的自然感悟。

以巴渝文化元素为基础,以川江号子为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古老的歌》是历史积淀与文化浸润的产物,是川江流域劳动人民以汗水乃至鲜血谱写的生命华章,更是我国传统民族民歌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唱此类具有深厚民族情感、书写自然、生命及民族性格、风骨的声乐艺术作品,需要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升华自身对民族民歌的认知,才能以人声传递情感。

二、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意蕴

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意蕴是指其内在意义,在不依靠演唱此种外在表现形式的前提下便具备的价值、美学特征及情感。在声乐作品演唱前领会作品的意蕴,内心会与作品产生交互,也将使自身的演唱情感真挚、饱满。具体而言,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歌词情感意蕴

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有着与散文诗一般优美的歌词,有着经过白话处理的通俗易懂、简单质朴的语言。从歌词的内容来看,无一不与巴渝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生活追求与审美情趣相契合,“祖祖辈辈唱过”“啊,古老的歌”“迟早要开花、结果”,这些近乎“古老”,甚至生活化的歌词表达方式真正彰显了“艺术源于生活”,词作家在此并未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紧密联系川江号子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瑰宝这一特点,将劳动人民粗犷豪放、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歌词内容虽简单、朴素,但立意深远,使人在获得亲切、随和、振奋等感受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何为“我要找的”“我想唱的”“我重写过的”古老的歌。简单歌词之下,是祖辈对川江号子的不懈传承、对巴渝文化的保护与赓续、对民族精神与气节的弘扬,这便是中华民族屹立五千年依然葆有生命活力的根源——传承;从歌词的结构来看,词作家采用渐进式方法布置歌词,使得歌词有着现代诗歌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特色,由“古老的歌”,到“我熟悉的歌”“我要找的歌”“我想唱的歌”,最后到“我已经重写过”,似乎表达着游子对家乡的深沉思念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聆听家乡民歌,不由回想起“熟悉”的生活场景与家乡风情,思考着家乡文化的出路与艺术传承,便自发自主地进行创作与改编,最终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范围之内“开花、结果”,体现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坚守;从歌词的意境来看,“日出日落”“帆影渔火”意象的选择与“江枫渔火对愁眠”相得益彰,在情感表现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巴渝盛景融入歌词,再以旋律节奏、声乐演唱予以表现,体现出词作家精妙的构思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旋律节奏的民族意蕴

声乐作品《古老的歌》呈三段体结构。以五个“啊”开头的引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川江号子特色,前三个“啊”采用了反复的第三音节奏,乐曲的情感与情绪由淡到浓,在第四个“啊”处爆发,无突兀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情绪的天然宣泄。在第五个“啊”处,乐曲旋律趋于舒缓,情感也由激昂转向平静。

第一部分歌曲的旋律节奏带有叙述性的意味,以同音反复及三连音,辅之la、mi、do音列,体现出川江号子朴素简单的艺术特色,再加上环绕迂回的处理方式,表达出作曲家对巴渝风光、文化的无限自豪感。

第二部分歌曲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集中在高音区的间奏奠定了全曲高亢激昂的情感基调,表达作曲家对“古老的歌”的深切热爱与无限赞美;随之进入中低音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熟悉的歌”“要找的歌”“想唱的歌”,似乎追随着古老歌声直达巴渝文化的根源,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与孜孜追求的音乐意境,至“想唱的歌”力度逐渐增强,代表着作曲家找到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信念与理想,那便是传承与创新,在“唱”之余进行“重写”进入到乐曲的深情部分,预示着新的音乐艺术时代之门已经开启,昭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回归,也为全曲的高潮到来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仍以“啊”起始,情绪情感更为浓烈,民族情愫更加强烈,“啊,古老的歌”再次重现歌曲主题,体现出对古老,亦或是传统的追求,此时歌曲情感情绪到达制高点,乐曲也进入高潮。随后力度减弱,“迟早要开花、结果”由情绪情感的宣泄转为坚定、信念与感叹,全曲也在高潮中结束。

(三)寓情于景的美学意蕴

声乐作品《古老的歌》将巴渝自然风光融入歌词与旋律节奏中,以音乐打造出巴渝盛景,以“帆影”“日出”“日落”“渔火”等诸多意象勾勒出一副优美的巴渝美景,乡土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令人心驰神往,这是作品思想之情的自然流露。除了场景意象之外,《古老的歌》中的“歌”也是意象之一,其不仅仅是指代声乐作品,亦或是声乐与音乐艺术,更为深远的立意在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乃至已经历五千年沧桑历史的古老的中华民族。词曲作家在创作该部声乐作品时,并未局限于音符、旋律、节奏及曲式结构,而是借鉴了我国文学艺术元素及美学思想。作品内渐进式的歌词与情感表现方式与余光中所创作的《乡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人们的记忆中,家乡之歌、民族之歌便是“熟悉的歌”;“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为了生活离乡的游子们,依靠家乡之歌、古老之歌慰藉内心的愁绪,多想回到家乡再次聆听熟悉的歌;“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时光不复,唯有歌唱才能聊表思乡之情;“而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此时思想之情已经升华为爱国之情,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及文化传承,以“重写”的方式赋予“古老的歌”时代感,使其在世界遍地生花,这是报答家乡养育之恩、回馈祖国培育之恩的最好方式。

三、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演唱分析

声乐作品《古老的歌》歌词简单朴素,但立意深远,旋律高亢激昂,但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若想完美诠释此部作品,在娴熟运用声乐技巧的同时需将自身的主观情感、艺术素养融入到演唱中,进而为受众打造身临其境般的画面感,升华声乐演唱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一)结合声乐技巧及主观情感

演唱《古老的歌》时需要把握好歌词中寄托浓厚情感的词汇与乐句,如在演唱“古老的歌”“熟悉的歌”时,演唱者可以以第三人称视角切入,站在觀望的角度带给受众对“古老”“传统”的理性思考,使其认识到“古老”及“传统”是历史的记忆,是对客观事物及人类发展的见证,以此在受众心中积蓄情感力量;在演唱“想唱的歌”时情感需在瞬间爆发,体现出声随情动、情难自抑的状态,以此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在演唱“重写”时声音需保持高亢,但需要流露出自豪感、感激之情与赞美之情,主要原因在于这里的“重写”有着两个层次含义,第一层为对家乡建设、祖国发展、文化保护及传承成就的赞赏,通过历代人的努力“重写”家乡及祖国面貌;第二层为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想要赓续民族血脉,就要进一步传承中华文化的蓬勃力量。把握好此种细微、深刻且复杂的情感,结合新时代语境演唱此部作品,便能引发受众的深思,达到与受众交互的演唱效果。

(二)以声乐演唱打造身临其境的画面感

“象外生境”是《古老的歌》的美学特点之一,受众聆听声乐演唱可获得心灵启迪,或是在内心思忖实现自身价值的历程,是否在生活与工作中失去追寻“古老”的本心;或是展望中华民族发展至未来,遥想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开花、结果”;亦或是对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唱”“想要找”契合自身审美追求的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形式。无论何种心理启迪,都需要演唱者以声乐演唱打造身临其境般的画面感,用人声铸就虚实交织的审美空间。为此,在演唱引子部分时,演唱者需以长音将受众的思绪引入独具风情的巴渝盛景之中,以四川方言凸显作品的地域及民族特色,并且将第一个“啊”的回声作为第二个“啊”的迭代,使受众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自然之中,在起伏的山峦间、逶迤的河流上聆听着源于民族土壤的“古老的歌”;在演唱第一部分时,注意加重“日出”“日落”等意象的咬字与发音,适度延长尾音,产生余音绕梁之感,引发受众的想象力与联想力,使其沉醉在以人声打造的巴渝盛景之中;在演唱第二、第三部分时,需把握情感情绪的微妙变化,保持呼吸连贯、咬字吐字准确、发音饱满动听,注意高潮部分前演唱力度渐弱,以抒情、讲述的方式对“熟悉的歌”“想唱的歌”“我已经重写过”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向受众传递丰富、饱满且细微复杂的情感,使得受众在人声塑造的情感历程中感受到“古老”的蓬勃生机,以及历代人为保护与传承“古老”付出的汗水甚至是鲜血,进而在高潮部分完全点燃受众情绪。除此之外,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时刻保持个人情感情绪与人声、作品意蕴的高度契合,“二次创作”固然重要,但切忌脱离原作情感基调、触碰民族文化根基,而是要在领会作品意图的基础上将其内涵、意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老的歌》是一部极具历史记忆价值、民族及区域文化特色、独特美学价值的声乐作品,其隐含着歌词情感意蕴、旋律节奏的民族意蕴以及寓情于景的美学意蕴。演唱此部声乐作品,演唱者需要结合声乐技巧与主观情绪、以声乐演唱打造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体现作品内涵,传递作品哲思。

参考文献:

[1]赵大刚,赵海菻.声乐作品《古老的歌》的美学意蕴及演唱分析[J].艺术品鉴,2020(08):335-336.

[2]赵媛.论四川号子的艺术特征——以《古老的歌》为例[J].北方音乐,2020(04):82+92.

[3]夏泽丹古丽·艾合买提.浅析歌曲《古老的歌》音乐表现及演唱处理[J].新疆艺术(汉文),2019(05):117-120.

[4]李曦.巴渝峡江风情之《古老的歌》歌曲艺术赏析[J].戏剧之家,2018(02):39.

[5]刘佳.民族之歌——《古老的歌》艺术魅力赏析[J].音乐创作,2018(01):111-112.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意蕴
干将莫邪传说演变路径及文化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