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胆管成像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误诊1例

2022-02-22欧阳骏

吉林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肝胆胆道胆管

周 奇,赵 华,欧阳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江苏 苏州 215006)

肝内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病之一,又称肝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蛔虫、华支睾吸虫)、胆汁停滞、胆管解剖变异、营养不良等有关。主要是发生于左肝管及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个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1]。该病复发率较高,甚至会诱发癌症,手术后结石残留较常见,临床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难度越来越小。临床上,采用CT、腹部B超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均可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2]。仅仅依靠MRI胰胆管造影往往会在诊断中出现误差,该误诊病例为肝胆外科轮转期间整理所得。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因右上腹不适1周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因肝内胆管结石行手术治疗,1周前开始出现右下腹疼痛,后转移至右上腹,疼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平卧位或呕吐后疼痛缓解,考虑肝内胆管结石复发。门诊查腹部MRI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梗阻性胆管扩张(图1)。入院时查体可见:T 37.5℃,Bp 142/80 mm Hg(1 mm Hg=0.133 3 kPa),P 86次/min,BNP 20 900 pg/ml;WBC 17.34×109/L。既往有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肝部分切除+胆肠吻合术后半年。入院后查腹部平扫+增强CT示:肝内胆管积气(图2)。术前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复发?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图1 肝内胆管多发结石

图2 胆管内积气

胆道镜探查术:术中见紧贴腹膜分离粘连,分离肝膈面与膈肌粘连,沿右向左分离肝脏面,下降肝门板,可见胆肠吻合口,吻合口稍水肿增厚,局部挛缩,直径约1 cm,沿肠壁切除吻合口,见金黄色胆汁流出,内可见泥沙样结石,未见明显结石,予以冲洗。

2 讨论

临床上,为了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效果,为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常采取腹部B超、腹部CT与 MRI胆管成像结合的检查方式。但是临床上对胆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中,MRI 胆管成像应用较多,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研究报道与腹部CT相比,MRI 胆管成像在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诊断准确率达93.75%,而CT组的肝内胆管结石诊断准确率只有81.25%[3]。但这些证据不足以断言MRI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准确率比CT更高,仅仅依靠MRI很容易出现误诊。

本病例入院后完善了MRI和腹部增强CT,MRI明确诊断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胆道梗阻,而CT结果为积气,两者结果千差万别。最后行胆道镜探查验证了仅为流沙样物质,未见明显结石,故此不得不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影像学选择重新考量。目前临床上,大多医生及各类报道均认为MRI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敏感性比CT更高,但MRI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与CT相比仍有一定的不足及误差,临床上应该综合B超、CT、MRI多项检查,综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准确率更高,更不容易出现误诊,在仅有磁共振的情况下不能妄下诊断,很容易误诊。

猜你喜欢

肝胆胆道胆管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