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市颗粒物污染成因解析及建议

2022-02-21江苏省宿迁环境监测中心薛俊

区域治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尾气生物质燃煤

江苏省宿迁环境监测中心 薛俊

一、引言

由于气象扩散条件的影响,秋冬季是颗粒物污染相对较为严重的季节,污染中主要污染物基本为PM2.5。针对颗粒物污染问题,宿迁市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在对生产企业及建筑工地等特征行业采取常规与非常规、定期与不定期和“5+2”“白+黑”执法监督检查的同时,也通过督促企业污处设施改造升级、加强行业绿岛建设、鼓励绿色标杆企业创建等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和管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十三五”期间,宿迁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达15.2%。然而,因为颗粒物污染来源的多面性和复杂性,PM2.5浓度依然较高,距离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清晰地了解颗粒物污染的成因,做到精细化、强针对性的治理和管控。

二、概述

宿迁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且地势较低,容易受北方污染传输的影响。从工业布局看,宿迁城区被工业企业所包围,南有宿迁经济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区南区,东南方向有宿豫高新区,北有生态化工园区,西有苏宿工业园区、宿城经济开发区及耿车工业园区;从产业结构看,宿迁工业以膜产业、医药化工、木材加工、印刷包装、机电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橡塑产业等为主,虽然企业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但企业总体产污量较大,仍为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宿迁属于新兴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体量持续较大,机动车增长率和保有量持续升高,无疑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位置概况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东经 117°6′19′′-119°12′50′′、北纬33°12′17′′-34°24′38′′之间,南与淮安市毗连,东与连云港市接壤,北与徐州市相连,西与安徽省交接,地处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全市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为典型苏北水乡。

(二)气候气象

宿迁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和,四季明显。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以东南风为主,潮湿多雨;冬季在西伯利亚大陆冷高压的影响下,以偏北风为主,降水贫乏。但受近海区季风环流和台风的影响,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洪涝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三、近五年颗粒物浓度统计分析

从2016-2020年近五年的统计数据看,宿迁市PM2.5月均浓度变化趋势总体平稳;从年度均值数据看,PM2.5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9年下降幅度最大,达到9.2%;“十三五”期间,宿迁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达15.2%,但在苏北五市中,无论是从年均绝对值还是降幅看,均处于较后的位次(见图1)。

图1 苏北五市近五年PM2.5年度数值统计比较

四、各类污染源时空分布规律

为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2020年秋冬季,以宿迁学院为监测点位,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 05系列),对市区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开展了多次连续监测分析。基于监测分析的结果,参照《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并结合本地的能源结构,按照环境管理需求对细颗粒物排放源进行分类,将本地细颗粒物污染来源归结为7大类,分别为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工业工艺源、二次无机源、其它。其中,扬尘包含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土壤尘等颗粒;生物质燃烧源主要是农作物秸秆、野草等露天焚烧以及生物燃料锅炉排放的颗粒;机动车尾气源包含柴油车、汽油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颗粒;燃煤源包含燃煤电厂、锅炉、散煤燃烧、煤工艺制造过程等排放的颗粒;工业工艺源包含了化工、金属冶炼等工艺过程中排放的颗粒;二次无机源主要指从单颗粒谱图来看,除钾离子外,只含有二次无机组分(硫酸盐、硝酸盐等)的颗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气二次反应的强度。

根据监测分析,PM2.5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源(32.0%)、其它(18.9%)、燃煤源(17.8%)、工业工艺源(14.4%)、扬尘源(9.7%)、生物质燃烧源(5.6%)、二次无机源(1.6%)。

(一)机动车尾气源时空分布规律

从机动车尾气源小时排放规律(图2)可见,机动车尾气源比例高峰出现在上午07∶00、12∶00和下午15∶00,早高峰现象较为明显。其占比高值主要为东北风主导区域,主要污染源NO2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静风以及偏东风主导的区域。

图2 机动车尾气源小时排放规律

(二)扬尘源时空分布规律

从扬尘源小时排放规律(图3)可见,扬尘源占比峰值出现在午后13∶00~14∶00左右。其占比高值主要为偏东风主导区域,与PM10偏东风主导下高值重合。

图3 扬尘源小时排放规律

(三)燃煤源时空分布规律

从燃煤源小时排放规律(图4)可见,燃煤源占比高值主要为凌晨至上午时段,整体排放夜间高于白天,其占比高值主要为西北风主导区域,主要污染源SO2浓度高值主要为偏东风和西北风主导区域。

图4 燃煤源小时排放规律

(四)生物质燃烧源时空分布规律

从生物质燃烧源小时排放规律(图5)可见,生物质燃烧源占比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其占比高值主要为西北风主导且风速相对较高区域。

图5 生物质燃烧源小时排放规

(五)工业工艺源时空分布规律

从工业工艺源小时排放规律(图6)可见,整体排放夜间高于白天,其占比高值主要为偏东风和西北风主导区域。

图6 工业工艺源小时排放规律

五、成因解析

机动车尾气源:机动车尾气源早晚高峰明显,晚高峰对PM2.5浓度的影响更大,同时对NO2浓度影响较为明显,受黄河南路、黄河南路与北京路交岔口等主要交通要道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中运河柴油运输船废气排放影响较大。

扬尘源:监测发现,扬尘源夜间占比高峰明显,对夜间PM2.5质量浓度的上升有一定的影响,污染来源与周边建筑工地大片裸土有关。

工业工艺源:监测期间工业工艺源清晨及夜间占比高峰明显,对夜间PM2.5质量浓度的上升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受东北方向影响较大。

燃煤源:比例高峰基本出现在下午16∶00,风向来源高峰出现在西北偏北方向风速1~1.5m/s主导区域,以及点位东向低风速周边区域,其中东风静风区域与二氧化硫来源高峰区域重叠。

PM2.5质量浓度在傍晚和夜间的波动升高可能与机动车尾气源、扬尘源和工业工艺源颗粒物数浓度在该时段的累积增加有重要关系。对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源早晚高峰时段的高值排放区域需加强管控,以进一步减低其影响。其中机动车尾气重点管控区域为东北面3-6公里范围的主干道及易拥堵路段;扬尘源重点管控区域为监测点周边1-2公里区域。燃煤源、工业工艺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规律的高值排放对大气影响也不容忽视,需对该三类污染源在傍晚至夜间时段的高值区域(东区域、东北区域)进行重点关注和重点巡查。

六、对策建议

一是秋冬季重点关注白天时段机动车尾气源的管控,尤其是早高峰时段;重点加强移动源管控,包括高排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

二是工业工艺源污染方面,加强对涉气、涉颗粒物企业的排查及排放达标情况的跟踪督查。

三是强化巡查督查,杜绝民用散煤的使用,尤其是夜间时段。

四是持续开展秸秆禁燃专项排查,杜绝违规焚烧的现象。

五是增加道路清扫频次,确保区域内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

猜你喜欢

尾气生物质燃煤
生物质水暖炉 农村节能减排好帮手
多点网格采样在燃煤机组总排口的应用
亚临界燃煤机组节能改造技术路线分析
生物质发电:秸秆变燃料环保又增收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尾气处理工艺技术探析
生物质挥发分燃烧NO生成规律研究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探究
生物质纤维在针织行业的应用
汽车维修企业“尾气治理”项目的建立与运营
“悲催”的开心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