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2022-02-19韩丽萍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稿源办刊学报

韩丽萍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地方高校学报即指一般由高校主办的,通常以“高校名称+学报”命名的学术期刊,主要职能是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 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是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虽然,地方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方高校大多位于中小城市,学报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学术影响力普遍较小。[1]2021年5月,为推动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发展质量上新台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做出了具体指导。学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学术地位,是反映办刊质量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赢得社会赞誉的核心要素。期刊学术质量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其中内容质量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最大,本文主要围绕内容质量进行讨论。笔者以H学院学报2019-2021年稿源状况为例,对学术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一、H学院学报稿源状况

(一)H学院学报稿源状况统计

H学院学报作为地方高校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为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稿源状况分析结合文章外部特征指标进行,包括作者所属地区、作者职称、作者学历、论文受资助科研项目级别、论文所属栏目五个方面。其中,多作者发表论文以第一作者统计;因作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单位,职称类别包括教师系列、研究系列等,统一按照职称级别分类进行统计;论文包含多个基金项目资助的,以最高层次级别统计;学科专业分布凡涉及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不做专业分类,统一按照教学实践研究类别统计。

1.稿源所属地情况。2019-2021年共刊发论文561篇,其中校内稿件257篇,占比45.8%;自治区内稿件74篇,占比13.2%;自治区外稿件230篇,占比41%。

2.作者职称情况。2019-2021年刊发论文中作者正高级职称86人,占总发稿作者的15.3%,86人中校内作者59人,区内作者8人,区外作者19人;副高级职称181人,占总发稿作者的32.3%,181人中校内作者98人,自治区内作者33人,自治区外作者50人;中级及以下职称294人,占总发稿作者的52.4%,其中初级或无职称110人,占比37.4%。

3.作者学历情况。2019-2021年刊发论文中作者为博士的79人,占比14.1%;在读博士18人,占比3.2%;在读硕士89人,占比15.9%。

4.论文受基金项目资助情况。2019-2021年刊发的论文中,受各类基金项目资助共计342篇,其中,国家(部委)级课题项目47项,省厅级课题项目189项,地市级、校级课题项目106项。

5.论文所属栏目情况。《学报》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的学科特色设置了“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经济法律社会管理”“语言文化艺术研究”“自然科学·理工研究”等栏目。2019-2021年刊发论文中,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栏目40篇,占三年总发文量的7.1%;语言文学艺术栏目81篇,占比14.4%;经济法律社会管理栏目132篇,占比23.5%;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栏目171篇,占比30.5%;思想政治教育栏目61篇,占比10.9%;自然科学(理工)栏目56篇,占比10%;其他栏目相关论文20篇。

(二)H学院学报稿源状况概述

本文未对学报所刊发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年下载率等质量评价体系内的定性指标进行分析,仅从稿件包含的作者学历、职称、基金项目资助等外在信息进行统计,从稿件来源的外在特征反映出期刊的学术质量。H学院学报稿源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用稿来源上,2019-2021年校内、自治区内稿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校内稿件占比过高,自治区外稿件数量有所减少;作者中职称为正、副高级的、学历为博士(含在读)的数量有所提升,在读硕士用稿数量大幅度减少;稿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偏少,且多为校内作者,其他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大多为在读硕士是第一作者,导师是第二作者;文章所属栏目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类的论文数量最多,其次为经济、法律、社会管理类论文,其他栏目尤其是理工类论文数量偏少。

分析近三年稿源共性特点如下: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不高,本校作者偏多,自治区外作者偏少,作者成分复杂,用稿来源中非高校、研究机构作者占一定比例;教授职称、博士及以上学历作者数量偏少,行业内高层次学者、专家投稿偏少;基金项目课题资助层次普遍不高,国家级课题资助论文偏少,地方级课题资助占多数;作为文理综合期刊,社科类论文和自然科学类论文占比不均衡,期刊性质更偏向于社科综合;研究领域为学科内主流和社会热点的论文偏少,教学实践类研究偏多,理论类研究少。稿源状况反映出H学院学报社会影响力、学术质量均有待提升。

二、稿源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办单位自身学科优势不明显,缺乏优质稿源吸引力

地方高校一般为省属或市属高校,其在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经费支持等办学实力上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差距甚大。[2]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由于地处偏远,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学术信息交流渠道有限,缺乏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经验,优势学科发展不足,教师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够强。而学校作为学报的主办单位,其学科优势不突出、学术科研平台实力不高直接导致学报缺乏强大学术力量的支撑,教师即便写出高水平论文,但因受职称评定、岗位聘任、项目结题等硬性要求,也往往首选核心期刊或者其他高校学术水平更高的刊物投稿,只有当稿件未被采用后才会转投回本校学报。另外,由于现行的期刊评价标准中的过度单一化,过分看重国内外核心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导致地方高校学报优质稿件流失,存在“一流二流稿件投国外或者国内核心,三流稿件投普刊的现象”。[3]由于地方高校学报自身学术影响力较小,社会关注度较低,校外作者投稿也大都为了完成项目结题、职称评聘、研究生毕业等任务,相较于核心期刊或者其他高水平学术期刊,地方高校学报在稿件要求、发稿周期上更能满足作者快速发表的需要,这类稿件的专业性、学术性普遍不高。这些急就之作和质量一般的稿件拉低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导致学报对优质稿件的吸引力下降,形成了优质稿源欠缺的恶性循环,进而影响了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和良性发展。

(二)学报的综合性造成办刊同质化,缺乏明确的栏目定位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性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就表明了高校学报的学科综合性特征,基于高校自身办学的综合性定位,其主办的学报所刊论文几乎涵盖本校所有学科。这种综合性造成学报办刊同质化严重,办刊特色不强,栏目设置雷同,栏目设计和内容分类不清晰,学科重点不突出,刊物缺乏辨识度。另外,由于此类文理综合学报定位宽、文章杂,对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把握不及时、不到位,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期刊专业化品牌,故而很难获得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4]文理合刊“包罗万象”的选题,“千刊一面”的定位,使其办刊特色不够鲜明,文章学术质量普遍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制约了学报的内涵式发展,也弱化了学报的学术交流功能,偏离了学报学术性的价值定位。[5]

(三) 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影响稿件的学术质量

编辑素质对于学术期刊的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人员自身的学术专业背景、把握某学科领域发展前沿和热点的能力、对稿件学术价值的敏锐性以及处理稿件的规范性,这些都是保障学术期刊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期刊学术质量。编辑队伍建设无论对于专业期刊社还是高校学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编辑专业人员短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学报编辑来源很多都是校内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转到编辑岗位,学报工作相对于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而言比较单一,工作流程固定,对编辑工作技能的要求起点低,因此这些转岗人员缺少出版专业学习背景,在从事编辑工作前几乎没有接受过编辑出版专业训练,这对期刊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编辑岗位在高校人事管理中被视为教辅岗位,受职称评聘指标的限制,职称晋升难度大,造成很多教师不愿意专职从事编辑工作,编辑专业人才短缺,编辑人员的资源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期刊的学术质量与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前沿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这对编辑人员的学科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问题是,高校学报专业面广,稿源内容涵盖多学科,而现有编辑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学科结构过于单一、知识陈旧,难以满足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办刊需要,制约了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

三、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保障措施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社会各领域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当前学术期刊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的现实诉求。[6]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布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引领学术创新、推动学术繁荣的历史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素就是提升学术质量,摆脱“千刊一面”的办刊困境,实现“人有我优”“人有我专”。因此,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坚守学术定位,以“学术至上”“内容为王”为原则,依托自身优势,从打造办刊特色、拓宽优质稿源、提升编辑素质等方面入手,建设学术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办刊定位,凝练办刊特色

办刊定位决定了学报的办刊理念和特色风格。地方高校学报要做好办刊定位,就要凸显其“地方”“学术”的本位特征,“地方”是指学报要关注本地区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问题,“学术”是指要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发表的论文要有“学术性”。学术定位只有立足学校实际和学报本位,凸显地方高校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发挥好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学术高地优势,才能逐渐形成期刊独特的学术风貌。[7]学者鞠德峰认为,学报的学术资源优势包括地缘文化资源优势、学科发展资源优势、科研成果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学界人脉资源优势等。[8]地方高校学报应该大力挖掘本地区地域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发现和培养高水平作者群、拓展学界人脉资源,扩大期刊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学报要在开发利用好各类学术资源、实现学术性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凝练出办刊特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特色鲜明的学报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学术期刊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跳出“内容无所不包、千刊一面、没有重点”的学科拼盘式办刊模式,逐步向“问题综合”转向,注重选题的引领性、前瞻性和学术话语性。[9]文理综合性学报以往的办刊模式是“多、全、小、杂”,即栏目设置多、学科涵盖全、文章影响力小、主题内容杂,栏目分类不明确、栏目重点不清晰。因此,学报要突出特色就要打破以往按学科专业分类设置栏目的做法,寻求以问题为导向的办法,以综合性视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以地域性和学校的学科优势为依托,结合社会热点和主题打造栏目,不断研讨学术新动态,产出新的学术成果,逐步形成某领域的学术研究高地,进而凝练出本刊独有的学术特色。以H学院学报为例,近年来开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栏目和“一带一路·呼伦贝尔研究”栏目因所处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和毗邻俄罗斯、蒙古国的地域特点,顺应时代和国家发展主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研究方面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在出版主题内容上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学报发展的地域性、时效性、主题性特点,进而凝练出独具风格的办刊特色。

(二)坚持“内容为王”,拓宽优质稿源渠道

内容是学术期刊生存的根本,也是促进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文章内容进行考察通常包括选题是否有新意、思想性是否正确、论证方法是否严谨、论据是否科学可靠、文字表达是否规范、成果是否有价值意义和可操作性、是否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等几个方面。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以刊发文科稿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不仅是作者展示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党的理论宣传阵地的职能,肩负着繁荣学术思想、树立正确政治站位、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等重要职责,在宣传和弘扬正确价值导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文章思想性的审核把关,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守好意识形态红线。坚持“内容为王”,做好文章内容审核是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学报学术质量的根本遵循。[10]

期刊内容和优质稿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期刊内容质量提升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就会增大,反之亦然。从现实背景来看,地方高校学报所处层次地位的边缘化决定了其在吸引高水平优质稿源上难度极大,这是地方高校学报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要发挥学报的外向性和社会性,在特色栏目上做到“新”和“深”,发现更多更新的研究点,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利用本校学科优势组织座谈会、研讨会,开展广泛学术交流,通过专家论坛定向约稿等方式扩大组稿和用稿的范围,增强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积累高水平研究成果。但现实情况是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对知名专家学者的吸引力毕竟太小,仅仅依靠向少数专家学者约稿难以实现自身学术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优势资源的纵深利用,谋求栏目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注重发现和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打造相对固定的高水平作者群,保证优质稿件来源,逐步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11]

(三)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编辑人员业务素质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升编辑人员业务素质,不仅对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打造文化精品、传播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要解决编辑人员的资源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吸收和引进编辑人员时不仅要“宽口径”,还要“高素质”,要对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学术科研水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考察,逐步实现编辑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从人员素质上保障学报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针对目前编辑队伍存在的人员配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采用“外引内培”的办法补充编辑专业人才数量,在职称评定上给与政策倾斜,同时多为编辑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组织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更多学术信息,提升编辑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和选题策划能力。[12]

专业的编辑团队不仅包括编辑部的采编人员,还包括稿件的外审专家团队、编委。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前提下,编辑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要求,都应该是在专业规范下操作完成。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使他们能在众多稿件中发现有亮点的论文,对稿件的创新性、论证的科学性等做出正确判断,把好稿件的入口关;建立专业化的审稿专家队伍,打造学科完备的高水平专家群和专家库,发挥好学科专家的学术把关作用,也是学报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此外,编辑对审核通过的拟用稿件的整理加工也是保证稿件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编辑要将作者文稿中词句、标点、语法使用、公式符号、版式编排、参考文献注录格式等项目进行整理加工,确保稿件内容的编校质量符合出版规范,进而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

结语

通过对H学院学报稿源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地方高校学报要提升学术质量,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定位,挖掘本校优势学科优势和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栏目,凝练办刊特色;坚持“内容为王”,拓宽优质稿源渠道;同时做好编辑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学术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稿源办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声 明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