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路径研究

2022-02-19包学敏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包学敏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自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者则通过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举措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置于社会这个宏观系统中,跳出“就学校论教育”的窠臼。鉴于此,本文根据新时代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从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三个方面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路径。

一、在政府层面,围绕工匠精神的培育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工匠精神的培育既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时之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为未来社会培养卓越工匠,仅靠“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工匠为重”等舆论的营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从制度体系层面进行规约和引领。从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来看,他们之所以具有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套完整而卓有成效的制度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在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做法的基础上,围绕工匠精神的培育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

(一)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

对社会公民来说,严格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具有明示、预防和校正的作用;对社会环境来说,严格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能够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从德国的实践来看,德国不仅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领着企业的生产,还有一套严格的监督监测体系,时刻在监督着“德国制造”。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中,需要各级政府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具体来看,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技术等现代信息工具和监管平台强化市场监管。对企业的假冒伪劣、粗制滥造、抄袭等行为要零容忍,提高制假贩假等不良行为的违法成本,让造假者、仿冒者无处立足,对产品质量进行警示和监督;第二,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技术工人、能工巧匠的知识产权,切实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不断提高工匠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其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去,避免其合法利益遭受侵害,确保其投入与回报的均衡。

(二)逐步完善技能人才荣誉制度

人才荣誉制度古已有之,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技能人才荣誉制度主要是各级政府、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基于个体或团体在技术革新、工艺创新等方面突出表现给予褒奖的制度安排,属于国家人才荣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注重培育生产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各级人民政府乃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开展了类型多样的评选工作,并召开了各种形式的表彰大会,给予入选者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

这些举措说明,我国的技能人才荣誉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笔者看来,首先,树立“大国工匠”等工匠精神践行者的标杆,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质量第一、创新至上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其次,围绕质量标准化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引导技术工人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开展质量标准化比赛,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最后,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质量标兵等活动,鼓励企业员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使用新方法,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上升通道。

(三)继续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融通、衔接的方式做了明确的规定。笔者分析相关规定后发现,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的融通、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打通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之间的壁垒,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因此,有必要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做法,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学历并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之间的等值,为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建立“绿色通道”,确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物质待遇及其社会地位,使广大技术技能人才投身到创新创造的大潮中来。

二、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教育部等部委围绕工匠精神的培育推出了许多具体的举措。如,教育部将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确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从2017年开始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大学第一学期的德育必修课程,纳入到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从新时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来看,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管理的核心主体。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主要作用。众所周知,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需要从课程方案入手,做好顶层设计。

(一)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显性话语,缘起于上海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对全课程育人的探索。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工程。对高职院校来说,应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下,将知识传授、技能习得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作为课程目标,紧跟“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系统思考专业课程的改革思路。接下来,我们将从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策略。

1.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培育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专业理论课程需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分析本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工匠精神,并将其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中。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还应该在专业理论课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2.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培育工匠精神。从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德国、日本等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来看,工匠精神往往要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亦言之,只有工匠精神与岗位工作形成关联后,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因此,需要在专业实训中,通过模拟工作场景和真实工作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在区域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在开发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是为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面向全校学生开发了“工匠中国”通识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工匠中国”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匠心铸梦、工匠培育、大国工匠与中国智造、智能革命与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工匠价值与上海城市精神、工匠精神与企业国家、工匠之路、工匠之行、工匠之才等十大板块;在教学方法上,“工匠中国”通识课程围绕上述十大板块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视频教学,注重实践,开展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访谈互动教学等教学方式。[1]

对广大的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根据就近原则从地方历史中挖掘资源,将本地的工匠的从业创业经历、成绩、精神开发成通识课程,让学生感受本地工匠身上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资源,将大国工匠、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进课堂、聘为兼职教师,通过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来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表现形态。

(三)在课程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改革思政课程

有研究者指出,“作为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2]。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法》已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升到法律高度。这就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视频播放、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价值、意义,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使其明确培养工匠精神对于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价值,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工匠精神培育最为紧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政课程,涵盖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内容。其中,道德教育部分所涉及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内在地包含了敬业精神的内容。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经典诵读活动、职场达人案例分享、先进模范人物演讲等,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工匠精神在个人成人成才过程中的价值,特别是工匠精神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四)在文化化人理念的指导下,建设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呈现形态,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3]如果说前文所述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属于显性课程,那么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课程则是隐性课程。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为了实现其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富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4]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具有化人的功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观念、道德行为等。

为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继承工匠精神传统,夯实工匠文化载体,以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极致完美的质量意识、创新进取的卓越追求等为工匠文化的内涵,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将文化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看,要深入挖掘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和优秀校友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学生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工匠精神养成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比赛、专业社团活动紧密结合,把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养成的融合。

三、在企业层面,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从本质上看,工匠精神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的形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其中,“知”是认识,是个体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情”是情感,是个体对工匠精神的情绪和态度;“意”是意志,是个体为秉持工匠精神所作的自觉努力;“行”是行为,是个体秉持工匠精神时出现的行为反应。从前文的探讨可以发现,职业院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能从知、情、意三个环节上为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实现了工匠精神的内化。将工匠精神外化为具体的行为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校企合作中来。对此,有研究者也认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5]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校企双方共建的协同育人平台中培养工匠精神就是题中之义了。

第一,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企业学习过程,使技术技能的习得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融为一体。

第二,教师是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的直接力量,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体。因此,需要在企业遴选兼职教师时优先考虑工匠精神的卓越践行者,以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示范性和引领性,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工匠精神。

第三,通过协同育人平台将企业文化渗透在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企业文化引领课堂教学,将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敬业乐学、扎实勤奋、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企业的历史传统、发展愿景,感受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