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再造背景下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平吉堡地区为例

2022-02-21西北民族大学陶亚秀陈亚妮唐文陆正伟秦林航

区域治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易地移民居民

西北民族大学 陶亚秀,陈亚妮,唐文,陆正伟,秦林航

宁夏西海固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贫瘠甲天下的地方,原住民世代居于深山,生活艰苦。易地搬迁政策让几代人告别“穷窝窝”,迎来新生活。从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先后多次实施了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南部山区向中北部地理环境较好、自然灾害发生率较低、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前后累计大规模搬迁了6次,搬迁人数多达123万人,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17.8%。该政策让宁夏南部山区的123万贫困农民走出穷山恶水,摆脱了恶劣自然环境对贫困人口的空间束缚,通过转变劳动方式开启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宁夏多年积极因地制宜实施政策,探索并创造出了具有宁夏特点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宁夏模式”。但是易地搬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此工程作为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性工程,要完成的不仅是“搬得出”这一个短期任务,更重要的是解决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各方面问题,也就是搬迁移民安置区的社会融入问题,其中包括生活、就业、养老等多个问题。[1]

近年来平吉堡地区发展讯速,移民受到城市化影响逐渐增强,搬迁社区居民如何适应新环境,各民族之间如何更好地进行交流、交往、交融,如何更好地促进搬迁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成首要问题。目前平吉堡地区在搬迁移民的参与下发展讯速,但是该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社区发展跟不上社区人文发展的需要,移民因文化及技能水平不够而出现结构性失业的问题。社区空间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系列社会行动,空间再造即是对人们所生活的社区空间进行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加强社区联系,增强居民的空间主体感、认同感,构建全新的管理服务空间、组织空间、权力空间,使社区空间秩序规则化发展。因此空间再造项目的实施要了解该地社区发展与社区人文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结构性失业以及劳动观念变化所导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这也是对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种肯定,让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我国国家政策、平吉堡移民生活水平和社会融入情况。

一、平吉堡地区易地搬迁移民的社会融入成效

(一)生活融入维度

平吉堡地区的移民社区通过插花安置和整村安置,导致移民的来源和构成复杂,而且他们搬迁后呈现出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使得原有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造到破坏甚至不复存在。但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询问了包括邻里熟悉度、邻里互助等情况,了解到调查对象都表示能够和邻里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总的来说,移民之间越熟悉,邻居之间的互助就越频繁,这表明移民已经很好地融入并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二)文化融入维度

尊重和保护少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活力。平吉堡移民社区的居民以回族居多,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他们最重要的三大节日。

搬迁前大家的社交活动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村子里,但部分外出打工的人因为距离远等原因无法回家过节,而搬迁后移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和常住人口的增加,使得节日活动的参与率大大提高,当地政府统一建立的节日活动场所,不仅面积大,设备齐全,而且舒适又美观,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社会融入程度。

(三)心理融入维度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作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地移民已经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不断发展。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该社区居民的心理融入程度总体上较高,因为这里的大部分中老年移民的搬迁时间较早,他们作为劳动力积极参与了平吉堡地区的房屋以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这不仅使得移民更好地适应“第二故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增加了他们对自己主人翁身份的认同,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当我们的调研人员询问到他们是否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一员时,当地的移民纷纷表示赞同,并且移民的子女从小生活在这里,这里已经成为了这些年轻人的第一故乡,所以他们的归属程度甚至较自己的长辈更高,心理融入程度更强。

二、平吉堡地区易地搬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搬迁群众年龄偏大

从平吉堡地区的年龄结构来看,老龄化较严重,具体情况如下:大于60岁的搬迁群众占13%;20~30岁搬迁群众占13%;30~40岁搬迁群众占23%;40~50岁搬迁群众占31%;50~60岁搬迁群众占20%。当地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选择进城务工,也有少部分的青年人背井离乡,前往新疆或者附近城市去打拼,而留下来的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逐渐减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只能在家从事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见图1)。

图1 平吉堡地区年龄结构

(二)搬迁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目前,平吉堡地区移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程度,这就导致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严重达不到当地企业的要求,出现企业招不到工人,移民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根据调查结果(见图2),从受教育程度来看,65%的搬迁群众都是小学及以下学历;21%的搬迁群众是初中文化学历;14%的搬迁群众是中专及以上学历。可看出平吉堡地区的搬迁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样本总数的86%。大多数搬迁人口文化水平较低,自主就业相对困难,对培训缺乏信心而不敢尝试,一味地否定自己而选择放弃。有些搬迁群众只会当地方言,语言交流也成为阻碍他们更好就业的一大难题。

图2 平吉堡地区搬迁群众受教育程度

(三)就业劳动观念落后

土地是农民的根,平吉堡地区居民搬迁后,失去了原有的土地,这与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差别,移民在搬迁后难以接受身份的转变,对外部生存环境不够了解,使得部分移民就业观念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易地搬迁中,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搬迁款,对于年收入较少的家庭来说,这笔钱就是财富的剧增,导致一部分搬迁的劳动力失去方向,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就业愿景极其淡薄。在一段时间的享受后,即使再就业,也会盲目追求高收入、高福利,严重脱离自身实际。

(四)空间异质性增强

空间异质性属于生物学名词用语,我们将空间异质性用于搬迁群众的融入问题。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平吉堡地区的移民迁出范围广,其中以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为主,迁出地的广阔增加了平吉堡地区的复杂性。

在生物学上空间的异质性增强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但在异地移民中空间异质性增强反而会导致移民难以融入。在迁入新的社区后,移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亲友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要在心理层面获得认同感还需要一定时间。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人对原居住地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特别是移民中的老年群体,在搬迁后,他们仍然怀念原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三、相应对策

(一)落实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建设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已建成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增任务安置点项目建设。[2]社区要超前谋划全社区新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使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就医十分不便,稍微严重一点的疾病就需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医院就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服务政策,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落实社区公共服务配套的重点工作。

(二)加强社区服务人员培训

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社区服务人员与社区居民存在沟通困难、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所以要在完成公共服务配套的情况下,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例如沟通技巧的训练、计算机系统的培训、工作技能的培训等。让国家的各项政策通过社区服务人员的学习和领悟,将专业化术语转变为通俗易懂且符合当地情况的语言,让当地居民听得懂的同时,还要避免方言传达上的偏差,进而更好更专业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三)强化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的力度

当地移民在易地搬迁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虽有所提高,但到一定程度后速度明显变缓,究其根本就是移民在搬迁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未能改变旧观念和积极学习,导致出现结构性失业的情况。缺少一定的就业能力的移民无法在其它行业中就业,收入来源减少,生活费用支出量增加,最终导致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方式,增强移民在易地搬迁后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根据移民迁入地区的产业特点与工业发展情况等,集中性进行各种岗位技术培训,使移民可以满足当地产业的岗位需求,增强就业能力,增加经济来源。

(四)政府应合理补贴社区居民,帮助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针对平吉堡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劳动意愿低下的问题,政府应改变原先的补贴救助政策,将补贴救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救助陷阱的发生。政府应以产业脱贫、劳动脱贫为主导,将可持续化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带领当地社区居民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政府应当为社区居民定期开展劳动观念教育活动,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调动当地社区居民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其出现劳动惰性,出现“光吃补贴饭”此类不利于移民社区发展的情况。

四、结论

本项目采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方法,基于空间再造的背景,从平吉堡地区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自然能力、物质能力、社会能力、人才能力等方面对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从移民农户生存空间转换、生计模式改变、社会生存能力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分析。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所以在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后,我们根据项目研究的背景及特征,以“社会适应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对平吉堡地区的移民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深层次数据信息,利用文献法制定问卷与访谈提纲。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易地搬迁农户的适应性问题及现状,再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全面收集基本数据,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在对平吉堡地区易地移民搬迁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移民社区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以空间异质性增强与结构性失业为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当地的生活情况与项目研究课题做出问卷进行数据收集。

从调研数据中可了解易地搬迁农户搬迁后的社区空间、社会融入状况。通过对农户在搬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需求进行分析,在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问题中主要体现了人们的利益和情感,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下,人们的利益被联系在一起,社区活动环境相比搬迁之前的活动环境受到一定的限制,人们的生活空间被重造;人际关系需要重新建立。不同地方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因为易地搬迁居住在同一个社区,或有冲突,或有矛盾,或有问题,尽管如此社区还是如同纽带一样把大家的利益和情感联系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社区意识,情感共同体。

猜你喜欢

易地移民居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石器时代的居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内陆移民(外二首)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Immigration移民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